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善良的一面,已經記錄在人類的基因裏,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當然在孤獨無助的時候,人的善良本性可能表現得少一些。畢竟,人的是精力有限的,而且人的表現會受到情緒左右,即隨著情緒的波動而變化。但人不會因此而失去善良本性。不過人如果長時間處在孤獨無助的狀態下,則有可能會因為壓力或抑鬱而出現不良的思維習慣與行為習慣。所以需要想辦法讓自己走出孤獨與無助狀態。在此,提三點建議:第一,學會放下。人之所以會覺得孤獨無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包攬了太多的事情,確定了過高的目標,或是把未來多少年的壓力集中到眼前來了,以致一下子應接不暇。事實上,時間是最好的稀釋劑,能稀釋掉太多的煩惱與困惑,把以後的事情先放下,把過高的要求先降低,一定會會有撥開雲霧見青天的效果;第二,學會借力。社會上好人總比壞人多,樂於助人的人還是很多人。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很多事情,只因缺少一個點撥或碰撞。當感到無人傾訴的時候,不妨改變一個思路,轉化成為尋求對策的問題,或許可以很快能借得智慧,借得助力,借得援手;第三,學會欣賞。生活中從來不缺美好,缺的是懂得欣賞的眼睛。只要不聚焦在一個人,或者一件事上,就可以發現更多風光與美景。無論這些風光與美景屬於誰,只要用心去欣賞,收穫一定是屬於自己的。


孤獨是一種感覺,無助是一種狀態,善良卻是一種選擇。

三者本可無關聯。

有的人討厭孤獨,有的人享受孤獨。討厭孤獨的人抓住每一個與外界連接的機會,享受孤獨的人即使在狂歡中也安於一隅。討厭和享受都無可厚非,但事實是「人生來就是孤獨的」。我們赤條條來,赤條條去。沒有人的內心如同商店的櫥窗一樣可以淋漓盡致的展現和被人理解。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所以討厭也好,享受也罷,孤獨如同快樂、悲傷一樣,體驗就是了。讓它來隨它去,品味它帶給你的感受,探索其中你獲得的對自己和世界的新知。

無助是一種狀態,生活中有高光時刻,也就有無助低谷。分解「需助」事情的來龍去脈,將無助變成自助。人的一生,除了不可選的家人,其他的人都是貴人。有難相助是情分,有難不助是本分。即使是家人,也是獨立的個體,也有為難和無法幫助的時候。困難時刻,第一想到的應該是自助,然後才求互助。

亞當斯密說:「以遵從自己的心做利他的行,是對社會發展最有利的思想和行為的結合,也是最大的善良」。既要「遵從自己的心」,又要「做利他的行」,行善並不容易。所以善良是人性中最美的部分,一個人行善並不是完全是為了讓別人安心,也是讓自己安心,讓自己感受人性的靈動,感受「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的美好。所以才會有歌德的《浮士德》,「善良的人在追求中縱然迷惘,卻終將意識到有一條正途,待他回歸。」因為只要在迷失中還有一絲人性,腦中就有善良帶來的光,那是正途,那是可以創造美好的地方,那是迷途的羔羊回家的地方。


任何人都是孤獨的。三毛說的話:終究還是我們一個人的開處。 面對種種經歷,一個人熬,我們可以變的冷漠,但不能失去善良和對待強弱的態度,希望你體驗萬千後,仍然對某些東西上,保持善良之心,上天總會在你不知道的地方回報給你。當然更是權衡利弊的選擇。遵從自己的內心。


不能說消失,

只能說很難再被觸動了。

像孔子先生說得,吾日三省吾身。

和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是時間的階段性問題。你只是沒有經驗。趁年輕吧所有的事情多經歷,多交流,多談戀愛,你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不會困惑了。

你只是覺得不值了。而不是沒有了。

最簡單的解決方式,你只是太閑了。忙起來!就不會有時間胡思亂想了。


孤獨是長大的標配,以前不懂得熱鬧是別人的這句話,後來終於懂得了,那些熱鬧也回不去了。成年人的世界裡哪裡有地方可以傾訴,活著真的就很不容易了,你想傾訴的那些苦惱說不定在別人那根本不算什麼事情,沒有可比性,善良是不會因為經歷而沒有的,經歷的多了,我們都成長了,無畏的善良只是不付出了,千萬不要把天真和善良混淆了。


還是會有的,但是懂得了剋制 不像從前那樣單純好騙,學會一個消化,在深夜裡思考自己的得失有所作為


世界和我愛著你 總要心存善意 我們纔能夠在這個世界上艱難的活下去


不,人之初,性本善


沒有啊,我還在堅持自己的底線


內心的強大等於沒有善良?這啥邏輯


謝邀,經歷的越多,越懂得善良為何物,你的心就越大,也祝你越來越善良


我想,可能是吧,沉默的大多數


孤獨和無助並不意味著失去善良。

實際上並不是沒有人和地方可以傾訴,而是每一次傾訴都得不到對方的理解和包容,沒有人的人生經歷會完全一樣。

即便有著相似的經歷,也會因為個人的人格不同,而存在不小的認知差異。這種差異註定造就人與人之間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理解。

孤獨與無助,甚至是善良,在不同的人的身上展現形式也是完全不同的。

就像壞人有時候並不認為自己是壞人一樣,有時候好人也並不覺得自己是好人。

心中存善的證明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己還時常惦記著自己的善良。

不用懷疑自己的善良是不是已經沒有了,只要心裡閃現出這個詞,善良便一直存在。


孤獨和善良是沒有關係的,你這是在強迫自己變得不喜歡。


要不它成就自己,要不它墮落了你


這就叫做成長!


這一點我可能不比那些小說電視上的人物悲慘,但是還是觸及內心。

先講經歷,我三歲半母親就去世了,可能因為那時候見了母親遺體導致被嚇壞了,從小也內向,一直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在高二之前沒有一個真心朋友,每天靠打遊戲研究遊戲和看動漫保持僅有的歡樂。家庭也是不樂觀,家裡經濟條件不好,父親一人扶持我和姐姐,其他親戚皆是見錢眼開,唯利是圖的人。

十幾二十年幾乎是噩耗和壞消息不斷:家裡被盜竊,父親腸胃問題高血壓,學業不順,車禍等等。加上父親的催化,我一直對整個世界都懷有敵意,看誰都是壞人的眼光。這些年遇到什麼事也都是自己憋著,重來沒向其他人傾訴過。可是我自己內心知道,即便如此,即便我處於極端憤怒的狀態,我也做不出傷害別人的事情,特別是見到老人和小孩。我一直內心是煩這一類還未或者已經無法生活自理的人羣的,可是哪怕他們投來一點目光,哪怕不帶任何祈求憐憫,只要並非憤怒鄙視,我一看也會莫名心疼。

我憎恨這個世界,甚至所有人,但是這和我對他們的關心憐憫並不衝突。


有一點???


不是心底沒有善良了,善良是有的,只不過經歷了很多痛苦與絕望之後再難以慈悲之心去面對人和事物了,看到別人痛苦自己也會痛苦,可時間一長,或許自己也就麻痹了,畢竟人的本性就是如此,世界上不幸福的人有很多,卻難以找人傾訴


大概是被深藏起來,很難在觸動了。何況善良的標準又是什麼呢,誰來定的,該從誰的立場看?這說不清楚,人是受環境影響的受主觀影響的,像所知的行兇者大多有個無法言表的往事,人們在經歷這些的時候,大多數的底線都會提高,結果就是變得冷漠而禮貌,很難在被觸動了,就是所謂的十年血冷長生孤寂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