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鼠原文:北次三經,有獸焉,其狀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飛,其名曰飛鼠。譯文:北方第三條山脈,有獸,它的大小形狀像兔子卻長著老鼠的頭,它用它的背來飛行,它的名字叫做飛鼠。

鼯鼠也稱飛鼠或飛虎,是松鼠科下的一個族,稱為鼯鼠族。

其飛膜可以幫助其在樹中間快速的滑行,但由於其沒有像鳥類可以產生阻力的器官,因此鼯鼠只能在樹、陸中間滑翔。

全世界現存13屬34種,我國有7屬16種,其中中國特產的有3種:復齒鼯鼠、溝牙鼯鼠和低泡飛鼠。本類動物多數分布在亞洲東南部的熱帶與亞熱帶森林中,僅少數幾種分布在歐亞大陸北部和北美洲的溫帶與寒溫帶森林中。

復齒鼯鼠(又稱橙足鼯鼠)是我國特有的品種,主要分布於甘肅、青海、河南、雲南、貴州及西藏等地。21世紀初以來,由於大量獵殺,鼯鼠很有滅絕的可能。

飛鼠VS鼯鼠 相似度:☆

飛魚原文:西次三經,泰器之山。觀水出焉,西流注於流沙。是多文鰩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於東海,以夜飛。其音如鸞雞,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見則天下大穰。譯文:西方第三條山脈,有一座泰器山 ,觀水從這裡發端,它流注進了流沙(估計是指沙漠)。其中有很多 文鰩魚,這種魚的外形大小像鯉魚,長著鳥翅膀,斑白的花紋白白色的頭,紅色的嘴,經常遊走於東海,在夜晚飛行。它的聲音像鸞雞,它的味道酸中帶甜,吃了可以治癲狂病。文鰩魚一出現天下就會大豐收。

魚長相奇特,胸鰭特別發達,像鳥類的翅膀一樣。長長的胸鰭一直延伸到尾部,整個身體像織布的「長梭」。

飛魚是生活在海洋上層的魚類,是各種兇猛魚類爭相捕食的對象。飛魚並不輕易躍出水面,每當遭到敵害攻擊的時候,或者受到輪船引擎震蕩聲刺激的時候,才施展出這種本領來。可是,這一絕招並不絕對保險。有時它在空中飛翔時,往往被空中飛行的海鳥所捕獲,或者落到海島,或者撞在礁石上喪生。有時也會跌落到航行中的輪船甲板上,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餚。這種情況往往發生在晚上,因為飛魚的眼力在白天敏銳,晚上常常盲目飛翔。

飛魚的種類繁多,廣佈於全世界的溫暖水域,共有8 屬50種。

有些種類的飛魚有季節性近海洄遊習性,形成漁訊,有食用價值。多製成魚乾或鮮食,味道鮮美。而對於漁民來說漁訊毫無疑問就是豐收的開始。值得一提的是在《山海經》的另一處記載在與文鰩魚非常類似的可以飛行的魚,但它出現的時候帶來的卻是天下大旱,這是為什麼呢?容我賣個關子,請繼續關注吧。

這世界上會飛的魚並非只有飛魚一種,比如:蝠鱝。

當然蝠鱝的「飛行」距離不算遠,但它們「飛行」絕不僅僅是海豚那樣的騰空跳躍而已。

在日本海附近還存大著一種可以飛出海面的魷魚。

在我國常見的飛魚產於東海。

文鰩魚VS飛魚,相似度:☆

樂游之山原文:西次三經,樂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於稷澤,是多白玉,其中多【魚骨】魚,其狀如蛇而四足,是食魚。譯文:西方第三條山脈,有座樂游山,桃水從這裡發端,向西流注於稷澤,桃水是多產白玉,還多產一種【魚骨】魚,它的樣子像蛇而長著四足,以吃魚為生。

菲律賓海蜥體長約80~100公分,是飛蜥科(Agamidae)成員中體型最大的蜥蜴,這是種全身都是灰色的蜥蜴,以其隆起且似帆狀物的大尾巴而著稱,其尾巴由隆起的脊椎骨突起所支撐,成體的帆狀尾遠比幼體來的更大更高。其背部中間有一列膨大的棘狀突起。在野外會攝食水果、青蛙、昆蟲與魚類,壽命可達 10 年以上。

鱷蜥是爬行動物中比較古老的一類,體長15—30厘米,尾長23厘米左右,僅一科一種,產於我國廣西南平縣大瑤山。

鱷蜥以昆蟲,青蛙,小魚,軟體動物等為食。

【魚骨】魚 VS 菲律賓海蜥(鱷蜥)相似度:☆

空桑之山原文:東次二經之首,曰空桑之山,北臨食水,東望沮吳,南望沙陵,西望涮氵昬澤。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虎文,其音如欽。其名曰軨々,其鳴自詨,見則天下大水。譯文:東方第二條山脈的起始,叫做空桑山,這座山向北臨於食水,向東見沮吳,向南見沙陵,向西可達氵昬澤。山中有獸,它的大小形狀像牛卻有老虎一樣的花紋,它會發像人呻吟般的叫聲。它的名字叫軨軨(音 零),也是它的鳴叫聲。見到它天下就會發洪水。

上圖的動物名叫 肯亞林羚。這種動物以其華美的皮毛著稱於世,但俗話說: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如今即使在肯亞,你也只能在動物園裡見到他們的身影了,數量也不過數百頭而已。

有趣的是軨軨的讀音也是林羚。

我無法得知這種林羚的叫聲是不是像人的呻吟或是像「軨軨」這樣叫。而且他們沒有長途遷徙的特性,所出現的時候並不會發生洪水,否則這公園就完了。。。。。

  • 軨軨VS肯亞林羚 相似度:

    旋龜原文:南山經,又東三百七十里,曰杻陽之山,怪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憲翼之水。其中多玄龜,其狀如龜而鳥首虺(huǐ )尾,其名曰旋龜,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可以為底。譯文:南方山脈,再向東三百七十里,有座杻陽山,怪水從這座山發端,然後向東流入憲翼水。水中多有一種黑色的龜,形狀像普通烏龜卻長著鳥一樣的頭和蛇一樣的尾巴,名稱是旋龜,叫聲像劈開木頭時發出的響聲,佩帶上它就能使人的耳朵不聾,還可以治癒腳底老繭。

    鱷龜原產北美洲和中美洲,又叫大鱷龜、鱷甲龜、鱷魚咬龜,它們主要棲息於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龜類之一。

    鱷龜保持了原始龜的特徵,嘴巴、背甲盾片、紅舌都很奇特。嘴巴前端的上下頜呈鉤狀,似老鷹嘴一般, 鋒利無比,咬合力驚人,輕鬆就可以咬斷人的手指。

    鱷龜的背甲盾片呈棕褐色, 13塊盾片就像13座小山連綿起伏,呈縱橫3行排列,背甲的邊緣有許多像鋸齒狀的突起,眼睛長在口的兩側,小而有神,頭和頸上有許多肉突。它的舌上長有一個鮮紅色且分叉的蠕蟲狀的肉突,通過中間的圓形肌肉與舌頭相連。兩端能夠自由伸縮活動。

    它的尾巴又細又長堅硬得像鋼鞭一般,與其它龜不同的是它的頭和腳不能縮入殼內。

    鱷龜同時也是現存幾種巨型龜類之一,肉味非常鮮美,已經開始了人工馴養了。

    這是谷歌地圖上截下來的,鱷龜主產地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

    另外晉代人郭璞說:旋通玄,玄者黑也。也就是說旋龜也有可能是玄龜(既黑色烏龜)的意思。

    平胸龜 ,別 名大頭平胸龜、大頭龜、鷹嘴龜、鷹龜。——《中國藥用動物志》

    鷹嘴龜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等地,是我國淡水龜中最特殊的一種,頭不能縮入殼內,其性情兇猛,屬我國一級保護物種。

    它是我國淡水龜中最特殊的一種。

    因過度捕撈,該物種一度瀕臨滅絕。鷹嘴屬爬行綱,龜鱉目,平胸龜科,平胸龜屬。

    鷹嘴龜在我安徽、重慶、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浙江、江蘇、湖南等地均有發現。國外多分布於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

    旋龜VS鱷龜(鷹嘴龜)相似度:☆

    請輸入標題原文:大荒南經,大荒之中,有不死之國 ,阿 姓,甘木是食。

    譯文:大荒以南有個叫不死國的地方,其國人以阿為姓,以甘木做食物。

    郭璞註:「甘木即不死樹,食之不老。」

    郭璞說:甘木就是不死樹啊,吃了就不會老。

    在這裡我是想郭璞老先生說:您老就是個加里墩大學者啊,別抱著兩本破書就已為自己什麼都知道好吧?什麼不死樹,吃了不會老,您老別誤人子弟行么?

    (以上純屬娛樂哈,實際上如果不是郭老爺子的注釋,我基本看不懂山海經。)

  • 西谷椰子樹,是一種高大的棕櫚科樹木,它們最高可達30—40米。

  • 不過這還不是最糟糕的。因為你知道甲蟲的幼蟲並不總會出現,那麼他們平時如何攝入蛋白質呢?

    犭也 狼原文:中次九經 又東四百里,曰蛇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白尾長耳,名犭也狼,見則國內有兵。譯文:中央第九條山脈,再向東四百里,有一座蛇山,山中有獸,其大小外形像狐狸,長著白色的尾巴,長長的耳朵,名叫犭也狼,它一出現就會發生兵災戰事。

    大耳狐生活在東非與西亞的廣袤的沙漠地帶。與其他種類的狐狸不同,大耳狐不是活躍的獵手,它們多數時間只是潛伏和聆聽。它們的大耳朵象雷達一樣靈敏,可以捕獲到獵物發出的細微聲響。蜥蜴、嚙齒類動物和昆蟲都是大耳狐的捕獵對象。

    大耳狐的皮毛多呈灰黑色,尾部則多呈黑色。這一點上與山海經的描述還是區別。不過不須擔心,除了大耳狐之外還有一種名為闊耳狐可愛生靈。

    我是在國內比較官方的生物網站--藍色動物學。發現它們的。闊耳狐的相貌非常的可愛,非常的萌。它們的個頭很小,皮毛多呈灰白或黃白色。

    與大耳狐一樣它們主要攝食一些小動物,有時還會以植物的根莖和漿果為食。

    你喜歡它們嗎?反正我喜歡。但喜歡有很多種表現,有深的,有淺的,有美麗的更有殘酷的。為了把它們變成自己的寵物,卑劣的人們幾乎將它們趕盡殺絕。

    給它們一片土地吧,因為這才是愛。

    犭也狼VS大耳狐(闊耳狐)相似度:☆

    精精、那父原文:東次二經,南水行九百里,曰【足每】隅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馬尾,名曰精精,其鳴自詨。譯文:東邊第二條山脈,向南走水路九百里,是【足每】隅山,山中有獸,它的樣子看起來像牛,卻長著馬一樣的尾巴,名叫精精,也是它的叫聲。原文:北山經,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題之山,其上多樗柘,其下多流沙,多砥。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尾,其音如叫(一作:詨),名曰那父。譯文:北方山脈,再向北三百二十里,有座灌題山,山上多樗樹(既:臭椿)和柘樹,山下是流沙(應該就是指沙漠),多出砥石(砥礪 dǐlì 既磨刀石。) 。山中有獸,它的樣子像牛卻長著白色的尾巴,它的聲音就像人在呼叫,它的名字叫做那父。

    角馬也叫牛羚,是一種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羚羊。在生物分類學上,它屬於牛科的狷羚亞科的角馬屬。它們的外形像牛,有長角,兩角根部相連,但有頦須;體似羚牛,頸粗短,但有長鬃毛;尾似馬尾,長而多毛,故名。群居疏林草原。

  • 角馬是的遷徙非常的震撼,在陸生動物中如此大量且頻繁的遷徙活動並不多見。

    角馬僅一屬兩種,還有一種數量比較稀少白尾角馬(黑角馬),它們僅分布在非洲南端的部分地區。相比斑角馬,它們的個體比較小。

  • 順便介紹下樗樹、柘樹和磨刀石,如果你想看看山海經的話這些圖也許會派上用場。

    上圖是臭椿(樗)。下圖是近照。

    柘樹是一種灌木或矮喬木。

  • 沒找到未加工過的磨刀石(砥石),大家湊和著看吧。

    角馬(白尾角馬)VS精精(那父)相似度:☆

    之所以相似度不算高,是因為它們的叫聲還無法對的上號。

    而且山海經里的描述也不是特別清楚。但是這兩種動物,至少說明了,山海經上的所說的動物並非是空想出來的。

    接下來我要給大家介紹三種樹,一種在山海經中作者作了相當詳細的注釋,並顯得相當的神奇(實際上也的確很神奇);而另一種則在山海經中反覆出現,甚至被當做形容詞來用;還有一種我們至今在仍使用。

    樹、糖楓原文:南次三經,侖者之山,有木焉,其狀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飴,食者不飢,可以釋勞,其名曰白【上艹下咎】,可以血玉。譯文:南方第三條山脈,有座侖者山,山上有樹,它的樣子像榖樹,樹榦上流出的樹汁漆,它的味道就像是用麥芽製成的糖漿,不但可以吃飽肚子,還可以解勞去乏。樹的名子叫白【上艹下咎】,這種樹汁還可以用來給玉石染色。

  • 糖楓(sugar maple),學名為Acer saccharum,又名美洲糖槭,槭樹科槭屬。落葉喬木,原產北美。莖高達十餘米,葉三裂或五裂,下面生白色細毛,花黃綠色,不具花瓣,果實與普通的槭樹相似。

    糖楓樹榦中含大量澱粉,冬天成為蔗糖。天暖蔗糖變成香甜的樹液。如在樹上鑽孔,樹液便源源流出。從樹榦流出的液汁,可制砂糖,糖楓樹汁熬製成的糖叫楓糖或槭糖。

    液汁濃縮成糖漿食用和或再蒸煮為砂糖,具有特殊風味,還常用為製造蜜餞、糖果或煙草調味。汁液為無色易流動的溶液,含有糖及各種酸與鹽分。糖漿呈黃褐色,最淡的為高級,顏色越濃級別就越低。

    一般在晚冬或早春采糖。

    印第安人首先發現了楓樹液,並用「土法」在楓樹榦上挖槽、鑽洞採集楓樹液。當時的「印第安糖漿」就是今天的「楓樹糖漿」的前身。楓糖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有機酸,熱量比蔗糖、果糖、玉米糖等都低,但是它所含的鈣、鎂和有機酸成分卻比其他糖類高很多,能補充營養不均衡的虛弱體質。

    楓糖的甜度沒有蜂蜜高,糖分含量約為66%(蜂蜜含糖量約79%—81%?o砂糖高達99.4%)。

    請大家注意觀察這楓樹葉,接下來我們要和榖樹葉進行對比。

  • 山海經里用來形容白【上艹下咎】樹的榖樹是什麼樣子呢?榖樹 ,學名構樹,我國也叫「楮樹」,「谷樹」,構樹是屬於喬木,最高可達16米;樹皮平滑,淺灰色;枝粗壯,平展,紅褐色,密生白色絨毛。(糖楓樹葉的背面也生有白色絨毛。)葉闊卵形,長8—20厘米,寬6—15厘米,頂端銳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有粗齒,3—5深裂(幼枝上的葉更為明顯),兩面有厚柔毛;葉柄長3—5厘米,密生絨毛;托葉卵狀長圓形,早落。

  • 是不是非常的相似呢?

    構樹(榖樹)的花雌雄異株;雄花序為腋生下垂的菜黃花序,長6—8厘米;雌花序頭狀,苞片棒狀,頂端圓錐形,有毛,花柱基部不分枝。聚花果球形,直徑約3厘米。花期5月,果熟期為9月。能耐乾燥、瘠薄土壤。樹皮為優質造紙原料;葉作豬飼料;果實及根入葯;為抗有毒氣體(二氧化硫和氯氣)強的樹種可在大氣污染嚴重地區栽植。

    看到這張圖片之後是不是有很多童鞋會喊:哇,原來是這種樹啊!構樹是我國的常見樹種,南方和北方都有生長,因此為什麼山海經里喜歡用這種樹與其它樹木做比對就很好解釋了吧?

    我們必須認識到,山海經里記載的東西實際上全都是圍繞著古人們生活當中的衣食住行展開的。為什麼山海經里會反覆提到構樹呢,我想這正與古人的穿著有關,據載上古人民曾用樹皮做布縫成樹皮衣,時至今日我國的雲南的傣族,海南的黎族以既烏干達南部的巴干達人等,仍保有用樹皮製做衣物的傳統,堪稱人類衣物的活化石。而構樹皮因為容易剝製,恰恰是製作樹皮(樹皮容器)的上好材料。

  • 這是我國的黎族群眾,他們身上穿的正是樹皮衣。

    近觀樹皮衣材質。

    漆樹屬漆樹科,落葉喬木,高達20米,有乳汁。我國漆樹分布廣泛,大體在北緯25°~42°,東經95°~125°之間的山區。秦巴山地和雲貴高原為漆樹分布集中的地區。雲南、四川、貴州三省的產量最多,福建是我國著名漆器產區。漆樹是我國重要的特用經濟林。漆液是天然樹脂塗料,素有「塗料之王」的美譽。漆樹可取蠟,籽可榨油,木材堅實,生長迅速,為天然塗料、油料和木材兼用樹種。

  • 生漆(天然漆),稍稱「土漆」,又稱「國漆「或「大漆」。它是從膝樹上采割的乳白色膠狀液休,一旦接觸空氣後轉為褐色,(注意這裡,液態的生漆無論是從顏色還形態上都非常的接近楓糖。)數小時後表面於涸硬化而生成漆皮。生漆的經濟價值很高,具有耐腐、耐磨、耐酸、耐溶劑、耐熱、隔水和絕緣性好、富有光澤等待性,是軍工、工業設備、農業機柏、基本建設、手工藝品和民用傢俱等的優質滌料。也是我國傳統出口的重要物資之一,並以量多質好著稱於世。

    經過以上對比,我們可以發現,糖楓樹與山海中描述的白【上艹下咎】幾乎一模一樣,而糖楓僅產於北美,尤以加拿大居多。由於南北美洲與其它大洲被大洋隔絕,所以糖楓出現在亞洲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是人為的傳播。而在山海經成書的那個年代,你覺得會有人有能力把糖楓從美洲引進到亞洲嗎?值得一提的是印第安在血緣上最親近的是東亞人種。

    壯哉山海,偉哉中華!

  • 這是谷歌地圖上搜到的糖楓產地。

    白【上艹下咎】VS糖楓 相似度:☆

    關於所謂的古人類沒有飛機沒有輪船,怎麼能走得這麼遠,看得到這麼多的東西,記錄下來這麼神奇的事物呢?

    你覺得如果沒有科學技術帶來的革新,光用雙腿和雙手,一個人或者幾個人可以用簡陋的工具在野外生存多久,走出多遠呢?

    鄂倫春人是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的一支,解放前他們仍然處於原始半原始社會狀態,當時的鄂倫春人一應生活用度全都取之於自然。他使用獸皮或樺樹皮製做衣物器皿。他們使用木弓或陷井進行捕獵。據解放後的研究人員記載,鄂倫春人可以不帶任何給養在深山中跋涉數百華里,時間跨度長達一月甚至數月,並且絕不會迷路。回部族後他們還會將自己在行程中的所見所聞,尤其是發現的動植物記錄下來,告訴族中的長老。這些知識一般以歌謠口訣的形式記錄下來,當這些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大形的輝煌巨著的——史詩。我國的藏、蒙、苗等少數民族都保有自己的史詩。而這些作品都是以口口相傳的形式進行傳播的。

    我們經常可以在山海經中看到如下描述:向某方向水行X百里是XX山,其山中多。。。。以你之見山海經成書的那個年代,先民們的水上工具能夠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水準呢?獨木舟或是木筏皮筏?這些工具真的能在水上行駛數百里之遙嗎?這段行程中他們以什麼為食,又如何保證不偏離航向呢?讓我們來看看——最後海上遊民,巴礁族。

    多少世紀以來,該民族一直生活在海上,遊走於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之間的水路上。巴礁人適應了周圍的海洋環境,雖然他們被邊緣化了,但他們積累的海洋知識依然受到馬來大蘇丹的尊崇,後者在建立和保護海水貿易路線時經常要採納他們的建議。

    在海上可以看到星空的時候,人們可以使星星來導航,方法非常簡單,只須一塊小木板和一根線即可,這種方法發展到明代,被加上了一個玄之又玄的名稱:牽星術。

    此貼主要是為了介紹那些山海經中描述過,而現實中又真實存在的事和物。

    飛蛇原文:中次十二山,曰柴桑之山,其上多銀,其下多碧,多汵(gàn)石、赭(zhě)石,其木多柳、芑(qǐ)、楮(chǔ)、桑,其獸多麋(mí)、鹿,多白蛇、飛蛇。譯文:中央第十二條山脈,有座柴桑山,山上多銀礦,山下產碧玉,還出產柔軟如泥的汵(gàn)石和赭石,山上以柳樹,枸杞,楮樹,桑樹居多,山中野獸以麋和鹿為主,還有白色蛇和會飛的蛇。

    PS:汵石和赭石,分別可以作為黑色和紅色的染料,赭石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赤鐵礦可以入中藥,汵石今為何物尚不清楚。

  • 飛蛇,游蛇科 金花蛇屬。體細長,樹棲,分布於亞洲南部和東印度。能作短距離滑翔。(這是關鍵。)滑翔時身體挺直,腹部正中鱗片收縮使腹部微凹。飛蛇多晝間活動,捕食嚙齒動物、蝙蝠、鳥和蜥蜴。

  • 飛蛇在飛行能力方面結合了鳥兒、昆蟲、蝙蝠、松鼠甚至螞蟻的特點。

    但飛蛇的飛行原理又是什麼?首先,飛蛇『飛翔』時整個身體都要擺動或扭曲,其頭部與尾巴之間都要發生變化。蛇是由身軀和尾巴組成的,它們的肋骨直達蛇尾。飛蛇搖動自己的肋骨,使它們在形式上能夠像飛碟一樣飛行。從空氣動力學角度講,這使得它們適於滑行。

  • 研究人員確認,飛蛇擁有無與倫比的空氣動力學知識,因此能充分利用自身形態變化,在外界氣流的幫助下,穿梭於大大小小的樹枝間。已知的最遠滑行記錄約24米。這使得它們能像鬼魅般瞬間出現在獵物的面前。

  • 飛蛇如此與眾不同,它的風采穿越了千年的時空依然奪目。和袓先們一樣,只要你見到它時就會明白,「飛蛇」二字足以,不敷多言。

    白蛇在自然界中不常見,通常指患有白化病的蛇類。失去了保護色的蛇在自然界中的競爭力會大幅下降,這將會是致命的。而山海經中說「多白蛇」,

    這讓我詫異,是什麼樣的環境會適合白蛇的生存呢?

    順便提下,蟒蛇一旦生了白化病可能不會完全變白,這樣的話就產生了傳說中的黃金蟒。

    價值連城啊價值連城!

    這是赭石。

  • 許多遠古人的岩畫就是用它作為顏料的。

    <鳥只>鵌原文:中次十一山,丑陽之山,其上多椆椐.有鳥焉,其狀如烏而赤足,名曰<鳥只>鵌,可以御火。譯文:中部第十一次山脈,有座丑陽山,山上多椆樹和椐樹,山中有鳥,它的樣子像烏鴉,但長著紅色的爪了,名叫<鳥只>鵌,可以用來防火。

  • 紅嘴黑鵯,俗名,紅嘴黑秋,黑嘴腳鵯。外型特徵,嘴、腳紅色,全身黑色而有光澤,頭頂上有蓬鬆的羽冠。

  • 紅嘴黑鵯的習性性喧鬧吵雜,常成群在樹林間活動,以果實或昆蟲為主食,喜停在枯枝或樹冠上層,叫聲多變,會發出似「喵一喵一」或「小氣鬼一小氣鬼」之叫聲。

    台灣的原住民是非常尊敬它們的。相傳從前有一個部落,居民與動物們相處得很和諧。但有一天部落里突然發生一場大火,火燒數日,死傷無數,損失非常慘重。

    紅嘴黑秋為了幫忙救火,不顧危險,為此嘴喙和腳趾被火苗燒得通紅。

  • 布農人就是這支少數民族,他們曾經生活在台灣玉山,不過現在已經南遷到高雄花蓮一帶了。

    鳥只>鵌VS紅嘴黑鵯 相似度:☆

    一直以來我都誤認為,動物們都是怕火的,所以在野外只要你生上一堆火就萬事大吉了,沒有野獸敢靠近。

    直到有一天看到電影《上帝也瘋狂》,我才驚訝的發現,我又被人忽悠了。

    這幾張截圖大約在電影的47分08秒左右。

    犀牛是非洲的義勇消防員。。。。先生們,以後如果你們在山海經里看到某某動物「可以御火」,相信就會有一個相當直觀的映象了吧?所謂的「可以御火」,既可以認為是發出叫聲報警,也可以認為是直接的撲滅。。。。慶幸吧童鞋們,如今你們不用生活在野外。

    雍和原文:中次一十一經,又東南三百里,曰豐山 。有獸焉,其狀如蝯,赤目、赤喙、黃身,名曰雍和,見則國有大恐。譯文:中央第十一條山脈,再向東南三百里,有座豐山,山中有一種獸,它長著紅色的眼睛,紅嘴臉,黃色的皮毛,樣子有點象猿,名叫雍和,它出現的時候會給當地造成恐慌。

  • 赤禿猴其實是一種猿類,在巴西、秘魯和哥倫比亞森林深處都能找到赤禿猴。在赤禿猴的種群中,雌猴往往對那些紅臉的雄猴情有獨鍾,

    誰的臉最紅最亮,誰就最有「異性緣」。

    這種猿擁有令人震驚的紅腦袋,因此南美洲的人給它起了個有趣的綽號「英國猴」,

    這是為了紀念第一批前往它們的國土,被太陽曬的滿臉通紅的英國人。

    赤禿猴的眼睛是紅色的,給它來張大頭照。

  • 至於它們出現的時候會不會造成恐慌或騷亂,我暫時無法考證。

    雍和VS赤禿猴 相似度:

    請輸入標題原文:東山經 余峨之山 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名曰犰狳,其鳴自訆,見則螽蝗為敗。」晉郭璞注:眠,「言佯死也。」為敗,「言傷敗田苗。」譯文:東方山脈,有座余峨山,山中有獸,它們看起像兔子,但嘴巴像鳥,貓頭鷹的眼睛,蛇的尾巴,看到人就裝死,名叫犰狳,這也是它的叫聲。它一出現就會發生蟲害。

    晉朝人郭璞說:眠,就是裝死的意思。為敗,就是毀傷田中秧苗。

    犰狳共分為2科8屬20種,生活在南美和中美洲的廣大地區。各類犰狳的大小和外型差異也非常的大。比如下圖的是倭犰狳,屬倭犰狳亞科的一種。

  • 這種是毛犰狳。

    這種犰狳常被當地的孩子們當足球踢,不過放心它們不會有事的。

    這種是現存最體型最大的一種——大犰狳。

    不要誤認為犰狳只吃螞蟻,實際上它們的食譜不但包括幾乎所有它們能找到的昆蟲,甚至在食物不充足的時期,它們還會吃蜥蜴、火龍、蛇、青蛙和蟾蜍。它還偏愛蛇蛋,偶爾也吃鵪鶉、火雞和其它在地面築巢的禽蛋和幼禽。

    有些犰狳也吃偶然遇到的雞蛋和小型哺乳動物。

    美的人們認為犰狳非常美味,過度的捕殺一度使犰狳數量驟減。

    因為裝死這招用來對付人類根本就是找死。。。

    狳生活在中美和南美的廣大地域。

    山海經中對犰狳做了非常詳盡而準確的描述,

    所以它也是最早被人們廣泛承認的山海怪獸之一。

    不過細心的網友一定會注意到,為什麼山海經里沒的提到犰狳那身最顯眼的盔甲呢?而事實上山海經的作者們對於動物的鱗甲是有認識的。這的確是一個問題。那麼接下來,我給大家介紹另一種動物,這種動物名氣不大,但它的外形卻與犰狳非常相似,並且也以蟲蟻為食。

    土豚是一種稀少的奇特動物。

    它們無蹄卻長有鋒利的爪,且是以動物性食物為主食,與其他有蹄類關係較遠,曾一度被列為貧赤總目(犰狳就屬這一目)的一個成員。直到後來動物學家們才了解到它的祖先是踝節目,這才被分化為有蹄總目(牛馬羊駝)。

    管齒目是正在衰亡的一個類群。

    化石不多,如今只剩土豚這1種了。所幸的是土豚肉很難吃,且不居備任何經濟價值,所以它們現在過的還算可以。

    但是過度的放牧已使它們的存環境越來越糟了。

  • 土豚的出現,說明不同種類動物,在經過漫長的進化之後,因為類似生存環境和捕食方式,會有可能進化出相同外形和類似器官。但土豚雖然無甲,卻又沒有「見人則死」的特點,最終山海經還是給我留下了一個迷團。

    土豚生活在中非和南非。

    順便提下在美洲發現的古生物,生活在大約一萬多年前的雕齒獸。

    它們被認為是犰狳的祖先,不過它們的個頭能長到一台汽車那麼大。

    它們在電影《冰河紀》中多次上鏡哦。

    夫諸原文:中次三經,萯山之首,曰敖岸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諸,見則其邑大水。譯文:中央第三條山脈 以萯山為開端,有敖岸山,山上有獸,它的樣子像白鹿,但長著四隻角,它一出現就會發生洪水。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認為所謂的四角其實就是指像馴鹿、叉角羚這樣角上分杈的羚鹿之類的動物。

  • 但山海經里反覆記載有數長著四隻角的類似鹿或羊的動物,其中甚至有一種叫作土螻的四角鹿甚至還能吃人。這的確讓人難以置信。但有一天我改變了過去的看法,因為長著四隻角的鹿,

    它活活生生的出現在了我的眼前,用事實告訴了我一切皆有可能。

  • 最早我是在一本地理雜誌上看到的,只有素描圖,但並不是下面這張。

    四角羚,又名四角羚羊,因獨特的四角而得名,偶蹄目、牛科、四角羚屬的唯一種。體型中等,體長90~110厘米,肩高55~65厘米,尾長12.6厘米,成體重15~25千克。

    主要分布在印度泰米爾納德邦恆河 平原以南的地方,東至奧利沙邦,西至吉爾。

    在距今500—280萬年前的上新世,當時的美洲廣泛分布著一種叫做四角鹿的生物,

    這種生物是今天的駱駝的近親,但它們卻長著四隻角。

  • 四角鹿長1.5米,外表像鹿,腳上有兩趾蹄。這一點像早期的馬(如草原古馬),腳上有兩趾向外及已經退化,且不會貼在地上。四角鹿的頭顱骨卻不像鹿,其上有兩對角。鼻端上的第一對角角端開叉,第二對在眼睛及耳朵之間,向內彎曲,兩角互對形成一個半圓狀。

    它的角像長頸鹿的,表面上有皮膚覆蓋。這些角很有可能作為性顯示及打鬥之用。

    在我國,我們也陸續發現了其它的四角鹿化石,不過可以很明顯的與美洲的四角鹿區分開來。

    薩摩麟,屬於古長頸鹿。薩摩麟在眼的後部有對角,口鼻部很長,嘴呈圓形;

    臼齒齒冠很高,適合側邊咀嚼。

    它們和牛羊相似,都適合吃草,因此它應該是生活在開闊的草原上。

  • 在上新世,薩摩麟分化為兩支,一支是霍加狓,另一支是最早的現代長頸鹿。

    總之,四角羊或鹿絕不是什麼神獸,科幻獸,而是曾經或至今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活生生的動物。只不過我們現代的人類無緣一見罷了。

    如果有機會去印度一定要去看看四角羚,不意外的話,十幾年之後,它們就要成為傳說中的怪獸了。夫諸VS四角羚 相似度:

    我們讀山海經的時候總會看到——某某「見則其國大水」或某某「見則其國大旱」。既然我們決心以科學的態度來看山海,那麼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些天方夜談般的文字呢?

    以下是我個人的觀點:

    眾所周知,自然界的動物不管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或者水裡游的,有不少都具有遷徙的習性。

    而這種習性出現的原因不外乎兩點:食物和繁殖。

    比如我們熟知的大雁還有前面提到過的飛魚和角馬。它們都是追逐著食物在各個食物豐富的地方來回遷徙的,食物稀少時離開,等到來年食物豐富的時候又回來哺育下一代,

    年復一年周而復始。

    而相對的,古代的先民們在掌握了一定的農牧業基礎之後,他們的生活區域就比固定而狹小了。

    所以,對他們來說某種有遷徙習性的動物一出現既代表著旱季或者雨季(雨季通常伴隨著山洪)的來臨。

    而這其中緣由古人是無法得知的,產生一些神秘主義的認知也就自然而然了。這樣一來也就很好的解釋了,之前我說到過的,

    為什麼山海里兩處同是描述飛魚,卻分別代表著大豐收和大旱災的問題。

    以上一點粗淺見解僅供各位吧友參考。

    另附上角馬遷徙路線圖一張,圖做的有比較粗,不過還是能看明白的,這些角馬每個來回的路程之和幾乎可以貫穿整個非洲大陸。

    非洲角馬的遷徙將從坦尚尼亞南部一直走到肯亞中部的馬賽馬拉草原,等到雨季來臨又原路返回。

    猲狙原文:東次四經之首,曰北號之山,臨於北海。有獸焉,其狀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名曰猲狙,是食人。有鳥焉,其狀如雞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譽亦食人。 譯文:東方第四條山脈的開端,叫北號山,這座山靠近北海。山上有獸,形狀如狼,紅色的頭而老鼠的眼,聲音像豬,名叫猲狙,會食人。又有一種鳥,長的像雞,白色的頭,老鼠的腳,老虎的爪,名叫鬿譽,也會吃人。(請特別注意這裡,之前說了這種鳥是鼠足但又補充說明還有老虎的爪。「足」在古時通常指動物的後肢,而「爪」一般用來指上肢而不是指甲。那麼什麼鳥會有四隻腳呢?)

  • 這種動物名叫藪(音首)犬。

    從外形上看它的頭和眼睛的確與老鼠接近,而且它的頭背部呈赤褐色。

    雖然它們也很兇悍且以小群的方式聚居,但它們的個體實在不大,而且喜歡生活在水邊善於游泳,甚至連足部都進化出了不發達的蹼,這也是現存的唯一一種腳上長有蹼狀器官的肉食性哺乳動物。它們的食物也主要是嚙齒類的小形動物。因此如果不是逼不得已,它們是不可能主動襲擊人類的。在這一點上是與山海經里的描述相悖的。

    有些非洲人將它們稱為血狼,百度「血狼」兩字你們可以找到豺襲擊維和部隊士兵的文章。

    維鳥,又譯為鷸鴕,是無翼鳥科3種鳥類的共同名稱。因其尖銳的叫聲「keee-weee」而得名。幾維鳥的身材小而粗短,嘴長而尖,腿部強壯,羽毛細如絲髮,由於翅膀退化,因此無法飛行。

  • 褐幾維鳥很容易受到驚嚇,大部分的活動都在夜間進行,覓食時用尖嘴靈活地刺探,長嘴末端的鼻孔可嗅出蟲的位置,進而捕食。

    主要食物包括泥土中的蚯蚓、昆蟲、蜘蛛和其他無脊椎動物,壽命可達三十年。

  • 但是幾維鳥沒有遷徙的習性——就算它想遷徙也沒地可遷,紐西蘭是遠離大陸。

    所以見到它的時候不會發生乾旱。

    但也許在很久以前,大陸上曾經也生活著像幾維鳥這樣的生物呢。

    {此蟲}鼠VS幾維鳥,相似度:囂原文:北次二經,梁渠之山,無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而東流注於雁門,其獸多居暨,其狀如(彑果)而赤毛,其音如豚。有鳥焉,其狀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囂,其音如鵲,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譯文:北方第二條山脈有座梁渠山,山上不生草木,多產金玉。修水從這裡發端,向東流入雁門,山上生活著名叫居暨的野獸,樣子像(彑果)而且長著像刺蝟那樣的刺(也可翻譯為紅色的毛),聲音像小豬。又有一種鳥,樣子像猴,四翼,一眼,狗尾,名叫囂,聲音像鵲鳥,吃了能治腹瀉。

    郭璞說:(彑果)長的像老鼠,赤毛就是像刺蝟那樣的刺。

    夸父在山海經里除了追日的時候是指巨人,大部分時間是指某種猴類。

    針鼴是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之一,生活在澳大利亞各地,寒冷時會冬眠。

    已經存在了8000萬年左右;還是現存僅有的兩種單孔目動物之一,另一種是鴨嘴獸。

  •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你不說居暨其實是指刺蝟呢?

    我也希望是,不過很可惜,先民們對刺蝟有認識,甚至拿刺蝟來形容其它的動物。——有獸焉,其狀如牛,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獋狗,是食人。

  • 另外個人也覺得郭老爺子在這裡把赤毛解釋為刺毛實在有點牽強,因為其它地方怎麼沒見他說赤毛是刺毛呢?

    假設居暨確實是紅毛而不是刺毛的話,倒有可能鼩鼱。

  • 鼩鼱(渠京)是食蟲目鼩鼱科的通稱。體型纖小、肢短,狀如鼠而吻尖長,約20屬200餘種。

    除極地 、大洋洲和一些大洋島嶼外,各大陸均有分布,但南美洲只見於北部。在我國的有10屬24種。絕大部分棲於濕潤地帶。毛色大部分是灰褐色的,但也有紅褐色的。

    總之呢,不論山海經里倒底說的是刺毛還是赤毛都有動物能夠對的上號。

    山海經里所描述的飛禽走獸水中游魚,都有過一隻眼睛的。但是我找遍了各類書籍,就是沒找到過一星半點的記錄。而且在各類生物化石(包括低等級的生物:比如三葉蟲),都沒有發現。

    也就是說,一隻眼睛的生物根本沒有傳承。究竟是山海經的作者們觀察不仔細以訛傳訛,還是真的有過這些一隻眼睛的生物只是我們沒有發現呢?

    我不知道,我想知道。求高人解惑。

    不過長的像猴子而且能飛的動物倒真有。

  • 鼯猴 皮翼目僅有的一科鼯猴科的通稱。

    因體側自頸部直至尾部具有大而薄的滑翔膜,狀似嚙齒目的鼯鼠,面部又很像靈長目的狐猴而得名。

  • 鼯猴共有1屬2種:菲律賓鼯猴,分布於菲律賓的棉蘭老等島嶼;斑鼯猴,分布於馬來亞、蘇門答臘、爪哇。

    右下角這圖,這尾巴還真像狗尾。

    與鼯鼠相比鼯猴r的滑翔能力很強,每次滑翔136米遠僅下降10~12米,善於爬樹,但速度不快,在地面上不能直立,只能緩慢移動。

    鼯猴產於蘇門答臘島和棉蘭島。

    之前與 職業sailors 網友談及滑翔,這讓我想起了山海經里提到過的一種比較有名的怪獸:化蛇。

    山海里是這樣寫的:中次二經,又西三百里,曰陽山,其中多化蛇,其狀如人面,而豺身,鳥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見其邑大水。

    中央第二條山脈,再向西三晨里,有座陽山,山中多化蛇,它長張著人的面目,豺的身體,鳥的翅膀,走路的樣子像蛇,它的叫聲像人在大聲呼叫,見到它這個地方就會發生洪水。

    我沒找到類似的生物,不過單說長著翅膀行走如蛇的話,我倒是能舉出例子。

    飛蜥,俗稱:飛蛇、飛龍。蜥蜴亞目,飛蜥科,飛蜥屬蜥蜴,體側有由5~7對延長的肋骨支持的翼膜。

    具發達的喉囊和三角形頸側囊。體長150毫米以下,尾長約為體長的1.5倍。已知約16種,分布於南亞及東南亞;常在樹上活動,很少下到地面。

    在樹上爬行覓食時,翼膜像扇子一樣折向體側背方;在林間滑翔時,翼膜向外展開。滑翔可改變方向,但不能由低處飛向高處。飛蜥以昆蟲為食。卵生。

    很明顯化蛇與飛蜥相差甚遠,不過它卻給我們帶了一種可能。讓我們能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去想像,化蛇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動物。

    從遠古生活至今都未發生大的改變的生物比比皆是。隨便舉個例子:鯊魚,鯊魚早在恐龍出現前三億年前就已經存在地球上,至今已超過四億年,它們在近一億年來幾乎沒有改變。


    推薦閱讀:
  •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