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皇帝名為愛新覺羅奕詝,是清朝第九位皇帝,也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七位皇帝,同時還是清朝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並且鹹豐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握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他20歲登基,從他的父皇道光皇帝手中接過風雨飄搖的大清帝國,從此直到31歲去世,鹹豐皇帝的帝王生涯幾乎沒有享受到過片刻安寧,國內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外部隨之而來的英法列強的入侵,讓這個原本欲使大清中興的君王最終死在裏逃亡的路上。

南宋詩人陸遊的《釵頭鳳》中有一句一杯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陸遊的這段詞形容鹹豐皇帝的一生似乎特別貼切,鹹豐皇帝十一年的皇帝生涯中最明顯的三個他點就是錯、錯、錯。他在道光皇帝駕崩後錯登了大清的皇位,又在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前錯離了皇都北京,臨終前的人事安排上,他又錯定了顧命八大臣。

歷史與鹹豐皇帝開的第一個玩笑:錯登皇帝寶座

道光皇帝晚年陷入的最大難題既不是列強紛至沓來的入侵,也不是國內此起彼伏的農民運動,困擾道光皇帝的最大難題是關於他的繼承人的選立。道光皇帝有著九位皇子,這其中刨除死亡的被出繼的之外,還有五位皇子,這五位皇子中皇四子奕?16歲,皇六子奕?15歲,其餘的三位皇子分別為7歲、3歲、2歲,這種實際現象也就說明瞭真正有資格繼承道光皇帝皇位的人只有皇四子奕?和皇六子奕?。可是,就是在選立這兩位皇子誰為儲君的問題上,道光皇帝是舉棋不定、左右為難,一方面皇四子為皇后嫡出,不僅身份貴重還忠孝仁愛,深得道光皇帝喜愛,而另一方面皇六子奕?聰敏異常,能文能武。手心手背都是肉,究竟立誰為儲君的問題上,成為了晚年困擾道光皇帝的最大難題。

最終,皇四子奕?通過博弈,終於贏得了父皇道光的歡心,道光皇帝在臨終前宣佈了皇四子奕?為皇太子,同時加封皇六子奕?為恭親王,冊立了儲君的同時還家安排了另一位皇子的歸宿,這充分體現了道光皇帝兩難的心境。鹹豐皇帝至此成為了道光皇帝的繼承人。從日後的表現來看鹹豐皇帝不論個人品質還是執政能力都遠遜於恭親王奕?,而錯做了皇帝寶座的鹹豐皇帝也給清王朝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浩劫。

歷史與鹹豐皇帝開的第二個玩笑:錯離皇都北京

道光三十年,20歲的鹹豐皇帝登上了大清帝國的皇位,然而,他還沒來得及為自己苦心爭得的帝位高興,就不得不要面對擺在自己面前的最大難題:一方面,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在南方愈演愈烈,昔日摧枯拉朽,痛打農民軍的八旗勁旅此時毫無招架之力,紛紛敗退,幾年之間,江南十數個省份盡遭太平天國佔據,攻陷南京後,洪秀全還公開稱帝,建立了與清廷分庭抗禮的太平天國政權,太平軍一路北伐東徵,兵鋒直指清廷老巢北京。相比國內太平天國的來勢洶洶,來自帝國外部的英法聯軍的入侵更讓鹹豐皇帝束手無策。

鹹豐十年,英法聯軍攻陷清朝都城北京,鹹豐皇帝在國都淪陷之前攜后妃皇子大臣等一干人馬以「北狩」的名義逃往熱河行宮。從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遷都北京之後至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兩百多年間,北京作為清朝都城第一次被外敵攻陷,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首都第一次被外國軍隊攻陷,鹹豐皇帝在大敵當前的關鍵時刻,既沒有調集兵馬守衛京師,又沒有在京城淪陷時以死殉國,反而如驚弓之鳥似得倉皇出逃,不僅丟盡了清朝列祖列宗的臉面,同時也讓清廷在民間的威望蕩然無存,從此清朝百姓對於這個所謂的朝廷開始嗤之以鼻。

歷史與鹹豐皇帝開的第三個玩笑:錯定顧命大臣

鹹豐十一年七月十五日,31歲的鹹豐皇帝在熱河行宮病重,臨終前,鹹豐皇帝將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位大臣定為了贊襄政務王大臣,命其日後輔弼幼主,總理朝政。鹹豐皇帝選定的這八位大臣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是滿洲貴族與軍機大臣的結合,這其中包括宗室貴族、軍功貴族、八旗貴族。從表面上來看,這是一個權力平衡的結構,其實則不然,八位大臣的構成中,鹹豐皇帝並沒有把帝胤勢力納入到贊襄政務的權力系統內。因為對恭親王有著天然的提防和疑心,所以鹹豐皇帝自始至終沒有委於恭親王任何權力,臨終前也將其和他的黨羽排除在了權力中樞之外。這是鹹豐皇帝的一個致命的錯誤。這也為後來企圖奪取權力的時候慈禧太后和企圖進入權力中心的恭親王二人的勾結埋下了伏筆。

鹹豐皇帝的人生是不幸的人生,他的皇帝生涯更是悲催的帝王生涯,鹹豐皇帝一生犯下的三個至關重要的錯誤,不僅是鹹豐皇帝個人的悲劇,更是大清帝國的悲劇,然而這悲劇似乎從鹹豐皇帝被立為儲君對的一刻便註定了。

原創:歷史課課代表


好像大清帝國後期所有的對外不平等條約都是鹹豐帝和他老婆(慈禧)主政期間簽訂的。同時,鹹豐帝還是大清入關以來首位逃離紫禁城的皇帝……圓明園被焚,洪秀全起兵,幾乎所有的倒黴事兒都讓鹹豐帝攤上了。這讓心高氣傲、有著強烈責任感的鹹豐一直無法釋懷。

平心而論,鹹豐帝還算是有作為的皇帝,例如:登基不久即罷免了穆彰阿、耆英等貪官和投降派的職務,並啟用林則徐(相當於平反昭雪)、重用曾國藩,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重振綱紀……

鹹豐八年的科考舞弊案,鹹豐帝痛斬一品大員柏葰,轟動全國、震驚朝野(大清罕見一品官員被當眾斬首,連和珅都是被賜自盡)。為此後大清科舉考場的河清海晏立祖訓奠基石。

被英法聯軍逼走承德後,鹹豐帝自感愧對列祖列宗,無顏再返北京,雖經奕?等一再跪請,鹹豐帝仍遲遲不肯返京。多年後,史學界有人揭祕了這一謎團:當鹹豐帝知道自己肺癆(肺結核)病入膏肓時,便以無度縱慾方式加速自己死亡進程,因為,除了這一方式(肺癆病人不能縱慾的),正常年代的皇帝是沒有辦法自歿的(啟功先生也支持鹹豐自殺說)。

同時,鹹豐帝也是滿清入關後最後一位有名有實的皇帝了……


論水平,鹹豐不算太差,應該超過他爹道光,也超過他爺爺嘉慶。但他最大的問題是性格懦弱,意志力太差,這一點很要命。

他爺爺嘉慶平定白蓮教起義後,失去了方向,不知道接下來幹啥,只能效法祖制,因循守舊,不能因時制宜。他爹道光,經常被大臣糊弄,看不清楚人,方向感太差。鹹豐啟用肅順,大膽改革吏治,任用漢族能人,比如曾國藩、左宗棠等。他的執政理念和方法比他爹和他爺爺都強。

但是,當鹹豐遇到第二次鴉片戰爭,遇到太平天國運動,內憂外患,壓力大他就承受不了了,他選擇逃避,選擇麻醉自己。逃到承德避暑山莊,然後喝大酒、吸大煙、聽大戲、玩女人,聲色犬馬,各種方法作踐自己的身體。這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現。

鹹豐意志力差在他當上皇帝之前就明顯表現出來。他騎馬射箭功夫很差,至少比恭親王奕訢差很多。道光要考察皇子們的騎射能力,讓他們去打獵,鹹豐不是奕訢的對手,肯定比不過奕訢,於是就在他師傅杜受田的指導下,一個獵物也不打,見了道光皇帝,說現在是春季,動物交配的季節,自己不忍心殺它們。道光一看鹹豐仁慈,就選他繼承了大統。

道光平時對皇子們的騎射水平心中沒數嗎?不大可能,他只是關鍵時刻選擇了仁義,沒選擇能力。大清是馬上得天下,鹹豐馬上功夫不行,這一點他就沒有奕訢合適當皇帝。

再者,鹹豐在當皇帝前表現出來的抗摔打能力,遠遠不如奕訢。然而道光根本沒考慮到這兒。

鹹豐意志力薄弱,作踐自己,直接造成他子嗣單薄,造成早亡。導致大清朝繼任者,年齡太小又沒有可挑選餘地。致使同治成為廢材,大清加速滅亡。


鹹豐皇帝是一個喝黃連長大苦命的人,從小到大病病殃殃,十歲失去母親,騎馬涉獵從馬上摔下來,摔得相當嚴重把把腿給摔瘸了,好不容易盼著從老爹手裡接過皇位,但卻又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鹹豐皇帝一登基首先迎接是中國最大的農民起義,浩浩蕩蕩的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頭子洪秀全,率領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軍浩浩蕩蕩的攻城掠地,然後定都南京,佔據滿清的半壁江山不算,而且還東徵西征的,馬不停蹄的製造聲勢,處在北京紫金城內的鹹豐皇帝,本來身體就不好連怕帶嚇心成天揪著沒有一天安穩過,加上捻軍和天地會積極響應太平軍,可以說鹹豐皇帝幾乎沒有過過一天安穩日子,連夜裡做夢都時常驚醒。

這還不是最要命的還有外患,英法聯軍隨便找了個藉口強逼著鹹豐皇帝簽下一系列不平等的喪權辱國的條約,英法連軍覺得還不解恨,就一把火燒了圓明園,鹹豐皇帝為了保命,連夜逃到任何避暑山莊,連嚇帶氣從此一病不起。這個時候,沙皇俄國又趁亂打劫肆無忌憚堂而皇之的侵佔了滿清大興安嶺黑龍江庫頁島等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

鹹豐皇帝在位十一年,就連老天也沒有放過他,光蝗災就發生了7次,蝗蟲所到之處把莊稼殺了片甲不留,一掃而光眾多的農民饑寒交迫露宿街頭,不但如此,黃河還多次決口。千里的平原,一片汪洋幾盡沼澤,這個時候鹹豐恨不得變成八爪魚,一邊要鎮濟災民治理水患,一邊還要騰出手來對付太平天國和八國聯軍,幾乎每天每時每刻都是焦頭爛額,前鋒皇帝雖然是一個苦命天子,但並非等閑之輩天資聰明,只可惜他再怎麼力挽狂瀾也是無力迴天。

其實鹹豐皇帝做的最錯誤的一件事就是給滿清留下了一個很大禍患,那就是她不該寵幸慈禧,慈禧給他兒子之後一步登天,鹹豐後期內憂外患,已經致使他心力交瘁,那個時候慈禧藉口插手朝政,鹹豐皇帝一蹬腿,慈禧就殺了很多的顧命大臣,從此一手遮天,雖然這件事鹹豐皇帝但做夢也不會想到,但是他仍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實在即位之初,鹹豐皇帝頗有振作之心,剛剛即位就罷免了鴉片戰爭中的投降派穆章阿並且終生不得錄用。為林則徐平反,整頓朝綱,肅清吏治,大膽重用漢族官員等,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初期也是堅決抵抗,只是在整個國家最需要他的時候,他選擇了做鴕鳥當逃兵,拋棄百姓,大臣導致宗廟被毀,圓明園被燒,京城百姓被蹂躪,鹹豐對此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有一種說法說鹹豐到死都不回北京就是心中有愧,無顏見京城百姓,列位臣工。因為一時私心導致晚清被慈禧把持朝政,如果當年他選擇已經成年又有能力的弟弟恭親王奕忻,也許大清的國運還可以延續更久。鹹豐一生錯登皇位,錯離京城,錯立太子,錯錯錯,真是苦命皇帝。


鹹豐肯定是一個有爭議的苦命皇帝。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首都北京被英法聯軍攻陷,火燒圓明園,鹹豐皇帝成為滿清的罪人。

鹹豐一生可謂是歷盡磨難,從登基伊始一直到英年早逝,即從1850年到1861年,可以說是沒過上一天安穩日子。在他剛繼位就遇到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直到同治三年這場導致數百萬人死亡的叛亂才被平息。最後北京被英法聯軍入侵,鹹豐皇帝在鬱鬱寡歡中駕崩。

事實上,鹹豐的很多作為被掩蓋被遺忘。鹹豐主要的貢獻是勵精圖治銳意改革為滿清「同治中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實行經濟改革推行「厘金制度」。鹹豐皇帝決心主戰贏得第二次大沽臺戰役勝利。請看分析:

一、鹹豐皇帝治國的基本理念和中國傳統的天下秩序五服朝貢思想

鹹豐帝知道自己不是絕頂聰明,但絕不會承認自己不夠當皇帝的資格。他知道了太多當皇帝的規範原則機謀策略和祕訣,知道了太多的成功和失敗的治國經驗。他認為只要按照恩師杜受田的教誨,只要按照千年不變的政治教科書所闡釋的經義,只要按照已創造出的「康乾盛世」的祖制,必然會創造出一片輝煌。他非常注重克己,盡量使自己的一切行為符合「帝德」。他堅持兼聽則明,即使是對他個人的私行的批評,也採取寬容的態度,這在歷代帝王亦屬罕見。

鹹豐皇帝也不得不應對英國和法國以及他們不斷增長的貿易需求,鹹豐皇帝像他的父親道光皇帝一樣,堅守中國傳統的天下秩序五服朝貢思想,對歐洲人和他們的心態很少了解。他認為非中國人是劣等人,並認為歐洲人(英國和法國)一再要求建立外交關係是一種罪行。

當歐洲人引入長期存在的交換領事關係概念時,鹹豐皇帝迅速拒絕了這一想法。這也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重要原因。在他統治時間裡,他沒有見過任何外國高官。

英法聯軍在圓明園等地的告示:宇宙之中,任何人物,無論其貴如帝王,既犯虛偽欺詐之行為, 即不能逃其所應受之責任與刑罰也。茲為責罰清帝不守前約及違反和約起見,決於十八日焚燒圓明園。所有種種違約行動,人民既未參預其間,決不加以傷害,惟於清室政府,不能不一懲之也。

二、勵精圖治銳意改革為滿清「同治中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鹹豐帝即位之後的主要措施一是清洗軍機處任用改革派官員革新弊政。提拔敢於任事的宗室肅順,罷斥了道光朝任軍機大臣二十餘年、貪位保榮、妨賢病國的穆彰阿,處決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主持和局、臭名昭著的投降派官員耆英。二是扭轉了滿清的「重滿抑漢」的政策,大舉提拔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依靠漢族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開啟洋務運動。從《清文宗實錄》中看,他此時的工作極為勤奮,每天都有許多諭旨下達,其中不少是親筆寫的硃批、硃諭,不勞軍機大臣動手。

「同治中興」是指清朝同治帝在位期間(1862-1874年)的一個中興階段。適逢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媾和,及1864年太平天國被消滅,以恭親王奕?和文祥為代表的滿清宗室,以及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為代表的漢族地方大員,共同發起了以中興清王朝為目的的一系列有限度的改革,政治上出現了一個和諧時期,經濟軍事上開啟洋務運動。

「同治中興」的重要人物都是鹹豐皇帝時代培養提拔,並在鎮壓平定社會動亂和處理對外關係中得到歷練成長,為同治中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也有人把清代鹹豐至同治時期定為鹹同中興,鹹豐可作為一個中興的階段。

鹹豐皇帝便裝畫像

三、實行經濟改革推行「厘金制度」(商品稅)

道光三十年(1850年)國庫只有187萬兩,由於鎮壓起義和賑災原因,到鹹豐三年(1853年)六月,戶部存銀只有22.7萬兩,兩個月的兵餉都發不出來了。

鹹豐面對財政危機大膽改革,對商品採用厘金制度,徵收厘金稅,也就是商品稅。

厘金稅在1853年首次在揚州及周圍地區實施,作為在反對當地太平天國籌集資金的一種方式。由於這是中央政府短期的收入朝廷認可的稅款,厘金制度不但可以代替當時因太平天國起義處於癱瘓狀態的職能,而且還使厘金稅有隨戰區的變化「因地制宜」設置的靈活性,因而增加了清政府的稅收,迅速成為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資金的重要來源。

厘金稅是對各省和商店之間的過境貨物徵稅,稅率為2%至10%。在1864年太平天國被鎮壓後,厘金稅也被保留,成為中國稅制的永久性特徵,因為滿清在「南京條約」締結後失去了對外關稅自主權,厘金稅成為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來源,厘金稅標誌著太平天國以後國家權力的分散化。

外國商人認為作為對西方和本地商品的關稅形式,厘金稅違反了中國與西方達成的條約。1876年8月21日的滿清和英國達成的《煙臺條約》最後一節涉及貿易,禁止在條約口岸徵收厘金稅,禁止對外國貨物徵收其他形式的稅收,以及開放一些新的通商口岸。

厘金稅在滿清1853年鹹豐三年開始直到1931年1月1日才結束。

四、加強軍事備戰抵抗侵略者贏得一次局部勝利(第二次大沽臺戰役)

在1856年-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1858年在5月20日爆發了第一次大沽臺戰役,戰鬥以英法盟軍的成功結束。這起戰事的結果促成了《天津條約》的簽訂,英法聯軍歸還了大沽臺,這也引起了鹹豐皇帝對大沽口炮臺的重視。

上圖是天津條約簽訂現場

在簽訂條約後不久,鹹豐皇帝決心主戰,以抵抗西方的侵略。1858年6月2日,鹹豐皇帝命令蒙古將軍僧格林沁在天津附近守衛大沽臺。僧格林沁加固了炮臺,增加了火炮。還從查哈爾和綏遠帶來了4,000名蒙古騎兵。6月中旬英國海軍2,200部隊和15艘炮艇,護送去北京的新任英法大使。航行到天津附近的海河大沽口時,要求繼續從內陸水路前往北京。清軍為了防止英法聯軍重奪大沽炮臺,僧格林沁回答說,英法使節只能登陸北塘海岸並前往北京,拒絕允許武裝部隊陪同他們前往中國首都北京。英法聯軍堅持要在大沽口溯流而上到達天津而不是北塘登陸,並一路護送外交官到北京。1859年6月24日晚上 ,一小批英國軍隊炸毀了中國在白河的鐵路。6月25日英法聯軍炮擊大沽臺,清軍反擊,重創並打退了英法聯軍的進攻。

此役英國傷亡和損失:3艘炮艇沉沒,3艘炮艇重傷,81人死亡,345人受傷。法國傷亡和損失:12人死亡,23人受傷。美國傷亡和損失:1人死亡,1人受傷,1大炮受損。

而清軍陣亡兵丁32人,另有提督史榮椿、副將尤汝元犧牲。

第二次大沽臺戰役是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近20年來,中國反侵略戰爭取得的第一場名副其實的大捷。


愛新覺羅·奕詝,清文宗,歷史上的鹹豐皇帝,滿清第九代掌門人,晚清最彪悍的女人慈禧她老公。此君20歲登基,可謂是意氣風發之年,僅僅在位11年(1850年~1861年),31歲時就病死了,也在意氣風發之年。是清朝祕密立儲繼承皇位的最後一位皇帝。

當他從老爹道光手裡接過公司經營權和管理權的同時,也實際上是接手了他老子留下的一大堆爛攤子,滿目瘡痍。比起他太爺爺乾隆當年即位時的情形,他只能默默的嘆息:哎!我的點兒可真背。

歷史上對於他的評價,大家出奇的一致。稱呼他為「四無皇帝」。

一、無才能。

眾所周知,或野史或正史都有記載。他並不是老爹道光皇帝最寵愛的皇子,其六弟奕?纔是老爸的最愛。在皇位的爭奪戰中,他最大的優勢僅是年長於「鬼子六「,其他的地方完全被鬼子六所碾壓羞辱。

他有一個好師傅,這是發自肺腑的大實話。在師傅杜受田的策劃下,費盡心力表現得循規蹈矩,按照杜導兒的劇本,竭力討得道光帝開心,終於奪得了皇位。

一次道光帝重病,知道自己已經時日無多,必須趕緊挑選太子的人選,不然就領盒飯了。為了考驗眾皇子,他讓皇子們在病榻前應答國家大事。各皇子都對答如流,而六阿哥奕?更是表現得出類拔萃。但輪到奕詝時,他卻沒有任何的真知灼見,只是眼淚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哭:皇阿瑪,如今你重病在牀,兒臣方寸已亂,實在是無暇顧及國政,兒願伴駕西行,永遠陪伴皇阿瑪。(杜導兒在攝像機前豎起了大拇指)

原本是考驗皇子們的治國之道,卻無意中考驗出了一個大孝子,傳統守舊的道光帝直接被他打動了,從而在密詔寫下了奕詝的名字,選定他為下一任董事長。

鹹豐皇帝在現代人的心目中的印象大多都是昏庸闇弱,搶走了賢能的鬼子六奕?的皇位。事實上,初登大寶時的奕詝還是胸懷壯志的,這點就比他爹強。也曾希望以聖祖康熙為榜樣,再創一個大清的中興盛世。

乾脆利落的罷免昏庸老邁的穆彰阿、耆英,大膽啟用一批新人,或者說新的老人。自己每天幾乎只睡三四個小時,除了見大臣就是批奏摺。沒錯!我沒寫錯,你也沒看錯,這說的不是雍正爺,而是鹹豐同志。

可惜了,這樣的勤懇,沒有換來社會的安定,國家的富強。恰恰與此相反,廣西洪楊等人的叛亂不但沒有鎮壓下去,反倒從珠江流域跑到了長江。

1842年從他爹手裡挾《南京條約》遠去的英國,如今又協同法國佬一起打回來了,更是放火焚燒了圓明園。夜以繼日的努力卻沒有一個理想的結果,本來意志薄弱的鹹豐遭受如此重大的打擊。這真的是和能力有關係的,無論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當然,鹹豐先生也信了,你咋知道的?因為這哥們從此以後,啥活兒都不幹了。反正也幹不好,索性不幹了。多麼簡單淳樸的年輕人啊!

如果他只是一個普通家庭的大家長,最多導致一個家庭的中落,然而作為大清的艦長,他的消沉使得大清帝國墜入深不見底的泥潭。這句話太深邃了,估計他聽見了也不會懂。

二、無遠見。

清朝自1644年入關以來,經過康雍兩朝的勵精圖治,終於在乾隆時迎來了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

然而巔峯的另一端便是懸崖,登頂之後必然就是下坡路。當西方以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開展轟轟烈的工業革命時,我們的滿清王朝卻開始了斷崖式的下跌。

其實,剛剛即位之時,鹹豐皇帝也認識到了閉關鎖國的危害,曾經試圖做出一些改變,但頑固勢力過於龐大,剛剛探出頭來的鹹豐帝立馬就縮了回去,從此再也沒有伸出來過。儘管歷史不能假設,但我還是要做一個設想,如果當初奕詝沒有成為皇帝,只是一位普通的王公貴族,他會不會生活的更幸福一些呢?普通人的生活或許更適合他吧。

當時的皇后是鈕祜祿氏,性格溫良,缺乏謀略。而貴妃那拉氏工於心計且抱負遠大,既看到皇帝的無能,又深知皇后的懦弱。於是,就別客氣了唄,開始涉獵政務,勤於國事,幫助鹹豐代閱奏摺,「時時披覽各省章奏,通曉大事」。《慈禧傳信錄》說:「時洪楊亂熾,軍書旁午,帝有宵旰勞瘁,以後(懿貴妃)書法端腴,常命其代筆批答章奏,然胥帝口授,後(懿貴妃)僅司朱而已。」《劍橋中國晚清史》說:「葉赫那拉(懿貴妃)過去曾為先帝整理過奏摺。」這種種史料清楚明白地說明,正是因為早期參與的奏章批閱,才成就了慈禧太后的政治經驗和廣博知識,也成就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慈禧老佛爺。

鹹豐在託孤之時,只是考慮到了來自後宮的威脅,但卻沒有準確有效的應對,對於慈禧的野心,他防備不足;設立八個顧命大臣但卻沒有自己的六弟,將鬼子六直接逼到了敵方的陣營;最後,將國之重器——軍隊,沒有真正交付給顧命大臣,反而讓慈禧和鬼子六控制了,最終導致了辛酉政變的發生。

三、無膽識。

1856月10月23日,英軍以「亞羅號事件」挑起事端,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7月英法聯軍登陸大沽口,北上進兵天津,威逼北京。9月22日,董事長鹹豐先生卻倉皇逃亡熱河避暑山莊,美其名曰「北狩「,真不知道是用哪隻腳想的。

圓明園是清代的皇家園林,皇宮貴族每逢夏日都會來園子裏避暑,因此這裡又叫「夏宮」。園內的奇珍不計其數,堪稱園林建築的瑰寶,史稱萬園之園。英法聯軍闖入這座宮殿後,進行了瘋狂掠奪,最後還將其付之一炬,成了斷壁殘垣。經此一事,鹹豐皇帝可謂是「傾家蕩產」,祖宗傳下來的寶貝丟了個一乾二淨。

鹹豐八年(1858年),英法艦隊攻陷大沽炮臺,進迫天津。滿清與英國、美國、法國、俄國分別簽訂《中英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和《中俄天津條約》。鹹豐八年(1858年),與沙俄簽訂《璦琿條約》。1860年,鹹豐政府與英、法、俄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

通過這一系列的喪權辱國條約,地也割了,錢也賠了、打也捱了,臉也丟了。鹹豐兄臺估計也沒臉再回北京了,於是直接掛熱河了,真是生的窩囊死的憋屈。

四、無作為。

1850年,鹹豐先生登基掌權之後,收到的第一份地方公文居然是湖南的流民李沅發竄入廣西的奏報。然而,這只是之後一系列地方變亂的開場白,從嘉慶時的白蓮教起義開始,各地的動蕩變亂從來都沒有停止過,此時已經增加到每年大大小小十幾起。

而面對鴉片戰爭的創傷和社會生產的凋敝,鹹豐沒有任何的作為,不是不想作為,而是不會作為啊。只能繼續著腐敗的封建統治和沉重的剝削,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終於在1851年迎來了大爆發——太平天國揭竿而起,佔據大清半壁江山,直到1861年鹹豐皇帝領盒飯時,南京城仍然在太平軍的掌握中。

太平天國與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處理結果,這哥們出臺的所有政策幾乎都以失敗告終。 比如,他最信任的莫過於後來客死印度的兩廣總督葉名琛。正是由於此人的剛愎自用,在廣州期間與英人一系列的交涉統統失敗,使得英法聯合發動對華的侵略戰爭。

而他一味打壓的曾國藩等人,卻最終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為大清王朝續命50餘載,成為晚清四臣之首。

還有一個樂子,鹹豐董事長生前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成立了以肅順為首的八大顧命大臣,其中的七位,沒幾天就被自己的小老婆和弟弟送去見他了,也算是路上有個伴兒吧。

鹹豐皇帝或許是一個有很多想法和抱負的皇帝,但是卻沒有一件落實到了實踐中。人們關注更多的還是他手中的大清朝處境,畢竟國家在自己手裡經常被列強欺負,百姓死難無人做主,導致中國的國力一落千丈。

一聲嘆息。


鹹豐20歲登基,在位11年,年僅31歲便一命嗚呼了。命,實在是太短。鹹豐帝的最大特色,是他的從政沒有特色。他除了正兒八經的政務不會處理,其他如唱戲、聽曲、打獵、泡妞、抽大煙無一不會,無一不精。當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燒殺搶掠的時候,年輕的鹹豐帝不是帶領臣民奮起抵抗,而是帶著後宮家眷倉惶逃離北京。鹹豐帝有二宮皇太后,一個叫慈安東太后,另一個叫慈禧西太后。慈安雖是正牌皇后,但肚皮卻不爭氣。而慈禧比慈安幸運,她為鹹豐帝生了個兒子叫同治,加上慈禧對朝政很有興趣,因而深得鹹豐帝寵愛有如。連顧命八大臣勸說殺慈禧的勸言,鹹豐都置之不理。後來,鹹豐帝索性把朝廷裏的一些人和事交給慈禧去打理。究竟是鹹豐帝的無能早逝成就了慈禧太后,還是能幹的慈禧太后冷落替代了鹹豐帝,誰人說清楚?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錯的人在錯誤的位置做了11年的皇帝,成績乏善可陳,主觀上來看也沒有啥特別大的錯誤。一個生性保守、懦弱、固執的性格給中國帶來了不好的處境。

鹹豐帝能夠當上皇帝雖然符合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但是在道光帝尚存的諸多皇子當中,鹹豐帝絕對不是最合適繼承皇位的一位,皇六子奕?不管在才能還是性格上都比皇四子奕詝要好很多,道光帝在最終抉擇時也是充滿了猶豫,因而傳位詔書中出現了史上罕見的一匣兩諭的情況。即一方面宣佈鹹豐帝為皇位繼承人,同時冊立皇六子奕?為恭親王。

鹹豐帝繼位後幾乎沒有過過一天好日子,一上臺就遇到了太平天國起義,當時的國庫存銀已經不多,最要命的,清朝的軍事主力八旗、綠營根本不堪一擊,幸虧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辦團練,抵擋住了太平軍的進攻,挽救了清王朝。

鹹豐帝生性懦弱,缺乏決斷力,因而在對外交往時,不可避免的會意氣用事,英法兩國在1856年之後要求向中國北京派駐公使,但是鹹豐帝死守天朝上國之理,始終不願意見外國人。最終導致了英法聯軍打進北京,遂有了後來的火燒圓明園。

1861年,年僅30歲的鹹豐帝死在了熱河行宮。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