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文開石,我有其他角度的看法。

先上結論:換上《東周列國志》絕對不可以。

  • 四大名著都是長篇小說,《東周列國志》也是長篇但是故事太碎,如果能換上一個「碎」的名著,《東周列國志》就不夠資格了,《聊齋志異》還等著替補呢。

  • 《東周列國志》德文筆稍嫌不足,雖然《西遊記》《水滸傳》和另外兩本才子書比起來,文筆也略顯不足,但是要是換,《儒林外史》沒打算讓別的書插隊。

  • 《東周列國志》的深刻性還有些欠缺,如果有換書的名額,第一七叔第一世情小說《金瓶梅》當仁不讓。

  • 玩朝代更替?《隋唐演義》正史、野史、軼事、雜說熔為一爐,生動活潑雜而不亂,也可一拼。

  • 玩想像?《鏡花緣》奇人,奇事,奇物。雖有虎頭蛇尾之嫌,也算一號。

結論:三水紅西組成四大名著的說法不過產生於198x年,不是不可以換,但是一旦有名額,下崗的不管是哪本?想上崗《東周列國志》真心排不上。


《東周列國志》寫的是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年)至秦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戰國五百多年間的歷史故事。從取材上看,多數來自於《戰國策》《左傳》《國語》《史記》四部史書,作者將分散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傳記按照時間順序穿插編排,融為一體,使之成為一部結構相對完整的歷史演義。而這也決定了這部紀實歷史小說的優點與缺點。

首先,這部歷史小說內容相當豐富,它春秋、戰國的大背景下,展示了非常多的人物和事件,或許它是古今中外的紀實歷史小說中,時間跨越最長,人物最多的一部小說。但是,正因為人物太多,故事和事件匯聚太多了,儘管作者儘力想讓這部小說更具整體性和統一性,但是,還是顯得複雜,並有一些混亂,讓讀者感到似乎沒有頭緒一樣。

其次,作者以「得民心者得天下」作為小說的「道義」主線,很有正義感,在小說所描寫的那一段歷史過程中,英雄輩出,羣星燦爛,人物的表現是很精彩的,也可以說在古代歷史裡,是很典型,很出彩的,而他們的善惡表現,以及對善惡的評論,幾乎成為後世是非成敗的理論源頭,也影響了後世人的行為的評價標準。小說通過豐富而生動的故事情節,揚善去惡,讚揚了雄才大略、從善如流、賞罰嚴明、行事磊落的君王公侯,頌揚忠貞不二、有勇有謀的名相猛將;為那些胸有韜略,機智敏銳的謀士點贊,也讚揚了那些見義勇為、機智果敢的豪俠。小說鼓勵人行善除惡。但是,也正因為太刻板地宣傳揚善去惡的觀念,使小說的思想主題顯得比較守舊和單調,讓讀者感到有老調重彈的感覺,缺乏名著該有的獨立的創造性。

再次,作者馮夢龍是明朝的一個大才子,他工詩文,學識廣博,對於小說、戲曲及其他通俗文學的研究、整理與創作貢獻很大。他編寫的小說和戲曲之多,在當時可能很少有人能超過,除了編撰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外,還增補羅貫中的《平妖傳》為《新平妖傳》。此外,在戲曲方面,馮夢龍有《墨憨齋定本傳奇》,其中自撰《雙雄記》、《萬事足》二種,改訂湯顯祖、李玉、袁於令諸人之作十餘種。另編有時調集《掛枝兒》《山歌》,散曲選集《太霞新奏》,筆記小品《智囊》《智囊補》《笑府》《古今談概》《情史類略》等。《東周列國志》也是他努力想編好的一部歷史小說,但是,可能是因為他涉獵太廣,要編的書太多,所以,此部小說顯得有些「雜湊」的痕跡,無論是人物的塑造、情節的設計,還是情感的表現、意境的創造,都大不如四部古典名著。

所以,筆者認為,《東周列國志》只能算是普及型的通俗歷史讀物,是一般性的歷史小說,還取代不了《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和《西遊記》中的任何一部。讀一讀《東周列國志》瞭解春秋】戰國那一段故事,這是很好的,但是,要欣賞深妙的小說,還是細讀四大古典小說更好!


《東周列國志》不能代替四大名著。它的文學藝術性大低,這倒不是說作者水平低,而是它是根據史書來寫的。用通俗的小說方式來再現國語左傳裏記載的故事。它成書於明清時,明清時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頂點。這種頂點一方面表現一大套腐朽的完備的封建觀念緊緊地束縛著人們的自由,一方面又在幻想著衝破這種束縛。四大名著都在表現社會的這種矛盾。《東周列國志》也是如此。

四大名著裏有三本是起源於民間的通俗文化,也就是評書。所以它們都不自覺地在著重於表現整個社會的普遍文化追求,清官、俠義、仁愛以及平等,用扇情的渲染來表達社會的激情與渴望。比如孫悟空大鬧天宮,水滸傳裏的趙官家也要留下賣路錢。水滸傳和西遊記在思想上的魅力在於主人公的行為在思想上和行動上的矛盾。宋江一夥如果只是替天行道的被招安者,孫悟空如果只是個皈依佛門的弟子,那麼它們就會象三俠五義樣,並不能讓讀者思想上產生大的波瀾,也就不能對文化的進步起到強烈的剌激作用,也就不是名著。

東周列國志因為是根據史書來寫的,它的通俗文化的東西就少了,著重在於表現真實的歷史。它沒有扇情,沒有激烈地表達整個社會的文化渴望。同時由於作者是封建文人,所以更多的是表達封建文化裏那種腐朽的束縛人的規則。不象四大名著,通過虛構的扇情的渲染來表達社會的文化激情。

總之,東周列國志在情節上也許是真實的,有據可依的,但在思想上卻是呆板的,是一些腐朽的規則。四大名著在情節上是虛構的與史實差別很大,但它們表達的思想激情卻是當時社會的真實的渴望。


《東周列國志》是記實性小說,只是對當時各諸侯國史料加工而成,以西周末年開始,以時間順序為線索,所記述的人物很多很龐雜,大多是平鋪直敘,生動的情節細節不多,而且是由一篇篇互不連貫的故事組成,落差很大。一個事件人物讓讀者尚餘味未盡,就沒有了,又開始結識新的人物了。讀者讀完《東周列國志》,掩卷不上一個月,書裏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就忘記得差不多了。它與四大名著比起來,故事情節的生動形象就差得太多了,一提其《三國演義》我們就能想到曹操的奸詐多疑,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周瑜的氣量狹窄,關羽的義薄雲天等等;一說到《水滸傳》我們就會想到林沖的被逼上梁山,武松的行俠仗義,魯智深的除暴安良,宋江的虛偽投降等等;一想到《西遊記》就會感到孫悟空的神通廣大不畏強暴,唐僧的軟弱糊塗,八戒的懶惰成性,沙僧的任勞任怨等等;一談到《紅樓夢》就會想到林黛玉的眼淚,薛寶釵的沉穩,賈寶玉的玩世不恭等等。而我們提到《東周列國志》又能馬上想到哪些人物呢?每個人物都是壇花一現,其事蹟了了,平白如常,不新奇不生動,讓人印象模糊不深刻,因此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遠不及四大名著。好的小說應該來自生活,又超越生活,這樣才能讓人讀了印象深刻,久久不忘。現在很多人一談到《三國演義》裏的人物,受一些專家教授的影響,就馬上會說,「其實在《三國志》裏某人怎麼樣怎麼樣」,好似就他懂三國歷史一樣,豈不知沒有《三國演義》,《三國志》裏的人物事蹟又有幾個人能去深看鑽研呢?又有幾個人能記起三國時的人物呢?如果不刻意地去合理想像誇大描寫刻畫人物事件,不進行小說藝術加工,嚴格按史志平白無奇地去敘述去播放,又有幾個人願意看下去呢?


怎麼換我就怎麼看


謝邀。《志》類屬紀實資料,枯燥無味,讀者小眾,與「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小說對比就沒有情趣感了,而名著恰恰又是海選於各地域各時代小說產生的顛峯之作,因此,枯燥無味的歷史資料的《志》類不可能擠身味道淋漓的名著堆裏。


《東周列國志》列入十大名著當然沒有問題!

至於取代四大名著中其一,還是免了吧!畢竟有些約定俗成的東西,憑個人是無法改變的!

我心目中中國十大名著,其它是:

《金瓶梅》

《綠野仙蹤》

《聊齋志異》

《三言二拍》

《儒林外史》

《東周列國志》

至於唐詩三百首,宋詞,四大元曲,封神演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孽海花,古文觀止,三俠五義,八仙得道傳,官場現形記,俠女十三妹,隋唐演義,等等似乎難於列在這十大名著之前!

純屬個人意見,不喜勿噴!


《東周列國志》是歷史演義著作,但其文學藝術性和可讀性及影響力都遜於《三國演義》,所以無法取代三國,也無法取代其他三部著作。


我個人受東周列國志影響極大,東周時期人還是很純潔的,懂禮儀,思想開放,很多成語和典故都出自這本書,這本書並不是很難,我從初中看起,當時沒有封皮沒有結尾,書都泛黃了,後來長大了才知道書名字,在那個缺少書的時代,這本書我看了很多遍,值得推薦!水滸傳價值觀太差,可以剔除!


以我看:東周列國志是不可能跟任何一部書來對換的,因為它是個列國,在性貨上果不行的,列國大至是以傳說而形成,真實性質比較差,就連史記對它的平論也少之又少,登不上大雅之堂連,東西西漢,唐代,明代元朝都不入流,它更不只一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