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晚,教育家書院趙繼紅老師在藝術樓灥灣給2016年入職的新教師們進行了本學期的第一次培訓。趙老師圍繞「教學目標」的理論,並結合生動的案例,給大家講解和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首先,趙繼紅老師分享了自己聽課的感受。王魏然、龐歡、賈驕陽幾位新教師的課堂和設計,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管這些課堂寫沒寫目標,說沒說目標,目標都在心中。

接下來,趙繼紅老師介紹了「目標」這個基本維度成為重心的由來。十一學校的關鍵詞演變過程為「發現——喚醒——設計——真實——工具——目標」。經過治理結構的改革、課程改革,現今走向課堂改革,「目標」成為學校系統變革的重心。

關於教學目標的理論,趙老師分享了自己的研讀心得。「目標」是基於標準的學習,而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應該用至少60%的時間來從事教學目標的設計。好的課程一定是目標清晰,教學任務特別適切。對於課堂和教師來說,教學目標是「我要帶學生到哪裡去」「我如何把學生帶到那裡」「我如何知道學生已經到了哪裡」,即目標、工具和評估。而教學目標的表述方法,則有馬傑的ABCD法、格倫蘭的內外結合法、艾斯納的表現性目標、布魯姆教育分類目標、馬扎諾的教育目標等不同理論,且特點和側重各有不同。

然後,結合寒假課程封閉提交的案例,趙老師邀請新教師們對「目標」示例進行思考和點評。通過示例評析,利於新教師們更深入地理解確定教學目標的重要性,以及學習目標與學習活動的關係。通過這樣的過程,大家更明確了好的課堂一定是實現了一個前提:師生有共同明確的目標。

最後,高一年級英語學科的張玲老師分享了自己的實踐經歷——《任務驅動下的課堂》。圍繞一節校本教材補充閱讀的新聞材料,她進行了兩次不同教學設計,一次是傳統的講授方式,先閱讀概括大意,再定位細節歸納,最後進行任務型寫作。結果課堂中的師生「像一個火車頭一樣拉著後面每一節車廂,每一節都非常沉重」,學生因為不明確學習目標而被動,感覺艱難。重新調整和確定教學目標後,再根據目標搭建6步腳手架,每一步都配合有「閱讀文本」、「小組討論」等對應的工具。第一步的任務驅動,學生拿到任務後,很有主動性,一方面老師得到解放,可以進行個別化指導,另一方面學生也獲得了同伴性學習的機會。

講座後,各位新教師表示通過本次教學目標的培訓讓大家對自己的教學設計有了新的認識,受益良多。(編輯:鮑曉梅)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