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遠大將軍是清朝時期,為了處理重大事件而專門設立的。在清朝268年的統治中,一共出現了九位撫遠大將軍,都是皇帝的絕對親信。

清朝撫遠大將軍是什麼品級?

清朝的撫遠大將軍,並沒有固定的品級,但是轄區內就算有一二品大員,也要聽撫遠大將軍的指揮,總督巡撫也要受到節制。

按照受封撫遠大將軍人員、所轄兵力的不同,當然權力大有不同,就像熙第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禵,在擔任撫遠大將軍時,被稱為「大將軍王」,可見位至極品。

清朝撫遠大將軍有多大的權力?

雖然沒有固定的官職,但是權力之大,世所罕見,甚至於撫遠大將軍,有先斬後奏之權,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另類的欽差大臣。

清朝歷史上的九個撫遠大將軍,基本上都是為了平定蒙古等邊疆地區而設立的,雖然都是皇帝的親信,但是也受到皇帝的防備猜忌,一旦戰事結束就要立即上繳權力,否則就將視為謀反,就像年羹堯一樣下場悽慘。

撫遠大將軍年羹堯有沒有得到雍正的信任?

年羹堯深得雍正的信任,在雍正沒有登基的時候就已經投靠了雍正,甚至在雍正登基的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有「從龍之」功。

而雍正繼位後,立足未穩之際,青海發生叛亂,年羹堯受封撫遠大將軍,歷經了千辛萬苦,終於剿滅了羅卜藏丹津叛亂,被尊為「年大將軍」。

在這一時期年羹堯加官進爵,雍正甚至在公開場合稱年羹堯為「恩人」,年羹堯轄區內文武官員的任命,雍正也徵求年羹堯的意見,甚至多次對年羹堯表示,兩人要做一對「千古君臣」。

只可惜這對「千古君臣」轉眼間就反目了。

其實雍正對年羹堯確實不錯,在年羹堯回京以後,竟然沒有擔心雍正會「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反而日益跋扈,做出了種種不當的行為。

蒙古王公大臣、駙馬,甚至清朝的總督、巡撫,面見年羹堯甚至要跪迎,而年羹堯卻視若未見。覲見雍正的時候,竟然態度蠻橫,被稱為「無人臣禮」,甚至多次將雍正的尊敬作為炫耀的資本,大大損害了雍正的顏面、自尊。

儘管如此,雍正依然容忍年羹堯的行為,甚至勸告他。

雍正親自給年羹堯寫諭旨「凡人臣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可見雍正為了維護這對「千骨君臣」的情誼,確實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想要扭轉年羹堯的行為。

雍正忍無可忍,在審判年羹堯時共有92款大罪,其中固然有栽贓陷害,但是也可見年羹堯的跋扈。

最終,年羹堯身敗名裂、家破人亡,落得一個「獄中自裁」的下場,沒有處以極刑,也算是雍正法外開恩了。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清朝的撫遠大將軍不是常設職位,也沒有固定品級,而是因戰而設的臨時編製。

撫遠大將軍都有誰

整個清朝二百餘年,一共有九人曾被授予撫遠大將軍之職,分別是:

信郡王愛新覺羅·鄂札,豫通親王多鐸之孫,康熙十四年(1675年),授予撫遠大將軍,徵討察哈爾。死後被追封為豫親王。

大學士馬佳·圖海,康熙十五年(1676年),以撫遠大將軍同周昌降服王輔臣,徵討吳三桂,封三等公。(也就是《康熙王朝》中和周培公徵討王輔臣的那個)

裕親王愛新覺羅·福全,順治帝次子,康熙異母兄,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授撫遠大將軍,和恭親王愛新覺羅·常寧分道討噶爾丹。

領侍衛內大臣董鄂·費揚古,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為撫遠大將軍,徵討噶爾丹。

康熙帝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禵,他的知名度高,康熙十四子,雍正親弟弟。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春,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統率大軍進駐青海,討伐策妄阿拉布坦(噶爾丹侄子,曾和朝廷共同夾擊噶爾丹,成為準噶爾首領後也叛亂了),封大將軍王,並以天子親徵的規格出征。

輔國公愛新覺羅·延信,肅武親王豪格之孫,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隨撫遠大將軍、康熙十四子允禵徵討侵入西藏的準噶爾部,勝利後代行允禵的撫遠大將軍職務而留守西藏。

川陝總督年羹堯,這個也不用多介紹,臉太熟了。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雍正命年羹堯接任撫遠大將軍,駐西寧坐鎮指揮平叛。

大學士、領侍內大臣馬爾賽,圖海之孫,雍正九年(1731年)授撫遠大將軍,徵討準噶爾部。但馬爾賽雖有撫遠大將軍之名,但無大將軍之權,

康親王愛新覺羅·崇安,雍正九年(1731年),代馬爾賽為撫遠大將軍。

撫遠大將軍權力有多大

擔任撫遠大將軍的人選,不是皇帝宗室就是心腹中的心腹,可想而知這個位置多麼重要。

康熙十四子胤禵被授予撫遠大將軍的時候,人人都以為他就是儲君,將來的皇上。人們這麼想也情有可原,撫遠大將軍節制轄區內所有人口錢糧。別管你是總督還是巡撫,是將軍還是都統總兵,撫遠大將軍都有先斬後奏的權力。

正因為撫遠大將軍的權力如此之大,所以戰事結束後必須立馬上交大將軍印,不然就該喫不了兜著走了。就如年羹堯,已經卸任大將軍之職,在皇帝面前還如此囂張,不辦你辦誰?


撫遠大將軍是清朝的一個外放大員的官職,屬於武將體系裡面極高的官職,在平時不常設,只在戰時才會由此任命。這個官職是一片區域內軍事方面的最高長官,不管是哪個方面的軍團,都要守他的節制。

在大清的武官體系中,常設的官職裡面最高的是綏遠將軍,這是正一品的官銜,但是撫遠大將軍可以節制這些官員,所以,這個撫遠大將軍是超出一品的超級大員。

按照清朝的管理,這個官職是和總督一職配合使用,以年羹堯為例,他在擔任撫遠大將軍的時候,還一併負責幾個省份的總督之職。總督是各省最高長官,是真正手握實權的人物,屬於從一品官銜。而年羹堯是陝甘總督,多地官員都要受到他的節制,可以隨意處決官員,有先斬後奏之權。

所以,本身他的這個撫遠大將軍就是超級大員,再加上總督一職,尋常的官員體制裡面,已經找不到他的級別了,至於他的地位,可想而知。

在雍正接管康熙爛攤子的時候,因為康熙多年用兵,還多次出宮微服,所以國庫虧空嚴重。到了他的手上,國家沒錢不說,還有強族不斷地挑釁。在這個的情況下,年羹堯就是他的希望。

如果打勝了,國家就會振奮,康熙留下的窟窿,就會被勝利掩蓋;如果打敗了,不但是損失國土的問題,他從此就壓制不住朝廷的局面,很有可能皇權因此被架空,因為為了供應大軍徵戰所需的糧餉,許多地方的賦稅增加,百姓生活辛苦,如果被有心人稍加挑撥,也許就是不可收拾的內亂。

所以在年羹堯打了勝仗以後,雍正極為興奮,這是他用人得當的證明,而且集中國內的錢糧,資助大軍用度,會因為成功而堵住千萬人的嘴。雍正看清了這場戰鬥成敗帶來的問題,但是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對於年羹堯的過度寵溺,會帶來多大的問題。

年羹堯得勝後,驕矜狂傲,歸途中,曾經讓路過的行省的總督跪迎。回京後,雍正為了表示對他的格外榮寵,居然下令讓文武百官外出跪迎,就連王公貴州也要集體出行,一起迎接他的凱旋,而他在經過這些人的時候,面對這麼多大員的恭維,居然只是對部分人微微點頭。更讓很多言官難以忍受的是,年羹堯在面見雍正的時候,依然驕傲無禮。

然而即便如此,雍正依然熱切地接見了他,對他和相關的將領都做了封賞,可見,即便是他有點忤逆的地方,雍正都能夠忍下去。這也就說明瞭一個問題——年羹堯此時的地位,真的是隻比雍正這個皇帝低一等,其他的,諸如王宮貴胄,朝廷大臣,都無法跟他相比。

可惜年羹堯太驕橫,作為所為完全不像一個臣子。雍正再怎麼說也是皇帝,怎麼能容忍年羹堯的如此放肆的行為,所以年羹堯的結局是註定的。


撫遠大將軍這一職位,並不是多麼的顯貴,即相當於現在的一省之長吧。但是,年羹堯的擔任的這個撫遠大將軍可就不一樣了。為何呢?且聽我慢慢來說。年羹堯這個人是清朝康熙雍正年間有名的封疆大吏,康熙對其非常賞識,對此提拔年,當然,年羹堯也確實為朝廷立下赫赫戰功。到了雍正年間,年羹堯的地位更是愈來愈尊崇,這一切都得益於雍正的完全信任以及對其能力的認可。他的地位到達什麼地步呢,年羹堯平定青海後,駐紮在外,雍正專門常常是給連日敢天的送去鮮美的荔枝,這種情誼可見不菲。另外,雍正還命令雲貴,浙江等地方聽命於年羹堯。年羹堯不止在外有統兵的權利,最主要的是也參與議政,並且他不是一般的參與朝廷的政治。而是皇上很多難以決斷的問題都和年羹堯商議,更不要提一般的人事任免的問題了。正是因為雍正皇帝對年羹堯特殊關照,讓朝廷上下大臣人人自危,見到年羹堯老遠就得磕頭行李。權利榮耀大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當然,後來因為年羹堯越來越目中無人,專橫跋扈,導致惹毛雍正,平步青雲的年羹堯最終還是不得善終。總得來說,年羹堯在惹怒雍正之前,權利之大,榮耀之盛,地位之高,是朝廷中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匹敵的。


撫遠大將軍是清朝級別最高的將軍!必須有親王爵才能兼領。在整個清朝歷史上只有年羹堯是以漢人身份擔當的這個職位,其他時候只能由大將軍王兼任,至少也得是滿族旗人才能擔任,比如乾隆時期的阿桂。

我們看年羹堯調任杭州將軍時候是已經官降三級了,可是杭州將軍在朝廷武官裏是排第一品的,手下可以節制五旗兵馬共44000多人,屬於軍區司令級別。

康熙死後十四爺奔喪時曾說過大將軍王的級別,只有皇上跟太后纔可以管大將軍王,其他王妃王后則是比大將軍王還低的,因此可以得知撫遠將軍的層次是在全朝廷排第三的。

撫遠將軍從名字上看就與其他將軍不同,撫是安撫,遠是遠方,意思就是安撫遠方的將軍,屬於君命可以不受的那種級別層次,這足以說明其地位之高了。

撫遠大將軍還有地方行政權。由於撫遠將軍統領部隊在遠離中央的地方作戰,這使得他們的糧草往往要就近解決,像年羹堯當時是節制四省陝西甘肅四川青海的總督,這四省全部由年羹堯說了算,所有財政糧餉全部不需要上交國庫。所以呢,雍正就說了一句話,年羹堯就是西北王!只是差一個朝廷的明確冊封而已。


年羹堯進士出身,在仕途中扶搖直上,任四川巡撫,四川總督、川陝總督,1723年十月,青海發生羅卜藏丹津叛亂,那裡局勢混亂,西陲再起戰火。雍正命他任撫遠大將軍,指揮大軍參加平叛。那麼這個巡撫大將軍屬於什麼級別?在當時的地位如何呢?下面有小姐姐給您解答。

(年羹堯畫像)

撫遠大將軍屬於什麼級別

撫遠大將軍是個武將職位,沒有品級,但是它的權利非常大。凡是有這個稱謂的人都是在前線領兵打仗的頭號人物,他掌控著戰區內全部軍政大權,節制戰區內的所有官員將領,例如總督、提督、巡撫等,無論是誰,膽敢違背軍令,撫遠大將軍不用向任何人請示,都能把他給咔嚓了,有時候他可以作皇帝的親言代理人。

整個中國歷史上只有清朝纔有這個職位,縱觀整個大清近300年,僅有九個人獲得這種職位。

撫遠大將軍 的職位平時不存在,只有在遇到重大戰事時才會被臨時啟用,戰火一平息要及時交還撫遠大將軍軍印。

能做上撫遠大將軍寶座的人要麼是皇親國戚,要麼是皇帝的心腹大臣。

例如所有擔任過撫遠大將軍的牛人如下:

信郡王鄂札:他是豫通親王多鐸之孫,徵討察哈爾,常寧守備噶爾丹。

裕親王福全:順治帝次子,康熙帝的異母哥哥。徵討噶爾丹部。

費揚古:順治帝的小舅子,平定三藩之亂與徵討噶爾丹的戰役

胤禵:康熙皇十四子,雍正的同胞弟弟。西征保衛西藏

延信:皇太極曾孫,西征策妄阿拉布坦

年羹堯:雍正的心腹大臣,平定西藏亂事,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

康親王崇安:康良親王傑書的第四子,鎮壓三藩叛亂

大學士馬爾賽:雍正的心腹大臣,抵抗準噶爾進犯

大學士圖海:康熙的心腹大臣,徵討吳三桂。

年羹堯這個撫遠大將軍在當時的地位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羹堯就已經升任四川巡撫,成為封疆大吏,相當於現在的省委書記,這時他還不到30歲呢。

雍正帝即位之後,年羹堯更是倍受倚重,他和和國舅爺隆科多並稱雍正的左膀右臂。雍正很慶幸自己能有年羹堯這樣的封疆大吏,他說,如果能有十來個像年羹堯這樣的牛人,國家就不愁治理不好了。可見年羹堯對雍正來說可謂舉足輕重。

年羹堯未任撫遠大將軍前就已經位高撫遠大將軍延信和其他總督。

作為川陝總督、西陲的重臣,年羹堯利用當地部落土司之間的矛盾,輔之以「以番攻番」之策,秒平青海郭羅克(今果洛藏族自治州)地方叛亂。後來年羹堯受命與管理撫遠大將軍印務的延信共同執掌軍務。

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雍正雍規定:

「若有調遣軍兵、動用糧餉之處,著邊防辦餉大臣及川陝、雲南督撫提鎮等,俱照年羹堯辦理。」

這樣西部的一切事務大權在雍正的授權下年羹堯獨攬,雍正還親自告誡雲、貴、川的地方官員聽命年羹堯。年羹堯完全成了皇帝的親信代理人,在年羹堯管轄的區域內,大小文武官員一律由年羹堯任免。就連朝內在有關重要官員的任免和人事安排上,雍正也和他商量,這也為年羹堯的大肆賣官開了門路。年羹堯還未任撫遠將軍就儼然一個土皇帝了。

1723年十月,雍正命年羹堯接任撫遠大將軍,總督各軍,駐西寧指揮平叛。

青海戰事平定後,不但年羹堯受到破格恩賞為一等公,連他的老爹和兒子也受了封。年羹堯的慾望在雍正的寵幸下越來越膨脹,最後犯了92項大罪,被雍正賜死。

年羹堯具體是怎麼犯的死罪,雍正又是如何處死他的,具體細節小姐姐前一篇有發文,這裡就不再贅述了,有興趣的朋友請往前翻閱。

感謝各位友友的閱讀,祝大家天天開心!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撫遠大將軍這帽子也只有滿清這拉大腿的王朝能整出的玩意。如果您要問這帽子他是啥級別,老梁鄭重其事的告訴你,這玩意說好聽點是超品,說的不好聽點它就是沒品。

您把這滿清從大到小的紅頂帽子挨個捋一遍,就會發現沒這東西。

扯到這裡估計大傢伙就要問了:「現如今那滿霸屏的大辮子戲,咋老是說撫遠大將軍,聽著好像官挺大的,難道是電視劇是騙人的?」

那倒沒有。這東西其實是個臨時設置,您可以把這身份看成是欽差,當然他這欽差是個純武職,但實際的許可權比欽差還高一籌。

那麼有多高呢?老梁給大傢伙解釋一下。

滿清那會出現比較大的戰事的時候,就找一個大臣來統兵,統籌全局去擺平這戰事。因為滿清是文武分治,文官管理不了武官,而武官也不鳥文官。但打仗這事是一個動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您在前邊和敵人懟,這後邊還得靠文官來調度。在這節骨眼上您再來個文武分治,那叫互相拆臺,這仗也不用打了,大傢伙搖著小白旗直接投降就得了。

所以撫遠大將軍雖然是個武職,但只要是轄區內的官,您不管是啥一品,二品,文官還是武官都受人家節制,如果不服管教,掄刀子直接剁了你的權利也是有的。

當然掄刀子剁個一品大官,一般的撫遠大將軍是不會幹的,還是會給當權的皇帝打個小報告啥的,讓皇帝去剁,畢竟這事牽扯的是皇帝的權威,所以只是理論上有這許可權。但您千萬別把他當擺設就成,不然遇到一個較真的撫遠大將軍,您這腦瓜子肯定就下來了,給您整個先斬後奏啥的就完求了。

所以這帽子大到假以時日就能割地一方,成為割據勢力諸侯的可能。這帽子一般也只給皇帝的兄弟,兒子或者絕對親信的人戴戴。

當然這帽子要是戴在了親王或者君王級別的腦瓜上,這就是俗稱的大將軍王。

如果是一個大臣想要戴上這帽子,您原先的底子最次也得是個一品大員。

而皇帝也害怕您這玩著玩著就把自己個的小野心玩大發了,真來個割據一方咋整?所以這戰事一結束,您這大將軍的大印就得立馬歸還,洗洗回家睡覺就得了。

而滿清歷經十二個皇帝,前前後後就整出了九個撫遠大將軍,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有三。一曰愛新覺羅.福全,康熙的異母兄弟,在康熙年間出征噶爾丹,就戴過。二曰愛新覺羅.胤禵(或者叫允禵)康熙第十四個兒子,雍正的同母弟弟,八爺死黨,最後被雍正給圈禁了。三曰年羹堯,這主就是本文的主角了。

年羹堯

咋說呢,年羹堯的才華那自不必說,康熙三十九年中的進士,到了康熙四十八年的時候,就已經做了四川巡撫。

巡撫這位置擱滿清這就是封疆大吏,大傢伙猜猜這時候的年羹堯多少歲?

根據《永憲錄》記載,這貨的年齡不到三十,想不到吧。老梁不到三十的時候,還滿世界為找食喫,苦的腦殼都擠成了大肉包,而人家已經是一方諸侯了。

康熙都誇他是一好官。到了康熙快走的時候,要決定繼承人的時候,年羹堯佔了一好隊,直接就站在了雍正的屁股後面。

這一下子,那身份又是水漲船高啊!和隆科多這就成了雍正的左膀右臂。

而雍正對他也是恩寵有加啊,只要是涉及西部的一切問題,他都可以做主,這還不算能直接參與朝政。直接給雍正打小報告自不必說,還經常性的和雍正討論朝中的大事。

啥官員任免,啥人事安排了,雍正和年羹堯的交流那叫個頻繁。本來雍正是想要和他做個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樣。

可是雍正忘記了,這個世界最缺乏的是謹慎的人,最不缺乏的是嬌慣的人。

這一嬌一慣的,年羹堯這腦殼就充血了,目中無人不說,還整了很多超越本分的事。

您比如說,那些個蒙古王公老爺,滿清那些個封疆大吏,按理說人家不歸你管,他倒好非要人家來個跪迎。

跪迎這倆字說的輕巧,可他只能是皇帝享受的待遇,你自己個踹兜裏享受,你想幹啥?別說是雍正了,只要不是個糊塗蛋,那個皇帝心裡不起疙瘩。

畢竟歷史上,那些個造反的大臣野心外放的表現,都是使用的規格超過了本身使用的規格。

所以皇帝想和你做朋友,這可以有,但您也得提著點心不是。

您享受不怕,怕的是你要享受皇帝的待遇,這就招人恨了不是。所以最終年羹堯就被雍正給弄死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撫遠大將軍是清朝特有的軍事職銜設置,清代268年中,一共冊封了9位撫遠大將軍,他們分別是:

信郡王鄂札、大學士圖海、裕親王福全、領侍衛內大臣費揚古、康熙帝十四子胤禵、輔國公延信、川陝總督年羹堯、大學士馬爾賽、康親王崇安。

其實,能夠大致看出來,除了清代初年開國將領和王公貴族之處,朝廷當時還比較信任並賦予將領戰場臨機專斷權,在清代中後期基本已經廢除了撫遠大將軍的設置。撫遠大將軍的權力非常大,除了有便宜行事權之外,還可以有將領的臨時任免權,賦稅專有權和僅次於皇帝親徵的其他部隊配合權,具有顯著的軍事政治和經濟地位。

康熙皇帝晚年派出十四皇子用兵西北,親自賜寶劍發文書,甚至可以掛天子旗號,稱撫遠大將軍王,可見這一職務的險要性。

年羹堯在康熙晚年和雍正初年,深得朝廷信任。況且,西北行軍布陣,情況複雜,需要一個意志力堅定和有較大權力的將帥,故而年羹堯就代替了老十四,擔任撫遠大將軍,平定邊疆秩序,權勢極大。後來朝廷宣佈年羹堯的罪狀,有所謂年選和奢侈云云,其實都是撫遠大將軍權力下的必然,而並非年羹堯如何跋扈專權所導致。撫遠大將軍的級別,很難用品職來界定,它是一個戰時體制的產物,如同方面軍總司令或者大軍團元帥,具有很明顯的臨時性。代表朝廷軍政,無疑超一品,具有實權。但是,用兵結束,撫遠大將軍這個職務也就宣告結束,而非長期統兵,顯示了制度設計的靈活性和制衡性。

年羹堯曾是雍正的門人,加上家族世代效忠清廷,本人也軍中行走多年,有才幹能力,也殺伐果斷,可謂撫遠大將軍不二人選,至於最後的結局不好,則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看過《軍師聯盟》的朋友,想必對「大將軍」這一職位比較熟悉,夏侯惇、曹真就曾出任此職。

按照《清朝續文獻通考》記載,「將軍」二字最早見於《禮記》,表示將軍的名號在春秋時就已經有了。戰國時,有諸侯國開始設置大將軍,為將軍的最高封號。往後,歷朝歷代都沿襲大將軍之職,但許可權有所變化。

到了清代,在發生戰爭時,會由皇帝特別任命大將軍統兵作戰,如肅親王豪格曾為靖遠大將軍、福全、胤禵、年羹堯曾為撫遠大將軍。這時的大將軍,更像臨時性設置的職位,被委以戰爭任務,戰後即廢除。

大將軍統兵一方,位高權重,必然是深得皇帝信任的人,比如福全和胤禵,一個是康熙的親哥哥,一個是康熙的親兒子。年羹堯能坐上大將軍之位,就有點機緣巧合甚至高就了,因為:

一、在年羹堯之前的幾位大將軍都是宗室成員,年羹堯的出生是最低的一位;

二、年羹堯是雍正潛邸時的嫡系,兩人合作所有間隙,但整體良好。尤其在胤禛娶了年羹堯的妹妹之後,雙方成為郎舅關係。肥水暫時不流外人田,一家人先不說兩家話,雍正授予年羹堯大將軍職位,屬於可控範圍,就當給大舅哥追加一點彩禮;

年羹堯在雍正奪嫡的過程中,是立下大功的。當初雍正上位,皇位並不穩固,外部最大的現實威脅其實來自胤禵。

首先,胤禵手握十幾萬重兵,萬一發難,足以讓雍正夜不能寐了。

其次,胤禵的功勞與威望讓雍正如鯁在喉。清朝是尚武的朝代,胤禵立功在外,足以奠定他在朝堂的地位,這種軍功是其他皇子難以企及的。

再次,胤禵是眾人心中的「儲君」。儘管康熙沒有明確宣佈胤禵是太子,但從授予胤禵的權力、出征規格以及奪嫡之爭的格局來看,胤禵已經成為大清臣民心中的「準太子」。

正是由於年羹堯的牽制,胤禵才束手就擒,千里奔喪如同自投羅網,對雍正皇位的外部威脅因此而解除。所以,大將軍的職位,也能看作雍正對功臣的一種犒賞。

三、雍正無人可用,年羹堯有能力勝任。雍親王當年韜光養晦,只結交了幾位關鍵人物,而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大多被八爺黨所籠絡。

等到雍正上位,發現能用之人少之又少,有才之人他不信任,信任之人又沒幾個。適逢西北戰況緊急,雍正急需大將統兵出征,最好用一場大勝提升自己的威望。

年羹堯進士出生,但是能文能武,在西北經營多年,位居川陝總督,不管是政務還是軍務都比較熟悉。在才能與經驗上,年羹堯完全有實力勝任。

1723年,年羹堯被胤禛正式授予大將軍之職,坐鎮西寧,總督各軍,指揮平叛。

就年羹堯當時的地位而言,完全就是西北的「土皇帝」,他並非宗室成員為何會那麼厲害?

位高與權重在很多時候,不用劃上等號,關鍵要看皇帝的臉色,胤禩當時是總理王大臣之首,很有身份卻無多少實權。

而年羹堯被雍正寄予厚望,當了撫遠大將軍,除了統軍,他依舊還是川陝總督。西北的軍政大權皆歸其統轄,連雲南的軍務都歸他節制,甚至連江蘇巡撫、直隸總督都是他推薦的人。在清朝歷史上,若論權勢之大的地方領導,恐怕只有「三藩」能與巔峯年羹堯對比。

船(權)大不好掉頭,年羹堯也是如此,當雍正對他進行抽絲剝繭時,他想保命而不可得,只能白練一條,了卻雍正心頭事。


有清一朝,新皇帝登基殺重臣鞏固自己權利已形成傳統,皇太極逼死大妃阿巴亥,順治清算多爾袞,康熙除鰲拜,雍正殺年羹堯和隆科多,嘉慶收拾和珅等等,特別是歷經皇位爭奪的雍正,在這方面更是心狠手辣,年羹堯和隆科多忠心耿耿輔佐,一切權利和威望都是雍正給的,但還是被猜忌,最後下場悽慘。

圖為年羹堯畫像。

有人說年羹堯是雍正的家奴,這個有點牽強,年羹堯出身官宦世家,他父親年遐齡是順治朝進士出身,在兵部、工部、刑部任過職,年羹堯20歲時年遐齡已經做到了湖廣總督,他哥哥年希堯也在朝中為官,只是年家是歸附滿清的漢人,被編入漢軍鑲白旗,而雍正當親王時就是漢軍鑲白旗的旗主,年羹堯和雍正很早就認識。

曾經的年羹堯故居,北京西城區上斜街56號。

年羹堯其實很優秀,他21歲就中了康熙朝的進士,在翰林院任職,後來多次出差四川、廣東主持貢院鄉試,升為內閣學士,所以他不是雍親王府裏的幕僚被提拔的,而是靠自己實力步步升遷的,其間他娶了康熙重臣明珠的孫女為妻,因才華武功俱佳被康熙賞識,30歲時升任從二品四川巡撫,也就在這一年,雍正看中了自己旗裏這顆政治新星,為拉近關係娶了年羹堯的妹妹,封為側福晉,這也就是後來的敦肅皇貴妃年氏。

雍正只清除了年羹堯這一支,他的父親、哥哥、妹妹不但免罪,還加封進爵,父親加太傅,哥哥為工部侍郎,妹妹晉封皇貴妃,年羹堯死後葬於四川綿陽家族墓。

既有康熙賞識,又有雍親王助攻,年羹堯傾力為愛新覺羅服務,1718年時任四川巡撫的年羹堯因協助平定西藏叛亂有功,軍政井井有條,升為四川總督;1720年因率兵參與圍剿準噶爾叛亂,後勤保障有功,升為川陝總督,1722年康熙去世,即位的雍正召回了戍邊的撫遠大將軍允禵,年羹堯執掌正一品撫遠大將軍,坐鎮西寧,總攬西北一切事務,因為當時清朝軍事重心主要放在西北,重兵集結,而年羹堯是領兵作戰的最高統帥。有些大將軍是虛職或沒有兵權的閑職,但年羹堯則是貨實價實的大將軍,滿清最強勁旅皆在他手下,權力極大,當年的嶽鍾琪只是年羹堯手下一個小小的騎兵都尉,差別太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