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根結底還是曹叡的鍋,曹芳在高平陵之變時已經十七歲了不假,可他繼位時才八歲啊!

主少國疑,則權力要麼在輔政大臣手裡,要麼在外戚手裡,曹芳根本就沒得選。

年幼繼位,只能依靠輔政大臣

由於曹芳只是曹叡的養子,曹魏一朝又對外戚方面控制得比較嚴,所以曹芳能依靠的就只有曹叡安排給他的曹爽和司馬懿了。而相比起司馬懿,曹芳和曹魏眾大臣更討厭曹爽。

曹芳於公元239年繼位,當時的他年僅八歲,根本做不了主,雖說有個親政的名號,但大權還是落到了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手上。曹芳、曹爽、司馬懿三方相安無事八年後,曹爽就開始作死了。

公元247年,曹爽重用何晏、鄧颺、丁謐、夏侯玄等曹叡在世時嚴令禁止入仕的人,並軟禁郭太后,升司馬懿為太傅,架空他,讓何晏等人執政,曹羲、曹訓等兄弟掌軍權。曹爽所用之人,好浮華而無能力,貪虛名而行無恥之事,加上不聽勸阻私意出兵,空耗國力,曹爽已經是得罪了整個曹魏了,包括曹芳。

高平陵之變後,曹芳也沒想過立馬收回權力,他還是相信司馬懿的

本來曹爽是自己作死,纔不配位自然容易被拉下馬。可惜的是曹芳,他從小就習慣了曹爽和司馬懿的幫助,從而產生了依賴心理,而且他雖經過高平陵之變,但對他的衝擊也不大。他依舊是皇帝,而且越來越跋扈的曹爽也被解決了。

這時候的曹芳還認為司馬懿依舊是忠臣,曹爽之敗只是他不得人心而已,曹魏大臣依舊會支持自己的。可曹芳還是年輕,他不知道人的野心是隨著地位的提高而提高的道理。

所以他不急著拿回權力,他還是想要依賴司馬懿,等過幾年再親政,想把權力先放一放。可誰知這樣一放就放了五年。等到司馬懿、司馬師兩代執政之後,再想拿回權力就是很困難的事了。

公元254年,司馬懿病逝,司馬師接管大將軍職位。已經二十四歲的曹芳幻想以外戚的力量制衡權臣,密令中書令李豐和國舅張緝廢掉司馬師,另立夏侯玄為大將軍。

可是事情敗露,李豐、夏侯玄被夷三族,張緝被賜死,張皇后被廢,同年曹芳被廢,司馬師另立曹髦為帝,曹家至此衰落。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寫三國,次寫明清,其餘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謝邀,權力這東西,給出去了不是想收回就能收回的。

權力是什麼?是下面人的擁護,你纔有權力,下面人不擁護你,你是皇帝也沒用。

曹芳從繼位開始,就是傀儡,權力掌握在曹爽手裡,即使成年了,曹爽也沒有歸政的意思,所以別看曹爽姓曹,就覺得他是忠臣,他要是沒輸,估計跟司馬懿沒什麼區別,都是權臣。

曹爽死了後,權力自然到了發動政變的司馬懿手裡,司馬懿政變前就是虛職了,但是能發動政變誅殺權臣,可以看出他的權力來源並不是皇帝,而是自己的家族和門生故吏。

司馬懿兄弟八人、兒子九人,兄弟子侄孫上百人,司馬懿身處高位數十年,門生故吏遍佈朝堂地方,門閥士族又多支持他,這是他的權力來源,所以,即使他被架空,給個虛職,他的權力依然在,因為支持他的人多。

而皇帝呢?曹爽執政時,他就是傀儡了,大臣多站在曹爽和司馬懿那裡,現在曹爽被司馬懿誅殺,大臣肯定是站在司馬懿那邊了。

皇帝拿著玉璽都沒用,拿著區區大將軍印,又有什麼用呢?印信是代表權力,而不是擁有權力,

皇帝有沒有實權,跟印信無關,更跟權臣死不死沒關係,而跟支持他的人多少有關,

如果皇帝代表了大多數大臣的利益,他自然擁有權力,如果代表不了大家的利益,他就什麼也不是了。

所以,他想收回權力,就必須得到大家的擁護,如果得不到擁護,即使你殺了權臣又有什麼用?不過是換個權臣罷了。


在高平陵之變前曹芳一直由曹爽和司馬懿輔政,並沒有執政的經驗和自己的班底,不可能短時間內控制朝政。另一方面曹芳的性格顯然也不可能想到這一點。

魏明帝曹叡臨死前任命曹爽和司馬懿輔政其實是一個權力交換的結果,曹叡本來希望任命曹家和夏侯家這兩個和皇族有關係的家族輔政,但是遭到了士族的反對,所以最後不得不妥協,以曹爽代表曹家、司馬懿代表士族共同輔政。

曹芳繼位時不過七歲,此後朝政長期由曹爽和司馬懿兩個人主持,曹芳實際上一直和傀儡沒什麼區別。這直接導致了他缺乏執政的經驗,而且對朝臣不熟悉,高平陵之變事發突然,此時他自然不可能立即做出反應。

另一方面,高平陵之變發生時曹芳已經十七歲,早已成年,如果他性格果斷,通權謀的話早就可以利用司馬懿、曹爽之間的矛盾自己逐步親政,畢竟此時他提出親政誰反對無疑是大逆不道的事,兩個人都不會給對方把柄,必須予以支持。然而史書上對此卻毫無記載,從這點來看,曹芳也並非一個果斷剛毅的人,或者說從一定程度上已經接受了這種政治格局。

同時還需要注意一點,司馬懿發動兵變得到了郭太后和士族們的支持,此時朝中大環境顯然是利於司馬懿的,而曹氏一族衰微,曹芳並不熟悉朝政,倉促之間也沒有合適的人選來擔任大將軍一職。在這種情況下,高平陵之變以後曹芳遲遲沒有想到或者不敢去爭權也就可以理解了。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介紹一下高平陵政變過程: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了已籌備二年高平陵政變。

為了確保政變萬無一失,司馬懿做4件事:1、自公年220年曹丕稱帝起,司馬懿就在魏軍中擔任重要職務,提拔了大批中高級軍官。2、公元247年,司馬懿長子·馬師任中護軍,統領京師禁軍。3、以告老養病為由,暗中接納、畜養心腹死士三千。4、暗中拉廣籠大批朝中官員,如太尉蔣濟,侍中許允,尚書陣泰等。

公元249年正月初6,平庸愚蠢的大將軍曹爽,帶領年僅十七歲的皇帝曹芳等曹氏皇室親大隊人馬,到魏國首都洛陽城南90裏地的魏明帝曹睿的陵園高平陵進行祭掃。司馬懿抓住這個大好時機,借皇太后命令,關閉洛陽的各個城門,精神抖擻有條不紊地指揮政變,立即起用蓄養的三千死士,命令司徒高柔行大將軍事,佔據大將軍曹爽的軍營,命令太僕王觀行中領軍事,佔據曹爽弟弟曹羲的中軍營。派大批死士佔據武庫和軍糧庫。三大軍權全部牢牢掌握在了司馬懿父子手中。然後派待中許允,尚書陣泰出城勸大將軍曹爽投降:只要交出軍權,保留曹爽爵位,永享榮華富貴,並指洛水發誓,太尉蔣濟也寫信勸降。愚蠢的曹爽竟相信司馬懿的花言巧語,帶領皇帝曹芳及曹氏族人束手就降!

沒有了禁軍,關閉城門和要求曹爽交出軍權的命令是母親下達的,且大將軍印留在軍營,早已被司馬懿畜養的死士控制,在這種情況下,曹芳還怎麼收權?怎麼與司馬懿父子對抗?


在政變之前,司馬懿早已準備了多年。通過以退為進的方式,利用曹爽的飛揚跋扈,盡收魏國士族人心。所以纔有了通過一場規模並不算大的政變卻改變了整個魏國朝局走向和歷史的命運。

反觀曹芳,從繼位起就一直是個傀儡皇帝,並無實權。關鍵是從史書記載看,他也胸無大志,安於現狀。在司馬懿發動政變前,其實曹氏皇族和夏侯氏依然掌控著朝局,如果曹芳利用皇帝的身份提前經營自己的勢力,及早佈局還是可能的。這樣即使司馬懿打掉了曹爽,在面對有一定實力的皇帝時,也不至於發展到後來的局面,曹芳依然可以利用剩餘的曹氏皇族和夏侯氏於司馬氏抗衡。

但歷史不容假設,毫無實權的曹芳在面對政變時只能逆來順受。失去了頂樑柱曹爽的曹氏皇族和夏侯氏,在權力真空期又得不到皇帝的有力支持,只能任由司馬氏的屠戮。這反過來又進一步摧毀了曹芳的統治基礎。

在這樣的情況下,魏國士族選擇支持司馬氏也就成了理所當然唯一的選擇。前有司馬懿赫赫功勛,後有士族擁戴,曹芳面對這樣的局勢,以無回天之力了,能保住一條命就算不錯了。


高平陵之變發生在公元249年,是司馬懿對曹魏的一次絕地反擊。此事變之後,曹魏勢力雖有幾次反擊,但於事無補。終於在公元266年,被司馬家代魏而立。在此期間,263年滅蜀漢。代魏後,280年滅東吳,三家終歸晉。但僅僅37年後,西晉八王之亂後就滅亡了。

高平陵之變的背後的故事魏晉南北朝的這種城痛變換大王旗的事情特別多,這現實背後有著不同於表面的東西在起著作用。高平陵之變看似司馬懿與曹爽的對決。事情發生時但曹爽和曹芳在外,居然沒有一點辦法,灰溜溜回來投降;這充分顯示出曹魏勢力已經失去對局勢的控制。已經不是所謂的好人壞人什麼的故事,也不是什麼曹爽排擠大臣、眾叛親離的故事。這背後的故事是中國統一之難。君主專制和皇權的單薄的矛盾,自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開始,集權裏於中央已是趨勢,但這之中的道路卻迂迴曲折。

皇權看似威嚴不容侵犯,但實際上呢?君主是一個人而已,他必須依靠一定的人去管理。具體到中國,中國太大,實際上依靠的就不是個別的人,想長時間、有效力管理這個大國家,就必須依靠一大批人,這一大批人就是中間層次的人。皇權控制的只能是管理這中間層次的人,皇帝不可能去直接管理一個村莊。皇帝依靠什麼人?這就是中國朝代變換的核心問題。秦二世而亡,依靠僅僅是秦始皇的個人威力,始皇一沒而秦亡,時間短很多事情沒有暴露。而西漢開國到東漢滅亡前後有四百年,在這長時間跨度裏,充分暴露了皇權的單薄,西漢初年,劉邦一死,皇權就落入呂后和諸呂之手先後達十多年。後在西漢開國元勛抵抗下,才得以滅掉諸呂,開拓出西漢初年文景之治。在這之就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漢武帝時期就已經開始突顯出地方豪強勢力對中央的威脅。經漢初的文景之治,輕徭薄役、休養生息後,財富積累過程中,地方經濟勢力逐步做大。部分商業勢力開始影響帝國政治形態,漢武帝時期的鹽鐵論,遷豪強於邊塞等措施,有打擊匈奴的作用,也有限制地方豪強的目的。但這些僅僅治標不治本,經濟的總是發展,財富總歸要積累,地方的勢力一定會抬頭的。漢朝是中國第一個大統一、長時間的大王朝,應付這些問題是歷史上沒有的。可以說沒有任何經驗,也不知道如何控制這些地方勢力。漢武帝後,西漢多有幼帝登基,這不免又增加了皇帝的不穩定性。西漢統一的王朝在這時還沒有太好辦法去管理這些,從官吏來說,自然而然直接採取了薦舉法,以及以後的察舉法,這類辦法太依賴於當事人的操行了。最後這些都受制於地方豪強勢力,被門閥士族把持。等於帝國被這些人控制了。漢武帝獨尊儒術策略是對的,錯的是方法,應該是如何利用儒家形成思想上統一,保證意識形態的上的統一,來維護國家統一。但在實行過程中,儒家有其道德上追求,一直有想恢復周禮,以德治國等不切實際理念。王莽篡漢的理論基礎就是禪讓和以德治國的理論。這也是曹魏代漢,司馬代曹魏的理論基礎。

高平陵之變的背後的故事但高平陵事變已是玄學興起,玄學興起的主要原因就是儒家治國理政的虛幻性和不切實際,在經過西漢東漢的獨尊儒術後,士大夫們思考中感覺到了儒家的道德的虛幻性,反思中,走到另一個極端,玄學興起背後經濟原因是門閥士族的興起和穩固。這一切的都表示從思想上,政治上,經濟上,帝國均處於分裂的事態中。皇權此事只是一個符號,被迫依附於某個勢力。從西漢漢武帝後,匈奴等外患消失後,地方勢力開始興起後,皇權就開始受制於,外戚、宦官、太后。其背後的原因就是皇帝沒有依靠,依靠任何一個勢力,這個勢力最後都會在宮廷鬥爭中壓制皇帝。東漢更不要提,除光武帝和他兒子漢明帝還能控制一下,以後諸帝大多幼齡登基,受制於太后外戚,為反抗不得已重用宦官。東漢就這這樣連皇帝都無法平衡,地方豪強就逐步和儒家大族合一形成了門閥士族。完完全全控制了中層以下地方政治形態。

高平陵事變時,有人說曹爽幹嘛不帶著曹芳脅天子以令諸侯啊,幹嘛投降啊。這是高看曹爽了,當時曹魏勢力為防止出現漢朝的弊病。防宗室、外戚、太后、宦官等,弄的曹魏才從220年到249年才三十年時間裡,曹魏勢力沒有了任何助力和依靠,只能被騙投降,然後司馬懿為絕後患,只有誅殺曹魏勢力。誅殺曹魏勢力只是漏出司馬家的膽怯,司馬家也是沒有依靠的。

高平陵之變的背後的故事從當時的政治形態看影響統一的是門閥士族勢力,任何一個朝代想長時間統一,必須要想法剷除門閥士族對地方政治形態的把持,不如此則國不可久也,司馬家沒看到這一點,僅僅37年後,西晉就滅亡了。東晉也是在,南下士族和本地士族的爭鬥中搖搖晃晃維持了一百多年,最後滅於北府兵的劉裕。


沒有意義。

首先,去高平陵的都是曹爽親信。

其次,曹爽一直控制政權,曹芳從沒有掌握過政權軍權,沒有基本班底,無法指揮。


有些無語,老是有這樣類似小孩問人為什麼要喫飯的問題。一夥強盜殺光你的長輩霸佔了你家,你還想以主人的身份對強盜指手劃腳?你這叫缺心眼。留著你不過是為了某天在一份無條件轉讓家產協議上讓你簽個字,再搞個叫禪讓的儀式,居然還有人說這樣強搶來的家產纔是得位最正的,因為有協議有儀式嘛,如曹丕司馬炎。還有些傻缺則說這類協議也是必須遵守的,否則就沒有了契約精神嘛,例如兩宋多次違反盟約活該滅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