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安國是西漢名將。

在七國之亂中,韓安國一戰成名。當時吳、楚叛軍進攻的重點就是梁國,儘管漢景帝派周亞夫率政府軍前往救援。然而周亞夫以「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為由,並不救援梁國,而是切斷叛軍的補給線。梁國保衛戰的重任,就落在兩個將領身上,一個便是老成持重的韓安國,另一個是勇猛善戰的張羽。在韓安國與張羽的出色指揮下,力挽狂瀾,苦撐危局。叛軍攻城不下,糧食又缺乏,最後只得撤圍而去。在這次保衛戰中,韓安國功不可沒。

漢武帝即位後,派遣王恢與韓安國各率一支部隊,南下進攻閩越國,閩越國內訌,不戰而降。不過,在對待匈奴問題上,王恢與韓安國卻是完全不同的立場。

王恢反對和親政策,認為應反擊匈奴。

韓安國時任御史大夫,他認為:漢匈一旦交惡,出動大軍轉戰千里,怕是要勞師無功。匈奴馬匹的耐力好、速度快,漢軍不容易追上;且匈奴人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漢軍要找到其行蹤十分困難。匈奴人可以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把漢軍拖垮。就算漢軍取得了勝利,佔領匈奴人的土地,但那荒涼之地,也難以居住。

所以,韓安國認為不宜與匈奴開戰,力主和親。

不過,後來漢武帝支持王恢的意見,策劃在誘敵深入,在馬邑圍殲匈奴主力。然而,馬邑之謀最後失敗了,匈奴人在進攻伏擊圈之前,察覺有異,逃之夭夭。在埋伏的五路兵團中,其中一路就是由護軍將軍韓安國指揮,可見此時的韓安國,是漢朝一位十分重要的將領。

由於韓安國的反戰主張,與皇帝劉徹開拓進取的決心相違背,所以在皇帝眼中,這個韓安國是個保守派人士。保守派人士,怎麼能在朝廷佔據重要位置呢?韓安國的仕途開始走下坡路。在武帝上臺時,韓安國擔任御史大夫、代理丞相。後來官職被貶,滑落到中尉、衛尉,最後作為材官將軍屯兵漁陽。可以想像韓安國屯兵漁陽時,心情是何等低落。

公元前128年,匈奴出現騎兵兩萬多人,大舉入侵。

匈奴首先攻入遼西,遼西太守戰死,殺掠二千多人。而後匈奴軍隊向西挺進,攻入漁陽、雁門。此時防守漁陽的漢軍將領是韓安國。

在此前,韓安國抓到了一個匈奴俘虜,俘虜交待說,匈奴主力已經返回。當時正好是農忙季節,韓安國上書,要求罷屯,讓戰士們返回從事農業生產。誰料到韓安國的情報錯誤,匈奴人殺了過來,而韓安國的兵營中,只剩下七百名戰士。

無奈之下,韓安國只得堅守營壁,任由匈奴人對漁陽大肆劫掠。漁陽慘遭匈奴人的蹂躪,一千多名百姓被匈奴人掠走充當奴隸,大量的牛羊及財物被一洗而空。

劉徹得知後,勃然大怒,派出使者面責韓安國。勒令韓安國向東轉移,屯兵右北平。除了遼東之外,右北平是帝國北部最偏遠的地區了。韓安國一心想回到朝廷做官,沒想到被貶到右北平這種荒涼之地,他非常消沉,悶悶不樂。沒過幾個月,竟然一命嗚呼了。


韓安國梁國成安縣(今商丘市)人。他可不是一個簡單的人,早期他在梁王劉武(漢景帝的弟弟)的封國裏當了一個中大夫,對於他來說給個這麼個職位,真的是大才小用了。

但是,是人才就像金子一樣,他會發光的。在梁王劉武有危難的時候,韓安國的才能就逐漸的顯露了出來。

吳楚七國叛亂之時,就在梁國差點支撐不住的時候。梁王就是派了韓安國和張羽去英勇作戰了。

他們最終沒有辜負梁王的信任,防守住了都城,梁國最後才得以保全的。這份功勞是韓安國給立的。

韓安國最大的功勞是救過梁王劉武的命,因為梁王劉武擅自派了刺客殺了朝中的重臣袁昂,還窩藏了罪犯公孫詭、羊勝。

漢景帝對這件事很惱怒,韓安國知道,梁王劉武就要大難臨頭了,他要去救自己的主人。

首先,韓安國是知道兇手公孫詭、羊勝是藏在梁王府上的。

韓安國對梁王說道:「如今皇帝對您的猜疑,使您受了奇恥大辱。這都是作為臣子的我們的無能才導致的。請梁王賜給我一把劍讓我自殺吧。」

梁王一看,這是幹什麼?要死要活的。

梁王劉武道:「你這又是何必呢?事情不至於嚴重到如此的地步吧。」

韓安國說道:「我問您,拿您和廢掉的太子劉榮來說,您和漢景帝的關係與劉榮和漢景帝的關係來比,你們誰遠誰近呀?」

梁王劉武說道:「當然是他們的關係比較近了,他們是父子關係。」

韓安國說道:「拿您在想想,劉榮的這個太子是為什麼被廢掉的。他不就是因為自己的母親說錯了一句話就給廢掉了嗎?

還有太子劉榮是怎麼死的,不就是搭建房子佔了文帝的一點祖廟的土地嗎?」

梁王劉武說道:「您那這事來說是想告訴我什麼呢?」

韓安國說道:「我拿這件事來說事。是想告訴您國家做事是有章程的,不會因私廢公的。

現在皇帝之所以不收拾您。是因為有太后在,您想想太后百年之後,皇帝還會不治你的罪嗎?」

這時候兩人都是心知肚明的梁王劉武派人刺殺朝中重臣,還有私藏罪犯的事。

聽完韓安國說後梁王劉武才知道自己犯了多麼重的一個罪。

為了保命,他不得已才同意交出這兩個人來。

公孫詭、羊勝一聽梁王要交出他們來,明知交出去後會受辱。還不如自行了斷來的痛快,兩個人就選擇了自殺。

漢景帝一看兇手死了,也就在也沒有追究這件事。可以說梁王劉武的命是韓安國救的。若是韓安國不給梁王進言,梁王劉武就不會殺兇手,然後漢景帝肯定會找個理由把他們一起幹掉的。


司馬遷在年輕時遊學全國各地,曾拜在董仲舒和韓安國門下學習公羊學說和古文尚書,韓安國原是梁王劉武屬下,在七國之亂時和張羽擔任將軍,在東邊抵抗吳國的軍隊。一人作戰奮勇,一個防守穩固,吳軍久久無法越過梁國的防線,為周亞夫平叛提供了充足的時間,歷經景帝武帝二朝,是對匈奴和親的堅定支持者,後來與發動馬邑之謀的王恢進行廷辯,認為打匈奴徒耗國力存虛名而沒有實用,不如和親相安無事。

韓安國在梁王手下時,善於辯論而使劉武避過一次次危機,深得竇太后的喜歡與信任,一次因犯罪下獄,獄吏嘲笑他落到今天這下場,韓安國說,你安知死灰不會復燃呢?意思說重新復職。(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獄吏一聽面子掛不住賭氣說,死灰要是敢復燃,我就撒泡尿澆滅了它。不久,梁王要任用公孫詭為內史,竇太后覺得其人不可靠,便下詔讓韓安國當梁國內史,韓安國直接從監獄放了出來,獄吏聽說大喫一驚,逃走了,韓安國抓到他並說,你不是要澆滅我嗎?獄吏連稱不敢,韓安國笑著說,我怎麼可能和你們這些人生氣呢?

景帝時韓安國一直在梁國任職,劉武死後因犯法丟官隱居在家。漢武帝繼位,王太后弟弟武安侯田蚡任太尉,竇嬰任丞相,韓安國靜極思動,便跑了田蚡的後門,得到引薦,被任命為北地都尉和大司農,曾平定閩越東越亂事,竇嬰失勢,田蚡擔任丞相,韓安國便擔任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參與國家大事的討論決定。前135年,匈奴軍臣單於派人前來求親,韓安國認為,匈奴地偏遠又荒涼,武力對抗勞而無功,還是和親上策。(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不久,馬邑人豪紳聶壹不堪匈奴多次侵邊搶奪,向外交官大行王恢提出設伏襲擊匈奴的計策,史稱馬邑之謀。(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王恢向武帝奏稟後進行廷議,在會上駁斥了韓安國的和親政策,武帝同意了這一計劃,派出衛尉李廣擔任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擔任輕車將軍,大行王恢擔任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擔任材官將軍,御史大夫韓安國擔任護軍將軍,諸位將軍都隸屬護軍將軍共帶後三十多萬前往馬邑設伏,誰料功敗垂成,軍臣單於不入圈套遠遁,王恢被殺,主和派韓安國再度得勢。

在經過一年多的前期準備,下定決心反擊匈奴的漢武帝命衛青等從上谷郡出塞,在龍城打敗了匈奴。第二年,匈奴展開報復行動,在漢朝邊境大加搶掠,殺了遼西太守,侵入雁門,衛青得知後沿路追殺。韓安國也被外派駐守在漁陽。他以為匈奴已遠去,便上奏武帝休兵,才過去一月,匈奴又大舉入侵上谷、漁陽,韓安國無力抵擋,被匈奴俘虜搶掠了一千多人和牲畜財物而去。武帝很生氣,把他調到右北平,此時衛青等主戰派屢立戰功,而韓安國對新形勢束手無策,漸漸被排斥疏遠,貶官降職,駐地又常被匈奴偷襲,在羞愧中逝世。後人認為他是忠厚之人,有安邦定國之才,但應變才智不足。


俗話說「龍遊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有些人就喜歡在別人失勢時,落井下石。但是,凡事都不可以做得太絕,再背運的人也會有時來運轉的那一天。在別人失勢時,不施以援手,反而落井下石的人,就很容易自絕日後的退路。而在西漢初年,就有這麼一則故事。

漢景帝在位期間,有一位大臣姓韓名安國,事梁王劉武為中大夫。在吳楚七國之亂時,韓安國被梁王劉武任命為將,而與張羽一起抵抗吳楚聯軍。由於韓安國與張羽的力戰固守,而使得吳楚聯軍始終沒能越來梁國的國界,韓安國與張羽也由此而名揚天下。

其後,梁王劉武因僭越天子的出入排場,而引起漢景帝及竇太后的不滿。韓安國為梁國的使者,通過館陶長公主(漢景帝同母姐)而遊說竇太后,終排解了漢景帝及竇太后的心結。而使得梁王劉武更受寵愛,竇太后與館陶長公主賞賜韓安國價值千餘金的財物。韓安國的聲名更加顯著,並與朝廷結下了良好的關係。

然而,其後韓安國卻因犯法而被下獄,有獄吏名田甲,屢屢侮辱韓安國。韓安國不堪忍受,便對田甲說道:「你小子做事不要做得太絕,死灰難道就不會復燃嗎?」(成語死灰復燃的由來)田甲大笑道:「要是再燃,我就一泡尿澆滅他」。而事後,田甲仍舊時常侮辱韓安國。但是,沒過多長時間,梁國內史(僅次於國相)的職位空缺,由於之前韓安國與朝廷結下的良好關係,朝廷便派使者任命韓安國為梁國內史。

田甲聽聞韓安國被任命為梁國內史,便立即逃走了。而韓安國卻撂下話,田甲不來就官的話,我就夷滅你的宗族。於是,田甲向韓安國肉袒謝罪。韓安國卻笑道:「你現在可以向我撒尿了!」,田甲嚇得說不出話來,韓安國說道:像你這樣的人還值得我懲辦嗎?最後友善地對待田甲。


韓安國是一個非常務實的智者。他是漢景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國家重臣!河南商丘人。

舉例說明:

1.韓安國自幼博覽羣書,早年跟鄒縣田先生學習《韓非子》和雜家的學說。是遠近聞名的辯士與學問家,成為梁孝王身邊的得力謀士。

2吳楚七國叛亂之功臣,功勞僅次於統帥周亞夫。

削蕃之前,漢景帝擔心如果發生戰爭,無法收場。他一心籠絡胞弟梁王劉武,但又心懷戒備,因為他梁王是最大的諸候。

梁王對景帝的態度有些不知所措。韓安國對梁王說:「你大膽去要你想要的,一來可以幫朝廷的忙,二來讓皇上對梁國喫不下去,又吐不出來。」

抵抗判亂期間派,韓安國和張羽擔任將軍,在東線抵禦吳國的軍隊,吳楚聯軍不能越過梁國的防線,為周亞夫平吳楚叛亂贏得至關重要的時局。

3.為梁王解除景帝的的「無刃」之戰。

梁王劉武是漢景帝的同母弟弟,竇太后很寵愛他,有平叛之功,權力大。他各種排場,比擬天子,超越了人臣的本分。景帝聽說後,心中很不高興,計上心來,訴於竇太后,太后氣憤。朝廷不接見任何梁國使臣,所有輿論壓力全指向梁王。

韓安國先是從一樁娃娃親(金屋藏嬌)看清時局,認為小小郎官田蚡不簡單,從那裡找到突破口,以善辯之言分析利害,田蚡答應他去請漢武帝之母遊說兒女親家館陶長公主。

韓安國見了長公主,哭著說:「為什麼太后對兒子的孝心、臣下的忠心,竟然不能明察呢?從七國叛亂時,只有梁國阻擋叛軍入函谷關。梁王想到太后和皇上在關中,一談起,他眼淚紛紛下落,領兵擊退吳楚叛軍,最終叛軍滅亡,這都是梁王的力量啊。"

"現在太后卻為了一些苛細的禮節責怪抱怨梁王。梁王父兄都是皇帝,所見都是大排場,因此出行開路清道,所有儀仗,如梁王的車子、旗幟都是皇帝所賞賜的,他炫耀,是讓天下的人都知道太后和皇帝喜愛他。"

"梁王對朝廷的對待感到恐懼,日夜流淚思念,不知如何是好。為什麼梁王作為兒子孝順,作為臣下忠心,太后竟不憐惜呢?」

館陶長公主把這些話詳細地告訴了竇太后,竇太后勸告景帝,他讓梁王成為儲君之路變遠了,達到目的。便向太后認錯說:「我們兄弟間不能互相勸教,竟給太后您增添了憂愁。」於是接見了梁國所有使者,重重地賞賜。

4.死灰復燃的大度。

後來韓安國因罪入獄,蒙縣的獄吏田甲侮辱他。他說:「死灰難道就不會復燃嗎?」田甲說:「要是再燃燒,我就撒一泡尿澆滅它!」

不久,梁國內史無合適人先,漢朝廷派使者任命韓安國為梁國內史,他從一個囚徒馬上變為擔任二千石級的官員。田甲棄官逃跑了,韓安國放話:「你田甲不回來就任,我就要夷滅你的宗族。」田甲不敢,回來脫衣露胸謝罪。韓安國笑著說:「你撒尿吧!像你們這些人值得我懲辦嗎?」最後友好地對待他。

5.說服梁王,協助朝廷緝兇。

公孫詭、羊勝遊說梁孝王,要求他向漢景帝請求做皇位繼承人和增加封地,如若不肯就暗殺當權的謀臣。殺害了袁盎,差點殺了竇嬰,廷尉署查到是公孫詭、羊勝等人的謀劃,派使者務必捉拿。

十批漢派使者,從梁國國相以下全國大搜查一個多月,還是沒有抓到。

韓安國入宮進見劉武哭著說:「主上有難是臣之過,請讓我向您辭別,並賜我自殺。」

劉武說:「為什麼?」

「大王想,:您與皇上的關係,比起臨江王(劉榮),哪個更親密呢?」

劉武說:「比不上他們。"

韓安國說:"劉榮是太子,只因母親一句話的過錯,就被廢黜降為臨江王;又因建宮室時侵佔了祖廟牆內空地,最終自殺。」

治理天下終究不能因私情而損害公事。俗話說:即使是親生父親怎麼知道他不會變成老虎?即使是親兄弟怎不會變成惡狼?皇上因為太后的緣故,不忍心用法令來對付您。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能自己改過,如果太逝世,大王依靠誰?」

劉武就交出公孫詭、羊勝。

漢朝廷的使者回報,梁國的事情都得到了解決,這是韓安國之力啊。於是漢景帝、竇太后更加看重韓安國。

6.買官入朝。

劉武逝世後劉買即位,韓安國丟了官,閑居在家。韓安國拿五百金送田蚡。田蚡向王太后說到韓安國,皇上也深知韓安國的賢能,召他擔任北地都尉,後來升為大司農。

閩越、東越戰亂,韓安國和大行令王恢領兵前往。還沒有到達越地,越人就殺死了他們的國王向他們投降。

7.東朝廷辯前後表現堪稱經典。

元光四年,灌夫使酒罵座,竇嬰與田蚡之爭矛盾激化,漢武帝讓兩人在東宮辯論,二人針鋒相對,互相指責,於是漢武帝問大臣。

韓安國說:「當年灌夫手持戈戟沖入到強大的吳軍中,身受創傷幾十處,勇冠三軍,如果不是有特別大的罪惡,喝了酒而引起口舌之爭,是不值得援引罪判處死刑的。丞相又說灌夫同大奸巨猾結交,欺壓平民百姓,積累家產數萬萬……這是所謂『樹枝比樹榦大,小腿比大腿粗』,其後果不是折斷,就是分裂。他們都有道理。希望英明的主上裁決。」

退朝以後,田蚡很生氣,韓安國說:「您怎麼這樣不自愛自重?竇嬰毀謗您,你該摘下官帽,解下印綬,歸還給皇上,說:『我僥倖得此相位,本來就不稱職,魏其侯對!』。皇上必喜於您有謙讓的美德,不會罷免您。魏其侯必敗,現在別人詆毀您,您不該像菜市場的大媽互掐,作為朝廷重臣,多不得體啊!」田蚡服!

8.不想任丞相

韓安國擔任御史大夫期間,丞相結局很慘,沒有多少善始善終的。田蚡死後韓安國代理丞相,漢武帝商量任命丞相,打算任用韓安國,他在皇帝導引車駕時墮下車跌跛了腳。於是改用平棘侯薛澤擔任。漢武帝後來又任命他擔任衛尉。

後來,韓安國與武帝對兇策略有分歧,年輕將軍衛青等受重用。韓安國既被疏遠,被調往東邊駐守,難入朝。失意,幾個月後生病吐血去世。

總的來說,韓安國為人有大韜略,才智足夠迎合世俗,但都是忠厚之心。他雖然看重錢財,但他所推薦皆為廉潔之士,如:壺遂、臧固、郅他,都是天下的名士,士人因此也對他很稱道和仰慕,漢武帝都認為他是治國之才。
平亂功臣,堅守有功

韓安國是梁國成安縣人,曾經學習過韓非子和雜家學說,他侍奉梁孝王,擔任中大夫的職務。在七國之亂的時候,韓安國和張羽被梁孝王安排擔任將軍,在東線抵禦吳國的進攻。張羽負責進攻,而韓安國負責穩固防線,吳國的叛軍一直不能突破梁國的防線,為周亞夫徹底擊敗吳國軍隊創造了條件。七國之亂平息之後,韓安國和張羽的名聲也被天下人所知曉了。?

兄弟反目,重歸於好

梁孝王是漢景帝同母弟弟,竇太后對這個小兒子十分寵愛,因此給予了他很多超出一般諸侯的權力,梁孝王自己也不檢點,讓自己享受了很多天子纔能有的權力,排場和天子按照一個標準,超出了人臣的範圍,對這些事漢景帝看在眼裡,恨在心上。竇太后知道漢景帝不滿,就遷怒於梁國的使者,拒絕接見他們,並向他們查問責備梁孝王的所作所為。

韓安國當時擔任梁國的使者,他找到了長公主陳說列害。他說為什麼太后不能看到梁孝王做為兒子的孝心,也不能看到做為臣子的忠心呢?在七國之亂的時候,梁孝王堅定的支持天子和太后,用一國之力抵禦吳國叛軍的攻擊,為最後徹底擊敗叛軍創造了條件。但是如果不是梁王堅守,恐怕周亞夫也沒有機會成就平叛的大功,要知道梁王是把身家性命全都拼上了,這就是做為臣子的忠心。

做為太后的兒子,天子的兄弟,梁王使用太后和天子賞賜的物品這本來就沒有什麼可以非議的,而且梁王使用的目的不是彰顯自己的權威,而是顯示天子的皇恩浩蕩和太后的母儀天下,顯示的是天子的威嚴和太后的仁德,做為兒臣和兄弟,我不認為梁王做的有什麼不對的。

長公主把這些話告訴了竇太后,竇太后十分滿意受用,便又說給漢景帝聽,漢景帝就消除了心裡的隔膜,對梁孝王更加恩寵了,這都是韓安國的功勞。竇太后和長公主也賞賜給韓安國很多財物,韓安國的名聲由此事而被朝中的人所熟知。

死灰復燃,以德報怨

後來韓安國因為觸犯了法律被判罪,蒙縣的獄吏田甲侮辱韓安國。韓安國說:「死灰難道不能復燃嗎?」田甲說:「要是死灰復燃,我就撒一泡尿把它澆滅。」不久梁國的內史出現了空缺,漢朝廷便派使者任命韓安國為梁國內史。

田甲聽說以後就逃跑了,韓安國說如果田甲不回來就任的話,我就夷滅他的家族。田甲只好去找韓安國認罪,韓安國對他說你現在可以撒尿了,田甲連忙說不敢不敢。韓安國說在人危難的時候不能落井下石,那不是君子的做法,我只是想讓世人知道這個道理,你還是去做你的獄吏吧,我並不打算對你怎麼樣。

以理服人,以情動人

梁孝王本來不打算任命韓安國為內史,而是準備任命公孫詭沒內史,知道這個消息後,竇太后和漢景帝都認為不妥,因此才任命韓安國到梁國擔任內史。

公孫詭、羊勝這兩個人是十足的野心家,他們鼓動梁孝王爭取繼承天子之位,並對於反對這一建議的人採取了謀殺的恐怖手段。其中這次名臣袁盎就死在了梁孝王派出的刺客手裡。這件事讓漢景帝大為震怒,安排專人徹查此事,發現是公孫詭、羊勝的謀劃。於是派人到梁國要把公孫詭、羊勝捉拿歸案,梁孝王把人藏在了自己的宮裡,辦案的人找了一個多月也沒有什麼結果,情況已經十分危及。

這個時候做為梁國內史的韓安國找到了梁惠王,他說大王蒙受恥辱做為臣子應該論罪當死,大王沒有好的臣子事情才會混亂到這個地步,既然現在不能捉到公孫詭、羊勝,請允許我向您辭行並自殺。

梁孝王說您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韓安國說您認為您和皇帝之間的關係親密還是太上皇和高皇帝,皇帝和臨江王之間的關係親密呢?梁孝王回答他們都是父子關係,我和皇帝是兄弟關係,自然是他們的關係更加親密。韓安國進一步說儘管這樣,但是高祖劉邦得到天下後,說天下是自己用劍來打下的,因此不讓太上皇參與政務。

臨江王本來是嫡太子,就是因為母親的一句錯話就失去了原本的地位,後來更是因為侵佔宗廟的土地而自殺。這說明即使是至親,也不能妨礙公務,如今天子不懲罰您,完全是由於太后的緣故,試問如果太后不在了,又有誰能保護您的安全呢?話還沒有說完,梁孝王就已經痛哭流涕了,表示馬上交出兇手,並向漢景帝認罪。使者把這個情況向漢景帝進行了彙報,漢景帝和竇太后都知道這是韓安國的功勞。

賄賂權臣,東山再起

韓安國後來又因罪免職,為了東山再起,他賄賂權臣田蚡五百金,讓他在王太后面前推薦自己,王太后和漢武帝都知道韓安國的能力,因此便啟用了韓安國,官拜大司農。閩越、東越互相攻伐,韓安國和大行王恢領兵前往。還沒有到達越地,越人就殺死了他們的國王向漢朝投降了,因此韓安國立了大功。

匈奴派人來要求和親,漢武帝召集羣臣商議對策,大行王恢是燕地人,對匈奴的情況十分了解,因此建議和匈奴和親,因為目前漢朝還沒有和匈奴正面對抗的能力。韓安國贊同王恢的觀點,他認為派兵去千里之外作戰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大臣們都贊成王恢和韓安國的說法。後來不久王恢因為策劃對匈奴用兵失敗,被漢武帝處死。

卑劣的手段,高尚的目的

韓安國這個人有大韜略,能力足以應對世俗,同時又有一顆忠厚的心。儘管他貪圖財富,但是他為國家推薦了很多有能力的人,並不會因為他們不會趨炎附勢而埋沒他們的才華。韓安國愛惜百姓,懂得休養生息的道理,但是這和窮兵黷武的漢武帝就不太合拍了。後來因為對匈奴的戰鬥失敗,讓韓安國徹底失去了漢武帝對他的信任,加之衛青的崛起,韓安國徹底消失在權力中心之外,最後吐血而死。?

很多人說韓安國貪圖財富,賄賂權臣田蚡,但是他做了相國之後卻做了很多有益於國家的事,我想手段光不光明並不重要,就算是用卑鄙的手段達到高尚的目的也沒有什麼不對的,這也是我對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另外一層理解。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不知道韓安國是司馬遷的老師這個說法是哪裡來的,可能是說司馬遷是由韓安國舉薦的吧,另外韓安國學的是《韓非子》的法家和雜家,而司馬遷明顯學的不是這個,司馬遷的老師是他的父親,太史令司馬談。

司馬遷還有另外兩個老師,分別是孔安國,司馬遷的古文經學老師,和董仲舒,司馬遷的今文經學老師,可能題主將韓安國與孔安國兩個人經混淆了吧,孔安國是孔子的十世孫。

韓安國是梁國成安縣人,精通法家與雜家,後來成為梁王劉武的中大夫,吳楚七國之亂的時候,吳國攻打梁國,劉武讓韓安國擔任將軍,成功的抵禦了吳國的進攻,而韓安國因此而成名。

梁王劉武是漢景帝劉啟的親弟弟,都是竇太后的兒子,竇太后很疼愛劉武,也希望漢景帝能將皇位傳給劉武,劉武在自己的封國的一些禮制,甚至和皇帝相當,漢景帝知道後十分的不滿,竇太后也知道了這個事情,也遷怒於梁國來的使者。

韓安國正是梁國的使者,他找到竇太后的長女,漢景帝的姐姐館陶長公主說:當時吳楚七國之亂的時候,梁王與漢景帝最親,所以就拚命的抵抗著吳軍的進攻,而最後吳楚七國之亂能被平定,梁王出力最多呀。

而梁王之所以那樣做,是因為那些東西都是漢景帝賞賜的,他想讓大家知道漢景帝和竇太后是很疼愛他的呀,他對漢景帝很忠心,對竇太后很孝順的呀。

館陶長公主把這些話講給了竇太后,竇太后又把這些話講給了漢景帝,漢景帝內心的疙瘩就解開了,重重的賞剛了韓安國。

韓安國成為劉武的內史,公孫詭和羊勝遊說劉武向漢景帝請求做為皇位繼承人並增加封地,擔心羣臣們不同意,就派人行刺了袁盎,漢景帝知道了這個事情,派人來抓拿公孫詭與羊勝。而公孫詭與羊勝藏進了劉武的梁王宮裡。

韓安國就勸說劉武交出了公孫詭和羊勝,而漢景帝和竇太后聽說又是韓安國做的努力,就越加的器重韓安國了。


韓安國,西漢名臣、謀士、將領。其官至御史大夫、代理丞相、護軍將軍。在其一生官宦生涯之中先後參與平定了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漢武帝一朝諸多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及對匈奴的抵禦。其一生成就主要圍繞在兩個時期:

(影視劇中 韓安國)梁孝王時期

韓安國自幼博覽羣書,涉獵廣泛,早年曾在鄒縣田先生之處學習《韓非子》等雜家學說。很早就靠自己淵博的學識與出眾口才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學問家與辯士。後到梁孝王——劉武帳下任中大夫一職。韓安國憑藉自己的見識與謀略逐漸成為梁孝王的座上賓及身邊的得力助手。韓安國在梁府期間也成功幫助化解了梁孝王與西漢中央政府之間幾次危機,深得梁王的哥哥漢景帝的賞識與信任。

(漢景帝)漢武帝時期

韓安國由梁王府出仕以後,通過賄賂漢武帝舅舅田蚡五百金的東西而進入西漢中央政權的核心圈子。其在(漢景帝)漢武帝一朝主要成就貢獻有:

(1)漢景帝之時

——幫助漢景帝參與平定七國之亂。吳楚七國叛亂時,梁王劉武派韓安國和張羽擔任將軍,負責在東線抵禦吳國軍隊。由於張羽的奮力作戰和韓安國的穩固防守,因此吳軍沒能越過梁王國的防線,為徹底擊潰叛軍做出了巨大貢獻。從而成為漢朝初年平定七國之亂的七大功臣之一;

(七國之亂形勢圖)

——主動承擔消除了梁王劉武與漢景帝之間的嫌隙,維護了西漢中央王朝高層間的團結與穩定。

(2)漢武帝之時

——向漢武帝提出與匈奴和親的政策。

西漢自開國皇帝劉邦之始就深受北方遊牧民族——匈奴人的南下侵襲滋擾。終其漢武帝、漢文帝、漢景帝三代帝王都沒能徹底消除這一隱患!

(反映匈奴和親的油畫)

漢武帝初年韓安國根據西漢王朝當時的國力狀況向漢武帝提出與匈奴和親的策略,最終武帝聽其政策,主動與北方匈奴人和親。使得西漢王朝與匈奴接壤的北方邊境結束了多年戰事的威脅,從而使邊境人民羣眾得到了暫時的安寧;

——前線抵禦匈奴。

漢武帝時任命韓安國為衛尉,後又任命韓安國為材官將軍,駐守漁陽。期間匈奴人大舉入侵漁陽,掠奪俘虜了一千多人和牲畜財物離去。武帝聽聞以後,大為惱火,又調任韓安國駐守右北平。

(漢朝初年 匈奴騎兵)

韓安國先後擔任御史大夫及護軍將軍,後來在朝中因為得罪其他權臣貴,逐漸得到同僚排斥疏遠,後來又因辦事不力受到武帝的貶官降職。而新晉的青年將軍霍去病等人也因為立下巨大軍功,而受到漢武帝的重用。這樣以來韓安國更加不受漢武帝重視,從而漸漸疏遠了他。此時的韓安國希望回到朝廷中央,結果卻被調往東邊駐守,最終在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鬱鬱不得志,悶悶不樂之中去世。

(死灰復燃的典故就來自於韓安國)

歷史評價

韓安國為人不願意趨炎附勢,也不會特立獨行,在做人為官方面始終恪守了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

作為西漢初年漢武帝一朝的著名大臣,韓安國在政治方面無疑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但是往往有才之人未必德才兼備。

韓安國為人精明、忠厚、有大韜略、且工於心計。但他的最大缺點就是貪財如命,最大優點就是忠厚大度。

韓安國雖喜歡貪財戀錢,但是在為官從政方面,他卻向朝廷舉薦賢達廉潔之人。韓安國心中有大理想,他希望的是治國安邦,他需要的是國泰民安,任人唯賢。比如他在梁王府期間相繼向梁王劉武推薦了壺遂、臧固等天下名士,而這些人的能力都不在韓安國之下。但他卻不妒賢嫉能!經過韓安國的引薦,後來這些人大都成為朝廷棟樑之才。在這舉賢納士這一點上韓安國做的確實無可非議,公私分明。士人也因此對他充滿仰慕與稱道。

——電視劇《漢武大帝》中,有段漢武帝對其評價的臺詞:「韓安國為人雖然有些小毛病,但是這是一個堪稱國器的人」。可見漢武帝對韓安國還是非常倚重信賴的;

——班固評價其:「韓安國之見器,是以興造功業,制度遺文,後世莫及」;

——司馬貞:「安國忠厚,推賢見重。雪泣悟主,臣節可亮」。

綜上,韓安國的一生是波瀾傳奇的,其能夠由一個鄉野普通之人靠自己的勤奮與努力而進入西漢朝廷中樞,實屬不易!其一生仕途也同漢武帝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其仕途最高峯是漢武帝賞識提拔的,其晚景悽涼也是漢武帝貶官降職造成的。其晚年的悲涼既有自身的原因,亦有大時代背景。

「是非成敗轉頭空」其功過千秋歷史會給他一個公正評價!


《漢武大帝》中的韓安國

01

《史記·韓長孺列傳》對西漢一個人物有過很高的評價:

安國為人多大略,智足以當世取合,而出於忠厚焉。

貪嗜於財。

所推舉皆廉士,賢於己者也。

於梁舉壺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稱慕之,唯天子以為國器。

大意是,安國(韓安國,字長孺)這個人有大韜略,他的聰明才智,足以讓他在這個世界上遊刃有餘,但他卻有一顆忠厚之心。

他本人有點貪財,但他推薦的人,都很廉潔,比他自己還賢明。

比如他在梁國時推薦的壺遂、臧固、郅他等人,皆天下名士,士人們因此都對他點贊,即使是漢武帝,也認為他是治國之才。

這段話所指的韓安國,河南民權縣人,自幼博覽羣書,學問和口才都遠近聞名,無數人豎大拇指。

雖然是法家門人出身,但卻全身洋溢著儒學的長者之風,智慧謀略和為人處世,都堪稱一流。

有意思的是,這樣一個牛人,最初卻要靠哭來辦事。

漢景帝時期,韓安國是諸侯國梁國的一個中大夫,是梁王劉武的謀士,平定吳楚七國叛亂時立過大功——

梁王任命他和張羽為將軍,兩人配合默契,一個在前線奮力進攻(張羽),一個把後方防守得水泄不通(韓安國),使吳楚叛軍始終無法越過梁國的防線。

等於堵住了叛軍前往長安的路,為朝廷平叛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叛亂平息後,之前默默無聞的韓安國和張羽,從此聲名鵲起。

作為老闆,這些功勞,當然要「算」在梁王劉武頭上。

02

梁王劉武是漢景帝的同母弟,深受竇太后寵愛,朝廷還特別允許他有推舉梁國國相,以及二千石級別官員的權力。

這人卻有點忘乎所以,以為有太后寵愛就可以上天,出入的排場與天子不相上下。

人都好面子,這沒毛病,可是你得明白一點:

你的功勞再大,太后再怎麼寵信,你也不過是個諸侯國的老大,你的面子再大,也大不過天子,也不能大過天子,如今你卻想和天子「平起平坐」,天子能高興嗎?

漢景帝不爽,實際上是對竇太后過度寵信梁王的不滿。

竇太后當然明白,心裡那個氣呀,又不可能對皇帝發作,就遷怒於梁國派來的使者,下旨責問他們,令他們查問梁王。

《漢武大帝》中的竇太后

韓安國是使者成員之一,他意識到,太后的怒火和皇上的不爽,都必須消除,否則梁王和梁國都有麻煩。

可是他人微言輕,如果大義凜然地據理力爭,不但沒用,還會弄巧成拙,雪上加霜。

他去找館陶長公主,一見面就哭開了,哭得梨花帶雨,哭得如喪考妣,邊哭邊說——

太后為什麼只看到梁王的缺點,而看不到他的優點呢?

作為兒子,孝心是最大的優點,作為臣下,忠心是最大的優點,這兩個優點,梁王都有啊,太后怎麼看不到呢?

而梁王稍微做了點出格的事,為什麼對他耿耿於懷呢?

想當初七國叛亂,函谷關以東的諸侯國都反了,只有梁國忠心耿耿,若不是梁王奮力阻擋向西進軍的叛軍,後果不堪設想啊。

記得諸侯叛亂時,梁王一想到太后和皇上的安危,就急得流淚。

他跪送我等六人,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確保叛軍不越梁國一步。

在他的領導下,我們最終擋住了叛軍,這都是梁王的功勞啊。

平定七國之亂,梁王的功勞最大,這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得到了公認的。

為什麼如今太后,要因為禮節方面的小小失誤,而苛責、抱怨梁王呢?

再說梁王的父兄都是皇帝,從小見的都是大排場,受了點影響,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梁王的車子、旗幟都是皇上所賜,他想利用皇上的恩賜,在邊遠小縣炫耀一下,讓人們都知道太后和皇上對他的恩典,難道就犯了不可饒恕的罪嗎?

館陶長公主向竇太后一報告,竇太后高興得跳起來:「我要把他說的這些話,告訴皇帝!」

她為什麼這麼高興呢?

因為她覺得,皇帝聽了這些話,就會消除對梁王的不滿,也就不會怨她寵愛這個兒子了。

果然,漢景帝聽了韓安國這番話,內心的疙瘩一下解開了,當即給太后認錯,對不起了啊媽媽,兒子錯怪了弟弟,給您老人家增添了憂愁。

然後重賞了所有梁國使者。

相信「韓安國」這個名字,刻在了皇帝大人的心上。

帝王家不同於普通家庭,帝王家的成員之間如果有矛盾,很可能是整個國家的災難。

反過來也是這樣,帝王家和諧了,那就是整個國家的幸事,韓安國明白這點,所以他纔不惜放下男人的自尊,聲淚俱下地來了這番「表演」。

03

沒想到這種戰術,韓安國後來對他的老闆梁王,也用了一次。

連他自己也沒想到,這種戰術,怎麼會用在他的老闆身上。

因為他沒想到,聰明一世的梁王,為什麼會這麼糊塗!

《漢武大帝》中的梁王劉武

事情起因於一個名叫公孫詭的人,這傢伙是齊國人,借梁國缺內史招聘人才之機來到梁國,梁王很喜歡他,打算請求朝廷任命他為內史。

誰知竇太后不幹——

你們那個韓安國,不正是內史的最佳人選嗎?誰說自己的和尚念不好經!

公孫詭沒做成內史,心裡很不爽,便想搞點事情,和一個叫羊勝的,慫恿梁王向皇帝請求做皇位接班人。

他的如意算盤是:

梁王喜歡我,他今後當了皇帝,自然少不了我的好處。

但他沒想到,立梁王為儲君的「提議」,會遭到包括吳國國相袁盎在內的十多名議臣的反對,這兩人便喫了豹子膽,乾脆把他們全殺了。

漢景帝大怒,派使者來到梁國,叫他們務必將公孫詭、羊勝捉拿歸案。

大批使者來到梁國,大搜查一個多月,卻一無所獲。

梁王把他們藏起來了,藏在梁王宮裡。

別人不知道,但是韓安國知道。

他蒙了,這個梁王,怎麼如此糊塗?

這不是公然和皇上作對嗎?你這小命,還要不要了?梁國還要不要了?

藏得了一時,藏得了一世嗎?

馬上交出去,再誠懇地認個錯,也許什麼事都沒有,時間一長,那就很難說了,拖得越長,問題就越嚴重。

我的王啊,你趕緊醒醒吧!

他入宮見到梁王,未語淚先流,哭得梨花帶雨,哭得如喪考妣——

主上受辱,臣下該死,事情之所以弄到如此地步,是因為大王您沒有好的臣下的緣故。

殺人兇手公孫詭、羊勝沒抓到,是因為做臣下的無能啊,請大王允許我辭別,並賜我自殺。

「這與你無關,你何必這樣?」

劉武不敢看他的眼睛。

韓安國的眼淚像斷了線的珍珠——

我的大王啊,您好好想想吧,太后和皇上之所以沒有用法令來處罰您,那是還把您當親人。

他們在等您自己把人交出去,給了您這麼大個臺階,您怎麼不知道下呢?

非要逼得他們公事公辦嗎?

聽說出了這種事情後,太后日夜哭泣,茶飯不思。

她老人家年紀大了,假如受不了打擊突然去世,大王您依靠誰呢?

劉武也哭了,哭得比韓安國還厲害,一邊感謝韓安國的提醒,一邊表示馬上把人交出去。

公孫詭和羊勝還算自覺,自殺謝罪,使者回去報告後,皇帝沒有追究。

韓安國一把眼淚,使梁王和梁國避免了一場大禍,也給朝廷,解決了一個天大的難題。

事情過去後,漢景帝和竇太后對韓安國,更是刮目相看。

04

建元初,漢武帝繼位後,韓安國被召入朝,先是擔任北地都尉,後來升為大司農,再後來擔任御史大夫。

入朝後,韓安國說話、做事的畫風,頓時大變。

此一時彼一時,這時候的他,再也不是那個人微言輕的韓安國了。

若還是之前的畫風,那就顯得太不搭,甚至迂腐可笑了,雖然同樣是運用三寸不爛之舌。

比如在對待匈奴這件大事上,他不但一改過去「可憐巴巴」的畫風,還敢與其他大臣展開激烈辯論。

《漢武大帝》中的王恢

據《史記·韓長孺列傳》,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派人來請求和親,漢武帝讓大臣們討論。

大行令王恢主張廢除文、景兩朝實行了多年的和親政策,改為硬碰硬,或者乾脆主動對匈奴進行軍事打擊。

王恢的理由是,根據文、景兩朝的情況來看,和親雖然暫時管用,但過不了幾年,匈奴就會背棄盟約,所以「不如勿許,興兵擊之」。

韓安國立即表示反對:

千里而戰,兵不獲利。今匈奴負戎馬之足,懷禽獸之心,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為廣,有其觽不足以為強,自上古不屬為人。漢數千里爭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且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衝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擊之不便,不如和親。

大意是,派軍隊到千里之外去作戰,基本上沒有取勝的可能。

如今的匈奴,正是兵強馬壯的時候,又是騎兵,來去如飛。

他們是以逸待勞,咱們的軍隊即使能到達,也已是人疲馬乏。

彷彿強弩之末,連一匹魯地產的最薄的白絹也射不穿。

又好像從下往上刮的風,到最後連一根雁毛都飄不起來。

如果咱們主動找上門去,等於是讓匈奴人利用他們的優勢對付我們的弱點。

就像一個武藝高強的大漢,面對一個行將就木的重病老人,還沒動手就勝負已分了。

所以,發兵攻打實在是下下之策。

如果不考慮這些客觀因素強行用兵,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不如和親。

韓安國的意見,得到羣臣附和。

原本不想繼續和親的漢武帝,仔細品味了韓安國的話之後,也同意和親。

05

然而,當漢武帝得到一個機會,決定對匈奴進行軍事打擊時,韓安國並未固執地抱著他的主張不放。

而是毫無怨言地服從命令聽指揮,並且「愉快」地接受了行動總指揮的任命。

他明白,人生在世,就像船行水中,該調頭就調頭,該見風使舵就見風使舵,否則就是不顧大局,就是成心搗亂,也是找死!

「馬邑之圍」示意圖

這次針對匈奴的軍事行動,也就是發生於公元前133年的「馬邑之圍」。

「馬邑之圍」的設計者,是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豪強聶壹。

他通過大行令王恢向漢武帝建議:

匈奴人剛與咱們和親,對咱們不加防備,可將其誘至馬邑,以伏兵襲擊,定可將其殲滅。

早就想收拾匈奴的漢武帝採納了這個建議,出動30萬精兵,命護軍將軍韓安國(他也是此次行動的總指揮)、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各率一部,分頭埋伏於馬邑附近的山谷中。

又命將屯將軍王恢和材官將軍李息,率3萬精兵出代郡,準備從側翼襲擊匈奴人的輜重,並切斷匈奴人的退路。

安排妥當,聶壹便充當間諜,前往匈奴撒誘餌去了。

聶壹撒的誘餌,對匈奴的軍臣單於很有吸引力:

我手下有數百人,可以殺掉馬邑縣令並做內應,然後馬邑的一切財物,都是您的了。

馬邑是當時主要的產馬地,也是重要的馬匹交易市場,軍臣單於早就垂涎欲滴了。

也不知為什麼,他對聶壹的話居然深信不疑,高興地接受了聶壹的「安排」,親率10萬大軍進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雲縣),只等聶壹得手,然後向馬邑開拔。

聶壹回到馬邑,和馬邑縣令商量,殺死一個死囚,把死囚的腦袋高高地掛在城門上,謊稱是縣令的腦袋。

見聶壹「得手」,軍臣單於立即率軍向馬邑進發。

眼看就要進入漢軍的埋伏圈,不料一個細節,引起了軍臣單於的懷疑:

怎麼一路上只見漫山遍野的牲畜,而放牧的一個也沒有呢?

抓來漢朝雁門尉史一問,這個怕死鬼把什麼都說了,匈奴人立即退兵。

得知消息,王恢大喫一驚,不敢追擊。

韓安國則不一樣,埋伏几天不見動靜後,改變原定作戰計劃,變守株待兔為主動出擊。

只不過那時候,匈奴人早就跑得沒影了,韓安國無功而返。

雖然精心設計的「馬邑之圍」,因為一個低級錯誤而功敗垂成,韓安國也沒薅到匈奴一根毛。

但與之前一直極力主張用兵的王恢的臨陣退縮相比,他敢於主動出擊的勇氣,也值得大大地點個贊。

這種既敢於堅持自己的意見,又能毫無保留地執行領導決策(哪怕與他期望的正好相反)的格局,一些人估計一輩子也學不來。


韓安國是法家,司馬遷是儒家,他們不存在師徒關係。

司馬遷的師父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董仲舒,一個是伏生。

董仲舒是漢朝新儒家的創立者,他的儒家學說,有了「天人感應」「大一統」等新思想,促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伏生曾經是秦朝博士,焚書坑儒時他冒死藏《尚書》在牆壁裏。漢朝董尚書的人,都是他的徒弟。

韓安國是景帝和武帝兩朝的重要人物。平定七國之亂,周亞夫帶領漢軍,韓安國則帶領梁王軍,都建功不小。馬邑之謀中,韓安國為護軍將軍,漢軍主將,可惜無功而返。

在勛臣和外戚交替掌權的漢初,韓安國能夠做到大將軍和丞相,主要靠自己的才能,這一點很不容易。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丹水秋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