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會得腸癌?」很多患者在發現患癌後,都會經歷「為什麼會是我?」的苦惱階段,會做很多對過往生活習慣的總結,沉浸在懊惱的低落情緒中。

本文想做一篇純科普,幫助大家理性認知腸癌的由來,從而用理智的心態應對治療,從心理上、生理上都積極的恢復起來!

首先,癌症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人類的身體由數萬億個細胞構成。癌症是一種細胞性疾病。每種癌症均是以其衍生的細胞命名的,因此結腸癌

就是結腸細胞的異常基因突變引起的癌症。

圖1

如圖1所示細胞內包含有一個被稱為細胞核的控制中心,細胞核含有染色體,它們是DNA(脫氧核糖

核酸)的長鏈,緊緊裹在蛋白質周圍。DNA內部用來控制新細胞複製及生長的編碼指令稱為基因。

基因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而發生異常變化,稱之為基因突變。基因突變的類型有很多種,在所有細胞中均存在一些目前已知的癌症相關的基因突變類型。基因突變使癌細胞與正常細胞有了非常明顯的區別。

圖2

如圖2所示,與正常細胞相比,癌細胞的行為異常主要表現在三大方面。首先,癌細胞比正常細胞生長更快,壽命更長。正常細胞生長過程中只有在需要的情況才會分裂成新細胞,並且正常細胞有一定的生命週期,會老化或損壞時會快速死亡。相反的,癌細胞因為基因突變,在身體不需要時仍然快速不斷的產生新的細胞,並且它們有著超長的生命週期,在老化或損壞時也不會快速死亡。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癌細胞逐步聚集形成一個腫塊,這個腫塊在醫學上就被稱為原發腫瘤(原發病竈)。

第二,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可以向周圍的組織蔓延生長。如果不接受治療,原發腫瘤可能會穿過結腸璧生長,進入附近的器官中。尚未生長至結腸璧第二層的結腸癌被稱為「非侵襲性癌」,已經生長至結腸璧第二層的被稱為「侵襲性癌」。

第三,和正常細胞不同的是,具有侵襲能力的癌細胞可以離開結腸並在身體的其他部位形成腫瘤,這個過程被稱為轉移。在這個過程中,癌細胞首先脫離腫瘤並與血液或淋巴液結合,然後癌細胞通過血液或淋巴液遊走到其他部位。癌細胞一旦進入其他部位,便可能形成繼發性腫瘤(轉移病竈),從而導致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因此,在結腸癌出現侵襲和轉移之前發現並積極採取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圖3

90%的腸癌始於息肉?我們可以把腸癌擋住的

如圖3所示,腸癌通常始於息肉。大約90%的腸癌由腸息肉發展而來,還有10%是其他原因發展而來。

其實,息肉就是塊多餘的「肉」,是內腸壁細胞的過度生長,它分成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樣息肉等,其中腺瘤樣息肉癌變率很高,當然腺瘤樣息肉還細分為絨毛狀腺瘤、管狀腺瘤、鋸齒狀腺瘤。而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癌變幾率要少很多。此外超過1cm大小的腺瘤癌變率機會比較高,無蒂、不光滑的癌變幾率就相對較高。

一般來說,息肉生長的速度比較緩慢,也很隱蔽,不會輕易暴露自己。特別是大腸息肉,經常多發分佈,平時隱蔽生長,如果存在息肉未處理,那可能5年、10年會發展成癌。大約在40歲前,需要開始做檢查,如果能發現,及時切除掉,就沒有機會癌變了。通常,對於息肉的檢查,需要通過結腸鏡來進行。因此,我們建議所有人都能夠定期進行腸鏡檢查,以及時發現可能存在的風險。

但也不必過度恐慌,大多數息肉不會變成癌症,但從保險的角度出發,一旦發現息肉,就需要將其摘除並檢測其是否癌變。內窺鏡息肉切除術是一種能夠切除息肉的小手術。

另外,息肉的生命力極其旺盛。儘管做了息肉切除術,如果生活習慣沒變,體內環境沒變,那麼適合息肉生長的土壤還在,息肉仍會再生,會死灰復燃!所以,即使做了切除,也不是就永遠無後顧之憂,依然要定期複查。建議,低中風險息肉切除術後複查時間在1~3年內;

有下列情況時建議短期在3~6月內複查一次腸鏡

(1)腸道準備欠佳,未能達到高質量腸道準備;

(2)腸鏡檢查未能到達回盲部,未能完成檢查;

(3)結腸癌術前因腸管狹窄未能全結腸檢查;

(4)一次切除息肉總數超過10個;

(5)大於1 cm廣基息肉採用分片切除;

(6)大於1 cm絨毛息肉伴重度異型增生;

(7)息肉已局部癌變未達黏膜下層或超過黏膜不層不願追加手術切除時。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