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虧的滴滴終於忍不住了。

先是進一步加碼金融,今天更是透露出了順風車可能復活的訊息。

先說順風車,滴滴今天在其官方公衆號發佈了《滴滴順風車致大家的一封信》,通過順風車事業部負責人張瑞,再次反思了順風車業務的種種問題。

文章後半段是“團隊過去這段時間的思考”,直接看做是“復出”的表態也未嘗不可,大概的重點,其實與順風車下線後各路媒體與行業人士的觀點符合:

迴歸順風車本質,盡全力抵制非法營運;

去掉個性化頭像、性別等個人隱私相關信息的顯示;

用戶准入信息篩查持續加強,盡最大努力杜絕人車不符;

加大客服資源投入,提高客服處置能力;

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優化調證流程。

當然,事情要結合起來看才更有意思。

滴滴金融服務最近上線了一站式“網約車金融”服務平臺——“全桔”系統。

具體來說,滴滴在其中以一個近似“掮客”的角色,組起一個三方參與汽車租賃局。滴滴以金融服務的賬戶管理及大數據風控能力入局,一端連接瞄準出行行業的金融服務提供方,一端對接汽車租賃爲主的行業夥伴。

綜合滴滴與各方的說法,“全桔”系統的目標是:

簡化針對網約車車輛和司機的金融服務流程,爲出行生態內合作伙伴更高效地提供量身定製的金融服務。

根據官方披露的信息,“全桔”目前已與汽車融資租賃公司灃邦等多家資方與保險公司實現對接。滴滴金融服務負責人通過財經網表示:

“全桔”還會接入多家資金方、保險公司完善服務;預計 2019 年可服務 1500 個租賃公司,間接撬動每日數百萬網約車訂單的供給服務。

滴滴推出“全桔”有更多不尋常之處。

在此之前,滴滴被曝出 2018 年全年虧損總額高達 109 億元,其中司機補貼就超過 113 億元。尤其在去年一系列惡性事件之後,滴滴曾明確表示內部已經取消增長目標,轉而 All In 安全。

而在今年 2 月 15 日的滴滴月度全員會上,CEO 程維宣佈滴滴開啓“過冬節奏”,將聚焦出行主業,繼續加大安全和合規投入,並將對非主業進行“關停並轉”。

不難看出,無論是前現金牛的籌備“復活”,還是交學費之後的金融服務重點重回出行,都是滴滴爲拯救虧損所做的嘗試。

一個“全桔”,兩種無奈

這並不是滴滴第一次涉足金融。

2015 年滴滴與快的合併後,滴滴就已經逐步佈局金融業務。截至目前,滴滴已經拿下支付、網絡小貸、融資租賃、商業保理 4 塊牌照。業務範圍涉及貨幣基金、保理、保險、汽車金融租賃、消費信貸等。

離錢更近、輕資產、流量變現……這些關鍵詞對於整個互聯網行業都有巨大吸引力。小米、網易、360、新浪等衆多公司也在同一時間開始先後佈局金融。

在此之前,滴滴的金融嘗試更多是爲 C 端服務。

比如提供信貸、保險、理財、支付等服務。滴滴在去年 2 月將原金融部門升級爲金融事業部,以更好推進業務執行。今年 1 月,滴滴在 App 中的最後一個 Tab 低調上線了“金融服務”頻道。

但以目前的狀況看,滴滴的 C 端金融服務或許已經被戰略放棄,或者進入了調整期。

與餘額寶相同的金桔寶近七日年化僅有 2.49%,比餘額寶更低;上線數月的點滴相互,至今殘暴人數僅爲不足 56 萬;

而去年引發爭議的滴水貸在平臺已經被弱化,直接跳轉到“借錢”。而滴滴金融 App中也是一片蕭瑟,理財產品處於全線售罄的狀態:

結合之前的滴水貸引發的爭議,不難看出在 2018 年的多次惡性事件後,滴滴在更看重口碑與信譽的 C 端金融服務上,面臨着說服力不足的難題。

在此之前,滴滴的 2B 業務大致有兩塊,一方是出行,一方是金融。

其一是滴滴企業版。但說到底,其實一切的 2B 業務本質上依舊是 2C。企業版比普通版更高溢價,最終沒激起多大的浪。縱觀整個行業,企業用車其實都難以撐起足夠的盈利空間。

其二則是汽車融資租賃業務。滴滴於 2016 年 3 月就在上海自貿區成立了融資租賃全資子公司。彼時,出行領域押注融資租賃已是主流。

比如當年 3 月底,神州優車與光大金融達成合作,提供總額人民幣 200 億元的授信,用於支持車隊擴張。而更早的 2014 年底,易到就聯合海爾融資租賃公司出資 80 億成立了“海爾易到汽車金融服務”公司,以擴大易到業務規模。

儘管滴滴方面並未披露融資租賃業務相關情況,但結合去年 3 月先後發行儲架額度100 億的汽車融資租賃專項 ABS、投資人人車、落地車源的動向來看,滴滴這部分也有已經有所產出。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趙一洋也在研究報告中指出:

“滴滴金融由於場景的侷限性,不可能走出一條螞蟻式的相對獨立的泛金融生態之路,其只能是出行主業的助力、補充以及變現渠道。因此,滴滴金融的戰略定位必須明確,其只能錦上添花,而不可能是救命稻草。”

所以,這一次明顯傾向於 B 端的金融產品——“全桔”系統,顯然是滴滴前兩階段嘗試後,吸取經驗的產物。

“以租代購”的確切中了不少試圖進入網約車行業的需求,但整體的市場反應卻明顯兩極分化。尤其是大量了融資公司以“優先派單”的噱頭吸引簽單後無法落實,導致了明顯開始遇冷。這對於滴滴來說,恐怕不是什麼好消息。

從現目前官方披露的信息來看,“全桔”多半將承擔滴滴金融板塊的主力任務,結合近期滴滴在全國各地的網約車拍照進站來看,此舉或將作爲保證車隊規模的手段之一。

這源於,滴滴還面臨着單量下降的危機。

儘管 2018 年滴滴從未公開過訂單量數據。但以其最後一次,也就是 2017 年 10 月,由柳青公佈的 2500 萬日訂單量,結合前段時間公佈的 113 億補貼來倒推,平均每單 1.3 元的補貼是明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尤其是,滴滴在盈利壓力下,已經在各地普遍出現價格高於出租車的情況。外加雙證齊全逐步收緊,滴滴司機退出的情況並不少見。

降低入行門檻,穩固打車成功率,關係到極其依賴網絡效應的滴滴的命門。

金融,後順風車時代的救命稻草

滴滴其實本不至於此。

2018 年初,就依舊有報道稱:

滴滴預計 2018 年其主營業務將實現盈利,淨利潤有希望接近 10 億美元,公司整體“微賺錢”。

但爲何今年依然交出鉅額虧損的答卷?其中關鍵一環就是順風車。

據相關報道,順風車下線之前日均單量已經超過 200 萬,佔滴滴總日均單量 10%。滴滴 2017 年僅有兩個盈利部門,一個是代駕,另一個就是順風車。後者在 2017 年爲滴滴貢獻了 8 個億淨利潤。相比之下,代駕僅有 1 個億。

換言之,順風車是纔是滴滴真正的盈利點。

爲何 10% 的單量卻換來如此強勁的盈利能力?

程維在今年 2 月公佈數據時給出了答案:2018 年,滴滴在司機補貼投入達到 113 億元;僅 2018 年上半年,乘客和司機的補貼投入就已經超過 117.8 億元,達到 2017 年全年的 65%;同期曝出的一組司機賬單顯示,其一個月補貼就高達 5000 元,佔總收入 1/3。

高昂的補貼投入,是滴滴盈利的最大阻礙。

而順風車則完全不同。不同快車的司機+乘客雙向補貼,車主非全職滴滴司機,盈利訴求不強,基本無需補貼。所以表面上看,僅 5%-10% 的抽成比例,遠不及快車的 20%~25%,但盈利能力實際上更強。

失掉這一塊收入來源後,滴滴的盈利自然持續惡化。這也導致,滴滴需要儘快能圍繞出行業務,找到一個新的贏利點。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