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都城遗址

公元前296年赵国灭中山国。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国。

公元前284年,秦、韩、魏、燕、赵五国联军击败齐国精锐。齐国不得不同意和魏、楚瓜分宋国以退五国联军。

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国被打败,被杀45万。

这四件事,表面看起来是毫无关联,但细心一看,这四件事就是齐、赵两国崛起野心的鼎盛和破灭的开始。赵灭中山,是赵国在战国时期野心最大的时期。齐灭宋,也是齐国野心最膨胀的时期。中山国和宋国,对于赵国和齐国来说,都是心腹之患,不灭睡不著觉。

齐国灭宋国后的第三年,赵、秦等五国联军与齐军的济西之战,齐国精锐尽失。在其他国军队撤走后,齐国连五国中军力最弱小的燕军都无法抵抗,可见济西之战中齐国是拼尽了家底。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45万精锐。虽然也给秦军重创,但秦国国力强盛于赵国,恢复比赵国快。赵国经此一战,仅有自保能力。

也许就会有人问,即便这四件事情是赵、齐两国的盛衰,但这四件事情毫无关联。这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主题。


中山国称王 脱离齐国

这要从公元前323年,为防止秦、齐称王后势力更大,犀首一股脑搞一个五国称王: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称王。只有赵国赵武灵王自认实力不足,不敢称王。

连中山国都敢称王,齐国一听说,鼻子气歪了!刚刚继位的齐湣王,不承认中山国称王,并想要联合燕国和赵国攻打中山国。

中山国的蓝诸君听说后,很是忧虑,于是派遣张登去游说齐国,让齐国承认中山国称王,消除齐国联合燕国、赵国攻打中山国的隐患。

张登以齐承认中山国称王会让中山国和赵国、燕国断绝来往的理由来诱惑齐湣王,让齐湣王承认中山国称王。但赵国、燕国在听说齐国承认中山国称王后,都认为这是齐国在离间自己和中山国的关系,于是也同样承认中山国称王。

中山国称王的事实,使中山国不再依附齐国,这就为后来赵灭中山提供了机会。


模拟的齐国都城临淄

齐国五国合纵攻秦背后真相是赵国灭中山

公元前297年,在秦国做相国不满一年的孟尝君田文被秦昭王免相。回到齐国后,田文为报复秦国,以齐国为头,组织了五国合纵攻秦。

当齐国使者来要求赵国加入合纵时,接任秦国相国位置的赵国人楼缓,也派人邀请赵国加入秦国和楚国的联盟。

当时赵国的背景是:公元前301年,赵国击破中山国,中山国王逃跑到齐国,并于当年死于齐国。面对残破的中山国,彻底灭其国,是赵国的重心。因此面对齐国合纵攻秦的邀请,赵武灵王摇摆不定,拿不定主意。在《战国策》记载了赵武灵王决策的过程。

司马浅建议赵国和齐国合纵攻秦。司马浅分析了不和齐国合纵的后果:「秦、楚必合而攻韩、魏。韩魏告急于齐,齐不欲伐秦,必以赵为辞,则伐秦者赵也,韩、魏必怨赵。齐之并不西,韩必听秦违齐。违齐而秦,兵必归于赵矣。」

即:秦和楚联合攻打韩、魏,齐国为救援韩、魏,不会攻打秦国,而是攻打邻国赵国,赵国就会和韩、魏、齐三国交恶。

司马浅接著说和齐国合纵的好处:「罢齐敝秦也,赵必为天下重国。」

但赵武灵王也担心,和齐国合纵对赵国没有什么好处:「我于三国攻秦,是俱敝也。」

司马浅提出了和齐合纵同时灭中山的建议:「我分兵而孤乐中山,中山必亡。我已亡中山,而以余兵与三国攻秦,是我一距离而两取地于秦、中山也。」

第二年,即公元前296年,以齐国为首的齐、韩、魏、赵、宋五国合纵攻秦。但在合纵攻秦前,赵国已经灭了中山国。即如司马浅所言的「我已亡中山,而以余兵与三国攻秦。」

《史记正义》也认为中山国在五国联军攻秦前已经被赵国所灭:「盖中山此时属赵,故云五国也。」

在《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和《史记 六国年表》中都记载了齐国「佐赵灭中山。」这就足以说明,齐国和赵国的交易:赵国以灭中山为条件加入齐国的五国合纵攻秦,齐国因为田文私愤而组织五国合纵、同意让赵国灭中山。

这也是为什么第二年楼缓就被免相了——因为赵国加入了齐国合纵攻秦,楼缓的任务无法完成。


齐国灭宋背后的幕后交易

齐国灭宋国,同样也需要赵国的支持。在这个交易里,奔走最多的就是燕国卧底苏秦和赵国李兑。

在齐国提出灭宋建议时,赵国的相国奉阳君李兑就反对。于是齐国派遣公孙衍以灭宋后给予李兑宋国封地为条件,让李兑同意齐国灭宋。即《战国策》:「齐将攻宋,而秦、楚禁之。齐因欲与赵,赵不听。齐乃令公孙衍说李兑以高温宋而定封焉。」

由于张仪时,秦国和宋国就结成了盟国。为了不让秦国有救宋的机会,李兑和苏秦组织了五国合纵攻秦,这就是《战国策》中所说的:「齐欲攻宋,秦令起贾禁之。齐乃捄赵以伐宋。秦王怒,属怨于赵。李兑约五国以伐秦,无功留天下之兵于成皋,而阴构于秦。又欲与秦攻魏,以解其怨而取封焉。」

也就是说,在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国时,李兑和苏秦同时组织一次五国合纵攻秦。这次的合纵攻秦,在《史记》中没有记录。

这和公元前296年齐国田文组织的五国攻秦都是一样的模式:名为攻秦,实则灭它国。齐国挑头组织五国攻秦,结果赵国灭了中山;赵国李兑和燕国间谍苏秦挑头组织五国攻秦,结果齐国灭了宋国。公元前296年和公元前286年齐国和赵国分别组织的五国攻秦都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长平之战遗址

乐毅破齐背后是赵国的自我洗白

宋国被灭,最大的得益国是齐国,最大的损失国是秦国——秦国再也不能用宋国制约齐国。齐国西向再无心腹之患,齐国天下一统的道路再无阻碍。

首先受到威胁的是韩国和魏国。侵夺韩、魏,将会成为齐国下一步的计划。齐国攻打韩、魏是通途,和秦国出函谷关的山地不同,因此灭韩、魏就更为轻松。

其次是楚国。齐国占据淮北之地,楚国北上受阻,也只有眼看著被齐国侵夺土地而没有办法制约。

赵国承受了秦国暴怒的风险,但在灭宋上,赵国什么利益也没有!如何解除秦国因暴怒而攻打赵国的风险,只有一个办法——自我洗白:齐国灭宋国,和赵国无关!

在《战国策》中记载了赵国自我洗白的行为:「阴构于秦。又欲与秦攻魏。」赵国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和秦国讲和。第二个措施就是邀请秦国共同攻打魏国。魏国听说后,派出使者,警告齐国:「齐、秦交重赵,臣必见燕与韩、魏亦且重赵也,皆且无敢与赵治。五国事赵,赵从亲以合于秦,必为王高矣。」于是赵国联合秦国攻打魏国的计划失败。

那怎么办?赵国为解除这个定时炸弹而心急火燎。就在此时,一心想要报复齐国破燕大仇的燕昭王派遣赵人乐毅到赵国,提出合纵攻齐的建议。


从《战国策》中乐毅建议赵国以河东之地给齐国而让燕国留存的建议,就可以看出乐毅破齐是一个长期的计划。

公元前314年,齐国因燕国内乱,大破燕国。这就是乐毅建议赵王给齐国河东之地以留存燕国的背景。

从公元前314年齐国破燕、赵国存燕,到公元前284年乐毅组织五国合纵击败齐国。乐毅的这条线索埋藏了30年。

燕国能够留存,是乐毅建议赵国以河东之地换取;乐毅以魏国使者身份,留在燕国出任亚卿;乐毅建议燕昭王合纵攻齐;乐毅回到赵国组织五国攻齐,在燕国出任亚卿的乐毅,立马被任命为赵国相国。攻齐,处处都有乐毅的身影。

而赵国邀请秦国联合攻打魏国的计划被魏国所破后,正在为如何解除秦国攻赵这个定时炸弹而担忧时,乐毅的合纵攻齐,无疑是一场及时雨。这也是为什么赵国任命乐毅为相国的原因。

赵国用乐毅合纵攻齐的本意,不过是为了让秦国出一口气,拆除秦国因怒而攻打赵国这个定时炸弹。事实也证明了赵国的这个目的,在济西击败齐军后,赵国和魏国、韩国、秦国就退兵了,只有燕国深入齐国,大破齐国。


虽然占领齐国土地的是燕国,但合纵却是赵国组织的。赵国灭中山,齐国鼎力支持,也没有因此攻打赵国。现在齐国灭宋,原先就和赵国有约定,但刚一灭宋,赵国就组织五国合纵击败齐国。因此,齐国对赵国和燕国的仇恨不相上下。这也是齐国为什么在长平之战时不借粮食给赵国的一个重要因素——报复赵国组织五国合纵破齐。

齐国破灭后,虽然后来也恢复了昔日疆域,但强国根基没有了,只能重新休养生息,再图强盛。休养生息,再图强盛就是齐国在法章和君王后治理时期的主要目标。

齐国强国地位没有了,秦国的对手就换成了六国中最强的赵国了。赵国组织五国伐齐,是为了不让秦国攻打自己。但事实就是这样:你越怕,它就越来。

在赵国赵奢和秦军一战而胜后,赵国对秦国就信心满满——秦国也不怎么样!这也是赵国为什么要和秦国争夺上党的信心基础——赵奢之战的胜利。

关于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原因,有很多因素。但赵国没有组织合纵其他国家,而是选择和秦国谈和的方式,就让其他国家没有插手长平之战的意愿。这是赵国所犯的一个战略性错误。

为什么以前经常组织合纵攻秦的赵国,没有在长平之战中组织合纵,是一个让人迷惑的原因。

从公元前297年赵武灵王在秦、齐之间选择了齐而灭中山国之后,赵国就一直在做无用功。赵国所做的事情,没有一件是能够真正扩大赵国利益,只是做那些争夺芝麻、丢了西瓜的事情。


综述,公元前296年齐国田文的五国攻秦背后真相是帮助赵国灭中山国;公元前286年赵国李兑的五国攻秦背后真相是帮助齐国灭宋国。由于担心齐国的强大和秦国的报复,赵国借燕国复仇齐国的机会,以乐毅组织了五国伐齐合纵,击败了齐国,并让燕国残破齐国。赵国任由燕国残破齐国的后果是秦国没有了齐国这个对手,就找上了赵国作为对手。在长平之战时,齐国拒绝赵国借粮草的要求,就有报复赵国组织五国合纵伐齐的因素。

战国早期,秦、齐通过变法,成为强国。最先强盛的魏国,遭受秦、齐东西合击而衰落。南边的楚国和北边的赵国有著较强的活动空间,但由于君主的无能,失去了一统的资格。齐国因为赵国,而被五国合纵所破,于是秦国就成为了最终有资格统一的国家。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