祕魯_伊卡_納斯卡線012.jpg

秘魯考古大發現-新25幅地畫

納斯卡線又發現25幅地畫

寰宇新聞網05/29  全球新脈動綜合報導 熱門焦點

http://globalnewstv.com.tw/201805/23080/

秘魯納斯卡線 再發現逾50幅地畫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1190448

秘魯考古新發現 無人機拍到25幅山腰巨畫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529003524-260408

【航拍發現】秘魯藏25幅巨型地畫 再添考古謎團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realtime/article/20180529/58250264

納斯卡線條:以神之筆,塗鴉荒原-北京新浪網 2018-05-04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80504/26740460.html

納斯卡線條:以神之筆,塗鴉荒原-兩岸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80504/26740460.html

秘魯神祕古文明探索

https://www.epochtimes.com.tw

秘魯世界文化遺產納斯卡線的巨型地畫,是考古界的謎題之一。日前考古學家利用無人機拍攝,又發現超過25個新地畫,圖案包括猴子、殺人鯨和跳舞女子,與過去發現的地畫一樣,都擁有2000多年歷史,而這些圖騰是如何畫,又是為誰所畫,至今都沒有答案。

秘魯考古新發現 無人機拍到25幅山腰巨畫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529003524-260408

20180529 中時綜合報導

秘魯文化部官員28日表示,考古學家先前以無人機在南部帕爾帕(Palpa)進行考察,結果發現逾25幅巨型地畫。它們的位置靠近著名地畫景點納斯卡線,估計已有逾2000年歷史。

領導考察的考古學家伊斯拉(Johny Isla)表示,新發現的地畫中包括了殺人鯨及一名正在跳舞的女子等,研判屬於逾2000年前的帕拉卡斯文明,史比納斯卡巨型地畫還要早上數百年。

與納斯卡地畫不同的是,新發現的地畫位處山腰上,人們即使身處低地也可看見部分圖案,但納斯卡地畫要從高空俯瞰才看得見全圖。伊斯拉表示,無人機在本次考古中幫了大忙,讓他們有新發現,也讓文獻變得更豐富。

【航拍發現】秘魯藏25幅巨型地畫 再添考古謎團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realtime/article/20180529/58250264

考古學家在秘魯南部帕爾帕(Palpa)發現超過25幅巨型地畫,位置靠近著名地畫景點納斯卡線(Nazca Lines),而且歷史預料比納斯卡線更為久遠。

新發現的地畫包括猴子與女子共舞的圖案,亦都有由直線編成的神秘圖案等。文化部官員估計大部分地畫出於2,000多年前的帕拉卡斯文明(Paracas Culture),比納斯卡人在附近繪畫的巨型圖騰早上幾百年。

  當局又指新地畫與納斯卡線的分別,在於前者是畫在山腰,即使在低地也可望到;而大部分納斯卡線則要從高空俯瞰才看得見全圖。

  納斯卡線1994年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今次發現再度揭示秘魯在探險家哥倫布登陸前有豐碩的歷史,亦留下不少考古學的謎團,暫時考古學家仍未能確切知道它們的成因,或為何如此龐大而又可以存在至今。

路透社/中央社 

納斯卡線條:以神之筆,塗鴉荒原-北京新浪網 2018-05-04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80504/26740460.html

走近神秘遺迹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裡,曾有過一些高度發達的文明,雖然時至今日這些文明都不復存在,但卻留下了很多令人驚嘆的遺迹。如果你好奇心爆棚或者是個神秘愛好者,那麼請關注本報的專欄,和我們一同走近這些充滿謎團的遠古遺迹,感受遠古文明的輝煌和神秘。

秘魯南部的納斯卡平原是地球上最乾燥的地方之一,每年降雨不到一英寸,生存條件極端艱苦,但是如果你乘飛機從這片荒原經過,並從高空向下俯瞰,就會驚異地發現,在這片貧瘠之地上鑲刻著一幅幅奇異的巨大的圖畫,這些就是「納斯卡線條」。最近,考古學家在秘魯又發現了50多個新的納斯卡線條,其中一些比之前發現的最著名的納斯卡線條歷史還久遠數百年。

像眾神的刺繡一樣。在這片約5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線條和圖案堪稱精美的藝術創作,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世界文化遺址。但是,至今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古納斯卡人會創造出這些圖案和線條。而且,在根本看不到全貌的情況下,這些巨大的線條以及圖案又是怎樣設計製造出來的。

神秘線條到底畫了點啥

納斯卡線條是一種神秘的地畫,主要由線條、幾何圖形和多種圖案構成。這些鋪陳在秘魯南部納斯卡荒原的線條有粗有細,粗的有幾十米寬,基本上就是一塊小操場,細的卻只有40多厘米寬,但一個人在上面走綽綽有餘。大多數線條的深度在10厘米到15厘米左右,好似地面上的淺溝槽。而且這些圖案幾乎都是一筆畫成的,一個人沿著線條走一遍就可以走完整個圖案而無需重複任何一段路徑。

1927年,一位秘魯考古學家在納斯卡周圍山麓遠足時第一次發現了這些線條,但他從地面很難看出圖案。1939年,一個名叫保羅·科索克的科學家兼水利系統專家駕著小型飛機飛過納斯卡小城上空,驚喜地發現了大地上的這些圖案。從此以後,人們陸續發現了越來越多的納斯卡地畫。

這些地畫包括螺旋線、箭頭、鋸齒形和波浪線等線條;三角形、矩形和梯形等幾何圖形;蜂鳥、鯨魚、猴子、蜘蛛、神鷹等獸形圖案,以及樹木和花朵等植物圖案;還有一些無法辨認的圖形。國家地理紀錄片《納斯卡線條》認為,這種線條的總量大約有幾千個,但由於數量眾多,有些線條交織在一起,錯綜複雜,並且不斷有新的線條或圖案被發現,使得時至今日人們仍然不知道它的總數到底有多少。

歷代考古學家從該區域附近的納斯卡人墓地挖掘出了很多陪葬品,主要是陶罐和紡織品,他們發現,地畫上的很多動植物圖案都能在陶罐上找到,測定古物的碳14含量,可以估計它的大概年齡。由於陶罐和納斯卡線條大致處在同一時期,他們測量陶罐的年齡,可以推測出納斯卡地畫形成的大致時間。學者們認為,這些宏偉地畫最早出現於公元前1世紀前後,線條集中於當地約50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

大費周章的巨畫有什麼用

然而,古代的納斯卡人為什麼要在大地上畫出這些線條和圖案呢?納斯卡線條被發現后的近百年間,南美洲考古學家一直試圖解開這個謎團,也由此誕生了水源說、地標說、天文日曆說、祭祀說等千奇百怪的假說和猜想。

水源說?有人發現某些納斯卡線條指向水源,於是認為巨大圖形和數公里長的線條是缺水的納斯卡人用來記錄地下水源位置的標記,是古納斯卡人繪製的供水系統圖。但這種解釋是否合理,只能用當地的供水系統來證明,然而迄今沒有在當地找到人工暗渠存在的證據。

天文日曆說?發現納斯卡線條的保羅·科索克,以及後來一輩子研究和保護納斯卡線條的德國女數學家瑪麗亞·雷奇均認為納斯卡線條所描繪的一幅幅圖案就是「天文日曆」。「古納斯卡人畫下這些圖是為了讓上天的諸神能夠看到,從天上指引人們的耕種,也讓諸神們知道大地都已被烤乾了。」據瑪麗亞·雷奇的研究,猴子圖案在古納斯卡是大熊星座的象徵,這個星座代表雨水。她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一本書,叫《沙漠中的秘密》,書中給出了很多地畫的精確方位,試圖證明這些圖案中都能找到一條線指向某個重要的天體。然而,大多數考古學家都認為,科索克和雷奇的理論是錯誤的。事實上,在地上隨便畫一條直線,都有30%的可能性和某個天文事件相對應。另外,地畫中也許有幾個動物圖案與星座對上了號,但整片荒原里有300多個動植物圖案,絕大部分都和星座沒有任何關係,因此雷奇的研究思路犯了「先下結論后取證」的錯誤。

降落地標說?一個瑞士作家馮·達尼肯出版了一本名為《眾神之車》的暢銷書,他認為,納斯卡沙漠是外星人乘坐宇宙飛船的降落場,地畫就是降落時的標記物。地畫中有一個著名的人像,丹尼斯還稱之為「宇航員」。事實證明這隻不過是一種天馬行空的解釋,因為乘坐飛機向下看,會發現納斯卡的沙漠中布滿了千奇百怪的圖案和線條,如果外星人拿它們當作地標的話,非轉暈了不可。

祭祀說?有學者提出,古納斯卡人崇拜山脈和水源,這些地畫涉及崇拜與水的供應有關的神靈。在古納斯卡人看來,線條代表了神聖的通道,通向可供奉眾神的地方,動物和物體的符號旨在援助神靈供水,這些畫是獻給眾神的。此類型的崇拜在整個地區的印加前文化中也被觀察到。

國內一篇名為《納斯卡史前巨畫探析》的論文也認為,既然地面上看不出巨畫而只有在天上才能觀賞,那麼巨畫就是給「天上人」看的,唯恐天上人看不清楚,才做得如此巨大。巨畫中,動物圖案是納斯卡人各部落的圖騰,圖案線條是祭祀時人們站位的標記,從而由人體構成本部族的圖騰,讓天神在天上能夠看到族人的虔誠,形成一種「望空祭祀」的儀式。

沒有「上帝視角」古人怎麼做到的

這些納斯卡線條動不動就幾百米長,站在地面上看,就是普通的或筆直或弧形的溝渠,只有坐上飛機以「上帝視角」才能一覽全貌,如果沒有人在空中指揮,這些線條和圖案就不可能產生。而2000年前,沒有飛行器,也沒有先進測量工具,在根本看不到全貌的情況下,古代納斯卡人是怎樣在荒原上設計和製造出這些巨大而對稱的圖案的呢?

作為一個數學家,瑪麗亞·雷奇發現,很多納斯卡線條爬坡穿谷、綿延很長距離卻能保持筆直,她猜測古納斯卡人很可能是在木樁間拉線作為畫線的標準,只要3個木樁在目測範圍內保持一條直線,那麼整條線路就能保持筆直。而且納斯卡的荒原土地上層鋪滿了大大小小的深色石塊,而土地更深一層則是顏色較淺的泥土,如果把深色石塊搬走就會形成線條。而後來的考古調查發現,在一些線路的盡頭有地面木樁,這也支持了這一猜測。

此外,一位美術專業出身的遊戲UI設計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些符號可能是先以合理的大小繪製圖形,再使用網格系統將圖形分成若干部分,然後在地面上將網格按比例放大,再逐個繪製每個單獨網格中的圖形,最後將每個網格中的圖形匯聚到一起就形成了巨大的納斯卡線條。

不過,目前關於納斯卡線條的一切幾乎都還是假說,真相有待進一步研究。在此之前,人們能做的就是盡量不去破壞它,保護好這些人類祖先留下的謎一樣的寶貴遺產。

納斯卡線條:以神之筆,塗鴉荒原-兩岸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80504/26740460.html

秘魯神祕古文明探索

https://www.epochtimes.com.tw

位於南美洲西部的秘魯,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美食美酒、人文歷史和享譽全球的千年遺產,它是考古學家心目中的黃金國度,也是世界公認的旅遊天堂。

秘魯是印加文明發源地,印加帝國瓦解之後成為西班牙殖民地。身處西方文化和南美原住民文化的中心點,秘魯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風俗洗禮下,孕育出眾多的歷史遺產。

馬丘比丘古城(Machu Picchu

馬丘比丘印加語意為「古老的山巔」,是秘魯南部古印加帝國的古城廢墟,被稱作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海拔2,429公尺,四周叢山峻嶺環抱。古城兩側為 600公尺懸崖峭壁,下臨湍急的烏魯班巴河。198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及文化雙重遺產,並在2007年當選新世界七大奇景之一。

馬丘比丘是古印加帝國的古城廢墟,2007年當選新世界七大奇景之一。馬丘比丘是古印加帝國的古城廢墟,2007年當選新世界七大奇景之一。

庫斯科城(Cusco

庫斯科城在克丘亞語中意為「世界的中心」,位於比爾加諾塔河上游,安第斯山高原盆地,海拔3,409公尺。群山包圍,居高臨下,林木蔥鬱,氣候涼爽,秘魯人稱它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庫斯科城是燦爛的古印加文化的搖籃,198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

納斯卡地畫(Nazca Lines

秘魯東南部整個谷地布滿由寬窄不一的「溝槽」組成的三角形、四邊形、菱形和螺旋形等幾何圖形,它們又分別組成蜂鳥、猴子、蜥蜴、山鷹、仙人掌等動植物輪廓,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蹟 」。 因尺寸巨大,從高空俯瞰,才能看出這些溝槽是組成許多巨大圖案的線條。據考證,這些地畫可能產生於公元前200年至公元600年間的納斯卡文明時期,因此被稱為納斯卡地畫。1994年被收錄入世界遺產。

納斯卡地畫尺寸巨大,需從高空俯瞰方能盡覽。納斯卡地畫尺寸巨大,需從高空俯瞰方能盡覽。

瓦斯卡蘭國家公園(Huascaran National Park)位於布蘭卡山脈,後者是世界上最高的熱帶山脈之一,海拔6,768米,境內擁有數條冰河、眾多幽谷,以及豐富多樣的植被,景色美不勝收。公園亦是眼鏡熊與安地斯禿鷲的棲息地。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瑪努國家公園(Manu National Park

瑪努國家公園位於秘魯東南部,瑪努與保卡坦博省境內,安第斯山脈東側斜坡上,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保護區之一。面積150萬公頃,海拔149公尺到4,199公尺。園內鳥類總計有1千餘種,約占世界上所有鳥類的 15%。動植物種類極豐富,為亞馬遜盆地中最富有特色,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園。植物學家認為,該公園所含的植物種類勝於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受保護的地區。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瑪努國家公園的鳥類高達千餘種。 瑪努國家公園的鳥類高達千餘種。

利馬古城(Lima

利馬為秘魯最大的港口,於1535年被選為首都,18世紀中期前一度作為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統治中心。老城內有大量殖民時期建築,被譽為「王者之城」。因西臨太平洋,不少海灘成為觀光景點。近年來,由於卡亞俄附近的海域是海獅的重要聚集地,也因此吸引了不少的觀光客。利馬老城區於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阿雷基帕(Arequipa

阿雷基帕城始建於1540 年,海拔2,379公尺,周邊火山密集,共計有80座,其中最著名的是埃爾米斯蒂火山。阿雷基帕四周峰巒環峙,樹木蒼翠,景色清幽。該城保存了很多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建築物,大部分由白色火山岩石建成,因此享有「白城」的美譽。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

阿雷基帕保存了很多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建築物。阿雷基帕保存了很多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建築物。

卡拉爾古城(Caral

卡拉爾因擁有比埃及金字塔更古老的金字塔而聞名,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間。古城圍繞6座金字塔修建,中央屹立著圓形劇場和主寺廟。由於年代久遠,金字塔已風化,和周圍的山石融為一體。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卡拉爾擁有比埃及金字塔更古老的金字塔。卡拉爾擁有比埃及金字塔更古老的金字塔。(AFP/Getty Images提供)

的的喀喀湖(Titicaca

的的喀喀湖被稱為「高原明珠」,是南美洲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世界上可航行的最高湖泊,面積8,290平方公里,70%屬秘魯,30%屬玻利維亞。湖中有51個島嶼,大部分有人居住,最大的島嶼的的喀喀島上有印加時代的神廟遺址,湖上有數十座蘆葦草舖成的人工浮島。

的的喀喀湖上有數十座蘆葦草舖成的人工浮島。

老瓦努科城(Huanuco Pampa

老瓦努科城是秘魯中部印加帝國遺蹟之一,位於多斯德馬約省,建於15世紀,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入侵時被遺棄。城內曾有3,500座建築物,並建有500多座圓形或方形的地窖,其中以雕刻圖案的巨石建成的城堡最著名。

秘魯納斯卡線 再發現逾50幅地畫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1190448

秘魯世界文化遺產「納斯卡線(Nazca Lines)」的巨大地面圖形,其代表涵義是考古界迄今未解謎題之一。「國家地理雜誌」報導,考古學家近期在當地意外發現逾五十幅全新的地畫,建造年代約在西元前五世紀至西元七世紀之間,且分屬三種不同文化,象徵這種藝術很可能是代代相傳的傳統。

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的人員,201412月闖入秘魯「納斯卡線」文化遺產保護區,在著名的「蜂鳥」圖案附近,以黃色布條拼出字句,向正在首都利馬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發送抗議訊息,但行徑在現場留下明顯腳印,遭批破壞地貌。

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的人員,201412月闖入秘魯「納斯卡線」文化遺產保護區,在著名的「蜂鳥」圖案附近,以黃色布條拼出字句,向正在首都利馬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發送抗議訊息,但行徑在現場留下明顯腳印,遭批破壞地貌。

 在修復地貌過程中,考古學家意外發現逾50幅經自然毀損、肉眼難辨的地面圖案,且分屬3種不同文化。(取自國家地理雜誌網站)

在修復地貌過程中,考古學家意外發現逾50幅經自然毀損、肉眼難辨的地面圖案,且分屬3種不同文化。

為約兩千年前的秘魯人製作巨大地畫的模擬圖畫,據推測人們當時是移動石頭來界定邊界,接著挖除地表上層的土壤,使顏色較淺的土壤露出,以凸顯圖形。

為約兩千年前的秘魯人製作巨大地畫的模擬圖畫,據推測人們當時是移動石頭來界定邊界,接著挖除地表上層的土壤,使顏色較淺的土壤露出,以凸顯圖形。

位於納斯卡沙漠的「納斯卡線」,是透過地面上的溝槽排列而成的巨大圖形,描繪數百種動植物、線條和幾何圖案等,推估在安地斯山的祈雨儀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二○一四年,環保組織「綠色和平」人員闖入保護區內的「蜂鳥」圖形抗議,留下破壞地貌的腳印後,秘魯文化部的首席考古學家伊斯拉(Johny Isla),便帶領團隊針對該遺址展開修復和進一步考察。

在美國「科技、娛樂與設計會議(TED)」大獎得主、有「太空考古學家」之稱的帕卡克(Sarah Parcak)號召下,若干科學家著手分析衛星影像、標示出可能的遺址地點,並將成果交予秘魯團隊,團隊遂於去年十二月首度使用配備高解析度相機的無人機,在納斯卡省(Nasca)和鄰近的帕爾帕省(Palpa)進行空拍,驚喜地發現自然毀損後、人眼難以判別的地畫線條,總計逾五十組圖案。

部分地畫建造疑似早於西元二世紀

考古學家指出,這些新發現的地畫當中,有部分屬於「納斯卡文化」,建造年代約在西元二世紀到七世紀之間,但其他地畫的建造年代疑似更早,是在西元前五世紀至西元二世紀間完成,先後屬於「帕拉卡斯(Paracas)」和「托帕拉(Topara)」文化。且不同於「納斯卡線」地畫多在平地上,僅能在高空判別,疑為帕拉卡斯文化的地畫位在山坡上,推測從山腳即可看見,研判其中有許多是在描繪人類,大部分是戰士。這些地畫意味在納斯卡文化前,這個區域就已有逾千年的建造巨大地畫傳統,可能改寫地畫的功能和意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