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島妹說]孩子天天刷手機?官方出手了

來聊件事。

前段時間打車,和一司機師傅閒聊,在知悉島妹是個記者後,師傅沉默半晌,末了拋出一句:“現在不都是抖音嗎,你們還寫文章幹啥?”

本着職業精神,當時島妹做了好一番辯護剖白。但結賬下車、夜涼一襲,如臨身前的卻正是“短視頻”推開的這道門,以及隨之而來的,旋風。

這些天,國家網信辦指導組織“抖音”“快手”“火山小視頻”等短視頻平臺試點上線青少年防沉迷系統的新聞,再度帶火了“救救孩子”“媒介更迭”的老話題。

有人說自己不自制、啥都沒用;有人痛惜繼王者榮耀之後,又一領域成了“保護青年”的危機公關。

以青少年爲優先的這波“流量”斷舍離,該怎麼走?

新意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在防沉迷系統上線之後,島妹也僞裝了一發青少年,下載了抖音、快手、火山小視頻,並刷之。

首先,本次上線試運行的防沉迷系統內置於各家APP中,每天首次啓動應用時,系統都會以彈窗提示,問用戶要不要選擇“青少年模式”。

一旦點擊開啓,系統即要求由監護人(此處爲隔座島叔)設置一獨立密碼,在不輸入此密碼的情況下,原則上將無法自主退出該模式。

在“青少年模式”中,島妹每天在三家平臺的使用時長不能超過40分鐘,無法進行打賞、充值、提現、直播等操作;每晚22時至次日6時期間,則被全面禁止使用平臺。

“快手”青少年模式的開啓說明

根據網信辦的官方表述,除了使用時段、在線時長、服務功能受限,青少年還只能訪問“青少年專屬內容池”。

在島叔們神曲環繞、秀娃打call之際,島妹手機屏幕上儼然清流,比如知識科普類,上九天如“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如何拍攝”、下五洋見“亞馬遜河橫着走的頂級動物殺手:

在線教育如英語口語天天練、高考數學萬能公式、不同機械效率分類辨析、語文相近字形教程,以及動物學、史學、甚至中國核潛艇之父的人生哲學:

此外,音樂、書法、繪畫、手工等綜合素質培育也一樣不落;風土人情、生產勞動、傳統文化等“寓教於樂精品”則成爲三家試點接連打出的宣傳版塊:

而不那麼“樂呵”的則是,遊戲教學、娛樂八卦、同城頁面、美顏直播全都沒逃過封鎖線。

目前,系統還在進一步開闢通過地理位置判定、用戶行爲分析等技術手段篩選甄別“青少年”,並自動切換到“青少年模式”的功能。抖音方面此前還設置了“實名驗證+人臉識別+人工審覈”三道防火牆,杜絕一切“誤入”。

沉迷

繼網絡遊戲之後,作爲吸引大量青少年用戶的新興網絡媒介,短視頻成了開展防治青少年網絡沉迷工作中,又一個被盯上的重點。

爲何是它“脫穎而出”?

按國家網信辦的表述,對網絡短視頻領域進行防沉迷部署,是“呵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行業履行社會責任、營造良好網絡環境”的必由之路;對於總書記此前批示過的“關係國家和民族”“必須高度重視”的中國學生近視高發、低齡化問題,短視頻的限量,也不失爲舉國護眼征程的新動向。

CNNIC發佈的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6.48億,其中大部分用戶是——青少年。據《中國青少年互聯網使用及網絡安全情況調研報告》,20%的青少年“幾乎總是”在看短視頻。隊伍規模確實遠超想象。

“80後”“90後”如今已成爲短視頻用戶主力人羣

而短視頻的現實輻射力,這兩年我們也見了、或者說在輿論場中聽到過不少。

其一就是成癮,和伸手不離“王者”同理。在這一點上使用期甚短的島妹都有體會,日常敲鍵盤的指關節如今無需費力,一劃一換,旁人視之雙眼無神,其實畫面一幀幀過,如大口吞食空氣,毫無停下的機緣。

再想想前段時間被網紅圍獵的上海流量大師,成人尚難察覺“無聊”的遍佈毛孔,青少年對比繁重的課業,“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可能,客觀來講,不算小。

而比成癮更令人悚然的,是極端行爲與心智沉淪的“潛伏”。

島妹這一代人的青春可以說並未登臨媒介的塔頂,追星、打低配版遊戲未曾逾越成年後父母口中的“悔不當初”。而當今以短視頻形式隨處可及的極端、獵奇行爲,比如虐待動物、吃玻璃碴;或容易造成“認識失調”的炫富、直播刷禮,對青少年而言,確是“不能承受之重”。

因爲“社會化”的不足,“8歲男孩模仿"膠帶粘門"致弟弟受傷”“未成年少女模仿大尺度視頻”等惡性事件不斷;村莊空心化後,留守兒童因隔代教育的“放養”而長期沉迷,也成了互聯網時代“原住民”難以迴歸現實、改變命運的元兇之一。

監管

短視頻的時長短、內容集中、表現力強,契合於當代青少年的碎片化觀看習慣;而其社交邏輯又滿足了個人性、視頻化的表達意願和分享需求——無疑,它是年輕人情緒宣泄的通路。

但青少年自制力尚屬缺乏,短視頻媒介的流量疊加、泛娛樂化屬性一旦侵入,虛假、盲從乃至惡俗“順藤摸瓜”,最終難免會帶偏孩子們的精神世界,或是消磨掉“莊重”與“輕漫”、“善”與“惡”的邊界。

無論是對青少年個體成長,還是社會整體發展而言,這都是絕不能冒的風險。

在如是意義上,防沉迷系統的設置,即是以“技術強制”代替了青少年的部分“自主選擇”。控制量,掌握度,說文藝點兒,就是“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年輕人)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矯正“沉迷”,給網絡空間中成長起來的下一代以清明理性。

自然,防止沉迷,也能在相當程度上控制住“信息繭房”。放下手機、擺脫被智能算法操控的信息推送,也使得青少年能真真正正接觸社會、迴歸自然。海市蜃樓的娛樂世界,哪裏比得上真實生命體驗的快感?

與此同時,考慮到島妹這幾天已自行開闢及聽聞過的“逃票”策略(如對APP進行卸載重啓),我們也應當意識到,推廣防沉迷系統遠不能一勞永逸。只有輔以更加深入、精細的監管及內容篩選措施,加強對網絡優質主流文化的倡導,才能讓“防沉迷”立得住、走得遠。

譬如日前發佈的《短視頻用戶價值研究報告2018-2019》顯示,就目前的短視頻用戶而言,抖音的首選用戶看重“輕鬆娛樂”,其次爲“內容豐富”;而快手的首選用戶則率先要求“內容豐富”“有趣與才華”。

在短視頻平臺內容的篩選上,強化對青少年用戶喜好研究、探索商業與教育性的平衡模式,不斷深耕內容、發力於優質,也是在不剝離年輕一代自己的視頻社交法則中,提升內容價值的有效途徑。

在流量席捲幾成慣性的時代,切要守好青少年腳下的每一寸淨土。

文/點蒼居士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