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藏來答】古今中外,提到寶藏,大約沒有人會太淡定;然而遍翻史籍,千百年來,有確切記載或傳說鑿鑿的寶藏,最終重見天日,大白天下者,似乎又頗為寥寥。張獻忠以一己之力,縱橫南北,橫掃權貴,奪取的財富不可勝數;然一夜之間,這些堆積如山的寶物卻又幾乎煙消雲散,渺然難尋;而後【入川屠蜀】、【江口沉銀】等野史蜂起,傳說雲集。

明代榮王金封冊

江水一直在流,時間一直在走,直到370多年後的今天,當年的人早已腐滅不存,但當年的江口沉銀卻如幽靈般一點點閃現,並終於重見天日。這批沉銀和它們曾經的主人張獻忠再一次攪動了世人的關注,張獻忠的金封冊,經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彷彿在無聲地宣告——大西王又回到了人們的視線當中!

與天較勁的渾人

「天有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這是大順二年張獻忠命人在四川廣漢所立之碑的碑文。綜觀張獻忠的一生,他對這個「天」恐怕還真是存有複雜的情感。

西王張獻忠

天不與物,災荒沒糧食,他揭竿而起,與天爭,與命爭。流寇半生,生死時常艱難,而他總是能夠絕處逢生,天又奈其何。殺人如麻又怎樣?還不是稱王稱帝。或許張獻忠從來就不服這個「天」,也不屑這個「天」。

弘治十四年 金封冊 金冊上的內容與封王有關

與天鬥,這個勁隨著他不斷地戰、不斷地敗、又不斷地戰而愈較愈厲,特別是稱王之後。1643年,攻陷武昌稱王后,張獻忠又拿下了嶽州,但當他想渡過洞庭湖時,按例先卜問了神靈。結果不吉,他便將占卜之物丟到地上,破口大罵。據說,將渡時,狂風大作,張獻忠大怒,將千艘巨船連起來,載上婦女,點火焚燒,將水面照得如同白晝,跟天較勁。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來【文藏APP】!古董收藏、鑒定拍賣!等你喲!!!

崇禎十一年 金封冊

1644年,張獻忠攻破重慶,殺瑞王朱常浩。這一日,晴空無雲卻有雷聲,張獻忠的隊伍裏很多人都受到了震驚。張獻忠由此大怒,遂引發大炮與天較量。真乃一渾人!

屠川名不副實

張獻忠主要行軍線路圖

長期以來,「張獻忠屠四川」的種種記載和傳說在各地流傳。在不少史籍中,張獻忠被描繪成一個有聲有色的殺人魔王,是一個不分男女老幼、士農工商,甚至自己的兵將妻妾,都是要屠戮殆盡的。種種污衊、醜化之辭,真是到了難以想像的地步。

張獻忠大順元年「都綱之印」印文(見羅振玉著《隋唐以來官印集存》)

四川平定後,滿清統治者為了把殺盡四川人的責任推給張獻忠,說張獻忠不僅殺人如麻,還在他殺人的地方立了個碑,這就是有名的七殺碑,碑上寫有:「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善以報天, 殺、殺、殺、殺、殺、殺、殺』」。但是,這句很類似張獻忠聖諭碑。而國內現存兩塊張獻忠「聖諭碑」, 少城公園陳列的碑上,沒有一個「殺」字,當時的照片仍在。另一塊「聖諭碑」,是1934年由一位英國傳教士在四川廣漢發現的,後來這塊碑被運到廣漢公園中展示。而它的碑文正是史料中記載的張獻忠「六言聖諭」:「天生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說的是慈悲的上天賜萬物於人類,而人卻沒有一物可用來報答上天,所以人需要反省。而滿清的御用文人,把前兩句留下,後面加上七個「殺」字,來凸顯張獻忠的殘暴和滿清的「正義」,其污衊之意,不言自明。

龍首金鐲 從鐲子的形制和圖案看,當出自王府。

大西軍在明末這樣的殘酷、激烈、你死我活的鬥爭環境中必然要使用暴力。但是,張獻忠作為大西軍的統帥,是絕不會、事實上也絕不是胡亂殺人的。張獻忠所率領的農民軍,從鳳陽分兵時的幾萬人到入川建國時已發展到大約60萬人之眾,就是入川之後「應募入伍者,尚不下數萬」。大西軍經常受到人民的支持和歡迎,甚至明朝的統治者自己也不得不承認人民羣眾是「喜於從賊」的。這些事實,表明大西軍是有著良好軍紀的。

掐絲金耳飾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的減少,是多方原因造成的,絕不應當由張獻忠來負主要責任。關於這一點,就連清代的統治者也是承認的。清雍正帝曾在一次詔諭中這樣說:「且明之天下,喪於流賊之手。是時邊患四起,倭寇騷動,流賊之有名目者不可勝數。而各村邑無賴之徒乘機劫殺,其不法之將棄兵丁等又借征剿之名肆行擾害,殺戮良民請功,以充獲賊之數。中國民人,死亡過半。即如四川之人,竟致靡有孑遺之談。」雖然雍正帝對清軍的罪行是避口不談的,但他確實看到了真正「乘機劫殺」、「殺戮良民」者,不是農民起義軍,而是「將介兵丁」和「無賴之徒」。所謂「各村邑無賴之徒」,主要就是各地結寨建堡的地主武裝。

江口沉銀遺址出土的金銀戒指

綜上所述,明末清初四川人口的減少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中有著多方面的原因。明清兩代的軍隊、官吏和地主對四川百姓的迫害和屠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田園荒蕪、經濟殘破、大飢大疫,應該是其主要原因。

沉銀確有此事

四川十四年四月司銀 伍十兩 撫臣廖大亨 司臣侯安國 按臣陳良謨 解銀唐星 銀匠郭一元

「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這是流傳在江口鎮的一首民謠,據說它是破解張獻忠沉銀的密碼。比較巧合的是,在江口附近,真有石牛山和石鼓山。當然,江口沉銀絕不僅僅是傳說,它既確確實實地記載於各種筆記史乘中,又在300多年的時間裡,不斷從江中有所發現。

岷江江口沉銀遺址發掘現場航拍圖

按史書所記,「參將楊展」與張獻忠在江口確有一次激戰。但張獻忠似乎遺留了兩批財寶,一批是因戰敗船隻被毀而沉於水的;另一批是張獻忠主動「移錦江」而埋藏的,即所謂「錮金」或「水藏」。不過雖然「錦江埋寶」與「江口沉銀」兩事的時間先後有差異,但其發生在順治三年當無異議。該年大西政權受到南明和清軍的夾擊,政權危機,選擇在此時「埋寶」和轉移寶藏合情合理。

考古領隊劉志巖正在小心翼翼地清理文物

300多年來,張獻忠在彭山縣江口鎮沉銀之說一直是世人難解的一道謎團。此次挖掘出水的銀錠,從銀錠形制和貯藏都與史料記載相吻合,充分證實了張獻忠江口鎮沉銀之說,並為之提供了有力的實物證據。同時為研究明代的政治、經濟提供了重要依據。

電白縣 解 餉銀 伍十兩 匠陳□

明末以來的三百年間,關於大西王張獻忠的寶藏傳說不絕於耳,歷史上 有記載的幾次寶藏出水也都是隻言片語,人們難以一窺其神祕面容。今天有賴於考古成果,讓我們近距離來品味這些珍寶的璀璨光芒!


明未起義軍匪首,,狡詐多凝,很務實務,多次詐降而有復叛,玩崇貞似黃口乳兒,,後去四川效劉邦而建立大西流匪政權,其殺人如麻,慘忍無仁,為一亂世梟雄,江口沉銀多為從官府搶奪金銀財寶,,準備而後東山再起,揮霍淫亂之用,,可惜後被絕殺於潰爛之中,,,它對川中民眾犯下了滔天罪行,,枉為農匪頭目也,,


張與李自成一樣同是明末清初的農民起義首領,李自成後來攻入北京,號稱大順政權,張在成都成立大西政權。後來李張相繼被清軍打敗,張在逃亡路上,把戰爭中所有銀兩貴重物品沉入江中。後人一直追蹤打撈,不知結果……


張獻忠和李自成一樣都是農民起義領袖,其人狡詐多變,反覆無常。1644年張獻忠沿岷江攜帶1000艘船金銀南下轉移財物,在在彭山江口突遭明將楊展伏擊,由於無法突圍,張獻忠下令沉銀。


祖上是明朝的四川總兵,就是和張獻忠打仗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