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能回大明,變成崇禎皇帝,對於能不能拯救大明王朝還真的是沒有一點把握,可能只是比崇禎能抗壓一點,滅亡的晚點。

大明朝史上16位皇帝,除了前幾個CEO,後來的接班人卻是把大明公司越搞越差,不是智商問題,恰恰相反,老總們都是聰明人,卻為什麼會導致公司倒閉呢,罪魁禍首還是體制的問題。朝堂官員貪污腐朽,拉幫結派,內耗嚴重,能幹事的幹不了,全體員工絞盡腦汁只搞政治,今天你參我,明天我參你,忙著不亦樂乎,這樣的公司不關門纔怪。

崇禎雖勤勞肯幹,但是偌大一個國家就是24小時不喫不睡也忙不過來,我自認本身素質還不如崇禎,最多比他眼光長遠點,能用孫承宗,袁崇煥,曹文詔,洪承疇抗擊反叛,然而,光平叛沒有用,內部腐朽了,百姓活不下去了還得接著反。崇禎也想肅清朝堂,也有好的想法但是,根本就沒什麼用,換了一查接著一查,還是不幹事只撞鐘的人,想起死回生,再來個張居正估計有機會??


謝邀。崇禎之亡,亡於內外起兵,亡於政治腐朽,亡於天災橫行,更亡於個人性格。鄙愚見,明末三害,滿洲、內亂、政治腐朽,最為嚴重的是政治腐朽,最易解決的是內亂,最大壓力的是滿洲,應先解決內亂,再澄清腐朽制度,而後蕩平滿洲。有幾點看法:

第一,不急於殺魏忠賢,讓他繼續制衡文官集團,確保政局穩定。另一方面畢竟魏忠賢仍然可控。

第二,登基之初即減輕苛捐雜稅,停止皇裔供奉,節約國家開支,減輕百姓壓力。

第三,招降李自成部下,投入遼東防線,集中對付李自成殘部,穩定國內局勢。

第四,擒殺閹黨,澄清吏治,清除魏忠賢餘毒,加強集權。

第五,練內地之兵,海路增兵朝鮮,光復朝鮮王國,形成對滿洲的夾擊之勢。

不知道這樣可行不。


個人覺得崇禎還是有很多機會挽回救局面的,比如洪承疇就提出了「南剿北撫」,與後金議和,取得一個暫時戰略緩和期,可以避免兩線作戰,減少遼餉的徵收,流民造亂其實並沒有政治訴求,只是因為民無糧才亂,只要安撫得當,平定下來不難。

左中允李明睿建議「南遷」也不失為一個以退為進的策略,宋朝南渡不是保住了半壁江山嗎,

崇禎這個人摳門,對打了敗仗的將領動輒殺,打了勝仗不罰就算獎勵了,這樣是沒有人會竭盡忠誠的,比如對孫傳庭,崇禎就太不仗義了。

崇禎一朝五十四相,說明內耗太大,黨爭流毒,崇禎應該效仿朱棣打下南京時,迅速補充新鮮血液,提拔一些能真正為國家幹事的人。

就是到了後來李自成兵臨城下,說封他一個西北王即退兵,你不管他是不是有誠意,虛言應付一下的勇氣都沒有了,明朝滅亡,崇禎的責任最大。


難啊,明亡的主因是積重難返的政治腐敗,後金是外患,但比匈奴如何?李自成不過是官逼民反,求條活路而已,只能越打越大,控制不住了,攻破北京前,他還請求封他做陝西王,沒談攏,只好做皇帝了。清明政治,標本兼治。什麼是本呢?三大利益集團,皇室,閹黨,東林黨,沒一個是崇禎能輕易動的,喫到嘴裡,誰願吐出來?皇室是他根本,削弱自已當然是不肯的,三家分晉可是歷史事實,但皇室是帝國身上一條巨大的寄生蟲,左右為難啊閹黨和東林黨都不是好東西,他們形成了恐怖平衡,一旦打破,明亡是必然的,滿清是來搶天下的,所以只能抵抗,故洪漢奸北撫南剿是錯的,應反其道而行之,說白了,就是必須改革,說服三大利益集團讓利於民,給老百姓一條活路,讓點利和灰飛煙滅似乎很好選擇,但弔詭的是,做對這道歷史題的利益集團少之又少,後人復笑秦耳。


如果我是崇禎,我定能挽救大明危局!方法:動用錦衣衛和砍頭軍令狀組織管理法,一邊洗涮臣子腐朽文化和不當臣子既得利益,一邊培育有著眾志成城特徵的真文化和擁我的自由競爭秩序。在"文化"(其被打上雙引號的原因:其主流很可能不是文化,而是腐朽文化或假文化)沒啥被大變化的情況下,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這個問題其實應該這麼說,如果沒有崇禎大明還可以再延續下去,就是因為這個崇禎,反而他自己結束了大明,很多朋友不瞭解歷史,總是認為太監,魏忠賢是個大壞蛋,其實魏忠賢的政策是非常好的,東林黨纔是禍害之首,


一,全力支持魏忠賢,此人忠心耿耿,可堪大用。魏忠賢對南方資本家徵稅很有一套,可保明朝財政有錢。另外,魏忠賢對打擊後金也是不遺餘力。

二,全力支持皮島毛文龍。毛文龍是嵌進後金的釘子,可有效牽制後金。另外,毛文龍對大明也是一片忠心。

三,撤銷李如柏等養後金以圖職位的將領。


我肯定是可以的,畢竟武器類專業。


明末面臨的問題有東北問題(大金),流民問題(土地兼併),政治腐敗(吏治問題)。東北問題可以暫時擱置,確定大的方略是攘外必先安內。實際情況也是大金直到明朝滅亡也沒能攻入山海關。至於流民問題,只要解決土地兼併問題,流民就會變成無根之水。對內的策略是嚴以待官,寬以待民。勵精圖治20年大明可以重歸統一。需要說明東北問題暫時擱置不是毫不作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