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不易,請隨手關注!

作者:毅品文團隊水之秋,無授權禁轉!

讀過金庸的小說《鹿鼎記》的人都知道,書裏康熙皇帝有個死對頭,名叫鰲拜。這位鰲拜大人武功極為高強,有萬夫不當之勇,號稱「滿洲第一勇士」。最後康熙皇帝用了計謀才將他擒住,下了監獄。那麼,鰲拜這個人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有什麼奇功大勛,能夠在勇士如雨、戰將如雲的滿洲八旗中擁有「第一勇士」的榮譽稱號呢?說到這個問題,那咱們就要從一場鮮為人知的戰役說起了。

(被稱為「滿洲第一勇士」的鰲拜晚年朝服像)

話說明朝末年的時候,努爾哈赤的後金崛起,很快掃蕩了明朝在遼東的軍事力量,佔領了明朝在遼東的全部領土。但是,隨著戰爭的推進,後金統治者很快發現了讓他們頭疼的兩股力量,這就是牢牢遏住遼西咽喉的關寧軍,以及佔據海島、不斷襲擾後金後方的東江軍。關寧軍,或稱關寧鐵騎,一般略知明史的人都知道,但知道東江軍的人則不是很多。東江軍的創始人是一個傳奇人物——杭州人毛文龍。他在天啟二年(1622年)授命潛入遼東半島,不斷收容逃亡的明朝軍民,組成了一支抗擊後金的遊擊軍。後來為避開八旗鐵騎的攻勢,佔據了本屬朝鮮的皮島,連同鄰近的石城島、廣鹿島、長山島等島嶼,組成了一個海上抗金的遊擊戰根據地——東江鎮。他們利用後金缺乏水師的弱點,發揚自己水師的長處,不斷襲擾遼東沿海,給後金造成了極大的困擾。皇太極繼承後金汗位之後,就曾直言,遼西的寧遠城和遼東的皮島是後金最大的威脅,必欲拔掉這兩個眼中釘而後快。然而,皇太極先是在天啟七年(1627年)被關寧軍擊敗於寧遠、錦州城下,接著又在崇禎四年(1631年)攻取皮島的海戰中被東江軍打得大敗,一東一西都喫了癟,這讓皇太極惱恨不已。

(明末遼東形勢圖,可見關寧軍和東江軍一東一西夾住了後金)

【袁崇煥】

轉眼到了崇禎十年(1637年)春,皇太極再次開始謀劃對皮島的進攻。這一次,形勢已經發生了十分有利於皇太極的變化。在過去幾年中,皇太極擊敗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漠南蒙古各部全部降服後金,皇太極遂在1636年五月改國號為「大清」,正式稱帝。接著又在年底第二次出征朝鮮,一個多月之內迫使朝鮮俯首稱臣,同時被迫派出水師幫助清軍進攻皮島。而東江軍方面,自崇禎二年(1629年)主帥毛文龍被袁崇煥所殺之後,短短几年連續發生了多起內亂和叛逃事件,實力不斷下降。尤其是原屬東江軍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投向了皇太極,大大加強了清軍的火炮和水師力量。雙方實力此消彼長,看上去皇太極拿下皮島已經是手拿把攥的了。

【明末袁崇煥用不合程序的辦法殺掉毛文龍,實在是一步臭棋,如果毛文龍不死,那麼後金很難攻克皮島,後金在戰略上的劣勢也無法翻轉。】

然而,想像和現實總是差距很大。儘管清軍這一次實力大增,皮島方面實力大減,但明軍將士在主帥沈世魁的率領下拚死抵抗,雙方在海上連續作戰了一個多月,從二月初一直打到三月上旬,清軍付出很大代價,依然不能踏上皮島一步。面對焦灼的戰局,皇太極十分焦急,卻又無計可施。四月間,皮島戰役的前線指揮官阿濟格想出了一個極其大膽但又非常冒險的戰役計劃——以大隊水師從皮島正面佯攻,以牽制明軍,而以少量精銳部隊乘小船趁夜色從皮島後方偷渡登陸,以實現內外夾攻的目的。需知,當時皮島上的明軍有兩萬多人,而登島的偷襲部隊一共才一千多人,如果清軍主力不能及時登上皮島,那麼這區區一千多登島部隊將會被數十倍數量的明軍在孤島上圍攻至死,所以帶隊偷襲登島的指揮官必須擁有極大的勇氣。此時,年輕的滿洲八旗參領(即甲喇額真)鰲拜主動站了出來,承擔起了這個極其危險而艱巨的任務。在出徵之前,鰲拜對阿濟格立下了誓言:「不得此島,勿復見王」。

四月初八日傍晚,鰲拜率領百餘人的敢死隊,乘坐小船,藉助海上的濃霧偷偷登上了皮島西北的海灘。登島之後,鰲拜立即命部下點燃火把,告訴後繼部隊登島成功。但是他的喜悅還沒維持多久,就赫然發現,明軍雖然對他們的突然出現感到驚訝,但並沒有像他們事先想像的那樣驚慌失措,而是迅速調集兵力,向鰲拜所屬的敢死隊反撲。面對洶湧而來的明軍的反撲,鰲拜毫不驚慌,以手裡僅有的兵力與之對戰,激戰數小時,一直堅持到夜裡二更時分(晚9時到11時),後繼的偷襲部隊也開始登上皮島,鰲拜才擺脫了險境。然而,清軍登島部隊形勢依然非常不利,明軍收縮兵力,固守在城堡之內,以大量火器猛烈射擊,清軍登島部隊一時無法前進。這個時候,又是鰲拜站了出來,「大呼超越而上,冒矢石直前搏戰」,清軍將士都被這位年輕勇士的勇氣和鬥志所鼓舞,奮勇直前,終於打垮了明軍的防線,皮島明軍於是開始土崩瓦解。此時,正面佯攻的清軍主力抓住戰機,大舉發起進攻,內外夾擊,終於將堅守了十五年之久的皮島徹底攻破,困擾了皇太極十幾年的東江軍就此宣告徹底覆滅。

(皮島雖是彈丸小島,但攻克皮島卻被皇太極看做是堪比「克名城」的重大勝利)

【皇太極是後金最終能奪取天下最關鍵的人物之一】

皇太極得到捷報,大喜過望,對立下頭功的年輕勇士鰲拜大加賞賜,特別賜予他「巴圖魯」稱號。在滿語當中「巴圖魯」是「英雄」、「勇士」的意思,從此,鰲拜的「巴圖魯」稱號名揚四方。而在此後的徵戰生涯中,鰲拜也沒有辜負皇太極賜予的「巴圖魯」稱號——他連夜追擊於九江大破李自成;五天五夜以輕騎奔襲一千四百里一舉擊殺張獻忠;平姜瓖之戰鰲拜以七名騎兵大破對方三百多人……這一串串的輝煌戰績,證明瞭他無愧於「巴圖魯」的稱號。在清初的名王名將相繼謝世之後,這位僅存的「巴圖魯」也就毫無懸念地成為了「滿洲第一勇士」了。當然這也埋下了日後康熙帝擒殺鰲拜的導火線。參考文獻:《清史列傳》、《清史稿》、《明清戰爭史略》

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關注微信公眾號:戰爭史,多位專家將在公號中將繼續為您解讀。獨立專業,有種有料,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戰爭史,收看全部戰爭史政治軍事歷史精彩內幕解讀。


英明神武的康熙帝十六對便通過布庫抓住了鰲拜,從來以後康熙就大權在握,在也沒有人能夠與其分庭抗禮了,難道鰲拜是個紙老虎?但是這隻紙老虎卻逼得康熙不得不提前動手除掉他?

鰲拜,滿洲第一巴圖魯,其伯父費英東早年追隨努爾哈赤起兵,是清朝的開國元勛之一,二哥卓布泰是清初軍功卓著的戰將。鰲拜本人亦隨皇太極徵討各地,戰功赫赫,不但是一員驍勇戰將,而且也是皇太極的心腹。

崇德二年(1637),清軍進攻牽制遼東的明軍重要基地皮島(今朝鮮椵島),鰲拜第一個登島。皮島被攻克後,鰲拜以首功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勇士)。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鰲拜率軍攻闖王、定北京,徵湖廣,馳騁疆場,衝鋒陷陣,為清王朝征服中國立下汗馬功勞。1646年鰲拜出征四川張獻忠大西軍,在南充大破大西軍軍營,斬張獻忠於陣,因此以首功被順治帝超升為二等公,授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在(皇帝禁衛軍司令),自此,鰲拜參議清廷大政。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駕崩,玄燁(康熙,即清聖祖)八歲即位,順治帝遺詔,由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鰲拜四大臣輔政。當時鰲拜在四輔政大臣中地位最低,但因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蘇克薩哈因曾是攝政王多爾袞舊屬,為其它輔政大臣所惡,因此鰲拜才得以擅權。

看到這裡,大家要注意了,說鰲拜是三朝元老,其實在皇太極和順治期間跟本就沒他什麼事情,康熙八歲即位,十六歲即除掉了鰲拜,這段時間其實是鰲拜的上升期,他前面要與其他三位輔政大臣爭奪權力,是以這段時間是鰲拜集團的形成期。而且鰲拜這個時間應該還沒有篡位的心思,只是想大權獨攬,以做打算。

其實康熙背後也是兩大貴族,一個是滿洲貴族一個是蒙古貴族,這兩大集團都需要康熙作為利益代言人,還有一個孝莊,因此鰲拜除掉以後,其身後的勢力土崩瓦解也不足為奇了。


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元朝,《元史》中有很多「八都兒」、「拔都兒」、「把都兒」、「八都魯」之記載,巴圖魯作為一種賞賜武將的榮譽稱號則在清朝。相當於漢語「勇冠三軍」「英雄好漢」的意思。

唐俸字虎臣,西安府周至縣二曲鎮人。清嘉慶六年投陝甘總督部下。時浩罕國馬前卒大和卓張格爾叛亂,唐俸計擒獲張格爾。道光十四年京,朝見道光皇帝,帝賜「勇果巴圖魯」稱號,誥封建威將軍,調任直隸提督。去世後謚為「勤壯」。


巴圖魯,其實就是滿語裏的「勇」、「英雄」的意思,鰲拜被稱為第一巴圖魯,就是第一英雄。

巴圖魯,與蒙古語的「巴特爾」同源的,從明朝時,女真人就這樣稱呼自己有戰功的人,以至於有了政權後,成了一種封號。

其實早在元明時期,所謂的「拔都」、「拔都魯」、「把都兒」,都是巴圖魯的不同漢譯。但是當時還是隻是用於稱呼勇猛過人的人,沒有什麼官方的意思。

到了清朝,則作為一個封號賞賜給將士。

「國朝崇尚武功,錫封世襲至為優渥,其臨陣衝鋒尚有賜巴圖魯號者。巴圖魯乃清語,猶漢文稱能幹,諺雲好漢也。」

其實,最初的時候,「巴圖魯」的封號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即「封武不封文」,「封滿不封漢」,也就是說,這個稱呼是滿洲勇士獨有的封號,漢臣和文臣是沒有資格去獲取的。

但是到了鹹豐時期,文臣被封為「巴圖魯」的有十幾人,同治時期,則大量被封賞給漢族將官,而且漸漸的「巴圖魯」的封號被封的過多,很多人已經是徒有其名了。


關註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巴圖魯出自滿文(:??????,轉寫:baturu),滿語,意思是「勇敢」, 源於蒙古語的「英雄」,蒙古語西里爾字母:баатар,即「巴特爾」一詞.

在元、明時期又有不同的漢語音譯如「拔都」、「把都兒」、「拔都魯」等,明朝末期,巴圖魯約定俗成為女真人的專稱,後來逐漸演變成清庭賞賜武將的一種榮譽封號。

巴圖魯勇號有兩種使用方式:第一種純粹的"巴圖魯",前無修飾詞;第二種在前面還添加其它修飾詞點綴,是為專稱勇號,如「勁勇巴圖魯」等。

巴圖魯作為獎賞手段,一般賜封將士居多!在清朝:

「國朝崇尚武功,錫封世襲至為優渥,其臨陣衝鋒尚有賜巴圖魯號者。巴圖魯乃清語,猶漢文稱能幹,諺雲好漢也。」

清代用於率兵出戰官員的稱號。 清初,作為賞賜名號的巴圖魯很少,賜號的同時多有謚號,有清以來至鹹豐前期的200餘多年僅有33被賜號,贈勇號的都是身為武將的滿人。現在梳理下獲得此號的條件

1.帶兵出征的武將。

2.必須是滿人。

3.要有顯箸的成功。

如鰲拜、僧格林沁等。

後來,文臣、漢人也被封為「巴圖魯」,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清廷賞賜巴圖魯榮譽稱號的就有幾十人,到同治時期,有泛濫之象,被大量封賞給漢族將官,漸漸的「巴圖魯」也徒有其名了。


巴圖魯民俗中是好漢,正式翻譯是智勇雙全的勇士。


感謝邀請,滿洲三朝元老,費英東後代,滿洲第一巴圖魯!baniha


圖是好圖就是看不懂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