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何一定要殺班布爾善,《清史稿》中,關於班布爾善的記載,只有寥寥幾句話,並沒有太多的詳細的記載,只是說他是鰲拜的黨羽。當時康熙將鰲拜囚禁後,大臣們議定班布爾善有二十一條大罪,最終康熙判處他絞刑。

那麼大家都不禁疑惑班布爾善只是鰲拜的手下,為什麼鰲拜只是囚禁,而班布爾善卻被處死。而且班布爾善還是愛新覺羅家族的人,努爾哈赤的孫子,這麼算起來也是康熙的堂叔,為什麼康熙會將其處死。

《清史稿》中關於班布爾善的記載非常簡略,雖說議定了二十一條大罪,但究竟是什麼罪,資料上並沒有明確的表述。《康熙王朝》電視劇中對班布爾善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寫,但很多都是人們想像出來的。那我們就根據當時的情形進行一下分析,對與不對,只作為大家的一種參考。

相信大家都對鰲拜這個肯定都不陌生,我們肯定從電視劇中對其多少都有些瞭解。鰲拜的錯誤歸結起來無非就是兩個字:霸道。這一點相信我們看過有關鰲拜電視劇的朋友們肯定都可以感受到鰲拜的霸道。首先,鰲拜對皇帝就很霸道。如果他有什麼建議的時候,皇帝如果不執行的話,鰲拜的話就會喋喋不休,直到皇帝同意為止,絲毫不顧及皇帝的顏面。其次,鰲拜對同僚霸道。和他一同是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就在他的排擠下被殺掉。其三,其三,他對外旗霸道。他一定要和正白旗鑲白旗「換地」,就是他霸道的表現。

其實鰲拜的霸道,也可以說他是作風硬朗。鰲拜是輔佐大臣,一些事情都是他應該做的,只是他霸道的做事方法,大家接受不了。當然這也算不上什麼大錯,所以康熙也不至於因為這將其處死。

對於班布爾善的話則完全不一樣,雖說我們不完全瞭解實情,但可以猜測到鰲拜的很多實情都是他出的主意。鰲拜是位武將,一個粗人,也就是說鰲拜很多的事情都是其慫恿去做的,這麼算來班布爾善才是主犯。從這個角度說的話鰲拜無非是擅權,而班布爾善的話則真真是謀逆。

還有康熙不殺鰲拜還有一個原因,鰲拜是位敏感的人物。大家都知道鰲拜是位武將。他不僅在皇太極時期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皇位能傳到順治一脈,最後傳給康熙,他是功不可沒。如果康熙處死鰲拜的話,會讓眾人說其忘本。再者鰲拜是整個鑲黃旗,也包括正黃旗的首領。如果康熙嚴厲處置鰲拜,很可能會引起動蕩。所以康熙要謹慎處理鰲拜的事情。

班布爾善不一樣,他不敏感,他的影響力沒那麼大。而且班布爾善還是自己的族人。作為內部的人,卻幫助「外人」和自己人鬥,這種行為顯然康熙是不會原諒他,所以將其處死。


關於班布爾善的記載很少,只知道他是努爾哈赤的孫子,康熙皇帝的叔叔,並因為跟隨鰲拜而被康熙處死,子孫被罷免宗室身份。

班布爾善的處罰如此嚴重,可首犯鰲拜卻僅僅只是囚禁了事,這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了。

康熙囚禁鰲拜

康熙是不怕殺人的,他十四歲就敢擒下權傾朝野的鰲拜,並大肆誅殺他的子侄、親隨和黨羽。那作為首惡元兇的鰲拜,依律也該處死才對。

可康熙並沒這樣做,據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康熙是在看到了鰲拜身上為了保護皇太極而留下的傷疤後,念及他對皇太極、順治兩朝立下的汗馬功勞,且若無鰲拜,康熙自己也是與帝位無緣的。這對愛新覺羅家的種種恩德,才決定不殺鰲拜,而選擇把他囚禁起來的。

這理由說得過去,可康熙選擇了囚禁鰲拜,卻對一個宗室、又不見得有什麼為非作歹之事的班布爾善處以嚴厲的懲罰。

康熙處死班布爾善

清初前期,實行的是「貴族公推制度」,即眾人選舉皇帝繼位,像皇太極、順治都是由這種制度推上去的。到了康熙卻有點不同,他是根據孝莊太后口諭和順治遺詔登上帝位的。

但康熙繼位雖然不同以往,但「貴族公推制度」的影響依舊還在:順治曾想把帝位傳位兄弟——安親王嶽樂,是因為有了孝莊太后和眾親王大臣的反對,加上湯若望的勸說纔打消了這個念頭。

即使康熙是根據遺詔繼位的,但此時離「貴族公推制度」的年代不遠,眾親王依舊有話語權。在那個時候,鰲拜雖然沒有篡弒之心,但並不代表他沒有廢立之意,而經過了三代的經營,愛新覺羅家族已經是根深蒂固,所以鰲拜如果真要廢立,自然也是從愛新覺羅家族中再選一位他認為可選的人出來,班布爾善或許就是他心目中的人選。

這一點其實和三國時期,司馬懿平定王凌之亂後,逼死楚王曹彪的事挺像的。曹彪是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的兄弟,明帝曹叡的叔叔。因王凌等人密謀廢立少帝曹芳,另立曹彪而被迫自盡,妻兒全家罷為平民,但此後又令曹彪之子曹嘉為常山真定王,並增加封邑。

這和康熙處置班布爾善的做法一樣,在處死班布爾善後,廢黜子孫宗室身份,也就是貶為庶人,之後又複議班布爾善子孫為閑散宗室。從曹彪事件來看班布爾善事件,大概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康熙要如此嚴厲地處置自己的族人了。

而且班布爾善既是宗室,又是領侍衛內大臣,掌管宮廷禁衛,地位很高,若鰲拜真的逼宮的話,那帶兵前來的,一定就是班布爾善了。班布爾善投靠鰲拜,也可能是有攛掇鰲拜廢立的想法的。為了殺一儆百,所以康熙才決意處死班布爾善,卻放了首惡鰲拜一馬。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寫三國,次寫明清,其餘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班布爾善和鰲拜的罪過在性質上有著本質區別:

鰲拜的罪過在於皇權勢力較弱時,滿洲貴族勢力的抬頭和對皇權的分攤、減弱;

班布爾善作為努爾哈赤的孫子,其本身就是清朝皇室宗親的典型代表人物,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皇權。如果他有僭越或者不軌之舉,唯一的解釋就是篡逆、奪權。

從皇太極到順治皇帝,鰲拜一直都是忠心皇權的典型代表,而且在多爾袞攝政期間,多爾袞的這份忠心更顯的尤為珍貴。作為當時擁立皇太極長子豪格的滿洲鑲黃旗大臣,鰲拜在多爾袞擔任攝政王期間受到的打壓和排擠,可想而知。但面對如此困境,鰲拜並沒有像其他兩黃旗的大臣一樣,重新選擇站位,站在權勢滔天的多爾袞一邊,而是像索尼一樣,依然堅定正統承繼皇太極皇位的順治皇帝一邊。

毫無疑問,鰲拜對於皇權的忠心,讓他在順治朝初期的日子很難過,但這也為他在順治皇帝親政後得到重用打下了堅實基礎。多爾袞病逝以後,鰲拜雖然還是忠於皇權,但隨著他權勢和地位的逐步提高,他的身邊又迅速聚集了一大批滿洲貴族勢力,鰲拜又成為了滿洲貴族勢力的典型代表。

順治皇帝雖然也是年輕的君主,但鰲拜畢竟是其重新任用和提拔的臣子,再加上當時滿洲貴族勢力和諸王貝勒們正處於青黃不接、嚴重年輕化階段,並不具備足夠的勢力同皇權對抗。另外,多爾袞去世以後被順治皇帝雷霆處理的下場,很大程度上震懾住了那些心有異心、想要挑戰皇權的滿洲貴族勢力們。所以,鰲拜及其他所代表的勢力在順治朝並沒有形成威脅皇權的力量。

順治十八年,年僅8歲的愛新覺羅·玄燁登基為帝,是為康熙皇帝,而且鰲拜作為「輔政四大臣」之一成為輔助康熙皇帝處理朝政的顯貴人物。那些本就圍繞在鰲拜身邊的滿洲貴族勢力終於等到了挑戰皇權的機會,等到了重新恢復「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巔峯狀態的時機。

鰲拜的恃權凌主和敢於挑戰皇權權威的種種做法,說到底都是其背後的滿洲貴族勢力在作祟,這本身並沒有對錯之分,更沒有對皇位的威脅,畢竟滿洲貴族勢力的地位早在後金政權時期就已經得到承認,只不過在皇太極和順治皇帝兩代帝王的打壓和控制下,已經失去了原來的權勢,沒有往日的地位罷了。所以,鰲拜和康熙皇帝之間的矛盾,僅僅只是清朝由來已久的,滿洲貴族勢力和皇權之間的矛盾。在康熙皇帝眼中,原本權勢和地位基本平衡的「旗權」和「皇權」,再也不能擁有同等地位和權勢罷了!

所以,鰲拜只是政治制度的犧牲品,只是「皇權」和「旗權」鬥爭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而對於皇太極以後的皇位正統傳承並沒有多少傷害。

班布爾善則不同,作為努爾哈赤的孫子,班布爾善一脈自其父愛新覺羅·塔拜一代開始,就已經屬於清朝的皇室宗親,與清朝皇位越來越遠了。班布爾善雖然是依附於鰲拜,但他的心思在哪,一目瞭然,那就是讓自己距離皇室越來越遠的宗親身份重新拉回來,甚至直接成為大清皇帝。

說到底,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皇權」的班布爾善和康熙皇帝之間的矛盾乃系清朝皇室內部矛盾,乃是直接關係到皇位更替而非傳承的致命矛盾,所以康熙皇帝對班布爾善的仇恨更深,對其的懲罰也會更為嚴厲。


班布爾善是康熙的族叔,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孫子,康熙殺班布爾善的其意有三點。第一,康熙的自尊,堂堂宗氏成員,卻依附於鰲拜這種外臣,對於任何一個宗族來說,這是對祖宗的背叛。第二警告宗族成員,你們之上只能有一片雲,那就是皇室,這是殺雞敬候,震懾宗族,不要忘記努爾哈赤是以宗族起兵,這是立國根本。第三,震懾依附於鰲拜其他人,我連族叔都殺,表現康熙鐵腕的同時也告訴他們,專權可以忍,謀反一定被殺,是康熙的緩兵之計。


鰲拜是清朝三代元勛,康熙初登帝位時期的顧命大臣,其過錯在於結黨營私,擅權骫(wěi,枉曲,彎曲)法;班布爾善是康熙堂叔,沒有大功績,卻犯了謀逆,欺君之罪。鰲拜生平

鰲拜,中國清初權臣。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勛,康熙早年輔政大臣之一。以戰功封爵。鰲拜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後半生則擅權,結黨營私。後在武英殿被康熙擒,鰲拜被生擒後,老死於囚牢之中,他是位影響清初政局的重要人物之一。

班布爾善生平

愛新覺羅·班布爾善,愛新覺羅氏,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輔國公愛新覺羅·塔拜第四子。清朝大臣,宗室。後因事鰲拜,被康熙帝處死,子孫黜宗室。

問題來了:為何康熙囚禁了當老大的鰲拜,卻處死了身為皇親國戚,只是「事鰲拜」的班布爾善呢?理由有如下三點:1.鰲拜的罪在於結黨營私,擅權骫法;班布爾善的罪在於謀逆,欺君。

參考歷史文獻記錄,主要列舉了鰲拜如下罪狀:

康熙誅鰲拜詔書:「妄稱顧命大臣,竊弄威權」。康熙對鰲拜的評價:玩弄權柄。

乾隆諭曰:「鰲拜當日自恃政柄在握,輒敢擅權骫法,邀結黨羽,殘害大臣,罪跡多端,難以枚舉」。乾隆對鰲拜的評價:擅權,結黨,殘害大臣。

和碩康親王等:「鰲拜系國家大臣、背負先帝重託。任意橫行。欺君擅權。文武各官、盡出門下」。意思還是:鰲拜專橫,欺君擅權,結黨營私。

包括後來的《清史稿》、《正說清朝十二臣》等正史記錄,鰲拜的罪狀主要是如下幾點:霸道專橫、擅權骫法,結黨營私。

而根據《清史稿》記錄,班布爾善是在鰲拜被擒後,受到牽連,王大臣等劾奏班布爾善二十一條大罪,因定罪以絞刑處死,子孫皆被廢黜宗室資格。

班布爾善的記載極為簡略,只是定了二十一條罪狀,究竟是什麼罪都沒被記錄下來。但是我們可以分析出班布爾善的罪狀:

眾所周知鰲拜是一介武夫,是個粗人。鰲拜的主意幾乎盡出其謀士之手。鰲拜曾忠心於皇太極和順治,甚至因此受到多爾袞的多次迫害,但是鰲拜仍立誓擁護順治,故而成為順治的心腹。而玄燁是順治的兒子,從鰲拜的思想來看,不太可能想要謀反。而班布爾善作為鰲拜的主要參謀,必然是他慫恿鰲拜謀反的。因此班布爾善才是「主謀」。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鰲拜的罪狀遠不及班布爾善。

2.鰲拜和班布爾善的地位不同

鰲拜是三朝元老,戰功赫赫,位極人臣,受到兩朝皇帝重用。皇太極時期,鰲拜跟隨皇太極攻察哈爾部、徵朝鮮、克皮島、奪錦州、重創李自成、大敗大西軍,被授予首功進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勇士)。皇太極死後,鰲拜與索尼等人立生死誓,與多爾袞抗爭,堅決擁護皇太極之子繼位,這才逼迫多爾袞退步,最終擁立福臨繼位。後因鰲拜衷心於皇太極和順治,曾受到多爾袞多次迫害。順治去世前,命鰲拜等人作為輔政大臣輔佐玄燁。由此可見鰲拜不但居功至偉,而且深受皇太極和順治重視,是「清朝十二大臣」之一,同時,鰲拜還是「鑲黃旗」的首領。

而班布爾善,只是清朝宗室、官員,沒有戰功,沒有政績。只是歷史角落的一個小人物。

其實從側面也能看出兩人的地位不同:無論是《清史稿》,還是《康熙王朝》電視劇,甚至於《韋小寶》等書中,乃至於百度百科等資料中,對鰲拜的刻畫都極盡詳細。而除了《康熙王朝》中對班布爾善進行了一定的描寫,其他文獻或書籍中或者不提,或者一筆帶過。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鰲拜是影響清朝政局的重臣,而班布爾善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小人物。若處死鰲拜,必然會引起其他功臣的驚慌,甚至會動搖前朝老臣的忠心和滿清貴族「鑲黃旗」的穩定性。但是處死班布爾善就不會有這些影響。

3.鰲拜和班布爾善身份不同

鰲拜是滿清八旗的人。康熙剛剛親政,政局還不穩,首先就需要安撫自己身邊的滿人,因此不能對鰲拜過於嚴厲,否則滿人不寧,康熙不安。而康熙只需要奪了鰲拜的權,就達到自己的目的了,所以無需趕盡殺絕。

班布爾善是康熙堂叔,卻喫裡扒外,這顯然是很可恥的。正好康熙也要樹一下自己的威名,殺雞給宗室的猴子看,自己已經掌權,不再是任人擺布的「小皇帝」了,所以班布爾善非殺不可。

其實《康熙王朝》電視劇中對班布爾善的刻畫更為露骨,在劇中,鰲拜只是班布爾善棋盤中的一枚棋子而已。

【如果喜歡請點贊,或者留下你的看法!】


說起班布爾善,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想必都是電視劇《康熙王朝》裏那個攛掇鰲拜篡位,自己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腹黑BOSS。且不說真實歷史上鰲拜從來沒有篡位的打算、更加沒有行篡位之事,即便鰲拜真的篡位了,班布爾善想要螳螂捕蟬恐怕也很難!因為他家的出身實在太低了,那麼多嫡脈的叔叔大爺、兄弟子侄還在,而且不少人手裡還有硬傢伙,怎麼著恐怕也輪不上他班布爾善!

班布爾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親孫子不假,但是他的父親塔拜和清太宗皇太極、代善、莽古爾泰以及一母同胞的多爾袞三兄弟這些嫡出的兒子相比是存在明顯劣勢的——塔拜是庶出中的庶出!清太祖時代雖然沒有後來那一套完備的後宮等級制度,但是依然粗略分為了嫡福晉(大妃)、側福晉、妾等幾個等級,而塔拜的生母、班布爾善的親祖母就是最低等級的妾。因為出身低,雖然塔拜齒序相對多爾袞等人要靠前許多,卻沒有得到太多嶄露頭角的機會,加之自身能力或許也比較有限。直到崇德四年去世,塔拜也只得了個三等輔國將軍爵位。直到順治年間,塔拜才被自己的侄子順治帝追封了一個輔國公爵位……

班布爾善雖然是嫡出、是塔拜的嫡福晉烏蘇氏所生,可架不住他爹起點太低呀!再經過降等承襲,塔拜的三等輔國將軍到班布爾善手裡就只剩三等奉國將軍了,基本上離墊底的奉恩將軍僅有一步之遙了。不過,班布爾善還算是一個非常上進的人,並沒有就此沉淪,憑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由三等奉國將軍晉陞到了輔國公。輔國公雖然只是清朝宗室爵位中的中間階層,但好歹入八分了,對於一個庶出的小宗之後而言,不算低了!史載,康熙五年,班布爾善被革去了輔國公爵位。從次年班布爾善跟著鰲拜一起整死蘇克薩哈並於同年晉陞領侍衛內大臣兼祕書院大學士來看,剛被革爵不久就被重用,顯得太不正常了。個人認為,很可能班布爾善是因為捲入了蘇克薩哈和鰲拜之間的爭鬥而被革爵的。後來班布爾善火速轉向,出賣了蘇克薩哈並徹底倒向了鰲拜從而避免了進一步清洗並重新獲得了重用。畢竟,班布爾善和蘇克薩哈是表兄弟,而且當初蘇克薩哈又是多爾袞和順治帝重用之人,最初班布爾善倒向蘇克薩哈可能性還是相當大的。

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鰲拜倒臺之後,班布爾善被劃入了鰲拜一黨,以「黨附鰲拜」等二十一條罪狀被處以絞刑,子孫也被革去了宗室黃帶子。主謀鰲拜僅僅被幽禁,而班布爾善作為幫兇卻被處死並革去了宗室黃帶子,顯然處罰過重了!那麼,為什麼康熙帝要處死自己這位大爺呢?原因並不複雜。

首先是氣憤。「你可是我堂大爺、是太祖的親孫子,再怎麼不濟那也是主子啊!跟自家人作對也就算了,咱家反正也沒消停過。可你居然放下主子的身段去依附一個異姓奴才!連自己和太祖的老臉都不要了!」

其次是做給活人看的,是立威!拿下了鰲拜,對於朝臣而言,這個威已經立得足夠了。可對於自家的叔叔大爺而言,鰲拜不過就是一個異姓奴才,拿下鰲拜根本起不到敲山震虎的作用。殺了班布爾善就不一樣了,班布爾善是清太祖的親孫子、是康熙帝的堂大爺,康熙帝殺班布爾善等於就是明著告訴自己那幫倚老賣老的叔叔大爺:「各位叔叔大爺,你們最好給我消停點兒、本分點兒,否則我班布爾善大爺就是你們的榜樣!你們不就是太祖的孫子、侄孫嘛,和班布爾善沒多大區別,我能殺他就能殺你們!」

其三是做給全天下看的,康熙帝是在彰顯自己執法不避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雖然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康熙帝殺班布爾善就是在告訴全天下:「誰犯罪都一樣,太祖的親孫子、朕的大爺班布爾善也不例外!」

康熙帝殺班布爾善絕不是一時氣憤,而是有著巨大現實意義的。鰲拜可以不殺,反可以以此收買人心、安撫功臣:「對大清朝有功之臣,即便觸怒了朕,朕依然可以寬恕。」但是,班布爾善必須殺!因為他背後有一大羣手握實權、倚老賣老的宗室王公、康熙帝的叔叔大爺們。清初的宗室王公可不是晚清的酒囊飯袋,真要鬧起來是可以翻天的!班布爾善開了一個非常惡劣的先例,那就是宗室王公勾結權臣,如果不剎住這股歪風邪氣,後患無窮!正是因為班布爾善的事,纔有了後來清王朝「宗室嚴禁結交外臣」的祖制。因此,班布爾善並不是因為罪大惡極才被處死的,而是被康熙帝當作了敲山震虎的工具。他必須死,否則無以震懾宗室王公。如果班布爾善不是清太祖的親孫子,說不定他就不用死了……這或許就是生在帝王之家的悲哀吧。


各位有沒有看過天下第一,這部武俠劇,在這部劇中,曹正淳和朱無視這兩個朝廷大型集團皇帝最不放心的並不是強勢到快要滅掉朱無視的曹正淳,而是朱無視。

為什麼?因為曹正淳就是一個太監,他無論怎麼鬧騰他都不可能謀朝篡位,你謀朝篡位算個什麼東西?反而是朱無視擁有著皇室血統,更有可能觸及到皇位。

我們去看看鰲拜和班布爾善兩個人的問題,鰲拜雖然整個人是囂張跋扈了一點,做事情確實不夠皇帝的面子,但是這個人是三朝元老,為了愛新覺羅家族可以說一生都在那裡出生入死,這個人對愛新覺羅家族的中心程度,那是天地可鑒的,且更加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他身上沒有愛新覺羅家族的血統,他想當皇帝不可能的事情,手底下的大臣也不會同意。

反而這個班布爾善身體裡面流淌著愛新覺羅家族鮮血的同時,還和鰲拜一起同流合污,同時他還掌握著已經成一部分軍隊調動的指揮權,這個人就特別危險了。

鰲拜想要謀朝篡位,除非他去重新投胎,而這個班布爾善如果想謀朝篡位,(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那太簡單,殺了皇帝,殺了所有能夠威脅他的血統繼承人以後,它就是唯一的繼承人!

所以康熙在看到鰲拜替愛新覺羅家族徵戰一生留下的那些傷疤的時候,決定不殺鰲拜的同時,就決定必須要有一個替死鬼站出來,替鰲拜承受某些罪行!

正好在這個時候,康熙想要清理一下整個朝中的勢力,畢竟千古一帝沒辦法把朝廷大權全部攬在手裡面,怎麼去鑄造輝煌呢?我一般不完善成為了康熙眼中釘,肉中刺。

不管你跟鰲拜究竟是什麼樣關係,合作關係也好,主僕關係也罷,今天你為了鰲拜,你為了自身的安危背叛愛新覺羅家族,明天再崛起一個類似於鰲拜一樣的全程,那你這個人是不是也要跟他合作?你這種人才是最危險的,平常的時候抓不到你任何的把柄,一旦真的要出事情了,你絕對第一個被判愛新覺羅家族!

扁鵲也曾經說過,他家有三個兄弟,自己的醫術是最差的,自己老大可以在病人沒有發病以前把病情給遏制了,自己家的老二可以在剛剛得到小病的時候幫他給制止了,有自己在病人病重的時候才能去將病情遏制,康熙應該是做了老大的選項。

對於八旗子弟來講,他們本身就出生於遊牧部落,遊牧部落之間的權利競爭是血腥的,而且是不講道理的,有的時候真正要擔心的不是外人,而是自己的兄弟姐妹。


對待鰲拜的寬容和對待班布爾善的苛刻是康熙皇帝的聰慧之處,恩威本就是兩個對立面,但在聖人君主面前就是籠絡人心的工具,恩以樹德,威以立信,這是小小年紀的康熙做的一件大義滅親又籠絡人心的大事。

權力的遊戲

班布爾善其實是愛新覺羅家族的一員,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庶子塔拜是班布爾善的親爹,所以說康熙叫班布爾善叔叔是沒毛病的。由於塔拜是庶出,所以混的不怎麼樣,但班布爾善算是爭氣,老爹留給他的是三等奉國將軍,他自己在順治元年,憑軍功晉陞為二等奉國將軍,順治四年又晉陞一等奉國將軍,順治六年躍為三等鎮國將軍,順治八年成為輔國公,這麼看還是比較勵志的,班布爾善不甘心為庶系一脈的愛新覺羅子孫,憑著自己的奮鬥讓那些看不起他的王公貝勒另眼相待,這也從側面反應了班布爾善的權利野心。

順治帝留給了康熙四大輔政大臣,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班布爾善憑藉敏銳的政治嗅覺選擇了依附蘇克薩哈,企圖在新一代帝王身邊再博取更高的功名。但風水輪流轉,蘇克薩哈並未在政治上取得優勢,反而是鰲拜強勢崛起,因此在蘇克薩哈和鰲拜之間就形成了明爭暗鬥。班布爾善作為蘇克薩哈的人,理應堅定立場,為蘇克薩哈爭取政治上的優勢,但他並未如此來做,當蘇克薩哈令班布爾善查證鰲拜的圈地罪行時,班布爾善選擇了喫裡扒外,「因功」得到了鰲拜的賞識,並成功搬倒了蘇克薩哈,至此成為鰲拜死黨。

康熙六年時,最有威望的輔政大臣索尼病死。遏必隆又似乎是個局外人,對於鰲拜沒有任何威脅,因此四大輔政大臣只剩鰲拜獨大,鰲拜是行伍出身,行事不是很注意禮儀尊卑,朝堂之上又得權得勢,在康熙親政問題上又做出不願還政的舉動,因此被班布爾善抓住了翻身的機會。

鰲拜的舉動雖不檢點,但並沒有謀反之心,或許鰲拜只想效仿多爾袞,但在班布爾善眼裡這就是攪弄風雲的機會。他為鰲拜提出了身陷險境的三大因素,所謂「功高蓋主,臣強主弱,君臣猜疑」的事態是鰲拜必死的原因,班布爾善時為領侍衛內大臣,禁軍在其掌握之中,策動鰲拜謀反是有優勢的,因此所謂的謀逆之說的始作俑者就是班布爾善,鰲拜並無謀反之心。

康熙之明

「鰲拜入見時,侍衛以撲擊之戲抓捕之。自此,設善撲營,以近臣領之。王大臣議鰲拜三十大罪,當誅族。康熙帝詔令以其屢立戰功,免死拘禁,其黨班布爾善等伏誅。」——《清史稿》

鰲拜被康熙定性為操握權柄、結黨營私,也並未說其謀反,按照康熙自己的話說就是鰲拜「妄稱顧命大臣,竊弄威權」。因此在黃錫袞、王弘祚等人的支持下,康熙主政於朝,後在武英殿擒拿鰲拜,羅列鰲拜罪狀三十條,按律當斬,但念及鰲拜功勞頗深,又已年邁,但且免死後治罪下獄。

但對於鰲拜朋黨班布爾善,這個牆頭草的皇叔在蘇克薩哈的問題上表現出了嚴重的小人行為,加之蘇克薩哈本就在康熙親政問題上支持康熙的,請求主動解職前往遵化為順治守陵,與此同時還言明康熙帝親政後理應同時解除鰲拜與遏必隆的顧命大臣身份,雖然這是蘇克薩哈的政治手段,但這是符合康熙意願的。鰲拜的不願還政是讓康熙很不開心的,其背後的班布爾善又是至蘇克薩哈於死地的主謀,所以康熙將全部的埋怨放在這位皇叔頭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對待鰲拜和班布爾善的不同處罰上康熙是明智的,鰲拜對於大清的功勞是非常大的,皮島之戰,松錦會戰,西充之戰,攻打李自成中都立下汗馬功勞,又為順治一脈的奪權鬥爭奉獻出力量,在這一點上要比站在多爾袞一方的蘇克薩哈更為名正。因此康熙所為是對功勛的認可和拉攏,此處收攏的人心是最堅實的政治基礎。

而班布爾善是愛新覺羅宗族成員,雖是庶出身份,但也是努爾哈赤的親孫子,康熙皇帝的叔父,康熙皇帝給予了鰲拜寬容是對功臣的拉攏和認可,對於自家親戚的嚴懲就是對於謀逆行為的打擊和警示,旨在告訴眾人,別說是文武臣下,就是皇親國戚也決不能謀反,殺雞儆猴的最佳選擇就是班布爾善這個皇叔了。而將班布爾善一族全部逐出宗室則是警告皇家宗族不要犯上作亂,至此就是我康熙一脈為正宗,再有動歪心思的人,連皇親國戚都做不了。

康熙對待鰲拜和班布爾善的不同對待,體現了康熙帝的政治智慧,恩威兩條線做的比較完美,即解除了鰲拜的威脅,又拉攏了人心,還震懾了眾臣。但這裡存在一個疑問,那就是孝莊皇太后是否在處理班布爾善的問題上發揮了作用呢?


導讀:雖然史料寥寥,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有限的記載中管中窺豹推斷出自己的結論。無論從《清史稿》還是《清實錄》我們完全可以排除影視劇《康熙王朝》中的關於鰲拜「篡位謀逆」的想法。因為沒有相關記載,但是專權朋黨的行為已經非常嚴重了。如果說鰲拜要的是權力和地位的話,那麼班布爾善作為皇族宗室偽裝自己參與其中難免給人一種「所圖甚大」的感覺。尤其是在清朝前期有皇太極和順治繼位時期的慘烈程度,不得不讓康熙對班布爾善痛下殺手。

班布爾善的敏感身份和出格的野望

班布爾善也出自愛新覺羅家族,太祖努爾哈赤的孫子;康熙皇帝的五叔。雖然一開始就沒有顯山漏水的,但是胸中頗有不能名言的溝壑。也許正是這種野望導致最後的被開除宗室,自己被殺。

正式的史料中記載班布爾善就兩句。一句是以以宗室輔國公的身份取得領侍衛內大臣和大學士的關鍵職位。這個職位可以協調皇城侍衛調防,非常關鍵的一個職位。

《清聖祖實錄》記載:以輔國公領侍衛內大臣班布爾善、為內祕書院大學士。

如果作為一個閑散宗室如果班布爾善不參合到鰲拜一黨當中來,做一個富貴的王爺還是沒有問題的。那麼為什麼他為何加入鰲拜一黨?他有能獲得什麼更進一步的要求嗎?普通的富裕生活作為皇族他已經能享受到,那麼以他的身份還積極參與到鰲拜擅權朋黨當中不得不讓康熙懷疑他的所圖甚大。

此時到康熙時期,大清王朝已經初步穩固。愛新覺羅家族作為滿族的黃金家族已經得到了八旗內部的確認,這個已經不可動搖。班布爾善聽說過或者經歷過皇太極和順治上位的殘酷和血腥,作為皇族的一員如果獲得足夠強權和兵權大將的力挺未嘗沒有登上大位的可能。雖然這三代皇帝都是父死子繼,但是班布爾善也許從多爾袞身上也看到了皇位兄終弟及的可能性。只有這種解釋才能說明班布爾善積極參與擅權朋黨的鰲拜一黨的行為。

政治天分有限的忠臣鰲拜

鰲拜對皇太極和順治這一支的忠誠不容懷疑。他曾經為皇太極徵戰四方,被皇太極稱為滿洲第一勇士。在皇太極去世後,他又直接和多爾袞硬槓力保順治繼位。在渣場上還救過順治的命。所以在順治臨終遺囑中被封為四位輔政大臣之一。

可能很多人懷疑鰲拜篡權的最終動機,究竟是否有謀反的嫌疑?這個真沒看出來,他圈地擅權、朋黨打擊異己這都是有的。並且在史料中葉明確說明瞭。仔細看就是沒有謀逆的字樣。也許有人說由於需要維持內部的團結所以需要低調處理,但是我們說涉及到謀逆大罪的絕對不會低調處理。這是最敏感,從嚴從重處理才能顯示對皇權的敬畏。

鰲拜在朕前、理宜聲氣和平、乃施威震眾、高聲喝問。又科道官員條奏、鰲拜屢請禁止、恐身幹物議、閉塞言路。又凡用人行政、鰲拜欺朕專權、恣意妄為、文武各官、盡出伊門下。內外用伊奸黨、大失天下之望。且將部院衙門各官、於啟奏後、常帶往商議。眾所共知。鰲拜等、倚仗兇惡。棄毀國典。與伊等相好者薦拔之。不相好者陷害之。

在根據鰲拜對康熙兩代先人的尊敬和忠誠,說他有篡位的心思確實有點讓人懷疑。所以鰲拜最大的罪名也許就是擅權朋黨,嚴重到已經影響國家的正常運轉了。所以才被圈禁。再退一萬步說,此時愛新覺羅的統治深入人心已經成為滿洲八旗的公主。即使鰲拜又謀逆的行為,成功的可能性也非常低。

小結:

所以在康熙看來鰲拜只是擅權和朋黨追求的是權力和財富,即使他有謀逆的想法在愛新覺羅成為滿族共主的情況下野不太可能實現。但是同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參與者班布爾善就很有可能威脅到自己的皇位了,所以必須下重手除掉他。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鰲拜是霸道、擅權,班布爾善是謀逆、欺君!

一、起因

班布爾善全名愛新覺羅班布爾善,努爾哈赤的孫子,雖然世襲了三等輔國將軍的職位,但依然是皇親國戚中混的最不如意的一位。

在順治年間,朝廷更需要的是治國之才的能人,很顯然班布爾善打仗還可以,要他處理政務,顯然是他的短板,因此,他在朝中很沒有存在感,是個可有可無的人。等到康熙年間,也不受康熙和孝莊的待見,心情十分鬱悶。

班布爾善是個很有野心的人,怎麼甘心如此呢,於是他一直尋找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自己沒有那個才能,卻不甘於平靜,德不配位的時候,只能通過歪門邪道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二、尋找靠山

當時,輔政大臣有四位,班布爾善最先依附蘇克薩哈,但是隨著鰲拜的力量越來越大,班布爾善見勢頭有變,立刻掉轉槍頭,彈劾蘇克薩哈,由於他羅列罪證確鑿,彈劾成功,把鰲拜的死對頭來下馬,自然成為了鰲拜的死黨。於是,班布爾善找到了自己崛起的靠山,一步一步的利用鰲拜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三、謀反

隨著鰲拜越來越專橫,康熙對他也越來越不滿,他知道康熙和鰲拜早晚會有翻臉的一天,他也在為這一天的到來,好好準備。班布爾善知道鰲拜手握重兵,只要他想造反,還是很有希望的,因此他一心一意為鰲拜謀反。

四、身份角色的不同

鰲拜是旗人,班布爾善是族人。

從康熙統治角度來看,如果處理鰲拜太過嚴重,會引起其他旗人的反感,對於自己的統治不利,康熙那個時候正是需要團結一致的時候。

班布爾善是族人,是內部人,這種幫助外人打內部人的做法是很可恥的,既然不能殺鰲拜,只能殺班布爾善來殺雞儆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