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戰端:1660年~1664年戰事

維戈夫斯基在1660年被華沙政府任命為Kiev Voivodeship,可以理解為基輔省長,然而此時基輔還被俄國人控制。1658年,維爾納停戰協定因為俄軍在威爾卡米的突然襲擊而宣告作廢,俄國人再一次撕毀了停戰協定。1660年3月,11,000名俄軍圍攻立陶宛拉霍維奇要塞,城內2,500守軍頑強抵抗了三個月,隨著聯邦在波沃卡之戰中取得勝利,俄軍被迫撤圍。

1660年6月28日,為解拉霍維奇城堡之圍,斯特凡·恰爾捏茨基和帕維爾·薩皮哈指揮11,000士兵進攻,俄國伊萬喬瓦斯基率領10,000士兵防禦,波沃卡之戰(Battle of Polonka)爆發。波軍龍騎兵和翼騎兵將俄軍騎兵擊潰,並開始迂迴。波蘭炮兵猛烈轟炸俄軍步兵,後者傷亡慘重,最終崩潰。此役波軍損失約300人,俄軍死傷3,500人,還有700人被俘。

騎白馬者就是恰爾捏茨基

魯巴爾-楚德諾夫會戰(battle of Lyubar - Chudnov)

1660年9月,俄國貴族瓦西里·謝列梅捷夫遵沙皇之命,率領約18,000士兵,外加隨後趕來的35,000哥薩克盟友直線向聯邦東南部重鎮利沃夫推進。謝列梅捷夫認為在瑞典和哥薩克還有俄國夾擊下的波蘭對自己沒有什麼威脅,同時,他還得到波蘭蓋特曼波託茨基正率領6,000人前往楚德諾夫地區的情報。謝列梅捷夫認為自己擁有情報和兵力的雙重優勢,決定半路截擊並摧毀這支波蘭軍隊。

然而波託茨基和趕來支援的魯博米爾斯基在維戈夫斯基情報網的幫助下,反過來徹底掌握了謝列梅捷夫的所有情報,包括他的軍隊數量,甚至對他準備襲擊自己的打算都一清二楚。波託茨基很快做出了決定——在俄軍的哥薩克盟友抵達之前打敗他們。波軍迅速集結了包括700名翼騎兵、8,000名鏈甲騎兵、3,500驃騎兵、1500胸甲騎兵、5,000龍騎兵還有10,000步兵的強大軍力。同時,12,000韃靼援軍早在八月份就已抵達,維戈夫斯基也率領1500哥薩克部隊助戰,聯邦軍隊總數達到40,000。9月7日,韃靼騎兵加入波蘭軍隊,而此時哥薩克盟軍還距離謝列梅捷夫很遠。9月14日,波軍探子在距離魯巴爾約11公里的地方發現由俄國和哥薩克騎兵組成的先頭部隊,波託茨基決定將計就計,在魯巴爾伏擊毫無防備的俄軍。9月14日下午3點,波蘭輕騎兵配合韃靼騎兵對俄國先鋒發動進攻,魯巴爾戰役打響。激戰五小時後,俄軍先鋒敗退,當天俄軍就損失了幾百人,而波軍只損失十幾人,韃靼騎兵的損失也很小。謝列梅捷夫得到前鋒慘敗的消息,他不敢輕敵,下令原地挖掘壕溝建造營地。第二天早晨,波託茨基率領全軍出現,謝列梅捷夫終於意識到自己已經處在極度危險的境地,他繼續下令加固營地,同時構築野戰防禦工事。

此時的老將波託茨基已經71歲

謝列梅捷夫派出小股部隊主動出擊,希望能把波軍主力引來強攻營地,但結果是波軍迅速重創了他的誘餌,卻沒有上鉤......他又派出騎兵和一些步兵出戰,希望能奪下附近的一個小山丘,波軍又把他們擊退。接著,俄軍哥薩克部隊又開始向前土工掘進,在靠近波軍步兵後呆在戰壕裏開火,波託茨基隨即命令楊·索別斯基、楊·薩皮哈和維戈夫斯基率軍反攻,一度佔領哥薩克的陣地,到黃昏時波軍收兵。第一天的戰鬥就這麼結束,波託茨基識破了謝列梅捷夫的盤算,始終沒有強攻俄軍大營。這天波蘭人戰死不到100人,200人受傷,俄國-哥薩克聯軍死傷1,500人。

第二天,俄軍徹底放棄進攻,堅守不出。波託茨基馬上下令全軍包圍俄軍大營,波軍的包圍圈每天都在縮小,困在裡面的俄軍無時無刻都經受炮火打擊和缺乏補給的痛苦。韃靼騎兵切斷了俄軍的補給路線,還截殺了不少俄國運輸隊。波軍給對方送去信件,敦促哥薩克人不要做無畏的犧牲,9月17日,許多哥薩克人逃跑,俄軍士氣進一步下跌。謝列梅捷夫絕望之下希望賄賂韃靼人放一個口子,但這次韃靼人出奇的靠譜,他們把賄賂信件以及向尤里·赫梅利尼茨基的求救信直接交給了波託茨基。

9月26日清晨,在做好準備後,謝列梅捷夫決定以車陣為移動防禦工事,俄國本部人馬走在最前面,哥薩克人殿後,向楚德諾夫方向突圍。波託茨基馬上下令追擊,波軍騎兵迅速截斷了哥薩克人和俄國人的聯繫,隨後將其擊潰。剩下的筋疲力竭的俄軍被迫在一處平原上停下,波軍和韃靼人馬上展開圍攻,但由於炮兵還沒跟上,這次進攻失敗了,所幸傷亡不大,俄軍有了喘息之機。

當晚,俄軍繼續移動,然而不小心走進一片沼澤地,車陣出現混亂。波託茨基在最大限度保護己方軍隊的前提下開始追擊,俄軍許多部隊被打散,但謝列梅捷夫展現出了超人的意志,帶著殘存的俄軍主力趁亂成功撤退,在幾小時後抵達楚德諾夫。然而其他俄軍,特別是作為殿後(炮灰)的哥薩克人就沒那麼好運了。整場戰鬥結束後,波軍傷亡不到1000,俄軍損失4,000餘人,500多輛輜重車和19門大炮。

9月底,謝列梅捷夫終於率領剩下的軍隊抵達楚德諾夫,並與那裡的1,000守軍匯合,再加上收攏的其他殘兵敗將,他的兵力還是達到了三萬餘人和48門大炮,其中俄軍有一半,剩下的全是哥薩克人,此時尤里·赫梅利尼茨基還在遠方慢吞吞地前進。而波託茨基和魯博米爾斯基手下也有28,000波軍,20門火炮外加12,000韃靼援軍。

謝列梅捷夫不想和波軍打野戰,他在河流對面建立了新的營地消極防禦,仍然寄希望赫梅利尼茨基的援軍。波託茨基又把俄軍營地圍地水泄不通,魯博米爾斯基則率領8,000人離開,截擊赫梅利尼茨基的部隊。10月7日,魯博米爾斯基與赫梅利尼茨基在斯洛博迪什遭遇,不過後者早已看清了俄國人拿哥薩克當槍使的真正目的,雙方沒有發生戰鬥,反而開始重新商談合作事宜。

楚德諾夫戰役,中間就是被圍攻的俄軍

1660年10月17日,波蘭和哥薩克人簽署《楚德諾夫條約》,維戈夫斯基儘力為烏克蘭人討價還價,最終條文內容和《哈佳奇條款》幾乎別無二致,哥薩克再次成了波蘭盟軍。謝列梅捷夫得到《楚德諾夫條約》的消息後徹底絕望,在經歷幾次失敗的突圍後,特別是發生了哥薩克部隊被韃靼人伏擊死傷慘重的事件,在飢餓、疲憊、淹水的折磨環境下,他決定向波蘭人投降。

11月4日,波託茨基接受了俄國人的投降請求,條件是俄國軍隊必須放下所有武器和戰旗,佩列雅斯拉夫、基輔和其他幾座城的俄軍也必須放下武器離開。所有俄軍必須前往波蘭蓋特曼指定的地方,所有波蘭戰俘得到釋放。同時,八個俄國貴族被扣留當做俄國人執行投降條件的人質,俄國人還要支付30萬塔勒的贖金。戰鬥結束,波軍傷亡約5,000人,俄國-哥薩克聯軍傷亡近10,000,還有一萬多人被俘。楚德諾夫戰役被銘刻在華沙的無名戰士紀念碑上,編號為「CUDNOW 14 IX-3 X 1660」。

  • (華沙無名戰士紀念墓碑,Tomb of the Unknown Soldier (Warsaw)位於今天華沙市畢蘇斯基廣場上薩克遜宮遺址旁邊,旨在紀念歷史上犧牲的波蘭無名士兵。這裡每年365天都有衛兵輪換守衛,墓中還有一座永遠燃燒著的火臺。)
  • (1664年,一些討厭維戈夫斯基的波蘭貴族買通了他當蓋特曼時的書記官帕夫洛·泰特里亞(Pavlo Teteria),把他騙到一個城堡裏逮捕,未經審判就處決了。維戈夫斯基,老赫梅去世後最有可能帶領哥薩克解放和自治的人就這麼悽慘地死去了。)

毫無疑問,魯巴爾-楚德諾夫戰役是聯邦在對俄戰爭中的又一次輝煌勝利,但因為國內政局的惡化,導致聯邦無法利用這次勝利乘勝追擊。特別是北方富庶地帶被瑞典人攻陷,導致聯邦的財政狀況瀕臨崩潰,政府已經無力為龐大的軍隊提供軍餉和其他維持費用,甚至在第二年還因此爆發了騷亂。這一切都讓遭到巨大軍事失敗的俄國有時間重整軍隊,而且不必擔心聯邦軍隊對其本土的反攻。

烏克蘭情況並沒有好轉,反而隨著《楚德諾夫條約》的簽署而更加惡化,在俄國控制下的親莫斯科派勢力,也就是左岸烏克蘭推舉尤里的舅舅當選蓋特曼。原本統一的烏克蘭就這樣分裂成了兩部分,而且這種分裂的局面竟然還影響了今天的烏克蘭局勢。

尤里·赫梅利尼茨基被歷史洪流無情地裹挾著

最後提一句尤里的結局,簽訂楚德諾夫條約後,他被反對派擊敗,然後效忠於波蘭國王,這直接引發了烏克蘭內戰。1662年,他又被親俄派擊敗,然後他病急亂投醫,又與克里米亞汗結盟,結果後者派出軍隊大面積洗劫了烏克蘭的廣大地區。面對惡劣到無以復加的亂局,他選擇了放棄和逃避,在放棄蓋特曼頭銜後,他去莫爾斯基修道院出家。後來成為蓋特曼的帕夫洛·特里亞還沒有放過他,把他囚禁在利沃夫三年。

1672年,他又率軍進攻韃靼人,但被對手生擒並被押送到伊斯坦布爾。1678年,奧斯曼人又把他擡出來,宣稱他為烏克蘭的蓋特曼,其實他只是個傀儡。1681年,奧斯曼人趕走了他,兩年後他又被波蘭人解救。1685年,他又被奧斯曼人俘虜,在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基城將其勒死。他一生沒有子嗣,赫梅利尼茨基的血脈也宣告斷絕。

「從1648年大起義算起,歷經十年奮鬥而孕育的烏克蘭國雛形化為烏有,右岸烏克蘭成為波蘭的一個自治部分。尤里失去了普通哥薩克、農民和部分軍官的支持,感到無力收拾殘局,於1663年1月交出蓋特曼權杖,出家當了修道士,烏克蘭的衰敗達到了頂峯。」 ——《烏克蘭:沉重的歷史腳步》

1661-1664年戰事,聯邦的反擊

1661年,俄軍12,000人再度大舉進攻,庫什利奇之戰(Battle of Kushliki)爆發,聯邦軍隊將俄軍擊敗。

1664年初,經過長時間準備,聯邦國王楊二世·卡齊米日集結了戰爭爆發以來最強大的軍隊,加上右岸哥薩克的支援,近70,000軍隊外加30,000韃靼援軍浩浩蕩蕩地向東方開進,這次軍事行動的主要目的是收復開戰初期被俄國人佔領的第聶伯河流域城鎮。一開始,軍事行動非常順利,鮑里斯波爾,克列緬丘科,洛赫維察,盧布尼,羅姆內,派路基和其他幾個烏克蘭城市陸續被聯邦收復。1月底,格魯霍夫圍攻戰打響,俄國守軍拚死作戰,在一次伏擊戰中重創了楊·索別斯基的部隊。2月,國王決定留下小部分兵力圍困,率領主力直接向莫斯科進發,並希望與俄軍在野外展開決戰。但沿途俄軍不敢與聯邦軍隊在野外戰鬥,紛紛在城內固守不出。由於缺乏長時間作戰所需的補給和嚴重的冬季損耗,波軍在幾個地區的攻城戰鬥均告失敗。俄軍的避免野戰策略奏效,楊二世難以繼續維持龐大軍隊對多個城堡的低效圍攻,尋求與對手在野外決戰的目的也沒有達成,被迫在這年夏天撤退。

唯一的例外發生在6月的維捷布斯克戰役(Battle of Vitebsk),5,000俄軍在野外襲擊一支3,000人的聯邦軍隊,後者再次以寡敵眾打敗了俄國人,以損失100人的代價讓對手付出了約2,500人傷亡。

造成反攻失敗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俄國在開戰初期以撕毀條約突然宣戰的方式向西進攻,聯邦的主力軍隊受哥薩克人牽制,在東部城堡羣的防禦力量極其薄弱,導致俄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攻下了大片城堡。而十年過去,聯邦才勉強集結一支軍隊發動反擊,在這十年的時間裡,俄國人對這些城堡進一步加固,並且增派大量士兵和充足物資駐守。因此,進攻同樣的城堡,波蘭人就要付出八年前俄國人百倍的代價才能成功。

舉個EU4的形象例子,十年前俄國人面對的是低維護費甚至沒有維護費的紅色圖標堡壘,十年後波蘭人面對的則是把維護費拉到最高的綠色圖標堡壘。而且不是一個,是不下十幾座的大型堡壘羣。此時距離哥薩克起義已經過去了十六年,聯邦國土遭到前所未有的毀滅性打擊。財政狀況趨於崩潰,而且因為國王與王后的改革計劃,又引起了以魯博米爾斯基為首大貴族的抵抗,國家處於內戰邊緣。無論如何,1663年聯邦奪回第聶伯河流域失地的軍事行動以失敗告終,這場戰爭中最後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宣告結束。

進攻路線

但楊二世依然沒有放棄收回失地的希望,直到1665年,又發生了一件徹底改變波蘭歷史軌跡的事情,我必須重申,它的重要性超過了許多之前我所有提到「改變波蘭命運」的事。因反對王室改革而犯下叛國罪而逃亡外國的大貴族魯博米爾斯基聯合國外勢力率軍回國,公然發起叛亂,史稱「魯博米爾斯基叛亂」,這是波蘭立陶宛聯邦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貴族叛亂,也是幾百年前割據時代之後波蘭最嚴重的內戰。

我會在下一章或下下章詳細描述這次事件,現在簡短的提一下,這次叛亂的結果以王室和改革派的徹底失敗告終。波蘭王權遭到《亨利條約》之後又一次沉重打擊,這次打擊的後果甚至比前者還要嚴重。楊二世本人在不久之後被迫退位流落法國,參與改革的女王也在兩年後去世。1666年,殘酷血腥的波蘭內戰基本結束,軍事和政治在內戰中遭受又一次重創的聯邦共和國再也無法繼續與俄國的戰爭,十年前丟失的大片領土也再無奪回的可能。

  • (之前的澤布多瓦斯基叛亂跟這個比簡直是過家家)

安德魯索沃條約(Truce of Andrusovo 1667.1.30)

1665~1666年間,聯邦和俄國都自發地停止了大規模軍事行動,聯邦因為內戰自顧不暇,俄國也在戰爭中損失了許多軍力,防禦有餘而進攻不足。或者說沙皇選擇了更為謹慎穩妥的方案,畢竟佔穩西部包括斯摩棱斯克在內的大片地區已經可以算作一種勝利。還是老規矩,先放條約文本,再論述歷史意義:

  • 兩國簽署為期十三年半的停戰協定,並保證維持「永久和平狀態」;
  • 沙皇俄國獲得左岸烏克蘭、斯摩棱斯克一帶和北頓涅茨克以及部分東立陶宛領土在內的大片領土,同時獲得對基輔的兩年控制權(實際上永久控制);
  • 聯邦共和國獲得針對丟失地區的1,000,000茲羅提補償;
  • 兩國共管扎波羅熱哥薩克地區;
  • 兩國都同意建立針對奧斯曼帝國的防禦戰略;
  • 兩國獲得自由貿易權利;

深綠色的就是聯邦丟失的領土

《安德魯索沃條約》的簽署和「大洪水」給聯邦造成的毀滅性打擊意味著波蘭-立陶宛聯邦共和國正式從歐洲一流國家掉落二線,波蘭從此開始長達一個世紀的衰落期,直到18世紀末滅亡。沙俄獲得西部更富饒的大片領土和人口,成功躋身一流國家行列,極大地加快了俄國的崛起速度,並為之後多次干涉波蘭內政和參與三次瓜分波蘭打下了第一個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波蘭人普遍認為這只是一次普通的休戰,在未來還要奪回失地。但隨著聯邦改革失敗和戰爭帶來的一系列失利,還有奧斯曼帝國在南部的軍事威脅。恢復戰爭收復失地的目標難以完成,聯邦事實上永遠失去了這些領土。本篇主旨是描寫波俄戰爭的結束,而非「大洪水時代」的落幕,因此不會過多描寫聯邦遭受的損失和打擊,這些我會在寫完波瑞戰爭後做一個徹底而全面的總結。現在波-烏戰爭寫完,波-俄戰爭也寫完,接下來我預計會用兩篇時間描寫「大洪水」時期規模最宏大,發生事件最多最複雜,同時也是三場戰爭中對聯邦打擊最狠的波瑞戰爭,也被囊括在更大的第二次北方戰爭的歷史事件內。

參考資料:

  1. 《波蘭史》;
  2. 《波蘭通史》;
  3. 《波蘭簡史》;
  4. 《東歐史》;
  5. 《俄國史》;
  6. 《俄國軍事史略》;
  7. 《俄國史教程》;
  8. Konrad Bobiatyński, Od Smoleńska do Wilna. Wojna Rzeczypospolitej z Moskw? 1654–1655, s. 36.
  9. Leszek Podhorodecki, Rapier i koncerz, s. 371.
  10. W. Majewski, Ostatnia kampania Czarnieckiego w 1664 r. Okres wiosenny. Cz??? I, [w:] Studia i materia?y do historii wojskowo?ci, T. XV cz. II, Warszawa 1969
  11. W. Majewski, Ostatnia kampania Czarnieckiego w 1664 r. Okres wiosenny. Cz??? II. Dzia?ania, [w:] Studia i materia?y do historii wojskowo?ci, T. XVI cz. I, Warszawa 1970

前期鏈接:

張益達:聊聊我們比較陌生的中歐國家——波蘭(一)張益達:波蘭的統一之路、拔都西征與普熱梅斯爾王朝的統治——正說波蘭史(二)(補文)張益達:波蘭立陶宛珠聯璧合 條頓騎士團百年悲歌——正說波蘭史(三)張益達:波蘭立陶宛珠聯璧合 條頓騎士團百年悲歌——正說波蘭史(四)張益達:波蘭國王血灑瓦爾納 ,十三年戰爭普魯士稱臣——波蘭史話(五)張益達:十三年戰爭對決條頓 ,涅沙瓦法令鬥智鬥勇——正說波蘭史(六)張益達:波莫瑞重回祖國,條頓騎士團俯首稱臣——正說波蘭史(七)(上半部分)波美拉尼亞重回祖國,條頓騎士團俯首稱臣——正說波蘭史(七)(下半部分)

波蘭兩院議會嶄露頭角,基輔羅斯風起雲湧——正說波蘭史(八)

張益達:涅瓦河,楚德湖,強敵折戟;莫斯科 漸崛起 驅逐韃虜, ——正說波蘭史(九)伊凡 I 修築俄國基石 頓河王吹響反攻號角 —— 正說波蘭史(十)張益達:伊凡三世的統一之路,諾夫哥羅德的毀滅和前三次莫-立戰爭-正說波蘭史(十一)張益達:瑟姆議會,施拉赤塔和第四、五次莫-立戰爭——正說波蘭史(十二)張益達:普魯士公國雛鷹展翅,博娜王后政治改革——正說波蘭史(十三)張益達:波蘭-立陶宛聯邦共和國誕生,盧布林條約和利沃尼亞戰爭——正說波蘭史(十四)張益達:一年國王、《亨利條約》和華沙聯盟——正說波蘭史(十五)張益達:波蘭胡薩羽翼騎兵——正說波蘭史(十六)斯特凡·巴託雷與利沃尼亞戰爭反擊戰——正說波蘭史(十七)

西吉斯蒙德三世的即位和波瑞關係的破裂——正說波蘭史(十八)

第一次波蘭-瑞典戰爭與基爾霍姆戰役——正說波蘭史(十九)

波蘭對俄國的幹預戰爭與偽迪米特里一世——正說波蘭史(二十)

張益達:偽迪米特里與沙皇瓦西里四世的上位——正說波蘭史(二十一)

張益達:波蘭軍隊佔領莫斯科與「波蘭沙皇」——正說波蘭史(二十二)

張益達:第二次波土戰爭、黃金年代逝去與危機的來臨——正說波蘭史(二十三)

第四次波蘭-瑞典戰爭,利沃尼亞領土的丟失和黃金時代的結束——正說波蘭史(二十四)

瓦迪斯瓦夫四世的失敗改革——正說波蘭史(二十五)

張益達:火與劍——正說波蘭史(二十六)

火與劍(下)——正說波蘭史(二十七)

俄國入侵,贖身契和賣身契——正說波蘭史(二十八)

波西米亞胡斯戰爭番外篇:張益達:偉大的殉道者:楊· 胡斯 ——波蘭史話番外篇(上)張益達:聖杯派、塔博爾派與胡斯戰車 ——波蘭史話番外篇(中)張益達:獨眼猛男楊·傑士卡與胡斯戰爭——波蘭史話番外篇(下)

二戰波蘭史闢謠和其他:

張益達:淺析當前中國網路環境下特殊的「 波蘭現象 」

張益達:對部分波蘭近代史爭議點的集中闢謠和針對性科普——正說波蘭史番外篇

張益達:關於當代波蘭與「臺獨」的聯繫

張益達:針對「三分鐘看懂波蘭歷史」漫畫中歷史錯誤的補充、指出和批駁。

張益達:對蘇聯和某些「過度偏愛蘇聯人羣」的看法

張益達:波蘭在二戰時的政治策略是怎樣的?為什麼會遭受德國、蘇聯兩個對立方的入侵?

張益達:二戰時期蘇聯為什麼入侵波蘭?

張益達:俄國和波蘭的世仇是具體是什麼,可以詳細說明嗎?

張益達:如何看待波蘭這個國家近300年在國際上的所作所為?

張益達:為什麼兩次世界戰爭都是德國發起的?

對波蘭-東歐史感興趣的人,歡迎加羣交流學習!

波蘭-東歐史學習交流羣號:731688622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