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

任何一個熱門話題

帶給我們的不應該只是衝擊還要有思考和行動

互聯網時代,熱詞熱議,此起彼伏,一年裡總有幾個熱點供大家追捧、討論、八卦的。斜槓青年無疑就是「前段時間」的一個熱詞。

但是,認真看一下,關於斜槓青年的討論無外乎傳遞兩個想法:

1.斜槓青年很牛逼,讓人羨慕的不要不要的,忽然發現,周圍的牛人轉眼之間都變成了斜槓青年;

2.再有就是,你想成為斜槓青年嗎?回家練習去!怎麼練?還是那一套個人成長攻略,時間管理、知識管理、專註、品牌……

我琢磨著,這陣風要過去了,那就來說點不一樣的吧。

「1.斜桿青年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

為什麼是必然?一方面是人性,人性本來追求變化,雖然喜好不同,有人通過變換領域實現變化,有人通過同時多樣實現變化,但人們一般是忍受不了長時間重複的節奏。即便精深的匠人,也會在一個領域裡,琢磨出來不同的玩法。

那麼另一方面,這樣人性的發揮就需要一個可以支持的自由的環境了。這個環境的作用是給有能力發揮天性的人以機會。幸運的是,現在這個時代就有這樣的自由。

既然是必然,我們就要

琢磨兩件事

關於我們自己的狀態,對於希望追求新奇的生活,希望多樣化,希望玩轉不同領域的人們來說,如果之前還對自己的「沒有長性」心存質疑的話,那麼現在可以放心大膽地接納自己了——這是必然的趨勢。

相反,如果固守一隅,雖然沒什麼成長,但是也不敢有任何變動的人來說,生活就是生存,就是湊合活著,那也要考慮這樣的趨勢對自己的影響了。不一定會被淘汰,但是,如果等到趨勢覆蓋了一半人羣的時候再開始,可能就會失去先發者優勢。

另外一件事,如何給自己發展出「斜槓」呢?

「2.斜桿青年沒有那麼神祕

先看看那些讓我們覺得牛逼的斜槓青年。趙薇:演員/老闆/導演;韓寒:作家/賽車手/導演;王思聰:投資人/遊戲咖/國民老公;李笑來:英語老師/程序猿/創業者/投資人……

看到這些人的第一感覺是:我不要活了,人比人得死。再一琢磨,不對,這其中有貓膩,人們總會創造神奇的東西,創造衝突,製造戲劇性效果,這樣才會俘獲人們的眼球。

這個中間有什麼貓膩呢?

我們都會以為,一個人的多重職業身份是同時具備的,還會以為,這多重職業是同時開始,同時達到可以賺錢發達的地步。但,這是錯誤的「認為」,你不覺得這是你自己YY出來的嗎?

兩個真相

真相一:多重職業身份一般是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逐漸疊加上去的。趙薇最開始只是演員;韓寒最開始只是作家;李笑來一開始是銷售員;王思聰一開始是王健林的兒子。然後,他們從一個領域玩到另外一個領域,之前的有些領域或許扔掉了(沒有價值的時候),比如李笑來的英語老師身份;或許分出不同的時間段來玩,比如韓寒的作家身份。

真相二:多重職業之間有很多相關性鏈接。這個我不多說,因為我也不知道內情,但是自己百度去,就會發現:人脈、圈子、家庭、朋友,都是產生這些連接的粘合劑。

這樣是不是就坦然一些?慢慢來,只要時間夠,你也可以成為斜槓青年。

「3.斜桿青年的未來:這是一股推動行業顛覆的力量

我們都會看到,一個產品莫名其妙地被其他產品淘汰掉,我不需要再舉例子,大家都聽說過「跨界打劫」這個詞。如果說之前更多的還是行業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各種需求而產生的創新動力,從而引發了產品變遷的話。那麼,在未來,變革的動力更加清晰地表現為由跨界人才所發動。

很容易想明白,斜槓青年具備

兩個優勢

跨界的視野

以及快速學習、自我管理、目標達成的能力

這些優勢足以讓斜槓青年以彪悍的外來者身份突襲一個領域,甚至引發顛覆的變革。持續做,能把一個領域做好,但是跨界做,能帶來完全不同的做法。於是,我們就期待著更好玩的事情發生吧。

斜槓青年與持續發力、精深研究的匠人精神一點也不矛盾。甚至,只有敢於死磕,善於較勁的人才有可能成為斜槓青年。畢竟,跨界不容易,跨界之後,活下來更不容易,跨界之後,還真能做出點成績,就更難。沒有足夠強的能力,沒有些精神,是斷然做不到的。

回歸話題,任何一個熱門話題帶給我們的不應該只是衝擊,還要有思考和自己的行動。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