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女神第1期 | 孟小冬:一身傲骨,一世崢嶸,一代冬皇

5 人贊了文章

「一代名伶」、「民國奇女子」「京劇第一女鬚生」……

這些都響不過她自身的名號孟 小 冬:


  • 一身傲骨

孟小冬長於梨園世家,祖父孟福保出身徽班,擅演文武老生兼武凈,她的父親、伯、叔都是京劇演員。因孟小冬的父親在舞臺上摔傷,她的啟蒙老師是她的姑父仇月祥,教的是老生,由此進入了「坤生」行當。

12歲孟小冬在無錫首次登臺,16歲便已名滿上海,儼然有大角風範。當時的評論界贊她「扮相俊秀,嗓音寬亮,不帶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勢」。然而當時的北京纔是京劇演員心中憧憬的「聖地」,為了謀求開拓一片新天地,1925年,18歲的孟小冬離開上海,毅然北上。

孟小冬初到北國,頻繁演出於京、津兩地。她正值豆蔻年華,明艷動人,颱風演技又能與當時的著名老生男角相頡頏,成為轟動一時的紅角。據一位天津戲迷回憶:「她不止是名伶,她實在太漂亮了。同學每個人都買一兩張她的照片,大一點的夾在書裏,小一點的貼在鉛筆盒上,那時候好多中學生不懂京戲的唱作技巧,匆匆的一窩蜂去看她,只為一睹她的美貌。」

孟小冬是「坤生」,梅蘭芳是「乾旦」,二人因戲結緣,感情從戲裡蔓延到了戲外。然而梅蘭芳當時已有兩位太太,王明華和福芝芳。由於梅蘭芳自幼過繼給伯父,按舊時習俗,為生父與伯父分別傳宗可娶兩個正房,孟小冬便作為梅蘭芳伯父那邊的正室,與梅蘭芳締結婚約。

▲梅蘭芳與孟小冬

1926年一位孟小冬的戲迷因孟小冬婚後不再演戲而對梅蘭芳懷恨在心,結果誤殺了梅蘭芳的好友張漢舉。梅蘭芳出於安全考量,帶了福芝芳去天津演出。孟小冬隨即換上戲袍,趕到天津,風風火火連唱十場對臺戲

之後梅蘭芳伯母去世,福芝芳以腹中胎兒要挾,不準來弔唁的孟小冬進家門,梅蘭芳對此不予理會。徹底寒心的孟小冬與梅蘭芳分手,此生再也沒有相見

▲這張由孟小冬拍攝的照片中,梅蘭芳側身擺出手勢在牆上留下投影。照片右側是孟小冬的題字," 你在那裡做什麼啊? ",左側是梅蘭芳的手書,"我在這裡做鵝影呢 "。


  • 一世崢嶸

離開梅蘭芳的孟小冬拜京劇老生「餘派」創始人餘叔巖為師。

1935年曾有人為餘叔巖介紹學生,被一口回絕。餘叔巖對朋友說:「有些人教也是白教,徒費心力。」朋友問:「當今之世,誰比較好呢?」餘叔巖回答:「目前內外行中,接近我的戲路,且堪造就的,只有孟小冬一人。」

▲餘叔巖(坐)、孟小冬(右)、李少春(左)

1938年10月21日孟小冬正式拜餘叔巖為師,成為餘叔巖的關門弟子,也是唯一的女弟子。「(孟小冬)自拜叔巖,則每日必至餘家用功,寒暑無間。前後五年,學了數十齣戲,是餘派唯一得到衣缽真傳的人。……假若餘派的東西是真正研究院的玩藝,孟小冬倒真是一位唯一夠資格的研究生。名貴則名貴極矣,然大好藝術不能廣傳,總是一件令人扼腕的事。」 (孟瑤《中國戲曲史》第三冊)

捉放曹孟小冬 - 空

珠簾寨孟小冬 - 空失街亭孟小冬 - 空

武家坡孟小冬

上海青幫的老大杜月笙是個不折不扣的戲迷,他對於孟小冬在日寇鐵蹄蹂躪下的北平,依然執著追求藝術的堅韌意志由衷欽佩愛慕之餘,也產生憐惜之情。杜月笙的四姨太姚玉蘭,也曾是著名的京劇演員,與孟小冬是多年的好友,在姚玉蘭的撮合下,杜月笙對孟小冬展開了長達10年的追求。1948年孟小冬搬進了杜公館。

1950年杜月笙在舉家移居海外前與孟小冬舉行了婚禮。1年後杜月笙病逝,孟小冬深居簡出,專心教授弟子。1967年,孟小冬因親友均在臺灣,遷居臺北,只在好友張大千來訪時唱上幾句。1977年,孟小冬病逝,終年70歲。

張大千為她的墓碑題字:既非杜夫人,亦非梅夫人,而是孟太夫人


  • 一代冬皇

孟小冬嗓音蒼勁醇厚,高低寬窄咸宜,衷氣充沛,滿宮滿調,且無雌音,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女老生中首屈一指,尤其在餘派老生的傳承方面更是有突出貢獻。

孟小冬搜孤救孤音配像_騰訊視頻

▲1947年孟小冬《搜孤救孤》錄音,王珮瑜配像

京劇理論家吳小如在《吳小如戲曲文集》中如此評價:「在這出《搜孤救孤》中,我以為最精彩的應推孟小冬法場祭奠時的唱段。無論是『躬身下拜』四句,還是『貪享榮華』四句,稱得起高寬亮音俱備,而且把神情韻味、思想變化全都唱了出來……

試聽這一段的『華』、『受』、『代』、『向』諸字,無一字行腔不曲折多變,但變得大方,花梢而不浮滑。特別是「心」字的高腔,真有千迴百轉,水到渠成之妙。而『向誰雲』一句的收腔如紆盤下山,卻停留在半山腰而遲徊不進,也只有這樣唱法,才能體現出程嬰此時此境的複雜心情。

除上述幾個重點外,其它非重點的地方也要做到字正音準,如『受』字以後的『富貴』二字,第四句的『懷』字,『心』字以後的『腹事』二字,孟小冬唱得都非常講究,毫不馬虎。而學唱者往往只注意大腔,不留心細節,所以終不能升堂入奧,而難免免貌合神離。」

在餘叔巖晚年,能得餘先生親炙,又能長期堅持學下去的專業演員只有孟小冬一人。哪怕是已多次演出甚至灌錄過唱片的劇目,她也恭恭敬敬地跟隨餘先生從頭學起,就這樣一出一出地學習了30多出戲。可以說孟小冬是最具影響力的餘派傳人。

孟小冬的「冬皇」名號,出自沙大風創辦的《天風報》,他以臣下的口吻撰文,時刻關注孟小冬的動向

大多數人因她的兩段情緣認識她

但最終歷史銘記的還是孟小冬作為坤生的傑出代表,為女演員在京劇舞臺上爭得的應有地位

原文鏈接:京劇女神 | 孟小冬:一身傲骨,一世崢嶸,一代冬皇

轉載說明:本篇文章屬於橄欖古典音樂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更多合作方式請聯繫橄欖古典音樂公號:classicalmusic01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