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標之下,

是最陌生的上海


有人覺得是迷宮,也有人覺得是雙面硬幣。

有人認爲這裏足以代表上海,也有人認爲這裏曾經離上海很遠。

當然,還有人說,這裏不過是可以免費給老婆慶祝生日的人造景點。

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陸家嘴。你眼裏的陸家嘴是什麼?










人行天橋上每天人來人往

在他們眼裏

陸家嘴是什麼






毫無疑問,自從陸家嘴有了這座架在空中的“C形明珠環人行天橋”後,給景點檔次、交通分流都帶來了質的飛躍。

每天清晨,白領們從人流滾滾的地鐵站出來後,在奔赴摩天大樓之前,踏上天橋的那一刻,直穿雲霄的“廚房三件套”盡收眼底。



站在天橋上

周圍的摩天大樓

盡收眼底


這絕無僅有的視野,頃刻間,就讓腋下夾着Dunhill的白領們和國際金融風雲搭上了脈。

早上10點以後,天橋上的主角們就從白領轉換成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這裏堪稱“打卡上海”的夢幻之地。

每個人高舉自拍杆,把脖子伸到不能更長,然後像行星般,在環形天橋上一邊走一邊360度自轉,全力以赴搜尋最佳打卡角度。



幾乎每個

走上天橋的遊客

都會拍照留念


這些在天橋上旋轉着比劃剪刀手的遊客們,每一個都是牛亞敏的目標客人。

這一圈像披薩邊的環形天橋,就是牛亞敏的工作地點。

每天早上,她都會站在一張寫有“陸家嘴攝影”的櫃檯前,脖子上掛只單反相機,伴隨着身後音響裏《無地自容》的有力節奏,露出一臉賈玲式的憨厚微笑。 



面對我們的鏡頭

牛亞敏豎起大拇指

這是她經常建議遊客的拍照姿勢


環形天橋上設有三個固定的拍照點,牛亞敏和同事們會輪流出現在不同的點上,爲遊客服務。

在這樣的露天拍照點上班,靠的是看天喫飯。

天氣好的時候,牛亞敏的生意不錯,尤其是那些生平第一次來大上海的遊客,願意花30塊錢,捧回一張自己和東方明珠的合照。

“天橋上每天路過的人那麼多,一眼就能分辨是大樓裏上班的白領,還是外地來玩的遊客。

白領全都一個樣,面無表情低着頭、走得飛快。遊客呢,都舉着手機,不停在拍照。”牛亞敏說。



走上人行天橋

遊客們紛紛掏出手機

不停地拍照


“當然,跟我們打交道的人中,遊客還不是最多的,來問路的人更多,我也是醉了。”

牛亞敏指着正大廣場說:“比方講,很多人背後就是正大廣場,然後問我,正大廣場在哪裏?”

在她看來,自己每天站在天橋上,很像一個“問路櫃檯”的員工。

“問地鐵站的人也多,對話內容一直在重複:地鐵站在哪裏?在那裏!怎麼過去?走過去!”



假如對陸家嘴不熟悉

站在四通八達的天橋上

很容易找不着北


對牛亞敏來說,每年最開心的事情,就是老家的孩子放暑假,到上海來玩。

在拍攝了無數陌生遊客與東方明珠的合影後,也能給自己的孩子拍上幾張留念。

“媽媽在上海的東方明珠那裏上班。”這是屬於牛亞敏的驕傲。 




專門到攝影點拍照的遊客畢竟是少數,多數遊客還是會掏出手機,用自拍或互拍的方式打卡“上海到此一遊”。 



拖着拉桿箱趕路的遊客

走着走着

掏出手機自拍起來了


一位身穿格子風衣的阿姨成功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她站在天橋上,以東方明珠爲背景,拍了很多張照片,臉上的笑容堆成了山。

“格子風衣”很健談:“你問陸家嘴是什麼?就是電視裏打廣告的上海呀!

那個東方明珠,電視裏不是打了很多廣告嗎?我們從四川坐火車來的,一下車就來看東方明珠。”



自從建成以後

東方明珠

已成爲上海的標誌之一


“今天看到真的東方明珠了,跟之前在電視裏看到的相比怎麼樣?”我們問她。

“比電視裏打的廣告還好看。”

“能給您拍張照嗎?”

“照片要拍走啊?那啥的,大妹子,一般我真的不喜歡。不過看你人挺好的,那就拍張走吧。”



來自四川、

穿格子風衣的阿姨

欣然同意我們給她拍照




陸家嘴的環形天橋不只是國內遊客來上海打卡的第一站,對老外來說,和東方明珠的拍過合照,回國後才能向朋友得瑟自己“去過上海”。

所以當美國人David在天橋上留下“到此一遊”的紀念照時,他決定把中國的國旗也縫在自己的揹包上。



David的揹包上

縫滿了國旗

相當彈眼落睛


David的揹包非常彈眼落睛,上面縫着幾十面小小的國旗。

這些是他和妻子Carol在度過了許多年消防員和護士生涯後,在退休之後開展環球旅行的足跡。

“薩爾瓦多、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和伯利茲這些國家,我們是騎摩托車旅行的,花了5個月時間。”David指着揹包上的國旗一一介紹。

“我們還花了5個月在東南亞旅行,比如印尼,泰國、新加坡、老撾、越南、柬埔寨。當然,我們還去了歐洲大部分國家,和美國所有的州。”



自從退休以後

David和Carol在世界各地

留下了足跡


“這次是我們倆第一次來中國,我們會在中國玩3個月,上海是第一站。”

“你們對陸家嘴的印象怎麼樣?”

這裏的高樓令人難以置信。紐約也有很多高樓,但還是沒法和陸家嘴相比。



陸家嘴地區密集的高樓

讓置身於此的人們

忍不住驚歎


“上海很乾淨、地鐵又方便,這裏的人比紐約的更友好,地鐵上還有人給我們讓座呢!”




陸家嘴是什麼?這是“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問題。

張巍巍覺得自己是有發言權的。在陸家嘴,她出入過華麗亮堂的高樓Office,也走進過擁擠不堪的老房子。

“陸家嘴像一塊硬幣,有截然不同的兩面。”

我們在天橋遇到張巍巍的時候,她像遊客一樣穿着衝鋒衣,揹着雙肩戶外包,又像Office白領那樣手捧一杯咖啡,讓人分不清她的身份。



自從8年前來到上海

張巍巍對陸家嘴地區

相當熟悉


8年前,張巍巍從東北來上海找工作,應聘於陸家嘴大氣寬敞的辦公樓,每天穿着OL服飾,過目無數金融數據。

“一開始自我感覺很好,但時間一長,就發現這樣的日子單調不落地。”

3年後,她下決心辭去工作,開始了《摩托日記》式的旅行生活。

在東南亞,她曾在摩托旅行途中整個人被甩飛;在尼泊爾,曾被困於泥石流中九死一生;在印度,還曾半夜被醉鬼跟蹤至酒店。



走累了

這位遊客撐着小傘

打算歇歇腳


長途旅行和冒險讓她開始重新審視人生。現在,她又再度回到陸家嘴,但不再走進高樓Office,而是選擇到社區工作。

每天和陸家嘴周邊小區的老人們打成一片,量量血壓,聊聊家長裏短,提供健康諮詢服務。

“陸家嘴這塊硬幣的兩面,我都深入接觸過。洋氣和市井並存,時尚和窘迫同在,這樣的雙面陸家嘴,纔是最真實的。”張巍巍說。 





無論是遊客還是白領,在陸家嘴,都只是過客。但陳國光不一樣,他就住在陸家嘴一帶的老小區裏。

愛好攝影的他經常到天橋上來,拍不同時段、不同季節的陸家嘴風光。



今年69歲的陳國光

在陸家嘴附近

住了半個多世紀


陳國光心目中的陸家嘴,是一部城市的成長史。

1956年,6歲的陳國光跟隨父親的大船,從福建來到上海,安家在東昌電影院旁的招遠小區。

初到上海的那二十多年,陳國光覺得,陸家嘴跟上海半毛錢關係都沒有。唯一接近上海的時刻,是國慶節外灘那邊放煙花。

陳國光無比興奮地站在自家三樓的曬臺上,目光越過陸家嘴的大片農田和工廠,對岸的漫天華彩清晰又夢幻。



幾十年裏

陸家嘴的面貌

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對我來講,黃浦江對岸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地方。我常常想象着,那裏住着老派的上海人,優雅地坐在西餐館裏喝咖啡。”

“所有人都講,在浦西,哪怕弄堂裏擠得沒地方睏覺,也沒人願意到浦東來,畢竟那邊纔是‘上海’。”

在陳國光的青春歲月裏,浦東到浦西的路遙遠曲折。“上山下鄉在江西的那些年,每次到‘上海’的老北站乘火車,都要幾經輾轉。”

“先乘81路到陸家嘴的碼頭,一艘小木船劃到對岸延安東路的碼頭,再乘65路到老北站。這條路我走了十年。”

“從6歲來上海,一晃63年過去了。上海變了,我做夢也想不到,這片小時候採桑葚喫的農田泥地,有一天會超越浦西,去代表上海。”





從早到晚

行人們在天橋上

川流不息


當然,天橋上除了遊客、拍照市民、景點攝影、保安、行人之外,還有一些人因爲其他原因出現在天橋上。

我們遇見的“鴨舌帽”爺叔就是這樣的人。

3月的一個早上,“鴨舌帽”爺叔正在天橋上和幾個從安徽來的遊客聊天。

“安徽黃山嘛,我去過很多次的。連青藏高原,我都去過三次。”

“反正一年365天,我有180天在外地玩,每年都把退休工資花光,人家講我是上海戶口的外地人。”

鴨舌帽爺叔指着東方明珠說:“這些都是人工景點!假的呀!”

“你到陸家嘴來,如果心態好一點,就在這裏看一看,然後自己跟自己說:來過了。就行了呀!人要有一種精神!”

“喏,上海中心,300多米高(注:實際是632米),沒什麼的呀!我寧可去拉薩,47個小時的綠皮車,睡兩個晚上就到了。”

“出了拉薩火車站,花一塊錢,找個車把你拉到步行街,然後找個旅館,120塊一晚上,住一個星期。這就是一個人的心境不同,精神世界不同,懂伐?”



從人行天橋上

可以清晰地看到

東方明珠


“您這麼反感這些人工景點,到天橋上來做什麼?”我們問他。

“我老婆今天過生日,她拿着身份證,只要一塊錢,就能到東方明珠那個球裏觀光去。

我進去要花220塊錢,發毛病啦?所以就站在天橋上等她出來。天橋這個位置正好對着東方明珠1號門,她一出來就能看到我。”

“去年過生日,她拿着身份證,不要錢上了環球金融中心,就是長得像方塊的那幢。去年我也上去了,花了100多塊。”

“ 哎喲,老婆電話來了,她剛好兜了兩個鐘頭。沒空跟你講了,我要下去接老婆了。” 

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陸家嘴。你眼裏的陸家嘴是什麼?歡迎留言陸家嘴故事。




 寫稿子:李欣欣/ 畫圖畫:二 黑/

編稿子:韓小妮/ 拍照片:楊 眉 李欣欣/

寫毛筆:陳冬妮/ 做圖片:劉 真/

拿摩溫:陳不好玩/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來源|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編輯|楊曉鳳


推薦閱讀

男孩被罰脫光站街頭蹲馬步,只因在學校幹了這事!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嗎?

24歲護士懷孕後患“吸血鬼症”!尋病如破案,原因竟是父母當年做錯了…

上戲女學生被外籍教師拋棄攜子大鬧會場?官方闢謠!完整視頻來了!

黑衣女子跳江輕生,幸遇兩好心人,14分鐘後……

開車34分鐘用手機30次!女司機撞隧道壁身亡,視頻還原事發過程

好食 | 風靡上海的“網紅冰淇淋”,一次喫遍8個口味!



給晨報君加油,點個“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