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規劃將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作為未來五年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是短板。如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改變薄弱學校的面貌,對於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通過大力改革,很多農村校、薄弱學校實現了華麗轉身,在教育質量、育人特色等方面逆襲和趕超,成為老百姓身邊的新優質學校。

從今天開始,中教君推出「變形記」系列報道,聚焦農村校、薄弱校改革,為農村校、薄弱校推動改革、提升質量提高參考借鑒。

各位老師,當您面對厭學的學生、上課搗亂的學生、整天混日子的學生、身在課堂心在校外的學生時,你會怎麼辦呢?

你是放棄,還是堅持呢?

在吉林省長春市二道區,有這麼一所學校:

兩年前,生源流失嚴重。2012年,該校共招來125名初一新生;到2013年,生源斷崖式下跌,僅招來46名新生;到2014年,兩年前那批學生只有73人順利升入初三,其他學生都流失,流失率超過40%;兩三年後,生源流失現象得到遏制,招生人數猛超5倍,僅流失1人,流失率降至0.5%。

兩年前,上課老師得拿出十多分鐘的時間來組織課堂紀律,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講,聽課的學生不多,沒有學習氛圍;現在上課幾乎不用組織紀律,學生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極大改觀,區教師進修學校的老師來校聽課,他們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變化感到驚訝。

兩年前,學生考試成績最好的,也就只能排到整個集團校的300多名,一個班級及格率差不多隻有20%,現如今,學校在各科考試中的成績明顯提高,有的班級及格率超過80%,有的班級單科平均分僅半學期就提高20多分;集團校排名中,兩人進入前50名,最好的學生在集團校排第17名。

不到兩年時間,及格率從20%提升到80%,流失率從40%降到1%;不到兩年的時間,讓一大批學困生、厭學生愛上了學習。這所學校的校長、老師們,用什麼方法讓孩子們愛上學習,是什麼因素,讓這所學校成功「變形」?他們採用的方法對於我們又有何啟示意義?小編帶您一起看看長春八十二中的「變形記」。

第1步 不拋棄、不放棄每個孩子都承載著家庭的希望

【變形記】學生混日子、家長不重視,學校該怎麼辦?

八十二中是長春市二道區的一所普通學校,位於長春的八里堡地區。按照嫁到這個區域的「土著」教師宋淑艷的說法:「好女不嫁八里堡」,過去的八里堡地區曾是一個社會治安較亂、黑社會頻繁出入的地區。

這個區域的家長,普遍不太重視教育,學校生源主要來自城鄉結合部及流動人口子女,當地人總結為「四低」:家長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整體收入低、家長對孩子要求低、子女教育投入低;這四低導致了孩子學習成績低。

「以前上課的時候,老師在上面講,下面的孩子做什麼的都有,講話、喫東西、打鬧,哪裡管講臺上的老師。」據宋淑艷老師描述,同學們沒有學習的氛圍,只想著早日畢業去社會上混日子。

沒有學習氛圍,導致最大的問題是,大量學生的流失,有能力、有想法的家長,都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民辦學校就讀。據統計,2012年,八十二中共招來125名初一新生;2013年,生源斷崖式下跌,僅招來46名新生;2014年9月,兩年前的新生只有73人順利升入初三,流失率超過40%。

八十二中的生源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外來務工子女,父母為了生計奔波;另一類是學區內的學生,學校位於城鄉結合部,有能力的家長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民辦學校就讀,升入本校的學生大多數家庭條件一般或父母不重視教育。家庭的原因使這些孩子不愛學習,不想留在學校。

放學後,門口有大量穿著怪異、髮型另類的少年聚集——大多數是本校輟學的學生,流失到社會上無所事事,打架鬧事的現象時有發生,學校的宋主任回憶,「過去上課,很多學生甚至隨身帶著刀,最多時一個班能沒收七八把。」

這樣的學校,這樣的學生,還有希望嗎?

2014年,區教育局推動集團化辦學,許雪飛校長從長春第一外國語學校副校長調任八十二中校長。剛到學校,他所見到的情景是:「沒有多少人在乎這些孩子,整個學校瀰漫著混日子的情緒,在困境中掙扎,前途一片黯淡」。

【校長說】許雪飛:難道因為差生、貧困,他們就沒資格談夢想嗎?

學校是一片天空,在這片天空中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有機會憧憬未來,擁有自己的夢想,放飛自己的激情。

許多個夜晚,我都在思索,未來的出路到底在哪兒。這些孩子的情況是薄弱學校的普遍現象,可以把責任推給社會、家長甚至是學生,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這樣面對問題是逃避、不負責任的。他們的家庭,很多還在為了生活而掙扎,難道因為貧窮,他們就沒有資格談夢想嗎?難道因為是差等生,就剝奪他們追求夢想的權利嗎?

在我之前的教學生涯中,經歷過很多難忘的事,卻沒有比一位無助的母親哭泣更讓我銘記於心。「我們家在農村,送孩子去城裡上學的時候,全村子都羨慕我們,我們倆口在城裡起早貪黑、省喫儉用,住幾平米的出租房,只要他能好,無論多難我們都能克服。現在他不念了,我們的希望全沒了。」我始終記得這位母親在和我說這段話時眼裡淌下的淚水,沒有過激的行為、沒有同學之間依依不捨的相送,只有母親接走孩子時無助的蹣跚背影。因為兒子厭學,接觸社會不良青年,這位母親為了改變孩子身邊的環境不再讓他犯錯,只能無奈帶他回到原來的村子。她的話一直壓在我的心頭,即使孩子路「走偏了」,仍承載著家庭的全部希望和夢想。

第2步 問診課堂「怪像」找到讓孩子愛上學習的辦法

【變形記】學困生跟不上學習進度,找不到學習樂趣,該怎麼辦?

「不讓一個孩子流失。」這成為2014年許雪飛給自己、給所有老師最開始定下的重要目標。想方設法把學生留在學校,留在課堂,成為他們最基本的夢想。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孩子們厭學,甚至自暴自棄呢?經過和老師交流,與家長溝通,許雪飛逐漸找到了孩子不願留在學校的原因:「薄弱學校的學生大多數學習基礎很差,剛升入初中還能儘力跟著學,儘可能聽講。但時間長了,聽不懂的東西越來越多,上課對他們來說成為折磨。於是有越來越多的學生想離開學校,尋找他們想要的『快樂』。」

如何才能讓孩子們跟上學習基礎,找到學習快樂,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呢?

許雪飛帶領八十二中的全體教師開始著手嘗試變革:

借鑒學習國外教育經驗進行變革:許雪飛校長翻閱了一些資料,發現國外某些做法很可取。他們發現某個孩子某個學科跟不上班級進度,就不讓他再和同學一起學習這門學科,而是安排專門的教師給他單獨輔導,直到能夠跟上全班的進度,再回到班級學習。

提高學困生的興趣:學校發現,高年級的一些同學對於某些學科確實是聽不懂,於是手機、各種課外書便成為了他們課堂的夥伴,而他們的行為對身邊的同學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於是他們給每個班級都做了一個書架,讓班主任帶著學生到圖書室選擇書籍,放在本班的書架,實在聽不懂課的同學,可以在班主任的允許之下從班級書架借書,上課的時候看。「可能這種做法並不算太好,但用健康的東西佔領學生的頭腦,總比讓虛幻的、亂七八糟的東西影響他們要強得多。」許雪飛說。

嘗試分層教學進行變革:嘗試了分層次教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困生的表現,一些最基本的問題盡量提問他們,讓他們體會成功的喜悅。分層次留作業,讓學困生完成最基本的作業,甚至是佈置把例題僅僅更換幾個數字的作業,讓學生感受到完成作業的成就感。

【校長說】當老師的教育理想被喚醒,學生纔有可能愛上課堂

其實,學習困難的同學,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厭學,並不是從一開始就不願意學的,他們對學習的樂趣,是被一次又一次的學習、考試失敗所磨滅的,他們對學校的喜歡,是被各種粗暴的排名所打消的。

讓學生愛上學習,就要從改變課堂,改變教學開始。因此,到了長春八十二中,我從教師隊伍建設開始抓起,要想改變學生,先要改變老師。要想改變學校面貌,就必須發揮全體教師的力量。

我先從老師的工作做起,我自己給他們做培訓、講座,還邀請專家進校擴大老師們的視野和格局,在這個不斷交流、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們心中原本就有的教育理想被喚醒了。

當老師的教育理想被喚醒,他們纔可能用「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用一顆樹搖動另一棵樹」,纔可能在課堂的教學過程,對每一個學生都傾注自己的關心,關注到每個學生的成長。

分層次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至少很多厭學的、學習困難的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適度參與,對單獨留給他們的作業大多數情況也都能完成。但這些方法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很多學生逐漸難以跟上學習進度,並且這樣的隊伍越來越大。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潛能和興趣呢?我一直都在尋找。

第3步 深入問題核心: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找到學習的鑰匙

【變形記】是什麼技術,讓學生發生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變化

這個時候,學校恰逢參加「千校萬人 愛心傳遞」公益助學活動,誤打誤撞地引進了分豆教育免費捐贈的慧學雲智能教育平臺,從此,藉助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學質量,開始深深烙印在這所薄弱學校的蛻變之路上。

學校裏第一個喫螃蟹的榮偉老師回憶,「14年9月,校長讓我去參加一個公益大會,一開始沒放在心上,聽完之後和校長一彙報就立馬試用了,而且校長點名讓我的班級先用,就這樣,我開始使用平臺上提供的教學資源,沒想到這一用就到了今天。」

這是一款從外觀看便能夠激發孩子「貪玩」慾望的軟體,其武俠風格的畫面甚至讓人誤以為進入遊戲頁面。事實上,它的確引入了遊戲化教學機制,「狀元樓」、「演武場」、「練功房」……這些功能看起來娛樂化十足,內置的卻是貨真價實的教學資源,如視頻、試卷、試題等,而且它們全部來自河北衡水中學、天津南開中學、北師大附中等國內名校。

課堂上的榮偉老師在電子白板、智能答題器、傳統PPT、慧學雲教學系統之間熟練地切換著,用平臺上的微課資源佈置課前預習,課後的遊戲化學習平臺讓孩子們爭相「打怪獸」,作業和試卷答題的智能問診和分析,結合微課的碎片化知識點複習講解,學生和老師們通過小小的平臺,完成了互動、交流、成長的全過程。

一學期的使用之後,所帶來的巨大變化讓人喫驚,應用班級成績突出。許雪飛對這款教學軟體所帶來的神奇反應記憶尤新,學生像瘋了一樣,在上面不停地刷題,整個學校的學習氛圍開始逆轉。有一位學生在初一時,便對他的英語老師榮偉說,老師你別管我了,我英語從來沒有及格過;可使用該軟體後,卻如同著了魔一般對學習變得癡迷起來,連他母親也感到非常喫驚,多次跑到學校問到底發生了什麼。「2014年寒假,我用該軟體佈置寒假作業,出乎我意料的是,第二年開學時,不僅絕大多數學生都完成了作業,41名學生中,還有13名學生通過它提前預習了下學期的課程」。榮偉提到的這個細節,只是日常教學中的一個小插曲。

科技手段,無疑助推了八十二中的騰飛。曾經的差等生,開始了逆襲,以初三為例,2015年期末,八十二中成績最好的同學,在集團校中年級排第17名,更是有多位學生躋身年級前100。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校長說】有針對性的學習效果更好,能夠讓孩子們真正重拾信心

從第一個喫螃蟹的班級開始,逐漸到兩個班級,再到今年要推廣到全校,從慧學雲系統的1.0開始,到2.0,再到3.0。學生在成長,科技也在不斷進步,學生端、老師端、英語系統、數學系統......學生學習和老師教學的環境越來越完善。

學習的主動性有了,剩下的就是幫助他們解決具體問題。學校利用慧學雲智能教育平臺中的作業資源佈置作業,對不會的作業,除了利用微課程資源再次學習外,還可以利用系統提供的詳細的解題過程掌握這些題的具體解法,同時,系統設計的類似於電腦闖關遊戲的挑戰內容,正是符合孩子的天性,在遊戲中去嘗試、去努力,去尋求解決以前不會的問題。學生們磕磕絆絆地跟著學,邁出了他們走向夢想的一步又一步。

只要對孩子好的,無論是新技術還是新理念,我們都願意去嘗試,去做,我們學校夏秋實老師的手機裏下載了不下於15個教育類的APP來輔助信息化教學。還有老師開玩笑說,現在上課都沒有老師說話的機會,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平臺上一目瞭然,我只要做好分析和問診就可以了。

看到孩子們對未來拾起信心,我感到由衷的欣慰。當這些貧困生、薄弱生,不再相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的時候,這個國家就沒有希望;讓他們重拾夢想,正是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去為之畢生努力的。

第4步 連接學習工具

找到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

讓學生更加專註

【變形記】運用思維導圖,引爆學生思維實現高效學習

思維導圖筆記法被稱作是革命性的思維工具,學生運用它來做筆記,梳理知識點,教師用來備課、講課、教研都已經在很多學校中有效開展,可是對於長春82中這樣一個薄弱學校來說,真的可行嗎?

許校長第一次接觸思維導圖,是在一次學習大會上,來自北京一名教師楊艷君的講座給了他極大震撼,許校長當即抓住機會,邀請楊老師去82中。這一去,楊老師給與了持續不斷的熱心支持,不僅義務給全校的師生培訓,還跟蹤指導,直到老師和孩子們都會動手「畫圖」。

15年3月,許校長參加吉林骨幹教師培訓班,其中有思維導圖的軟體培訓課程,許校長趕緊發簡訊給老師們,結果有6名教師前去蹭課,學會了用電腦軟體製作思維導圖。就這樣,82中的幾位「種子」教師不僅會用手畫圖,還學會了用軟體畫圖,當「種子」撒了下去,思維導圖開始在校園裡「遍地開花」。

長春市教育局副局長和師培處副處長在參觀82中時,甚至發出感嘆,「在長春地區,像82中的學生這樣能夠這麼熟練地畫思維導圖的學校真是太少了!」

數學老師夏秋實喜歡讓學生在複習時運用思維導圖做總結,英語老師榮偉習慣在學完一個新的知識點後,讓學生們在課後的最後幾分鐘「畫圖」做知識框架的梳理。班級四周的牆壁,走廊過道,甚至窗戶上貼的「窗花」,都是學生們畫的各式各樣、五彩斑斕的思維導圖。這都是孩子們在平時上課時,根據老師講解的知識點,自己設計、描繪出來的思維導圖。一些老師甚至抱怨,「現在作業本都收不上來,學生們畫的太精心了不捨得上交,都自己裝訂成冊留著復慣用。」

4月16日的一節英語課上,英語教師榮偉在上完了關於過去進行時的課程後,利用最後10分鐘,讓所有同學都畫出了關於過去進行時的思維導圖。課堂上,只聽見沙沙的筆聲,只看到孩子們專註的表情,每個孩子都是那麼投入。

【校長說】漂亮的思維導圖,幫孩子找到主動學習的樂趣

畫思維導圖不僅僅是幫助孩子們在課堂上理解知識點,複習知識點,它可以使思考過程可視化,最大限度開發孩子的大腦,因為繪畫的過程就是發散性思考的過程。

我每週都會挑上兩三節課去「現場突擊」,從不會提前打招呼。課堂上一點一滴的變化都在我的眼裡,老師們用思維導圖,從來不是為了形式而形式,而是真正融入到了自己的課堂上,因為他們嘗到了甜頭。

今年,我們已經把思維導圖作為學校的科研項目上報到了吉林省,接下來,我們還計劃通過專家老師的幫助,聯繫到臺灣的學校,做一次思維導圖的對比、借鑒,看看兩岸學生的學習思維和習慣有怎樣的差異,對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的運用做進一步的研究。

第5步 打破牆內牆外:以活動連接孩子,讓校園時空延伸

【變形記】為什麼學校吸引不了學生?還是因為學校沒有吸引力

孩子們之所以輟學,除了對學習沒有興趣外,還因為校園沒有能夠吸引他們的地方,相反,社會上的「誘惑」太多,這些「誘惑」吸引他們離開本應駐足的校園。

如何讓孩子能夠真正愛上校園?長春82中的做法是,在現有條件上儘可能設計社團活動吸引孩子留下來:足球、籃球、舞蹈、吉他、繪畫、泥繪......通過一年多的努力,八十二中變了,甚至有以前輟學的學生專門回來參加社團活動。

流失率明顯降低,上屆初二有20%多的學生不來上學,新初二的比例下降到了4%;新招生人數增加5倍,僅流失一名學生。

在長春八十二中從教20年的宋主任說,「82中這些年的發展我都看在眼裡,過去的課堂很亂,上課都提心弔膽,前十幾分鐘全用來組織紀律,我甚至一度懷疑自己,怎麼能做出這樣的教育?許校長來了之後變化太大了,我們從一所瀕臨『滅亡』的學校,到現在看到孩子們坐在教室裏專註地學習,簡直不敢想像。」

學生的成績更是提升明顯,集團總校的1500多名學生中,這屆初二100多名孩子入學時都排在1000名之後,現在班級及格率不僅超過80%,甚至集團校排名中,竟有兩人「殺」入前50,家長們感嘆著奇蹟的同時,也對過去印象中的「髒亂差」學校大為改觀,有了信心,就更放心把孩子放在這裡學習,這一切不再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校長說】用校園的魅力抵擋社會的誘惑,八十二中終於變了

說說我們社團活動中給孩子帶來夢想的故事吧。有一個同學,總分六百分的考試,他僅能答三百多分,但他一直堅持在田徑隊訓練,在區運動會上,他奪得五千米長跑的金牌。學校召開表彰會,當我為他佩戴獎牌時,能夠從他的靦腆中感覺到由衷的驕傲,這是他人生中值得記憶的光榮時刻。運動會已經過去一年了,他每天都堅持訓練,學習成績也略有起色,因為他有了自己的夢想,他要努力,爭取作為體育特長生升入高中。

舉個側面的例子,學校門口的小賣部、水果店可能感受更深,偶爾路過他們也會笑著對我說,「你們學校真牛,過去一放學這門口站的全是打架鬧事的學生,還糾纏著社會上的不良分子,現在竟然都沒了,安安靜靜地。」

這些改變無疑是讓人欣慰的,這也讓我們相信,教育需要更多溫度。每一個孩子,都是墜入凡間的天使,唯有愛和教育,能將他們拯救。我們現在還不知道現在能有多少學生升入高中,但我們知道,這些學生都重新擁有了積極向上的夢想,或許夢想不是考入名牌大學,但我們相信,他們一定能夠成為對家庭負責任、對社會有貢獻的公民。

記者: 李凌 程愷倫

問卷調查【伴讀】父母和孩子誰都能毀了誰的一生

還記得當年的「我爸是李剛」事件嗎?河北大學的學生李啟銘在超速撞傷、撞死同學之後,態度惡劣,並大聲叫囂:「我爸是李剛」,這一事件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

「我爸是李剛」事件裏,父與子,到底是誰害了誰呢?是父親平時的教育失當,或是有意無意傳達的「權力意識」,使孩子蔑視法律,最終身陷鐵窗;還是孩子的肇事與囂張,使父親承受孩子入獄之苦……

有人說,父母養育孩子,其實是一門做果農的學問——種因得果,父母和孩子本不相識,今生遇見,誰都能溫暖誰的一生,誰也都能毀了誰的一生。

音頻錄製:衛彥瑾 文字:吳淑斌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