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提起晚清,提起民初,好像都在說歷史,都在說很久以前的事,其實,他們離我們只有一百年的時間,並不算長。

一百年前,中國人經歷了五千年未有之變局,從唯我獨尊的天朝大國夢中醒來,中國人開始了艱難的探索。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口號以其獨特的作用,成為救亡圖存的急先鋒,起到了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自1911年到1919年,正好是自辛亥革命始,至五四運動終,堪稱近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十年,也是思想界最活躍的十年,很多思想和觀點都直接奠定了我們今天的生活。再看看今天那些所謂的新思想、新觀點,其實早都被一百年前的人玩過了。

下面,就為大家整理出這十年中出現的十句最重要的口號——

一、五族共和

「五族共和」的口號,是1911年武昌起義時湖北各界人士提出的。1912年,孫中山代表南京臨時政府,向海內外宣佈了「五族共和」思想及其政策主張。他說:「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日民族之統一。」對於「滿清時代辱國之舉措,及排外之心理,務一洗而去之」。

這個口號,打破了歷史上「華夷有別」的傳統思想,從更廣泛的意義上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對於近代中國意義重大。

二、反對復闢,擁護共和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在北京宣佈復闢帝制,下令改1916年為「洪憲」元年,並在元旦登極。

1915年底至1916年,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在雲南宣佈獨立,接著,貴州、廣西也響應,組成「護國軍」進行討袁戰爭。全國各地紛紛發表宣言、通電,要求懲辦袁世凱。袁世凱在南方的爪牙,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也相繼宣佈獨立。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萬人唾罵聲中狼狽地死去。

「反對復闢,擁護共和」、「討袁護憲」、「擁護共和萬歲」,就是在這場討袁鬥爭中出現的政治口號。

三、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治校方針。

這條全新的辦學方針,與封建專制教育針鋒相對,用蔡元培先生的話來講,就是:「對於學說,仿世界各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主義』,與公所提出之『圓通廣大』四字不相背也,無論何種學派,苟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命運者,雖彼此相反,而悉聽自由發展,以改變吾國數千年學術專制之積習。」

由於有此條件,北大不僅成為呼喚「科學」與「民主」的新文化運動的陣地,也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一批接受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真正做到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並由此奠定了北大的精神。

四、提倡白話文,打倒文言文;提倡新文學,打倒舊文學

新文化運動開始後,《新青年》提出了「提倡白話文,打倒文言文」、「提倡新文學,打倒舊文學」的口號。

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的意見。陳獨秀緊接著發表《文學革命論》一文,主張廢除反映封建思想的舊文學,提倡反映現實的新文學,號召打倒「貴族文學」,建設「國民文學」,要求從形式到內容進行文學改革。《新青年》從四卷一期起改用白話文,採取新式標點符號。

今天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文體,都是拜這兩句口號所賜。

五、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年1月的《新青年》,發表了李大釗的《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勝利》,在文章中,李大釗熱烈讚揚了俄國的十月革命,並預言:「由今以後,到處所見都是布爾什維主義的凱歌聲。人道的警鐘響了!自由的曙光出現了!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兩年後,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從此開啟了輝煌的歷程。

六、要擁護德先生和賽先生

「德先生和賽先生」,即近代中國「民主」與「科學」這兩大時代主題,是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提出的重要口號。

這個口號,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在五四運動期間,熱血青年高舉「德先生」與「賽先生」兩大旗幟,向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思想猛烈開火,並由此走向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

七、打倒孔家店

五四運動前夕,被胡適譽為「中國思想界的清道夫」的吳虞,在《新青年》發表《喫人與禮教》等文章,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猛烈地抨擊了封建禮教和舊文化。

「打倒孔家店」這個口號,深刻地體現了這場文化運動的鋒芒,因為孔子是舉世公認的中國儒家文化的代表,選定「孔家店」這個突破口,無疑有利於衝破舊的以封建政治、倫理秩序為核心的文化格局。

八、還我青島,還我山東;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作為戰勝國參加了會議,然而卻遭到了國際列強的不公正對待。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學生代表彙集天安門,打出了「還我青島,還我山東」、「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誅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等口號,舉行遊行示威活動,拉開了「五四運動」的帷幕。

「五四運動」標誌著中國工人階級從此登上了政治舞臺,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顯示了中華民族的進一步覺醒。

九、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1919年7月20日,胡適在《每週評論》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引發了著名的「問題與主義」之爭。

拋開政治立場,讓我們看看胡適究竟是怎麼說的吧:「現在輿論界的大危險,就是偏向紙上的學說,不去實地考察中國今日的社會需要究竟是什麼東西。……我們不去研究人力車夫的生計,卻去高談社會主義!不去研究女子如何解放,家庭制度如何救正,卻去高談公妻主義和自由戀愛!不去研究安福部如何解散,不去研究南北問題如何解決,卻去高談無政府主義!我們還要得意揚揚誇口道『我們所談的是根本解決』。老實說罷,這是自欺欺人的夢話!」

十、天下為公

天下為公,出自《禮記·禮遠》:「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意思是說: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為大家所共有,只有實現天下為公,徹底剷除私天下帶來的社會弊端,才能使社會充滿光明。

「天下為公」也是孫中山的主要思想之一。1919年10月,孫中山應復旦大學校長之邀為師生演講《救國之急務》。為表答謝,上海市學聯的幹事長朱仲華代表上海市學聯登門造訪。當時孫中山和宋慶齡正在書房讀書,便向這位復旦學生闡述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天下為公是要天下鼎鼎大公,實現了天下為公就可以達到世界大同了。」並揮筆寫下「天下為公」四個大字,贈給朱仲華。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