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世危言
  • 《 學習時報網》( 1/11/2010第 09版)評論 1條 點擊量: 24694
  • 盛世危言

    □張劍鋒

    隋大業八年,公元612年,正月癸未(初三)這一天,帝國的邊境城市——涿郡的薊城見證了一場自己有史以來從未經歷過的盛大場面。大隋天子楊廣集結大軍,正在這裡誓師,準備東徵負隅頑抗的「高麗小丑」。大軍「首尾相繼,鼓角相聞」,「亙一千四十里」。王夫之說:「隋之富,漢唐之盛未之逮也」。楊廣,這位後來被貫以「煬」帝這樣惡謚的皇帝,當時想必是相當躊躇滿志的。

    然而,就在這極盛之後不過幾年時間,歷史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首先是前線戰事的失利。隋軍猛攻遼東城數月不克,又在平壤城下頓兵不前。大業八年秋天,隋軍糧盡撤軍,在渡過薩水(清川江)時遭到高句麗軍的襲擊,全軍崩潰。緊接著,更嚴重的事情發生了——國內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堪勞役重負、不願去遼東白白送死的農民們紛紛拿起了鋤頭木棍,唱著「無向遼東浪死歌」,走上了起義的道路。大業九年春,隋煬帝為了挽回面子,不顧國內嚴重的局勢,再次率領大軍討伐高句麗。軍出兩月,寸功未立,在後方督運糧草的重臣,前丞相楊素的兒子楊玄感起兵反隋。後院起火的隋煬帝趕緊拋下攻打了一半的遼東城,「即日六軍並還」。雖然楊玄感由於犯下了一系列戰略失誤不久就被隋軍殲滅,但他的起兵卻引起了隋末農民大起義的第二次高潮,「山東遂大亂」,而且這也宣佈了關隴貴族集團開始拋棄隋王朝。大業十年春,惱羞成怒的隋煬帝楊廣一意孤行,第三次發兵討伐高麗。高句麗此時也已疲憊不堪難以再戰,同時他們也看到隋王朝已經自顧不暇,出兵只是為了討個面子。於是,高句麗王高元送來了隋朝叛逃到高句麗的大臣斛斯政和降表,而隋煬帝也乘機下臺,「得勝」班師,雖然高元既不肯入朝,又不派使臣朝貢,楊廣也已經奈何他不得了。在隋軍撤退的時候,已經是舉國上下一片混亂了,「舉天下之人,十分九為盜賊,皆盜武馬,始作長槍,攻陷城邑」。隋王朝在人民心中已經失去了其統治的合法性,「李氏當為天子」的預言在全國四處流傳。4年之後,公元618年3月11日,隋煬帝在大臣宇文化及發動的政變中被殺,隋王朝不久後即宣告滅亡。

    無獨有偶,就在隋煬帝徵高麗的200多年前,一場幾乎一模一樣的活劇也曾經發生在中國的大地上。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8月,國力空前強盛的前秦帝國,在素有明君之稱的苻堅指揮下,傾全國之兵87萬有餘討伐偏安東南一隅的東晉。前秦大軍在「投鞭斷流」的豪言壯語鼓舞下動地而來,結果在淝水一戰大敗,進而引起國內民族矛盾總爆發。慕容垂率鮮卑人在關東起事,建立後燕。慕容泓率領遷入關中的鮮卑人起事,建立西燕。姚萇在關中率羌人起事,建立後秦。龐大的前秦帝國幾乎在頃刻間土崩瓦解,苻堅於建元二十一年七月為姚萇所俘,被縊死於陝西新平的一座小廟裡。這時距離他發下「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以斷流」的豪語僅僅2年時間。

    為什麼歷史會跟楊廣、苻堅開這樣大的玩笑,讓他們幾乎在剎那間從顛峯跌落到谷底呢?原因很多,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他們在國內潛藏著巨大社會矛盾尚未解決的情況下,受盲目自信的驅使,貿然對外採取極端強硬態度——發起了一場大規模戰爭。這不啻於拿整個國家的命運去賭博,如果戰勝還好,一旦失敗,或者在戰爭中受到重大損失,這一失敗就將成為社會矛盾總爆發的導火索。火藥桶一旦被點燃,再要想把它熄滅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了。

    其實,不論是戰爭失敗也好,還是社會矛盾也好,分開來看,都不是解決不了的問題。

    勝敗乃兵家常事,有幾個國家從來沒有打過敗仗?敗而復振的情況多得很。就以前秦為例,建國才兩年,桓溫就率大軍殺來,直指長安。前秦並沒有就此崩潰,而是穩紮穩打,堅壁清野,終於挽回了局勢,最終迫使桓溫退兵。更何況上面舉的兩個例子都是進攻戰役,就算失敗,也不過就是使得進攻目標無法達成而已,並不會直接威脅到國家的安危。

    至於社會矛盾,單獨來看也都可以有解決之策。前秦的民族矛盾,在淝水之戰前基本上沒有顯露出來。在苻堅的開明專制之下,民族矛盾較之此前的戰亂時期得到了相當的緩和,國力達到極盛。如果沒有淝水之戰的失敗,我們實在沒有任何理由認為前秦潛伏的民族矛盾會突然爆發,顛覆整個國家。假如歷史多給前秦20年時間,讓苻堅的各項推動民族和解、民族融和的政策能夠深入的貫徹下去,潛伏的民族矛盾就會慢慢消化於無形。同樣,在徵高麗之前,隋的階級矛盾也還沒有激化到立刻爆發的程度。雖然隋煬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連興營東都、修長城、開運河、巡行等大役,但他畢竟繼承的是一個極其雄厚的家底,「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如果大業之初隋煬帝沒有急於出兵遼東,而且也按捺住了他的多動慾望,給人民幾年十幾年的喘息之機的話,社會矛盾有可能就被緩和下去了。等到隋煬帝興修的幾大工程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逐步得到顯現,隋朝的國力很可能會再上一個大的臺階,如果這樣的話,楊廣的謚號很可能就不是「煬」了,說不定還要弄個太宗之類的廟號呢。

    然而,就像武俠小說中常常描寫的那樣,兩種無毒或者低毒的藥物,一旦混和在一起,就成了見血封喉的劇毒。社會矛盾和戰爭失敗這兩個似乎不那麼嚴重的問題,一旦放在一起,同時發生,就可能引起災難性的後果。

    首先,戰爭,不論勝利還是失敗,都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很可能會大大激化社會矛盾。隋煬帝先後三次徵高麗,徵高麗所耗用人力的強度(人數)超過了挖運河和修長城,與營東都相當,而持續時間還要長於營東都。在諸大役剛剛結束的時候,再給人民加上這樣一個龐大的負擔,無異於在已經走到破產邊緣的農民們背後再狠狠推上一把。對廣大人民來說,去遼東服役是死路一條,拒不應役又是一條死路,所以只能「忽聞官軍至,提劍向前盪。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其次,戰爭的失敗或是慘勝,將大大削弱政府所掌握的強制力和對全國各地區的控制力,動搖人民對政府的信心,甚至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從而給各種反政府力量以可乘之機。如果不是看到前秦軍隊在淝水遭到重大失敗,關東地區除了鄴城等幾個重要據點之外完全空虛,慕容垂是不敢起兵造反的。同樣,楊玄感之所以敢於起兵,也是因為隋軍主力盡在遼東,國內一片空虛。而且,隨著戰爭的失敗和社會矛盾的加劇,人們會對政府的統治能力和統治合法性產生懷疑。從一個人人都安定的均衡到一個人人都起來造反的均衡,差異就在於人們的信心,人們對未來的預期。隋末廣為流傳的「李氏當為天子」的預言則進一步顯示人民對於隋王朝統治的合法性都已經完全不認可了,這在反貪官不反皇帝的封建社會中是不多見的。

    這樣的悲劇應該怎樣避免呢?比較直觀一點的辦法是推遲或者不發動戰爭。如我們前面所分析的,前秦和隋的社會矛盾在戰爭爆發之前都還沒有到白熱化的程度。只要採取適當的政策,過上十幾年時間,矛盾自然可以慢慢地緩和、化解,社會可以恢復團結與活力,到時候再進行對外戰爭,就算失利,也還有一個穩定的大後方支持,不致全盤崩潰,假以時日,還可再決高下。而對那些主動權不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情況,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儘快採取一切措施緩和、化解社會矛盾,為可能到來的戰爭做好社會準備。

    我國目前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戰略發展的機遇期,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增長之快舉世罕見,即使是震撼世界的國際金融危機也不能擋住這邊獨好的風景。從這一點來說,當前堪稱盛世。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過度樂觀,以至於影響目前行之有效的韜光養晦、和平崛起的政策。因為一方面,世界局勢還遠談不上太平無事,西方國家「中國威脅論」之聲不絕於耳,我國與周邊國家有許多問題還有待解決,臺灣問題目前雖有緩和,但受島內政治局勢影響,很難說會不會出現反覆。另一方面,我國也存在著許多內部社會矛盾有待進一步的解決,距離全面和諧的目標還有相當的路途要走。如果我們能夠把握住這段和平崛起的機遇,在經濟上實現騰飛,在社會上實現和諧,那麼二三十年之後,中華民族有望實現偉大復興,在世界上立於不敗之地。那時,中國該享有的合法利益自然是跑不掉的。但是,如果我們過於急躁,在和諧社會建成之前就急於對外表現出過於強硬的態度,那麼從歷史的教訓來看,盛世也不見得不會出現危局。

    因此,特作此「盛世危言」。希望歷史的經驗教訓能夠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值得借鑒的寶貴財富。

  •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