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御窯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它繼承了明朝景德鎮瓷業的優良傳統,無論從胎質、釉彩,還是造型、紋飾等方面都追求精益求精,釉面光滑細膩,胎土淘練精細,胎釉結合好,器形多樣而雄渾,整體表現出了規矩、挺拔、大氣和豪放的特色。景德鎮御窯廠督陶官以及與外銷瓷的滲透影響,本文將全面立體地還原一個清康,雍,乾三朝官窯的輝煌歷史。

中國瓷器生產,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達到歷史高峯,進入了瓷器的黃金時代。清朝繼承發揚了明朝傳統的青花、五彩,並開創了絢麗多彩的粉彩、琺琅彩和古銅彩,還出現了多品種的單色釉,而鏤雕、轉頸、轉心的工藝技巧,更是達到鬼斧神工的境地。

清康,雍,乾三朝官窯瓷器在明朝官窯瓷器的基礎上,繼承了明朝官窯瓷器很多優秀的傳統內容、燒造方法、品種等,特別是康熙、雍正兩朝,受到明朝最著名的永樂、宣德青花瓷器影響,對其非常崇敬與讚賞,也全面繼承了明朝成化時期瓷器的優秀工藝,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清朝早期不寫官款而寫成成化、宣德款的青花瓷器,都是源於對明朝官窯瓷器的繼承與崇拜心理。

清康熙仿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紋葵口碗

清雍正仿明宣德青花團龍鳳紋葵花式洗

康熙仿成化、雍正仿宣德,指這批不寫本朝款識的瓷器。其中,成化款的多是康熙時期所寫,這批寫款與成化的寫款有所區別,具有康熙時期的寫款風格。

清康熙仿明成化青花款

明成化青花款

而雍正時期在仿宣德蘇泥勃青料的效果方面做到了極致,追求蘇泥勃青料的自然暈染,有起伏深沉的古樸風格,在青花料的繪畫上注重了渲染,人為加重塗染和點染,烘托出青花的暈染效果。

清雍正仿明宣德青花暈散效果

明宣德青花綬帶耳葫蘆扁瓶與清雍正仿品對比(左:明宣德 右:清雍正)

清康,雍,乾三朝官窯瓷器首先是對明朝官窯的繼承,然後纔有開拓,這個開拓完全改變了明朝時期的風格,明代以古樸古拙為主,胎體不如清代精細,有『粗大明』之稱,且釉面較清朝肥厚,而清朝比較堅緻細薄。兩個時代風格截然不同。區分明代與清代瓷器,從胎和釉上就能看出兩種不同的風格。

明宣德青花竹石芭蕉玉壺春瓶足底與清雍正仿品對比(左:明宣德 右清雍正)

清朝官窯瓷器的製作質量方面比明朝製作要求更高更精細,品種更豐富多彩,最重要的人物就是雍正13年開始到景德鎮做督陶官的唐英,他是對景德鎮官窯瓷器貢獻最大的人物,唐英是以官員身份被派往景德鎮御窯廠的,他自己並不懂制瓷技術,為此曾受到下屬,工匠的質疑,在這種情況下,唐英每天與工匠們同食同寢,研習制胎、拉胚、燒制工藝。同時,他也參與繪畫。繪畫上不論粉彩還是墨彩,書法上不論真草隸篆,都達到了官窯水平的主導地位,引導潮流。他在御窯廠不斷努力,繼承並創燒了57種單色釉品種。所以唐英對當時瓷器的發展和創新是有著巨大的貢獻的。

唐英仿製的五大名窯,從外形上就十分形似,釉色也達到了宋代時期最高水平。

清乾隆仿宋汝釉圓洗

清雍正仿宋官釉琮式壁瓶

清雍正仿宋哥釉鼠耳爐

清雍正仿宋鈞釉鼓釘三足洗

康雍乾三朝被譽為我國制瓷工藝的歷史高峯,但整個清代在制瓷生產工具方面的改革並不大,制瓷業的成就主要是裝飾技法的改進和提高。除色釉外,清代瓷器的裝飾主要是彩繪,青花、釉裏紅、五彩、粉彩和鬥彩各個品種,都是利用不同的色料繪製圖案畫面。其圖案裝飾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單純的紋樣,如各種纏枝花、團花等,另一類是以花卉、花鳥、山水、人物故事等為主題的圖案畫面。

清康熙釉裏紅纏枝花紋玉壺春瓶

清乾隆粉彩開光四季山水蓋罐

清康,雍,乾三朝官窯瓷器從題材紋飾上有著獨特的風格,特別是清早期。如,紋飾上有一種特殊的牡丹畫法——茂盛怒放的雙犄牡丹,它寄予了開國之初統治者對於國家興旺發達的願望。

清康熙 青花釉裏紅鬥彩花鳥紋碗

此外,清康,雍,乾三朝官窯瓷器的很多題材內容都來自於傳統故事、文學內容,如《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的刀馬人物,《牡丹亭》《西廂記》的仕女等,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福祿壽禧、科舉、耕織等內容都表達了太平繁榮的願望。

清康熙五彩刀馬人物故事圖瓷板

其中,對古陶瓷繪畫作出最大貢獻的即為琺琅彩。「當時並不叫琺琅彩,只是引進了西方的琺琅材料,通稱洋彩,晚清民國時期才叫做琺琅彩。雍正、乾隆時期,凡是瓷胎畫琺琅的作品幾乎全是詩書畫印一體,可以表現更細膩的繪畫和書法內容,這時已不僅僅是一件瓷器,等於一個完整的藝術創作,所以其意義重大,比單純的描繪或是規規矩矩工匠式表現紋飾圖案意義更大,因為書畫介入到了瓷器製作。把文人的書畫,甚至是宮廷如意館畫師的書畫,宋元以來傳統書畫的內容集中表現在了制瓷藝術上,可以說既是中國書畫的發展,也是瓷器製作的進步。

清康熙黃地琺琅彩纏枝牡丹紋碗

清乾隆琺琅彩花卉圖瓶

乾隆時期由於乾隆本人愛好和宮廷大量需求,除了彩瓷和單色釉在康、雍二朝基礎上繼續大量燒制外,還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種新奇製品,由於乾隆皇帝好古,欣賞古代青銅器、古玉器、宋代瓷器,唐英為迎合了乾隆的心理興趣,創燒了眾多仿古品種。

清乾隆仿古銅彩出戟尊

清乾隆紫地軋道粉彩描金帶託爵杯

清三代官窯瓷一直發展到乾隆時期,達到最高峯。特別是這個時期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不斷創造新品種,如轉心瓶、轉頸瓶、萬年甲子歷瓷瓶等,還有一系列仿生瓷,不管是仿動物,還是仿植物,各類工藝品的仿製以及僅具觀賞性的瓷器也大量出現。此時的瓷器製作可謂登峯造極,即瓷器可隨意創作,任何事物都可通過瓷器作品表現出來。

清乾隆粉彩鏤空蟠螭紋象耳轉心瓶

清乾隆仿朱漆菊瓣式盤

乾隆皇帝本身的藝術品位極高,特別崇尚古代美學藝術,對所有藝術門類都有全面系統的瞭解思考,並有自己獨到的心得體會。乾隆曾作詠瓷詩一百九十九首。清宮造辦處曾奉乾隆之命將這一百九十九首詠瓷詩,由造辦處「玉作」刻在乾隆皇帝鍾愛的瓷器上,以便長期留存。據統計,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帶有乾隆御題詩的瓷器約300件,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乾隆本朝燒制的官窯瓷器;另一部分則是清宮舊藏的、頗得乾隆皇帝賞識的歷代古瓷珍品,特別是宋代五大名窯瓷器。

宋汝窯天青釉三足洗(刻乾隆御題詩)

清乾隆琺琅彩開光山水詩句瓶

明代後期到康熙時期,東印度公司大量訂購中國瓷器銷往歐洲,在歐洲掀起極大影響,中國瓷器的知名度以及對國外的影響也都通過外銷瓷表現出來。瓷器的外銷,一方面,拓展了人文交流,使中國傳統文化走向海外;另一方面,也擴充了瓷器的製作題材、形制等。外銷瓷中除了有西洋人物、帆船、狩獵生活、鐘錶、玻璃實用器具繪畫等西洋文化的展現,還有中國特色的二十四孝、三國演義、傳統愛情故事,如西廂記等內容也都傳播到了國外。

清代外銷人物故事瓷盤

外銷瓷的製作受到外國文化的影響。這使得官窯瓷器的製作也大量引用了外國的圖畫內容,比如西番蓮花等內容以及油畫的繪畫方式。粉彩繪畫以琺琅料為地,再在其上彩繪,顯得富麗堂皇,也是受到了外來的影響,且一些琺琅彩瓷器上有很多西方的人物、風景,如風車、磨坊等景緻的描寫。

清乾隆黃地粉彩西番蓮紋大碗

清乾隆黃地琺琅彩開光西洋人物綬帶耳葫蘆瓶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