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篇 《論人的活動》(上)

4.1 論人與人的活動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孔子《論語》)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

微明。(老周《老子》)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

教也。(莊周《莊子》)

·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呂不韋《呂氏春秋

》)

0.0.

·只管走過去,不必逗留著採了花朵來保存,因為一路上花朵自會繼續開放的。([印度]泰戈爾《

飛鳥集》)

·沒有任何事物是美的或醜的,正當的或不正當的,這只是相對於判斷而言的。沒有任何事物真正

是這樣的(像判斷的那樣),只是人們按照風俗習慣來進行一切活動。([古希臘]皮浪《古希臘羅

馬哲學》)

·心靈是一張白紙,上面沒有任何記號,沒有任何觀念。心靈是怎樣得到那些觀唸的呢?......我

用一句話來答覆這個問題:是從經驗得來。我們的全部只是是建立在經驗上面的;知識歸根結底是

導源於經驗的。([英國]洛克《人類理解論》)

·在實踐上,最高的和首要的原則,也必須是人對人的愛。(對人來說,人就是上帝)———這就

是至高無上的實踐原則,就是世界史的樞軸。([德國]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

·對我們來說,重要的只是這樣一種觸目皆是的情況:理論和實踐處於驚人的矛盾中。([德國]恩

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0.0.

4.2 論工作

·天地萬物造齊了。到第七日,上帝造物的工作易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上帝賜福給第七日,定為聖日,因為在者日上帝歇了他一切創造的工,就安息了。([希伯來]《舊

約全書.創世紀》)

·勞動而不是血統,決定了一個人在世上的地位。一個人應永遠勤奮熱忱地勞動。辛勤的工作會被

讚揚。 ——佛教

上帝工作,人也應如此,基督徒將永遠勤奮於普舉,因為一個人將憑他所從事的工作來接受審判。

當他從事善舉之時,上帝就在他身邊,並與他一起工作。——基督教

不是安逸,而是勞動是有德行人的標誌。卓越的人不沉溺於舒適的安逸之中,而不斷為了善行而努

力。他優越於眾上之上,從事為小人所不理解和不贊同的工作。——儒教

光陰一去不復返。因此,一個人每時每刻都應勤於善舉。通對虔誠的工作,我們將達到人生的目標

。——蓍那教

上帝將按照每個人的工作來判定他。所有的人都將以其工作來分類。不論一個人幹什麼,都要竭盡

全力。上帝要求人們工作,允諾在人的所有善行中與人同在。——猶太教

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在行善方面超過別人。不停地工作,主將觀察你的工作,按照這些工作是善舉還

是惡行來審判你。——伊斯蘭教

通過我們的優秀德行,我們可以達到神性。因此,人們應永遠努力工作,以便在無所不知的神的眼

中得到承讓。——拜火教 ([印度]歐.帕.蓋爾《世界十一大宗教論人生》)

0.0.

·在工作裏愛了生命,就是通徹了生命最深的祕密。我說生命的確是黑暗的,除非是有了激勵;一切的激勵都是盲目的,除非是有了知識;一切的知識都是徒然的,除非是有了工作;一切的工作都是空虛的,除非是有了愛。

當你仁愛地工作的時候,你們與自己、與人類、與上帝連繫為一。 ([黎巴嫩]紀伯倫《先知》)

·不管怎樣,人們應當在清醒的狀態中度過生命的絕大部分時間。只把一小部分時間用於睡眠。因

為我們將來終將會長久地安息的。([波斯]昂.瑪阿里《卡布斯教誨錄》)

·不要把工作當作義務,要當作權利。 對工作不滿的人終究要失敗,因為他已被環境所厭棄。只

有那不拘在任何環境中都能視如樂園的人呢,才能取得人生的勝利。([日本]池田大作《青春寄語

》)

·工作是高貴靈魂的營養。([古羅馬]塞內卡《書簡集》)

·勞動是產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無比的源泉。([義大利]喬萬尼奧裏《斯巴達

克思》)

·懶惰像生鏽一樣,比操勞更能消身體......([美國]富蘭克林《富蘭克林自傳》)

0.0.

·當其在你心中有了這麼迷人的目標時,為達此目標所必需的勞作與關注還會是沉重難堪的嗎?要

知道,正是勞動本身構成了你追求的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努力而獲得的享受,很快就

會變得枯燥無聊、索然無味。([英國]休謨《人性論》)

·除了人的勞動,沒有真正的財富。即使有金山銀海,世界上不會多一粒谷,人類也不會增添一些

安樂。([英國]雪萊《麥布女王》)

·人們在他們的工作中要得到幸福。必須具備下列三個要素:1.他們必須適合這項工作。2.工作量

不要太大。3.必須有成功的感覺。([英國]拉斯金《拉斐爾前派的寫實主義》)

·一個人如果在某一天內沉靜地抱著偉大的目標工作著,這一天就是為紀念他而設的。([美國]愛

默生《愛默生文選》)

·要能夠安眠,必須勞動,要心情愉快也必須勞動。([俄國]託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我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別人(包括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

的勞動。我必須儘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的和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我強烈地嚮往著儉

樸的生活,並且時常為發覺自己佔有了同胞過多勞動而難以忍受。([美國]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

集》)

0.0.

4.3 論創造

·人誰不見蘋果之墜地,而因以悟重力之原理者,惟有一奈端;人誰不見沸水之騰氣,而因以悟汽

機之作用者,惟有一瓦特;人誰不見海藻之漂岸,而因以覓得新大陸者,惟有一哥侖布;人誰不見

男女之戀愛,而因以看取人情之大動機者,惟有一瑟士丕亞。無名之野花,田夫刈之,牧童蹈之,

而窩兒哲窩士於此中見造化之微妙焉;海灘之僵石,漁者所淘餘,潮雨所狼藉,而達爾文於此中悟

進化之大理焉。故學莫要於善觀。善觀者,觀滴水而知大海,觀一指而知全身,不以其所已知蔽其

所未知,而常以其所已知推其所未知,是之謂慧觀。(梁啟超《梁啟超選集》)

·我是尋路的人。我日日走著路尋路,終於還未知道這路的方向。

現在才知道了:在悲哀中掙扎著正是自然之路,這是與一切生物共同的路,不過我們意識著罷了。

路的終點是死,我們便掙扎著往那裡去,也便是到那裡以前不得不掙扎著。

我們誰不坐在敞車上走著呢?有的以為是往天國去,正在歌笑;有的以為是下地獄去,正在悲哭;

有的醉了,睡了。(周作人《尋路的人》)

0.0.

·獨斷者總是失敗者,總是理智的失敗者。他絕不像外表表現的那麼強大,本質的虛弱迫使他做出

一副強有力的外表,他覺得自己對人對己都非強大不可。

人們因失敗而變成獨斷者,也因絕望而變成獨斷者。絕望與懷疑是不相同的。只是在加入了理智的

時候,絕望纔有可能轉變為懷疑,但這種轉變並不像想像的那麼容易。

單純地停滯在懷疑階段並非易事。懷疑一旦產生,情緒理解嚴陣以待。因此,真正的懷疑不屬於青

春期,因為它顯示了精神的成熟。青春期的懷疑總是伴隨著傷感,繼而完全轉變為傷感。

懷疑必須有限度,有限度的懷疑纔是真正名副其實的懷疑。這意味著懷疑是一種方法。

在方法上臻於嫻熟是教養中至關重要的問題。我不知道是否還有什麼比有限度的懷疑更能成為有無

教養的決定性的標誌。然而,社會上大多數有教養的人已經喪失了懷疑的能力,或雖一度懷疑,但

並不將其作為一種方法,這些人就是陷入了單純的興趣,是教養的墮落。

·懷疑家的風貌不僅僅在於表面,如果,懷疑不具備智慧所固有的歡樂,就不是真正的懷疑。([日本]三木清《人生論筆記》)

0.0.

·人類的一切才能都來源於多餘的好奇心。所謂多餘的(不必要的)好奇心,是指探求知識並沒有

什麼目的而言。這樣得到的知識一點也沒有顧及到今後的實用性。......多餘的好奇心也是人類天

生的性格特徵。([日本]鶴見和子《好奇心與日本人》)

·理性和真理是人所共具的,屬於那先說出來的人並不多於那引用的人。也不是根據柏拉圖多於根

據我自己,既然他和我一樣看見和了解它。蜜蜂到處掠取各種花朵,但後來釀成蜜糖,便完全是他

們自己的了;已經不再是百果香和仙脣花了。同樣,人們從別處借來的文章,把它們加以變化和混

合起來,做成一部完全屬於他自己的作用。他的教育,工作和研究沒有別的目的,只是要培養他的

這種消化力。([法國]蒙田《隨筆》)

·假如一個人想從確定性開始,那麼,他就會以懷疑告終;但是,假如他樂於從懷疑開始,那麼,

他就會以確定性告終。([英國]培根《學術的進展》)

0.0.

·大膽的見解就好比下棋時移動一個棋子:它可能被喫掉,但它卻是勝局的起點。([德國]歌德《

格言和感想集》)

·不經過迷惑,你總不會聰明!要成長,你總要獨創纔行。([德國]歌德《浮士德》)

·才能來自獨創性。獨創性是思維、觀察、理解和判斷的一種獨特的方式。([法國]莫泊桑《談「

小說」》)

·一個不能給出答案的問題本身就是不能提出的。這種「謎」並不存在。如果一個問題是可能在根本上被提出的,那麼,它就「能夠」被解答。懷疑論並不是不能駁斥的,如果它在不能提出問題的地方懷疑,顯然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懷疑只存在於有問題的地方;只有在有答案的地方纔有問題,而這隻有在某種「可以說」的事情的地方纔有。我們覺得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學問題都能解答,我們的生命問題卻仍然沒有觸及到。當然,那時就沒有任何問題留下來,而這正是解答。人們知道生命問題的解答在於這個問題的消滅。(這難道不是在長期的懷疑之後才明白生命意義的人們,畢竟還是不能說出其意義何在的原因嗎?

)([英國]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

·感情和願望是人類一切努力和創造背後的動力,不管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種努力和創造外表上多

麼高超。([美國]愛因斯坦《宗教與科學》)

0.0.

4.4 論信仰

·耶穌所教我們的人格,情感,是什麼?1.崇高的犧牲精神。......2.偉大的寬恕精神。......3.平等的博愛精神。......這就是耶穌教我們的人格,教我們的情感,也就是基督教底根本教義,除了耶穌底人格,情感,我

們不知道別的基督教義,這種根本教義,科學家不曾破壞,將來也不會破壞。(陳獨秀《基督教與

中國》)

·最純潔的信仰是對於高尚理想的信仰;他是超越個人的禍福觀唸的。生前的厲害不足縈其心,生

後的賞罰也不在其念。至於籍懺悔以圖開脫,憑奉獻以圖酬報的低等意識,更不在他話下了!

最純潔的信仰,是經過知識鍛煉過的,是經智慧的凈水洗清國的,從哲學方面來講,他是對於最高

尚的理想之忠。......理想是人生旅程上的明燈,愈進一步,愈能把前途的一段照得明亮。世界上

只有進展的理想,沒有停滯的理想。惟有這種進展的理想,最能引起我們向上的興趣。(羅家倫《

新人生觀》)

·......因為宗教的意義為人類性靈的發抒,為宇宙的、微妙與美的感覺,為對於人類與生物的仁

愛與悲憫。宗教無非是一種靈感,或活躍的情愫。(林語堂《林語堂文選》)

·......所謂生死,不了斷亦自然了斷,我們是無能為力的。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未經我們同意,我們離開這個世界,也將不經我們同意。我們是被動的。(梁實秋《秋室雜文.了生

死》)

0.0.

·任何宗教難道不都是以罪惡為基礎的嗎?([摩洛哥]塔.本.傑倫《神聖的夜晚》)

·人的生命每延長一秒鐘,都是神力顯示的巨大奇蹟哩!人的生命就是由一系列神的奇蹟組成的。

([埃及]納吉布.邁哈福茲《梅達格衚衕》)

·對主的信仰是人類生活裏最重要的部分。它使人類獲得主降示的真理,從而瞭解自己的內心,認

識自己的能力和人所負有的使命。這也是人禮拜安拉的意義所在。

當人的心中萌發信仰之情時,在人和偉大真理———自明之理之間就形成了某種聯繫。人、宇宙、

生活三者本是密切相關,人與人之間充滿愛的情感。人的能力和行為統一和諧,人類交流跨越了時

間、空間,這一切為藝術提供了豐富素材。

......

信仰是人類在存在中認識造物主的偉大,把自己與整個存在聯繫在一起,並依照造物主的意願在任

何人之間建立友愛、和睦的關係。信仰使人類擺脫物質的誘惑,以精神的羽翼翱翔於天宇。它豐富

了人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掙脫了現世的侷限,得以與來世相通。([埃及]穆罕默德.高特卜《

伊斯蘭藝術風格》)

·領受過一次上帝恩惠的心靈,再不會懼怕惡魔的陰影。已經窺探過一眼天堂美景的眼睛再不會因

塵世的痛苦而閉上。([印度]紀伯倫《折斷的翅膀》)

·信仰是心中的綠洲,思想的駝對是永遠走不到的。([印度]紀伯倫《沙與沫》)

0.0.

·信仰對於有德行的生活是絕對必要的。一個人的信仰不會沒有報償。幸福隨於信仰之後。(佛教

)信仰是必要的,但是它必須伴隨著德行。一個富有信仰的人即將在赴死之時也能領受。信仰是充分理解的基石。(基督教)缺乏信仰的人與成功無緣。人必須在任何時候都堅持信仰。上天對人的信仰要求極高,但是上天與那些堅持信仰、從不動搖的人在一起。(儒教)信仰是通向智慧的路。傾心渴求,信仰就會到來。神的絕大多數獎賞給了那些有信仰的人。(印度教)有信仰的人已經走上了正確的道路。他應該時時實踐自己的信仰。(耆那教)上帝是守信的,他將時刻保護信徒。有信仰的人有希望從上帝那兒得到巨大的報酬。(猶太教)人應該信仰真主,因為真主從來不辜負信仰者。但是真主對不忠實的人沒有耐心。(伊斯蘭教)哪怕絲毫的懷疑也是背離人性的。信仰是人類生存的基石。(神道教)信仰不堅莫如根本不信。神以忠實報答忠實,以不忠回報不忠。(道教)美好的生活/永生的命運,/是虔信者的酬金。/聰明的信徒,/主動清除信仰中所有的邪念。(錫克教)那些信仰神的人,他們的心靈能體會到更高級的意識,能領悟到所有的內在良知。(拜火教[妖教])([印度]歐.帕.蓋爾《世界十一大宗教論人生》)·對於宗教,像對於感情一樣,我感到不需要任何潛在的真理,我的激動本身就是目的。......就

是在今天,我們還看不到宗教的真理,我們只從宗教的儀式裏去尋求藝術的滿足。([印度]泰戈爾

《回憶錄》)

·宗教在本質上就是體驗最終「實在」,或是與最終實在的真正結合。宗教不是一種主觀現象,它

不是單純培養內在的生命,而是領悟某種與人相對立的東西。實在並不是某種論證的結論,而是具

有某種被體驗事物的確實性。我們不能用證明一把椅子或一張桌子存在的方式來證明神的實在性,

因為神不像自然界其他事物那樣。神是一種既不同於人是主體,又不同於被認識客體的精

神。......神顯現於精神生活或精神體驗之中。神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它不是通過推理而建

立起來的。([印度]拉達克里希南《人的精神》)

0.0.

·宗教的要求是人心的最深最大的要求。我們具有各種肉體上的要求和精神上的要求,但這些都只

是自我的局部要求,唯有宗教纔是自我本身的解決。我們在知識上和意志上尋求意識的統一與主客的合一,但是這仍不過是半面的統一,而宗教則是尋求有這些統一背後的最深刻的統一,尋求知意未分以前的統一。我們的一切要求是從宗教的要求分化出來的,因而也可以說是它的發展結果的歸宿。當人們知識未開的時候,人們都信仰宗教的,一俟達到學問道德的頂點,又要歸依宗教。社會上往往有人問為什麼宗教是必要的。這個問題同為什麼需要活著的問題是一樣的。宗教不是離

開自己的生命而存在的,它的要求就是生命本身的要求,因此提出這樣的問題就是表示不認真對待

自己的生活。想認真思考和認真地生活的人,一定不能不感到熱烈的宗教要求。([日本]西田幾多郎《善的研究

》)

0.0.

·宗教的要求就是對自我的要求,也就是關於自我的生命的要求。我們一方面知道自我是相對有限

的,同時又想同絕對無限的力量結合,以求由此獲得永遠的真正生命,這就是宗教的要求。正如聖

保羅所說的,「現在活著,不再是我,而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那樣,要把一切肉體生命都釘在十

字架上,只希望依靠神來活下去的那種感情。真正的宗教是為了尋求自我的轉變和生命的革新。基

督手執十字架說,「不與我一夥的,就是敵我的」,可見一個人只要還有一點點相信自己的念頭時

,就不能說他抱有真正的宗教心。([日本]西田幾多郎《善的研究》)0.0.

·宗教是神與人的關係。人們可能對神有各種看法,但我認為把它看做宇宙的根本是最恰當的,而

所謂人就是指我們的個人的意識。由於對這二者的關係的看法就創立了各種宗教。那麼究竟什麼樣

的關係纔是真正的宗教關係呢?如果有人說神與我在根基上有本質的不同,而神只是超過人類的偉

大力量的話,我們就絲毫不能從它哪裡發現宗教的動機。也許有人因為害怕神而服從它的命令,也

許有人為求福而媚神。這些行為都不過是從利己心產生的。本質不相同的事物相互發生關係時,除

了利己之心之外是不能成立的。史密斯也曾說過,宗教並不是因為害怕不可知的力量而發生的,而

是由於敬愛與自己有血統關係的神而發生的;並且宗教不是個人對超自然力的隨心所欲的關係,而

是每個社會成員同維護那個社會的安寧秩序的力量之間的共同關係。在一切宗教的根本上必須有神

人相同的關係,即必須有父子的關係。但是單純的把人和神的利害等同起來,說神是援助我們和保

護我們,那還不是真正的宗教。神是宇宙的根本,同時又必須是我們人類的根本,我們皈依於神就

等於我們皈依與我們的根本。並且神是萬物 的目的,即必須又是人的目的,人從各種各樣的神那

裏發現自己真正的目的。如手足是人的東西那樣,人就是神的東西。所以我們皈依於神,雖然從一

方面來看我們似乎是喪失了我們自己,但從另一方面看來卻是得到自己。耶穌說,凡是要拯救自己

生命的人,一定會喪失生命;凡是為我和福音喪失生命的人,生命一定能夠得救。這是宗教最純真

的東西,真正的宗教中的神人關係必須就是這樣的。我們祈禱神並感謝神,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存在

,而是祈禱自己能夠皈依到作為自己本來家鄉的神去,同時又對自己的皈依神而感謝神。並且所謂

神愛人也並不是賜給人今世的幸福,而是使人皈依自己。神是生命的源泉,我只是因神而生。正是

因為相信這個道理,宗教才充滿生命和產生真正虔誠的信念。只說斷念或聽任,也還沒有超脫自己

的氣味,還不能說是真正的虔誠信念。「從神那裡發現真正的自我」這句話也許會被認為是看重了

自己,但恰恰相反,這正是真正捨己崇神之道。([日本]西田幾多郎《善的研究》)

0.0.

·信仰的本來出發點,一是對於宇宙、自然界之力的敬畏與服從,一是對於生與死有關的生命的不

可思議的敬畏與探索。後來,依靠某個人的智慧即某個集體的力量,取得了對自然界之力的優勢地

位,於是有著優異能力的個人與集團乃變成了可敬畏的神,使之神格化了。([日本]池田大作《青

春寄語》)

·恐怕哲學與宗教,都具有人類出於自覺的對人生和世界的反省。基督教的原罪意識也好,剋制人

類醜惡慾望的佛教生活方式也好,在這裡,都可感受到作為人的嚴肅認真的求道精神。人類出於自

覺的對人生和世界的反省,總是與一種普遍的生存方式相聯繫的,這種生存方式應成為人類的理想

。([日本]池田大作《我的佛教觀》)

·除非得到較高神靈的幫助和啟發,人就永遠不能全面瞭解有關人類的一切事情。 一切真理全都

是從上帝那裡來的。 人的理智的最後完成是在上帝之內。([義大利]阿奎那《神學大全》)

·信仰乃憧憬之物的實質,也是未見之物的見證。我認為這就是信仰的要旨。([義大利]但丁《神

曲》)

0.0.

·信仰不能像一件作品、一種性質或知識那樣去得到證實;信仰的證明在於對上帝的美德具有自願

和堅定的信念加以認同。因為,假如信仰僅僅是知識,那麼,魔鬼也必定會被拯救,因為它從創世

紀那天就具有對上帝的造物和壯舉即上帝本人的最完備知識。因而,信仰決不能被看成是知識。在

某種程度上,它就是認同。([德國]路德《桌邊談話》)

·信仰是有關上帝施與我們的仁慈的知識,是他的正義性的某種勸告。([法國]加爾文《基督教原

理》)

·依我看來,在古人關於宗教的所有意見中,最正確、最有道理的是把上帝認作一切事物、一切善

、一切完美的無限力量、根源和保護者,欣然承認並接受人類以任何觀點、任何名義、採取任何方

式向上帝致以榮譽和敬意。

我們並非通過推理和理解獲得我們自己的宗教;而是通過外在的權威和命令。我們判斷的脆弱性比

健強性在信仰方面,對我們幫助更大;我們的盲目也比我們的清醒在這方面幫助更大。我們更多地

是通過對無知的沉思而不是對知識的沉思,才學到神的學問。([法國]蒙田《隨筆》)

·迷信若無遮掩則是一種殘缺醜惡的東西;譬如一隻猿猴,因為它太像人了所以更加醜惡;所以迷

信的類似宗教之處也使其更為醜惡。([英國]培根《論迷信》)

0.0.

·魔鬼也會引證《聖經》來替自己辯護。([英國]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

·信仰確實說出了感官所沒有說出的東西,但絕不是和它們所見到的相悖。它是超乎其上,而不是

與之相反。([法國]帕斯卡爾《思想錄》)

·信仰並不奠立於那種窮根究底的徒勞, 我們必須信仰的事物既不多,有平易。([英國]德萊登

《世俗宗教》)

·在我研究的整個過程中,我發現《聖經》的教義與我們的理解力沒有什麼不合或矛盾之處。我發

現預言者所說的無一不是簡單,容易為大家領會的。而且,他們用種種理由以證實他們的教義,所

用的問題感動人心極其深切,使人篤信上帝。我完全相信,《聖經》對理性不會有任何束縛,與哲

學毫無相同之點。事實上,啟示和哲學的立足點完全不同。([荷蘭]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

·當對神的信仰在心靈中躁動的時候,它並不是一種意見,它並不依賴於使它降生的那些機緣和動

機。它超越理智的藩籬,佔領意志和心胸,讓我們隨著上帝昭示的規律充滿熱情和快樂的行動起來

。此時,我們就不再需要去想到理性,也不再停留在心靈可能被捲入其中的論辯的困難了。([德

國]萊布尼茨《神正論》)

0.0.

·真正的宗教義務是不受人類制度的影響的,真正的心就是神靈的真正的殿堂,不管你在哪一個國

家和哪一個教派,都要以愛上帝勝於愛一切和愛鄰人如同愛自己作為法律的總綱;任何宗教都不能

免除道德的天職,只有道德的天職纔是真正的要旨;在這些天職中,為首的一個是內心的崇拜;沒

有信念,就沒有真正的美德。([法國]盧梭《愛彌兒》)

·個人的興趣和利益通常是我們信仰的標準,就像它們也是我們實際活動的標準一樣。([英國]吉

本《羅馬帝國衰亡史》)

0.0.

·......以信仰而論,最關緊要的只是信仰之念,至於所信仰的是什麼完全無關緊要。所謂信仰就

是對於現在和未來的一種深摯安全感,而這種安全感是源於對某一個無限大的、全能的、而又不可

探究的實體的信賴。只要這種信賴堅定不渝,一切都不成問題了。可是我們對於這個絕對的實體怎

樣設想,是視乎個人的環境如何而定,但這個問題無關輕重。信仰正像一個神聖的器皿那樣,個人

儘可能地把自己的感情、悟性、想像獻納作為祭品。但以知識而論,恰恰相反,最關緊要的不是知

自身,而是所知為何、所知道什麼程度和所知有多少。所以我們關於知識可以論爭,因為知識可以

修正,可以增進,可以縮窄。知識從各個的事物開始,無限無形,從不能總括起來———極其量也

不過是夢想似的總括起來———所以與信仰恰恰相反。([德國]歌德《歌德自傳》)

·我願意在最困難的地方錘鍊我的信仰;因為相信那些尋常和可見的對象並非信仰,只是勸告。(

[英國]布朗《一個醫生的宗教信仰》)

·信仰是人心中最高的情感。也許,在每一世代中,有許多人都沒有達到它,但是,卻沒有一個超

越它。([丹麥]克爾凱郭爾《恐懼與顫慄》)

0.0.

第5篇 《論人的活動(下)》

5.1 論審美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北朝民歌)

·天地景物,如山間之空翠,水止之漣漪,潭中之雲影,草際之煙光,月下之花容,風中之柳態,

若有若無,半真半幻,最足以悅人心目而豁人性靈,真天地間一妙境也。(洪應明《菜根譚》)

·倘我們賞識美的事物,而以偷學的眼光來論動機,必求其「無所為」,則第一得與生物離絕。柳

陰下聽黃鸝鳴,我們感得天地間春氣橫溢,見流螢滅於叢草裏,使人頓懷秋心。然而鸝歌螢照是「

為」什麼呢?毫不客氣,那都是所謂「不道德」的,都在大「出風頭」,希圖覓得配偶。至於一切

花,簡直是植物的生殖機關了。雖然有許多美麗的外衣,而目的則在受精,比人們的講神聖戀愛尤

其露骨。(魯迅《詩歌之敵》)

·每個人所欣賞的世界都是他自己創造出來的。每個人都有幾分是藝術家,所以對於藝術都是有幾

分欣賞力。真正藝術家所以超過一般人的就在他比較超脫,比較能跳出實用圈套,用最敏銳的 眼

光和最童貞的心去領略事物的本來面目,所以他能看到一般人所不能看到的境界。用通常語言來說

,他比較富於創造的想像。(朱光潛《近代美學與文學批評》)

0.0.

·嚴格地說,離開人生便無所謂藝術,因為藝術是情趣的表現,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離

開藝術也便無所謂人生,因為凡是創造和欣賞都是藝術的活動,無創造、無欣賞的人生是一個自相

矛盾的名詞。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你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可以是藝術的,

也可以不是藝術的,正猶如同是一種頑石,這個人能把它雕成一座偉大的雕像,而另一個卻不能使

它「成器」,分別全在性分與修養。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他的生活就是藝術作品。

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情趣豐富,對於

許多事物都有覺得有趣味,而且到處尋求享受這種趣味。一種是情趣乾枯的,對於許多事情都覺得

沒有趣味,只終日拚命和蠅蛆在一塊爭溫飽。後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藝術家。情趣愈豐富,生活也

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朱光潛《談美》)

0.0.

·一般人迫於實際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認得太真,不能站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人生世相,於是

這豐富華嚴的世界,除了可效用於飲食男女的營求之外,便無其他意義。他們一看到瓜就想它是可

以摘來喫的,一看到漂亮的女子就起性慾衝動。他們完全是佔有慾的奴隸。花長在園裡何嘗不可以

欣賞?他們卻喜歡把它摘下來掛在自己的襟上或是插在自己的瓶裏。......這些人都是不能在藝術

品或自然美和實際人生之中維持一種適當的距離。

·我們常常覺得某種樂調快活,某種樂調悲傷。樂調自身本來只有高低、長短、急緩、宏纖的分別

,而不能有快樂和悲傷的分別。我們何以覺得這本來只有物理的東西居然有人情呢?這也是由於移

情作用。這裡的移情作用是如何起來的呢?音樂的命脈在節奏。節奏就是長短、高低、急緩、宏纖

相繼承的關係。這些關係前後不同,聽者所費的心力和所用的心的活動也不一致。因此聽者心中自

起一種節奏和音樂的節奏相平行。聽一曲高而緩的調子,心力也隨之作一種高而緩的活動;聽一曲

低而急的調子,心力也隨之作一種低而急的活動,這種高而緩或低而急的心力活動,常蔓延浸潤到

全部心境,使他變成和高而緩的活動或是低而急的活動相同調,於是聽者心中遂感覺一種歡欣鼓舞

或是抑鬱悽惻的情調。這種情調本來屬於聽者,在聚精會神之中,他把這種情調外射出去,於是音

樂也就有了快樂和悲傷的分別了。(朱光潛《談美》)

0.0.

·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而快感則起於實際要求的滿足。美感的態度不帶意志,所以不帶佔有慾。

·人的實用活動全是有所為而為,是受環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活動全是無所為而為的,是環境

不需要他活動而使他自己願意去活動的。在有所而為的活動中,人是環境需要的奴隸;在無所為而

為的活動中,人是自己心靈的主宰。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朱光潛《談美》)

·我認為女性的精神世界和藝術家的精神世界相反。女人的特點是功利主義,只追求如何更好實現

具體目標,而藝術家則沒有具體目標,只有探索事物的本質,這就是美。美是探索一件事物和其他

事物如何組成一個和諧的整體的本質。([埃及]納吉布.邁哈福茲《最後的遺囑》)

0.0.

·在生命揭露聖潔的面容的時候的美,就是生命。但你就是生命,你也是面紗。美是永生攬鏡自照。但你就是永生,你也是鏡子。([黎巴嫩]紀伯倫《先知》)

·美在想望它的人的心裡比在看到它的人的眼裡,放出更明亮的光彩。([黎巴嫩]紀伯倫《沙與沫

》)

·雖然你那花裏的刺刺痛了我,美啊,我還是感激的。———美懂得說:「夠了」;野蠻吵著鬧著還要更多。([印度]泰戈爾《流螢集》)

·美人的話可以輕易地破壞一個人的信念和忠誠,也同樣可以輕易地引導一個人走上正路。([印

度]普列姆昌德《割草的女人》)

·一個女子的美的形象,只有當她被悲傷的淚水潤濕的時候,纔是她靈魂的體現,纔是最動人、最

甜蜜的。([印度]普列姆昌德《舞臺》)

0.0.

·美作為精神價值,比作為道德最高概念的「善」還要高一級。......美是作為宗教裏的理想首先

而存在的最高概念。([日本]今道友信《最高價值的美》)

·身體的美若不與聰明才智相結合,是某種動物的東西。

不應該追求一切種類的快樂,應該只追求高尚的快樂。([古希臘]德謨克利特《著作殘篇》)

·過度快感可以擾亂心智,正如過度痛感一樣。([古希臘]柏拉圖《文藝對話集》)

·美與不美,藝術作品與現實事物,分別就在於美的東西和藝術作品裡,原來零散的因素結合成為

統一體。([古希臘]亞裏士多德《政治學》)

·欣賞———就是為著一件事物本身而愛好它,不為旁的理由。

你們不見美貌的青年穿戴過分反而折損了他們的美麼?你們不見山村婦女,穿著樸質無華的衣服反

而比盛裝的婦女美得多麼?([義大利]達.芬奇《筆記》)

0.0.

·美貌比金銀更容易引起盜心...... 越是漂亮的臉蛋,越是經不起歲月的摧殘;可是逢到我這有

一張臉,年齡也無能為力了。([英國]莎士比亞《皆大歡喜》、《亨利五世》)

·美並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種性質。它只存在於觀賞者的心裡,每一個人心見出一種不同的美。這個

人覺得醜,另一個人可能覺得美。每個人 應該默認他自己的感覺,也應該不要求支配旁人的感覺

美與價值只是相對的,都是一個特別的對象按照一個特別的人的心理構造和性情,在那個人心上所

造成的一種愉快的情感。([英國]休謨《論文集》)

·鑒賞是憑藉完全無利害觀唸的快感和不快感對某對象或其表現方法的一種判斷力。

有兩種美,即自由美和附庸美。第一種不以對象的概念為前提,說該對象應該是什麼。第二種卻以

這樣的一個概念並以按照這概念的對象的完滿性為前提。第一種喚作此物或彼物的(為自身而存的

)美;第二種是作為附屬於一個概念的(有條件的美),而歸於那些隸屬於一個特殊目的的概念之

下的對象。

一個人的美,一匹馬或一建築物的美,是以一個目的的概念為前提的,這概念規定這物應該是什麼

,即它的完滿性的概念,因此僅是附庸的美。([德國]康德《判斷力批判》)

0.0.

·美的特點並非刺激慾望或把它點燃起來,而是使它純潔化,高尚化。([法國]庫申《論美》)

·我幾乎不能想像......任何一種美會沒有「不幸」在其中。([法國]波德萊爾《隨筆》)

·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

夠發現出美來。

你不要忘了我最喜歡的一句箴言:「自然總是美的」,能瞭解自然向我們指出的,這就夠了。([

法國]羅丹《羅丹藝術論》)

0.0.

5.2 論藝術活動

·所謂藝術就不過把人類的感情,加了一種整理,表現在一種適當的形式中,或用音調,或用文字

,或用線條顏色,或用運動,於是就有所謂音樂、文學、繪畫、戲劇和舞蹈。(柳湜《藝術是什麼

》)

·藝術是由明顯的已知向著隱祕的未知跨出的一步。([黎巴嫩]紀伯倫《奇談錄》)

·藝術想超越我們偉大、強有力的大自然母親,是不理智的。我們已經用自己的創造,使美到處充

斥,為大自然的作品添油加醋,以至於必須為她清除贅物。然而,何處大自然的純凈射出光芒,何

處她就漂亮地嘲笑了我們那些徒勞和淺薄的嘗試......我們所有一切努力,甚至竟無法成功地造出

最微小的鳥兒的巢,複製不出其結構、其優美和實用性。我們甚至也造不出幼小蜘蛛的網。([法

國]蒙田《隨筆》)

·所有的藝術都是,而且僅僅是大自然的這種方式或那種方式的模仿;正如我們的理性和理解力是

神聖智慧的延伸物,並體現於他的作品之中一樣。

0.0.

·繪畫是何等的虛幻啊!它由於與事物的想像而引來稱讚,但它所相像的原來事物,我們卻毫不贊

賞。([法國]帕斯卡爾《思想錄》)

·首先要追隨自然,按照它的標準來下判斷,這標準是永遠不變的。自然永遠靈光煥發,好不差錯,它是唯一的、永恆普遍的光輝,萬物從它得到力量、生命和美,它是藝術的源泉、目的和檢驗的標準。([英國]蒲柏《批評論集》)

·藝術家對自然有著雙重關係;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隸。他是自然的奴隸,因為他必

須用人世間的材料來進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時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為他使這種人世間的材

料服從他的較高的意旨,並且為較高的意旨服務。藝術要通過一種完整體向世界說話。但這種完整體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

的果實,或者說,是一種豐產的神聖的精神灌注生氣的結果。([德國]歌德《歌德談話錄》)

·逃避這個世界,再沒有比從事藝術更可靠的途徑;而要想與世界緊密相關,也沒有比藝術更有把

握的途徑。([德國]歌德《格言和感想集》)

0.0.

·藝術興趣和慾望的實踐興趣之所以不同,在於藝術興趣讓它的對象自由獨立存在,而慾望卻要把

它轉化為適合自己的用途,以至於毀滅它;另一方面,藝術觀照和科學理智的認識性的探討之說以

不同,在於藝術對於對象的個體存在感到興趣,不把它轉化為普遍的思想和概念。([德國]黑格爾

《美學》)

·藝術是個嫉妒的女主人。假使一個人賦有繪畫、詩歌、音樂、建築或哲學的天資,他將成為一個

不夠格的丈夫和不稱職的供養者;他應該及時變得聰明些,別使自己背上責任的重擔,那將使他的

生活痛苦,摧垮他,使他無法從事合適的工作。([美國]愛默生《財富》)

·醜惡經過藝術的表現化為美,帶有韻律和節奏的痛苦使精神充滿了一種平靜的快樂,這是藝術的

奇妙的特權之一。([法國]波德萊爾《惡之花》)

·藝術是一種人類的活動,其目的在於傳遞人們所獲得的最高尚、最美好的感情。 藝術賦有這一

使命:幫助人類在現存的暴力統治的土壤上,建立上帝(他就是愛)的天國,這是我們公認的人類

生活最高目標。([俄國]列夫.託爾斯泰《什麼是藝術》)

·我認為藝術家這個詞最廣泛的涵義,是指那些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感到愉快的人。([法國]羅丹

《藝術論》)

0.0.

·真正的藝術家,將使他的妻子挨餓,他的孩子穿不上鞋,讓他的母親七十歲做苦工掙錢供他喫穿

,而他除了藝術,任何其他工作也不願做。對於婦女,他半是解剖者,半是吸血鬼。他與她們建立

親密聯繫,以便研究她們。他剝下她們習慣了的面具,大膽地袒露她們深藏於內心的祕密。他知道

這些祕密賦有魔力,它們能喚醒他最深層的創造力,能將他從冰冷的理性中拯救出來,能使他目睹

幻想、白日做夢,最後,如他所報稱呼的,它們能使他「振作」起來。他勸說婦女,說要她們這樣

做完全是為她們自己的目的,而同時他真實的含義確實為了他的目的。他盜用母親的乳汁,染黑而

成油墨,卻印刷嘲笑她,卻將光榮歸於理想婦女的作品。他假裝免除她養育孩子的痛苦,以便他自

己獨佔那些屬於她孩子權力的溫柔和照顧。從結婚開始,偉大一暑假就背有壞丈夫的惡名,但他還

要更壞:他是孩子的盜賊、吮吸血液的寄生蟲、偽君子和騙子手。犧牲一羣人,毀壞成千婦女,僅

僅作為代價,去保證他將哈姆雷特演得更好,去畫更優秀的畫,去寫作更深刻的詩,創作更偉大的

戲劇,建立更深奧的哲學!([英國]蕭伯納《人與超人》)

·在真正是屬於人的範圍以外無所謂滑稽。說人是「能笑的動物」,同樣可以說人是「引人發笑的動物」,因為如果其他動物或者無生命的物

體引人發笑,那也是因為這個動物或者這個物體有與人相似的地方,帶有人刻印在它們身上的某些

特色,或者人把它們作了特殊的用途。([法國]柏格森《笑的研究》)

·看來,有創作才能在一個人的幼年和青年時代是十分自然的,但是,到他成年時,這種創作才能

如不消逝,就往往會成為一種病態,而這種病態只能在喪失正常人的品質和產生各種缺點的情況下

得到發展。眾所周知,最甜的瓜是從糞土中生長出來的。([英國]毛姆《評幾部長篇小說及其作者

》)

·藝術是情感的客觀化,是自然的主觀化。([美國]蘇珊.朗格《心靈》)

0.0.

5.3 論其他活動

·君之所審者三:一曰德不當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此三本者,治亂之原也。

(管仲《管子》)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者來。」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

,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孔子《論語》)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

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

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孫武《孫子兵法》)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

以聖人無為,故無敗,故無失。(老子《老子》)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左丘明《左氏春秋》)

·戰爭———從有私有財產和有階級以來就開始了。用以解決階級和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

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一種最高的鬥爭形式。(毛澤東《中國

革命戰爭的策略問題》)

0.0.

·不能正直的東西,不要去端正它;不接受教育人,不要去教育他。([阿拉伯]伊本.穆加法《卡

裏來和笛木乃.獅子和黃牛》)

·法律也是一樣,因為從不施行的緣故,變成了毫無效力的東西,膽大妄為的人,可以把它恣意玩

弄;正像嬰兒毆打他的保姆一樣,法紀完全蕩然掃地了。([英國]莎士比亞《一報還一報》)

·誰第一個把一塊土地圈起來並想到說: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頭腦簡單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話

,誰就是文明社會的真正奠基者。([法國]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我不知道有什麼比教養一個孩子成人神聖的職責了。([德國]貝多芬《貝多芬語錄》)

·戰爭傾向是人類本性的一部分,正像河水要時常泛濫是它的本性的一部分一樣;並且也正像需要

用人為的方法來防止洪水那樣,人類也必須採取人為得辦法來防止戰爭。([美國]愛因斯坦《對戰

爭起因的看法》)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

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

志著科學的真正的進步。([美國]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

0.0.

第六篇 《論人生價值》

6.1 論人生的意義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

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

貴食母。(老子《道德經》)

·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莊周)《莊子》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

斗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雜詩》)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年光忽冉冉,世事本悠悠。何必待衰老,然後悟浮休。真隱豈長遠,至道在冥搜。身雖世界住,心與虛無遊。朝飢有蔬食,夜寒有布裘。倖免凍與餒,此外復何求。(白居易《永崇裏觀居》)

0.0.

·寧有求全之毀,不可有過情之譽;寧有無妄之災,不可有非分之福。

世事如棋局,不著的纔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見真空。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裏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蛾投燭,羝羊觸藩,

如何安樂?

晴空朗月,何天不可翱翔,而飛蛾獨投夜燭;清泉綠果,何物不可飲啄,而鴟偏嗜腐鼠。噫!世之

不為飛蛾鴟者幾何人哉?(洪應明《菜根譚》)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牀;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樑,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

說甚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埋白骨,今宵紅綃帳底臥鴛鴦。金滿箱,

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擇膏

梁,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

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曹雪芹《紅樓夢》)

0.0.

·強制、威脅不會使你有任何真正的收穫,那甘心情願獻出的一切才真是屬於你的。([印度]泰戈

爾《摩克多塔拉》)

·在追逐名利和與世無爭這兩種傾向之間,還有著為他人服務的一種精神,或者叫做不計成敗利鈍

,只是孜孜不息地盡自己天職的精神,只有這種精神才能使生命富有意義,才能使生命變得崇高和

純潔。([印度]普列姆昌德《戈丹》)

·我將永不停止哲學的實踐和教誨,勸勉我新遇到的任何一個人,照我的方式對他說:你,我的朋

友,偉大、強盛而且智慧的城市雅典的一個公民,像你這樣只注意金錢名位,而不注意智慧、真理

和改進你的心靈,你不覺得羞恥嗎?([古希臘]蘇格拉底《古希臘羅馬哲學》)

·沉思四十年與沉思一萬年的人沒有兩樣。因為你會看到更多東西嗎?([古羅馬]馬爾庫·奧勒留

《沉思集》)

0.0.

·這世上什麼也不能是我快樂:人生就像一段重複敘述的故事一般可厭,擾亂一個倦怠者的懶洋洋

的耳朵。([英國]莎士比亞《約翰王》)

·你若要喜愛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德國]歌德《格言和感想集》)

·生命本身就是布滿暗礁和漩渦的海洋。人是最小心翼翼地,千方百計避開這些暗礁和漩渦,儘管

他知道自己即令歷盡艱苦,使出全身解數而成功地繞過去了,他也正是由此一步一步接近那最後的

、整個的、不可避免不可挽救的船沉海底,並且是直對著這結果駛去,對著死亡駛去。這就是艱苦

航行的最後目的地,對他來說,這目的地比他迴避過的所有暗礁還要兇險。([德國]叔本華《作為

意志和表想的世界》)

·人類生活必定是某種錯誤。([德國]叔本華《存在的虛無》)

·人生不是一種享樂,而是一樁十分沉重的工作。([俄國]託爾斯泰《初期回憶》)

·每一天,無論你是一個百萬富翁,還是一個貧窮乞丐,一個人的基本目標之一就是獲取理應得到

的內心情感的快樂。([美國]莫爾茲《快樂的人生》)

·人們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標———財產、虛榮、奢侈的生活,我總覺得都是可鄙的。([美國]愛

因斯坦《紀念愛因斯坦譯文集》)

0.0.

6.2 論理想與現實

·顏淵、子路侍。子曰:「蓋各言爾志?」子路曰:「原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敞之而無憾。」顏淵

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孔子《論語》)

·人生最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

醒他。(魯迅《娜拉走後怎樣》)

·失去了希望的心,死神對它是有誘惑力的。([埃及]納吉布.邁哈福茲《最後的遺囑》)

·人的生活中必須有寄託希望、使生活變得有意義的事,即使它是虛幻的、荒誕的。([埃及]納吉

布.邁哈福茲《梅達格衚衕》)

·如果,一切都是必然,那就不可能有希望;而如果一切都是偶然,那也不可能有希望。 人生是

希望,就像人生是命運一樣。對於按照命運而生存的人類說來,生存就是抱著希望。([日本]三木

清《人生論筆記》)

0.0.

·欺人的希望是一個佞人,一個食客;當死神將要溫柔地替人解除生命的羈絆的時候,虛偽的希望

卻拉住他的手,使人在困苦之中苟延殘喘。([英國]莎士比亞《查理二世》)

·希望———儘管它整個是騙人的———至少可以引導我們以一種愜意的方式走完生命的長途。

我們遠沒有弄清楚我們所有的意願。([法國]拉羅什福科《道德箴言錄》)

·希望———一件事物如果能使人高興,則我們在思想自己將來能愜意地享受它時,心中便泛起了

一種快樂,這就是所謂希望。

失望———我們如果想到一種善的事物是不能達到的,就會發生起失望來。失望在人心上的作用是

因人而異的,有時它能產生一種不安和痛苦,有時它能使人平靜或懶散。([英國]洛克《人類理解

論》)

·希望在人的胸中永恆湧流,人絕不是現在,而是在來世受到祝福,靈魂禁閉於自身之中,只能感覺不適,它應該靜候和漫遊在將來的生活之中。([英國]蒲柏《論人》詩簡)

·顯然,未來生活的希望產生於每個人心中存在的情感,因而世間的事物不適於滿足人性的需要。

([德國]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二版序言)

0.0.

·大羣的人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之中。放棄某事物的情況就能證實這種絕望。...無意識的絕望甚至

被隱藏在我們稱之為人類的遊戲和娛樂之中。遊戲和娛樂中沒有遊戲可言,因為勞作之後纔是遊戲

。因此,不做令人絕望的事情需要一種特殊的智慧。([美國]梭羅《湖濱散記》)

·我真正缺乏的是,在心裡弄清我打算做什麼,而不是我要知道什麼,除非理解必須先於行動。要

瞭解我自己,要看到上帝真正希望我做什麼;要發現真正屬於我的真理,要發現我能夠為其生和死

的觀念。([丹麥]克爾凱郭爾《日記》)

·宙斯並不要人———不管他如何受到其他罪惡的折磨———逃離他的生活,而是要他繼續一次又

一次忍受苦難。因此,宙斯給予人希望,而實際上這又是所有罪惡中最壞的一種,因為它延長人的

痛苦。([德國]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

·一切追求掙扎都是由於缺陷,由於對自己的狀況不滿而產生的;所以一天不得到滿足就要痛苦一

天。況且沒有一次滿足是持久的,每一次滿足反而只是又一次新的追求的起點。([德國]叔本華《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只有當過去不再困擾一個人,而將來會發生的事也不致使他不安時,這個人才有可能與周圍環境

真正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活生生的人。在一些時刻,過去加強著現在,而將來

又是現在的進一步發育,這些時刻正是藝術所特彆強烈歌頌的。([美國]杜威《活生生的人》)

0.0.

6.3 論生活與事業

·舜讓天下於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

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者也。<舜以天下讓善卷,善卷曰:「餘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種,形足以勞動

;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悲

夫,子之不知餘也!」遂不受。於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處。>(莊周《莊子.讓王》)

·我的存在,對我是一個永久的神奇,這就是生活。([印度]泰戈爾《飛鳥集》)

·事業的一大要旨是,為了它,須不以個人的悲歡為重;而且,只要有可能,就確實不必理睬它們

。([印度]泰戈爾《孟加拉掠影》)

·對每一事物最合適的東西,從本性上講,就是對每一事物是最好的和最愉快的東西;所以,對於

人來說,合乎理性的生活是最好的、最愉快的生活,因為沒有任何東西比理性更屬於人了。([古

希臘]亞裏士多德《倫理學》)

·基督認為,如果沒有他來到世間把神的奧祕告訴人們,人們過去不能、將來也不可能只靠自己的

力量解決人類完滿人生的問題,因為人如果不知道神的奧祕,人的生活中就必定充滿著緊張與不安

。...基督不僅是通過他的使命、更重要的是通過他的人格向人們證明瞭這一點。([英國]詹姆士

·裏德《基督的人生觀》)

0.0.

·在生活中對於我們最有利益之事莫過於盡量使我們的知性或理性完善。而且人生的最高快樂或幸

福即在於知性或理性之完善中。因為幸福不外是由於對神有直觀知識而起的心靈的滿足。而所謂使

知性完善也不外是理解神,理解自神的本性之必須性中產生出來的神的屬性與行為。所以遵循理性

指導的人的最後目的,亦即他努力以節制他所有別的慾望的最高慾望,即是能指導他正確地理解他

自己,理解一切足以為他的理智的對象的事物的慾望。([荷蘭]斯賓諾莎《倫理學》)

·就是明天兩個字害了我們。([法國]巴爾扎克《巴爾扎克文選》)

·幸福是生活的唯一鼓勵;在幸福喪失的地方,存在仍繼續著瘋狂的、可悲的試驗。([美國]桑塔

耶納《理性生活》)

·一個人越是生活,越是創造,越是有所愛,越是失掉他的所愛,他便越來越逃出了死神的掌握。

([法國]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

·最好的生活,是那創造的衝動佔最大的部分,而佔據的衝動佔最小的部分的生活。([法國]羅素

《政治理想》)

·我只惋惜一件事:日子太短,過得太快。一個人從來看不出做成了什麼,只能看出還應該做什麼

人類也需要夢想者,這種人醉心於一種事業的大公無私的發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質利益。(

[法國]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傳》)

0.0.

6.4 論價值實現

·不行其野,不違其馬,能予而無取者,天地之配也。(管仲《管子》)

·勿輕小事,小隙沉舟;勿輕小物,小蟲毒身;勿輕小人,小人賊國。能周小事,然後能成大事;

能積小物,然後能成大物;能善小人,然後能契大人。(關尹《關尹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

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道德經》)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葯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李白《把酒問月》)

·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如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

,不必等候炬火。(魯迅《魯迅全集》)

·信仰與夢,戀愛與死,也都是上好的麻醉。能夠相信宗教或主義,能夠做夢,乃是不可多得的幸

福的性質,不是人人所能獲得。(周作人《麻醉禮讚》)

·然而好逸惡勞,畢竟是人之常情。克服自然,正是文明的進步。(豐子愷《豐子愷散文選》)

0.0.

·一個精明的人必須安排好他的利益的等級,使之井然有序。在我們同時急著做許多事情時,我們

的貪婪常常會擾亂這一次序,結果因為慾望了太多的很不重要的東西,我們錯過了那些最重要的事

情。

堅持不懈不值得譴責也不值得讚揚,因為它不過是某些趣味和情感的持續,這些趣味和情感是我們

不能自我拋棄亦不能自我給予的。([法國]拉羅什福科《道德箴言錄》)

·謹小慎微是「無能」所追求的一位富有的老而未嫁的醜婦。([英國]布萊克《天堂與地獄的婚姻

》)

0.0.

第七篇 《論人的發展》

7.1 論人的能力

·天不能冬蓮春菊,是以聖人不違時;地不能洛橘汶貉,是以聖人不違俗;聖人不能使手步足握,

是以聖人不違我所長;聖人不能使魚飛鳥馳,是以聖人不違人所長。夫如是者,可動可止,可晦可

明,惟不可拘,所以為道。(關尹《關尹子·九葯篇》)

·賢者善人以人,中人以事,不肖者以財,得十良馬,不若一伯樂;得地千里,不如得一聖人。(

呂不韋《呂氏春秋·贊能》)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黃帝陰符經》)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厄我以遇,吾享吾道以通之,

天且奈我何哉!(洪應明《菜根譚》)

0.0.

·有許多東西是我們認識不了的;問題是晦澀的,人生是短促的。([古羅馬]普羅泰戈拉《古希臘

羅馬哲學》)

·人人都抱怨他的記憶力,卻沒有人抱怨他的判斷力。([法國]拉羅什福科《道德箴言錄》)

·我們處在這樣一個世界裡,它像是一個巨大的戲院,在那裡,每一事件發生的動機和原因完全掩

而不露,我們一無所知;我們既無足夠的智慧去預見,業務力量去阻止未來的事件,我們不斷地受

到災害的威脅。我們在生與死、健康與疾病、豐富與缺乏之間永遠搖擺不決,它們是隱祕、未知的

原因在人類中間分配的,它們的活動是無法預料的,永遠不可理解的。([英國]休謨《宗教自然史

》)

·人是從自然界脫胎出來的,他既沒有任何形而上學的思想,也沒有任何道德的思想,只被賦予接

受這些思想的能力。([法國]摩萊裏《自然法典》)

0.0.

7.2 論人的個性·李密問英雄。子曰:「自知者英,自勝者雄。」問勇。子曰:「必也義乎」(王通《文中子中說·周公篇》)·為草當作蘭,為木當作松。蘭幽香風遠,松寒不改容。(李白《於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曾將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中心一以合,外事紛無極。 共保秋竹心,風霜侵不得。 始嫌梧桐樹,秋至先改色。 不愛楊柳枝,春來軟無力。 憐君別我後,見竹常相憶。(白居易《酬元九<對新栽竹有懷>見寄》)·鶴有不羣者,飛飛在野田。飢不啄腐鼠,渴不飲盜泉。貞姿自耿介,雜鳥何翩翩。同遊不同志,如此十餘年。一興嗜慾念,遂為矰繳牽。委質小池內,爭食羣雞前。不惟懷稻粱,兼亦竟腥羶;不惟戀主人,兼亦狎烏鳶。物心不可知,天性有時遷。一飽尚如此,況乘大夫軒。(白居易《感鶴》)

·遇大事矜持者,小事必縱弛;處明庭檢飾者,暗室必放逸。君子只是一個念頭持到底,自然臨小

事如臨大敵,坐密室若坐通衢。(洪應明《菜根譚》)

0.0.

·勇敢的人在危難未來之時,雖然不動聲色,但到危難之事臨頭時則精神抖擻,勇往直前。([古

希臘]亞裏士多德《倫理學》)

·每個人都有義務充分地考慮自己的個性。他也必須正確地調節它們,不要擔心是否還有別人的某

種個性更適合他。一個人的個性越是他所特有,則越適合他。([古羅馬]西塞羅《論義務》)

·人們的背叛更多地是因為軟弱,而不是因為一種背叛意圖的形成。

對死亡的畏懼奪走了某些勇敢。

完全的勇敢給不出可以向全世界展示的證據。

軟弱甚至比惡性更有害於德性。([法國]拉羅什福科《道德箴言錄》)

0.0.

·由於具有個性是要求一個有理性的人的最低限度,但同時又是人的內在價值(人的尊嚴)的最高

限度,所以做一個有原則的人(即具有一個確定的人性),這對於最普通的人類理性都必定是可能

的。([德國]康德《實用人類學》)

·怯於勇氣的人必長於奸詐。([英國]布萊克《天堂與地獄的婚姻》)

·意志這個要素所含有的是:我能擺脫一切東西,放棄一切目的,從一切東西中抽象出來。惟有人

才能拋棄一切,甚至包括他的生命在內,因為人能自殺。動物則不然,動物始終只是消極的,置身

於異己的規定中,並且只使自己習慣於這種規定而已。

不作什麼決定的意志不是現實的意志;無性格的人從來不作出決定。([德國]黑格爾《法哲學原理

》)

0.0.

·整個的世界之發展傾向於體認個性的重要。

倘若我的墳墓上必須刻上墓誌銘,我什麼都不要求,只求刻上「個人」兩字。

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特有的邪惡。我們時代的惡恐怕不是享樂和放縱或荒淫,而毋寧說是對個人的

一種放盪的泛神論式的蔑視。([丹麥]克爾凱郭爾《日記》、《最後的非科學性附言》)

·在維持抑制的過程中伴隨著能量的持續消耗,從經濟的角度看,抑制的消除意味著能量的儲存。

([奧地利]弗洛伊德《壓抑》)

·我們的習慣完全就是個性的外衣,它們不是偶然的或偶發的。([美國]莫爾茲《你的潛能》)

·在個性發展的過程中,當某種行為方式被另一種更加成熟的行為方式所代替的時候,舊的行為方

式不是消失了,而是處於沉睡的狀態。它們可以隨時被喚醒,重新出現。([蘇聯]魯克《情緒與個

性》)

0.0.

7.3 論發展的動力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

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況《荀子.勸學》)

·人唯有憑藉教育才能成為人。人決非人所創造的教育以外的產物。確切地說,認為有憑藉人,亦

即唯有憑藉同樣受過教育的人才可能受教育。([德國]康德《教育學》)

·有兩個槓桿可以推動人們前進,一個是恐懼,一個是個人利益。([法國]拿破崙《拿破崙傳》)

·儘管已經把能力分為「學校式」能力和創造性能力兩類,但創造性能力是先天形成的;只是為了

這匯總創造能力的表現和發展,一個有利的環境纔是必不可少的。([蘇聯]克魯捷茨基《中小學生

教學能力心理學》)

0.0.

7.4 論發展的進程和目標

·一切偉大的文明,一切事實的文明,都是兼收並蓄(其他文明成果)的產物。([塞內加爾]桑戈

爾《衣索比亞詩歌后記》)

·文明及其所包含的一切都是虛偽的。什麼發明、創造,都是思維在氣悶煩躁時消遣的玩

物。......在種種虛偽的生活中,只有一處值得心喜愛、眷戀與鍾情的東西。這就是心靈的覺醒、

心底的覺醒。([黎巴嫩]紀伯倫《風暴》)

·任何人生徹底都是在欲求和達到欲求之間消逝的。願望在其本性上便是痛苦。願望的達到又很快

地產生飽和。目標只是如同虛設,佔有一物便使一物失去刺激。於是願望、需求又在新的姿態下卷

土重來。([德國]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絕不容忽略的是,文明是建立在本能滿足的剋制上。人能自女人和性生活中抽取大半的能量,來

用在文化的目的上。([奧地利]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

·在一開頭,人是空無所有,只在後來,人要變成某種東西,於是人就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身

。([法國]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0.0.

7.5 論人的未來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萬事之生也,異趣而同歸,古今一也。(管仲《管子》)

·知識的沖淡,矇昧無知的泛濫,酗酒、淫亂成風,女人增多男人減少,以致一個男人平均五十個

女人,這就是末日來臨的預兆。([埃及]穆罕默德艾瑪熱《布哈里聖訓實錄精華》)

·若人們不理解生活,不理解命運的存在,相信一切都是盲目的,相信某一件事和目前的狀況是最

終結局;相信生活將在地球上完結,像一個人的生命會結束......這時,人們就會感到惶惑,心靈

為憂慮所籠罩......這種不安使得人們在生活中急功近利,不擇手段地追求享樂。而當人類安於主的安排,認識自明之理,人們便擺脫了憂愁,積極工作,以求善功。人與人之間友好交往,仁愛寬宏!總之,穆斯林對命運的看法是:接受未知的一切,在已知的區域內積極進取。([埃及]穆罕默德·

高特卜《伊斯蘭藝術風格》)

·二人同謀一事,有道德者,先成功;若是道德相同,有毅力者先成功;若是毅力相同,命運好的

先成功。([阿拉伯]伊本·穆加法《卡里來和笛木乃·貓頭鷹和烏鴉》)

0.0.

·一個人最好是不要出生,一旦出生了,求其次,是從何處來,儘快回到何處去。等他度過了荒唐

的青年時期,什麼困難他能避免?嫉妒、決裂、爭吵、戰鬥、殘殺一類的禍害接踵而來。最後,那

可恨的老年時期到了,衰老病弱,無親無友,那時候,一切災難中的災難都落在他頭上。([古希

臘]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在克洛諾斯》)

·人類在墮落的同時就失去了他們的天真狀態和對自然萬物的統治權。但是這兩個損失甚至在此生

中也是能夠得到某種部分的補救:前者靠宗教和信仰,後者則靠技術和科學。([英國]培根《新工

具》)

·看到人類的盲目和可悲,仰望著全宇宙的沉默,人類被遺棄給自己。一個人而沒有任何光明,就

象是迷失在宇宙的一角,而不知道是誰把他安置在這裡的,他是來做什麼的,死後他又會變成什麼

,他也不可能有任何知識;這時候我就陷於恐怖,有如一個人在沉睡之中被人帶到一座荒涼可怕的

小島上,而醒來後卻不知道自己是在什麼地方,也沒有辦法可以離開一樣。因此之故,我驚訝何以

人們在這樣一種悲慘的境遇裏竟沒有淪於絕望。我看到我周圍就有一些類似性質的人,我問他們是

不是比我懂得更多,他們告訴我說不是;因此之故,這些可憐的迷途者就環顧自己的左右,看到了

某些開心的目標,就要委身沉醉於其中。就我而言,我卻無法沉醉於其中;並且考慮到還更有多少

跡象都在說明除了我所看到的之外,還有著另外的東西,於是我就探索是不是這位上帝全然不曾留

下來他自己的某些標誌。([法國]帕斯卡爾《思想錄》)

·人類都是生活在捕鯨索的包圍裏。人類都是天生就在脖子上套著絞索的,只不過等到突然讓死神

倏地捉住了,人類這才體會到了生命那種悄然而來的、難以索解的卻又永遠存在的危險。([美國]

賣爾維爾《莫比·迪克》<白鯨?>)

0.0.

·我們自己對於我們的命運一刻也不能保證;我們絲毫不知道在我們身上經過的是什麼,我們既不

認識那些在我們內部活動的原因,也不認識使這些原因活動並且使它們的能力得以發展的那些環境

,可是在生活中,我們的命運所倚賴的,糾正是這些不可能揭露出來的原因。時常,一個意外的遇

合在我們靈魂中產生一種情慾,而它的後果必然要對我們的幸福發生影響。一個最有德行的人,由

於種種意外環境之奇怪的巧合,頃刻之間竟能變為極大的罪人,就是這種情況。([法國]霍爾巴赫

《自然的體系》)

·除了根據過去判斷將來,我不知道還有別的道路可走。([美國]歐·亨利《演講》)

·對將來最好的預見就是回顧過去。([美國]謝爾曼《演說》)

0.0.

·生存物在完成著自己生長的同時,也在完成著自己的消滅。人類努力的目的是:零......([法

國]羅曼.羅蘭《母與子》)

·我們這些總有一死的人的命運是多麼奇特呀!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只作一個短暫的逗留,

目的何在卻無所知,儘管有時以為對此若有所感。([美國]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

·當一個人你突然得知自己的、不可避免的臨終末日之後的那種極度孤苦,以及那種隻身獨處,面

對自己命運時的無限空虛,這是最後知覺中獨有的一種感受,所有單戀之苦,壯志未酬,爭風喫醋

以及短促的人生中的其他所有痛苦都無法與之相比。([蘇聯]尤里.邦達列夫《瞬間》)

0.0.

第8篇 《論人的情感》(上)

8.1 論情感一般

·關尹子曰:「情生於心,心生於性。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關尹《關尹子》)

·君子言憂不言樂,然而樂在其中也;小人知樂不知憂,故憂常及之。(葉適《習學記言序目》)

·沉默是一切的最好表示。「吾愛———吾愛」地私語尚不是戀愛的究竟成就,天乎天乎的呼喚也

還不足表現出極大的悲哀;在這些時候真的表示應是化石般的,死的沉寂。(周作人《閑語四則》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真誠的「不懂」,比不真誠的「懂」,還叫人好受些。最可厭的莫如

自以為是,自作解人。有了真誠,才會有虛心,才肯丟開自己去了解別人,也不能放下虛偽的自尊

心去了解自己。建築在瞭解自己瞭解別人上面的愛,纔不是盲目的愛。(傅雷《傅雷家書》)

0.0.

·人類情感是藝術表現的永恆主題。人們內心情感的活動是藝術表現所觸及的最深層內容。 藝術

以其特有的形式,優美且富於啟示地描寫人們內心的活動,這些作品,反過來又影響著人們的內心

世界和現實生活。([埃及]穆罕默德.高特卜《伊斯蘭藝術風格》)

·一個幸福的、永恆的存在自身沒有不幸,也不使他物不幸。因而他免受憤怒和偏愛之情的約束。

因為這類情感只存在於弱者之中。([古希臘]伊壁鳩魯《致美諾益凱的信》)

·如果我們想要在發生的方式中瞭解所有情感的次序,愛和恨是第一位的;慾望和厭惡是第二位的

;希望和絕望第三;恐懼和大膽,第四;憤怒,第五;處在第六位的,也就是最後的,是歡樂和悲

傷,它們接在所有情感之後......。因此,愛先於恨,慾望先於厭惡,希望先於絕望,恐懼先於大

膽,歡樂先於悲傷。([義大利]阿奎那《神學大全》)

·所有允許自身被體驗到和領悟到的情感都僅僅是平庸的情感。([法國]蒙田《隨筆》)

0.0.

·靈魂中是情感的東西,體現在肉體方面就是通常所說的行動。因此,這能瞭解我們必須把我們自

身中的每一種功能歸於靈魂還是歸於肉體,而理解我們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考察靈魂與肉體之間存

在著的區別。

謹慎地實施自我控制的主要方面是,自我控制教會我們掌握自己的情感;控制和疏導了情感,我們

就很容易忍受情感引起的罪惡,甚至能從所有情感中的得到歡樂。([法國]笛卡爾《靈魂的情感》

·我們情緒的寧靜或騷動並不是那樣依靠我們生活中發生的比較重大的事件,而是更依賴於對每天

發生的各種細小事情的讓人舒服或不舒服的處理。隱瞞我們心中擁有的情感比假裝我們沒有的情感更為困難。([法國]拉羅什福科《道德箴言錄》)

·我把人在控制和剋制情感上的軟弱無力稱為奴役。因為一個人為情感所支配,行為便沒有自在之

權,而受命運的宰割。([荷蘭]斯賓諾莎《倫理學》)

0.0.·情感淡泊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傑出的人失色。([法國]狄德羅《狄德羅哲學選集》)

·感情引導我們陷入錯誤,因為它們使我們把全部注意力固定在它們向我們提供的對象的一個方面

上,不容許我們從各個方面來考察對象。([法國]愛爾維修《論精神》)

·大凡一個人在急難之中,最容易流露真情。在太平無事的時候,由於拘謹,有些強烈的情感即便

不能壓制下去,至少也會想法遮掩,可是處於心煩意亂的境況中,人就不會做作,無意中會將真實

感情暴露出來。([英國]司各特《艾梵赫》)

·當有了明確的思想,或者智力佔優勢時,一切感情力量就會大大失去威力。([德國]克勞塞維茨

《戰爭論》)

·只要心靈理解一切事物都是必然的,那麼它控制情感的力量便愈大,而感受情感的痛苦便愈少。

([蘇聯]魯克《情緒與個性》)

0.0.

8.2 論慾望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道德經》)

·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孟軻《孟子.盡心下》)

·以性制情者,鮮矣。我未見處歧路而不遲回者。(王通《文中子中說.立命篇》)

· 凡欲,重之為貨利,輕之為衣飲,濃之為聲色,淡之為花草,俗之為田宅輿馬,雅之為琴書,

大之為功名,小之為技藝,須一一對壘過,而朱子獨約以財色兩關。只無欲二字,直下做到聖人。前乎濂溪,後乎白沙,亦於此有得。白沙詩曰:「無極老翁無欲教,

一番拈動一番新。」(黃宗羲:《黃宗羲全集·子劉子學言》)

0.0.

·聖人並不是以求「我的」快樂為目的底。當然在他的境界中,他是自有一種很大底快樂。不過這

一種快樂是在聖人境界中底人所不求而自至底。人道此種境界,則自有此種快樂。但若專以求此種

快樂為目的,則永不能到此境界。

·凡人所有之生理底或心理底要求,皆稱為欲或人慾。欲,或人慾之本身,從道德底觀點看,皆是無

所謂道德底或不道德底。欲,或人慾之與由人之性所發出之事衝突纔是不道德底。

·我以為欲是一個天然的事物,他本來無所謂善惡,他自是那個樣子。他之不可謂為善或惡,這個

如山水之不可謂為善或惡一樣。後來因為欲之衝突而求和,所求之和,又不能盡包諸欲;於是被包

之慾,便幸而被名為善,而彼遺落之慾,便不幸而被名為惡了。

·「好」可以有二種:一種是內有的好,一種是手段的好。凡事物,其本身即是可欲的,其價值即

在其本身,我們即認為其為內有的好。...凡事物,我們要用之為手段以得到內有的好者,我們即

認其為有手段的好。換句話說,內有的好,即欲之目的之所在;手段的好,非欲之目的之所在,但

我們可因之達目的者。...因為我們的欲很多,世上大部分的事物,都可認為有內有的好。若我們

在生活中,將大部分手段的好,都亦認為內有的好,則人生之失望與痛苦,就可減去一大部分。「

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正因多數的事物,都可認為有內有的好,於其中都可「自得」。這也是解

決人生問題之一個方法。(馮友蘭《三松堂全集》)

0.0.

·「放縱、淫蕩、躺在女子懷抱裏過夜,你對生活的全部理解就是這些嗎,弟弟?你難道還沒有能

弄明白,生活中有著比這些事情更深刻的東西?它駕馭著我們的心靈,能給予我們比放縱、淫蕩過

夜這些事有更大的樂趣,這就是精神的聯繫!」「不,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你談到的這些,最終必然仍是上牀睡覺,必然是放縱、淫蕩一番,擁抱

著過夜。不論怎樣,男女之間的感情,最後都是如此,除非它是一種懸空的,、沒有結果的感情,

就像你所說的偉大的愛情故事裡所發生的那種感情,或像發生在你和你那個還在府第的塔樓裏等待

著你的迷人的公主之間的那種感情。」([埃及]尤素福.西巴伊《回來吧,我的心》)

·慾望是人遭受磨難的根源。誠然,慾望可以使人得到歡樂和幸福;但這歡樂、幸福的背後卻是苦

難,樂極是要生悲的;一切慾望實現之後,卻也免不了災難。

假如人能夠遏制住自己的種種慾望,過著無求的生活;那麼,他纔算主宰了自己的生活,掌握了自

己的命運。([埃及]尤素福.西巴伊《廢墟之間》)

·誰能做到不計福禍,不悲不喜,無欲無恨,且懷有敬篤虔誠之心,誰就是我所喜歡的人。誰能驅除迷戀,等同看待榮辱,誰能等視敵友,等視嚴寒酷暑,誰能沉默無言,等視毀譽,思想堅定,對我虔信,事事滿意,居無定處,誰就是我所喜歡的人。([印度]《薄伽梵歌》)

0.0.

·如追求幸福,為人要完全知足,節制慾望,因為知足為幸福之源,反之則為不幸之源。

不要沉湎於任何肉慾,要盡心竭力克服聲色過度的偏好。([印度]《摩奴法典》)

·無自我和去物慾的覺醒者, 可達神仙不能企及的最高境界。([印度]瓦魯瓦爾《古拉爾箴言》

·無滿足之心的人不可能消滅奢望, 有奢望之人想得到幸福只是夢想。([印度]杜勒西達斯《羅

摩功行之湖》)

·慾望是使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和所有的世界過程充滿生命力,並且使它們繼續發展的那種動力、能

量和潛力。相互聯繫的痛苦與歡樂是慾望之心的跳動,因而它們比任何其他相互聯繫的事物更重要

。慾望又分兩種:那引起痛苦的慾望造成仇恨,即想要排擠的那種慾望;那引起歡樂的慾望創造愛

,即想要親近和撫育的那種慾望。聯繫這兩種慾望的第三者———平靜,可以說是對許多不同的形

式、等級和程度都漠不關心。自我保護、自我增長和自我繁殖是慾望的三種主要的形式。([印度]

薄伽萬.達斯《關於自我的學說》)

0.0.

·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有的也失掉了。([古希臘]伊索《伊索寓言》

·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數量很少,他們極少接受大自然的饋贈,而是教育訓練的結果,當受到需求

和慾望的攻擊時,他們能夠控制自己,並信守中道;當他們可能掙到一大筆錢時,他們的慾望是清

醒的,寧願適可而止而不求多。這類人是很少的,多數人則正相反:他們的慾望是無限的,當他們

只能得到中等數量的東西時,他們卻想要得到無限多的東西。([古希臘]柏拉圖《法律篇》)

·節制之人既不喜歡放縱之徒所喜愛的大部分事物,相反地他們厭惡這些事物。一般說來他們也不

喜愛那些不應當的事物。而對於喜愛的事物也不太過,得不到時不過於苦惱,既是得到了也有所節

制。不太過,不違時,對於可以喜愛的事物,又有益於身體健康和不違反正義的事物,而且又是他

們力之能及的,則必然有節制地加以追求。如果一個人不能如此自製其行,則其快樂就會不當,有

節制的人正是以這種正確的理性指導自己的行動的。([古希臘]亞裏士多德《倫理學》)

0.0.

·貪婪的人必定也是焦慮的人:因為他生活在焦慮的狀態下,在我看來,他也就決不會自由。([

古羅馬]西塞羅《辯論集》)

·對那些已得到它們的人來說,那些有價值的和急切尋求的東西是沒有任何好處可言的。對那些沒

有得到的人來說,他們總是有一種幻想:當這些東西到來時,所有的好處都會隨之而來。然而,在

它們到來時,興奮的感覺、輾轉反側的心清,還是依然如故,這時是厭膩,以及對未來東西的慾望

。因此,要獲得自由靠的不是全部佔有所慾望的東西,而是靠擺脫慾望。

對你來說,你擁有的東西都顯得那麼小;對我來說,所有我擁有的東西都顯得那麼大。你的慾望是

不能滿足的;我的是容易滿足的。當孩子把手伸進細頸陶罐,從那裡掏出些小玩意兒時,這種情況

就會發生;如果抓了滿滿一手,他們就什麼也拿不出來,他們會哭起來。把手裡的東西放下去一些

,你就能從罐中把東西掏出來。你必須放棄你原先的慾望;不要慾望許多事情,你就能得到你想要

得到的東西。

要記住,你的言談舉止應像是在宴會上。每樣東西都放在你面前,而你只能伸出手,拿適量的東西

。它們在你面前轉過去了,你不能讓它們停住。它們還會再來,但你不能慾望中燒,按捺不住,之

恩那個靜候它們的到來。當有了要娶妻養子、獲得職位和財富的慾望時,你也應該這樣做。這樣,

你就有資格時常和神們歡宴。如果你連擺在你眼前的東西都不伸手,能夠放棄它們,那麼你就不僅

僅有資格和神們歡宴,你甚至有資格和他們一起進行統治。[古羅馬]愛比克泰德《語錄》)

·帶著快感所犯的罪行比帶著痛苦所犯的罪行更應受到譴責。從總體上說,前一種人是因為首先受

到了別人的錯待,然後才帶著痛苦發泄了怒氣;後一種人的行為則來自他自己要做壞事的衝動,他

要做某事的動機來自慾望。([古羅馬]奧勒留《沉思錄》)

0.0.

·自然使每件事物都傾向於同它相適合的東西。因此,人天然地要求有適合自己的愉快。...節制

並不是要人擺脫這些愉快,而是要人擺脫那些反對理性的愉快。因此很明顯,節制並不反對人類本

性具有的傾向,而且還是依據這種傾向的。([義大利]阿奎那《神學大全》)

·想表現得精明的慾望常常阻止了實際上變得精明。

假如我們完全弄清了我們慾望的是什麼,我們大概就不會那樣熱烈地欲求那些東西了。

我們決不會熱烈地慾望僅憑理智所慾望的事情。

沒有私慾的人尚比沒有嫉妒心的人多些。

根除第一個慾望遠比滿足所有隨後的慾望容易。

我們怎麼能夠擔保我們將來想要什麼呢,既然我們此刻都不能確切知道我們現在想要的東西。([

法國]拉羅什福科《道德箴言錄》)

·就拿一個最通達事理、最想得開、情慾最淡薄的女人來說,在她的眼中,一個男人(即使是對她

最無所謂的一個男人)的最不可饒恕的罪過,是他能夠佔有她而卻偏偏予以拒絕。([法國]盧梭《

懺悔錄》)

0.0.

·一個男人只說一對一個女人產生慾望,不是因為她是一個人,而是因為她是一個女人。她是一個

人的事實,對他是無所謂的。([德國]康德《在柯尼斯堡的演說》)

·貪婪是一種永不能滿足的、普遍存在的情感。由於幾乎每一物品都可讓有著不同嗜好和氣質的人

得到快樂,所以物品帶來的快樂就可靠擁有財富來獲得。([英國]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

·寧可扼殺一個襁褓中的嬰兒,也不要讓未出場的慾望滋長。([英國]布萊克《天堂與地獄的婚姻

》)

·生活中有兩大悲劇:一個是失去你心中的慾望;另一個是獲得慾望。([英國]蕭伯納《人與超人

》)

0.0.

8.3 論情緒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緊張對什麼事都有弊無利。...只要憑「愚公移山」的意志,存著「我盡我心」的觀念;一緊張

就馬上叫自己鬆弛,對付你的精神要像對付你的手指一樣時時刻刻注意放鬆,...要緊的是實地去

做,而且也要跟自己鬥爭;鬥爭的方法當然不是緊張,而是沖淡,而是多想想人生去,宇宙去,把

個人看得渺小些,那麼自然會減少患得失之心,結果身心反而舒泰,工作反而順利。(傅雷《傅雷

家書》)

·好脾氣原本屬於身心健康,精力充沛時的人。(柯雲路《人生諮詢錄》)

0.0.

·聖人說:「摔跤獲勝者算不上豪傑,發怒時能剋制自己的人方稱好漢。」聖人說:「切勿動怒。」([埃及]穆罕默德艾瑪熱《布哈里聖訓實錄精華》)

·在世界上,生氣是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它決不會讓人做出正確的決定,所以不應該很快去執行生

氣時做出的決定。當然,首先應該不生氣,而是冷靜地考慮每件事情。如果生氣時做了決定的話,

那麼也不應該馬上去執行,這樣做有好處。([印度]《慢性子的吉爾迦裏》)

·當一個人在世上,再也沒有任何依靠的時候,他也就無所畏懼了。([印度]普列姆昌德《仁愛道

院》)

·陌生的事物常常顯得最可怕,儘管實際上它們並不如此;我們更好地認識它們,即使是真正可怕

的事物,也降低了可怕的程度。([古希臘]普魯塔克《卡伊烏斯.馬瑞烏斯》)

·死亡和痛苦並不是可怕的,而對痛苦或死亡的恐懼是可怕的。([古羅馬]愛比克泰德《語錄》)

0.0.

·除非遭受了痛苦,除非有一種要報仇的慾望和希望,否則不會產生憤怒。如果遭受了傷害的人有

著很優秀的品質,憤怒就不會隨傷害而來,而代之的僅僅是遺憾。([義大利]阿奎那《神學大全》

·如果我們抵制住了激情的誘惑,這更多地是因為它們的微弱而非我們的堅強。

心不在焉減弱了那些平庸的激情,增強了那些偉大的激情,就彷彿風熄滅了蠟燭卻燃旺了火焰。

命運和情緒統治著世界。

那些最猛烈的激情有時會放鬆我們一陣,而虛榮心卻總在挑動我們。

激情只是自愛的各種口味。

所有的激情無非是血壓熾熱和冷凝的各種等級。

我們的懊悔與其說是對我們所做的壞事感到的內疚,不如說是對可能降臨到我們身上的後果感到的

恐懼。

希望和恐懼不可分離,沒有希望就沒有恐懼,沒有恐懼亦沒有希望。([法國]拉羅斯福科《道德箴

言錄》)

0.0.

·對於激情與情慾有節制,能自克,並能平心靜氣的謀慮,這不僅從很多方面看是好的,並且似乎

是一個人的固有價值的一部分;但是,雖則古人曾經無條件地讚美這些品性,其實並不配人們漫無

限制的稱讚它。因為假如沒有善良的意志為準則,這些品性可以變成壞的;一個流氓的頭腦冷靜不

僅會使他更加危險,而且在我們看來,這比他不冷靜更加可惡。([德國]康德《倫理學的形而上學

的基本原理》)

·沒有什麼感情比恐懼更令人苦惱了,它給我們巨大的痛苦,並使我們在我們自己的眼中顯得卑微

不堪。([英國]鮑斯威爾《倫敦日記》)

·沒有比興奮更接近絕望的了,而興奮卻從絕望中獲得最好的東西。([德國]亨利希.曼《亨利四

世》)

·笑著的哲學家與哭著的哲學家絲毫沒有對立「同樣的情況使人笑,也會使人哭。沒有任何全心全

意的人,沒有任何健全的藝術能夠侷限於一種情緒。([美國]桑塔耶納《人與處境》)

·我們要把情緒和情感區別開來。情緒在進化過程中先於情感而產生,傾向不僅人有,動物也有,

它是一種生理需要滿足與否的反映。情感是在情緒的基礎上,與理性的相互作用下,並在社會諸多

關係形成進程中發展起來的,情感是隻屬於人的。([蘇聯]魯克《情緒與個性》)

0.0.

8.4 論悲歡

·子路問於孔子曰:「君子亦有憂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則樂其意;既已得之,又樂

其治。是以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

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也。」(荀況《荀子.子道》)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短歌行》)·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李白《秋浦歌》)·百年愁裏過,萬感醉中來。 惆悵城西別,愁眉兩不開。(白居易《別衛蘇》)

·快樂是在心裡,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轉為煩惱。...沒有苦痛便是幸福,再進一步看,沒

有苦痛在先,便沒有幸福在後。...有時候,只要把心性敞開,快樂也會逼人而來。這個世界,這

個人生,有其醜惡的一面,也有其光明的一面。...我們應該快樂。(梁實秋《快樂》)

0.0.

·悲愁的心只有在孤寂中才能得到安寧,它遠離人羣,如同受傷的羚羊離羣索居,隱匿在山洞裡,

直到痊癒或是死亡。([黎巴嫩]紀伯倫《折斷的翅膀》)

·你的歡樂,就是你的去了面具的悲哀。連你那湧溢歡樂的井泉,也常是充滿了你的眼淚。不然又怎樣呢?悲哀的創痕在你身上刻的越深,你越能容受更多的歡樂。你的盛酒的杯,不就是那曾在陶工的窯中燃燒的坯子麼?那感悅我心神的笛子,不就是曾愛尖刀挖刻的木管麼?當你歡樂的時候,深深地內顧你的心中,你就知道只不過是那曾使你悲哀的,又在使你歡樂。當你悲哀的時候,再內顧你的心中,你就看出實在是那曾使你喜悅的,又在使你哭泣。你們有些人說:歡樂大於悲哀。也有人說:不,悲哀是更大的。我卻要對你們說,它們是不能分開的。它們一同來到,當這一個和你同席的時候,要記住那一個正在你牀上酣眠。真的,你是天平般懸在悲哀與歡樂之間。只在盤空的時候,你才能靜止,持平。當守庫者把你提起來,稱他的金銀的時候,你的哀樂就必需升降了。([黎巴嫩]紀伯倫《先知.歡

樂與悲哀》)

·我們今天的悲哀裏最苦的東西,是我們昨天的歡樂的回憶。([黎巴嫩]紀伯倫《沙與沫》)

0.0.

·我飲酒絕不是貪圖歡樂,僅僅是為了把愁苦遺忘,無論是在白天還是在黑夜,我急需有陣陣昏醉忘我的感覺。象徵著物質世界的酒盞要永不停息的繼續傳遞,哲人應永遠酩酊大醉在物質世界的佳釀中。生命的囚牢與悲痛的桎梏實質上它們是一件事物的兩種說法,人在死亡之前怎麼可能擺脫悲痛。([印度]《伽利布抒情詩》)

·人的天性,一方面是對歡樂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對自我犧牲的想望。當前者無望時,後者就增加

了力量,而且,就在它這樣尋找更為充分的發揮餘地的時候,一種崇高的熱情充滿了靈魂。所以,

我們在渺小的困難面前是懦夫,而巨大的悲痛卻會喚起我們真正的大丈夫氣概,使我們變得勇敢起

來。所以,在這些悲痛之中,有一種歡樂。([印度]泰戈爾《孟加拉掠影》)

0.0.

·一個人不會因為缺少了他經驗中所沒有享受過的好事而感到悲傷;真正的悲傷是在喪失了他慣於

享受的東西時才會被感覺到的。([古希臘]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肉體快樂...幾乎總是以先前的痛苦作為它們的條件,因此,可以正確地把它們看做是盲從的。

([古希臘]柏拉圖《斐多篇》)

·沒有一種快樂自身是壞的。但是,有些可以產生快樂的事物卻帶來了比快樂大許多倍的煩惱。(

[古希臘]伊壁鳩魯《致美諾益凱的信》)

·站在岸上看船舶在海上簸蕩是一件樂事;站在一座堡壘窗前看下面的戰爭和它底種種經過是一件

樂事;但是沒有一件樂事能與站在真理的高峯目睹下面谷中的錯誤、漂泊、迷霧和風雨相比擬的。

([古羅馬]盧克萊修《物性論》)

·對快樂我們能說的最好的話是承認,它給生活增添了某些色彩。但無疑,它增加的不是什麼真正

合適的東西。([古羅馬]西塞羅《論義務》)

·肉體上的快樂是不足道的、短暫的,而且是非常有害的,不要這些東西,就得到一種有力的、愉

快的提高,不可動搖的,始終如一,安寧和睦,偉大與寬容相結合。要知道,一切漫無約束的東西

都是軟弱的標誌。([古羅馬]塞涅卡《論幸福的生活》)

0.0.

·人們對於所愛的東西失而復得,比保持不失感到更大的快樂,這種心情究竟從何而來呢?...戰

勝的元首舉行凱旋禮,如果不戰,不會勝利;戰爭中危險愈大,則凱旋時快樂愈甚。航海者受風浪

的簸弄,受覆舟的威脅,都膽戰心驚等待與波浪為伍,忽然風浪平息,過去的恐怖換取了這時的欣

慰。一個親愛的人害病,等到病勢減輕,雖則元氣尚未恢復,還不能行走,但人們所感到愉快絕不

是他未曾患病、健步行走時所能感覺的。人生愉快的心情,不僅來自突然的、出乎意料的遭遇,也

來自確定的、自尋的煩惱。([古羅馬]奧古斯丁《懺悔錄》)

·不適度的悲傷是心靈的疾病,而根據生命的現時狀態適度悲傷是有完好品質的靈魂的標誌。([

義大利]阿奎那《神學大全》)

·適當的悲哀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過度的傷心卻可以證明智慧的欠缺。([英國]莎士比亞《羅密

歐與朱麗葉》)

0.0.

·哲學輕易地戰勝已經過去的和將要來臨的痛苦,然而現在的痛苦卻要戰勝哲學。

比起保持沉默來,我們較喜歡談論自己的痛苦。

我們給我們的悲痛以某種託辭,但引起悲痛的常常不過是利益和虛榮。

有某些眼淚在欺騙了被人之後,常常接著欺騙我們自己。([法國]拉羅斯福科《道德箴言錄》)

·斯多葛哲學的偉大之處即在於當意志在自身內堅強集中時,沒有東西能夠打進去,它能把一切別

的東西擋在外面,因為即使痛苦的消除也不能被當作目的。([德國]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

·有這樣一種奇怪的事實,在惡劣的日子裡,我們可以很清楚地回憶起此時此刻已不復存在的好時

光;而在好日子裡,我們卻對苦日子只有很淡漠、很不完全的記憶。([德國]叔本華《進一步的心

理學觀察》)

0.0.

·人總喜歡尋求一些能夠給自己減輕痛苦的思想。([俄國]車爾尼雪夫斯基《怎麼辦》)

·真正的痛苦是人們默默承受著的,不願別人憐憫和安慰的痛苦。([法國]喬治.桑《木工小史》

·笑是無法解脫的存在狀態中暫時的、轉瞬即逝的解脫。([美國]哈維.閔德斯《》)

·一個人無論做了什麼,但最終他將切身感到一種無望的空虛,並為他一生所耗盡的精力沉痛地感

到惋惜。而沉湎於自我、在內心裡玩味者痛苦的人,一輩子都會感到自己是一個思想豐富的人,是

一個英雄。人在內心裡有了某種牢靠的東西,那他就擺脫精神上的貧乏,而世界上沒有比痛苦更為

牢靠的東西。([蘇聯]高爾基《高爾基文集》)

0.0.

8.5 論苦悶與孤獨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

山東兄弟》)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李煜《烏夜啼》)

·我喜歡適度的孤單,心靈上最釋放的一刻,總捨不得跟別人共享,事實上也很難分享這絕對個人

的珍寶。(三毛《背影.黃昏的故事》)

·也許人和兩個人之間都根本不會產生什麼東西。一個人孤獨地生活...孤獨地走進墳墓...孤單地

生,孤單地死,是人生最終的真理。([肯亞]恩古吉《一粒麥種》)

0.0.

·假如我想人伸出空手而得不到東西,那當然是苦惱;但是假如我伸出一隻滿握的手,而發現沒有

人來接受,那纔是絕望呢。

當人們誇獎我多言的過失,責備我沉默的美德的時候,我的寂寞就產生了。([黎巴嫩]紀伯倫《沙

與沫》)

·世界上沒有一個孤獨的人是個完整的人,他只是一半;只有當他好另一半以赤誠的心互相結合起

來的時候,才能得到完整。([印度]泰戈爾《摩克多塔拉》)

·「消極性孤獨」,以強烈的依賴心,希望借著與他人交往,來消除孤獨的想法為中心所形成的。

人只要停留在這種「消極性孤獨」的階段,便難以獨立,無法確立自我的自主性。相反的,「積極

性孤獨」是不打擾他人,自我判斷,自己冷靜探討人生前途時的必要狀態,能存在於「積極性孤獨

」中的人,必能肩負起自己的責任。([日本]箱根總一《孤獨心理學》)

0.0.

·對於一個耽好孤寂的人,伴侶並不是一種安慰。([英國]莎士比亞《辛白林》)

·唯獨在這些孤獨和沉思默想的時刻,我纔是真正的我,纔是和我的天性相符的我,我才既無憂煩

又無羈束。

我學會了毫無怨言地面對現實,力圖一如既往地熱愛那萬千的事物,而當它們相繼把我拋棄,直到

我成了孤零零的一個人,舉目無親時,我最後又恢復了自身的平衡。因為,既然我不再依戀任何別

的東西,我就依靠我自己。([法國]盧梭《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

·人生的路途崎嶇坎坷,充滿荊棘和顛簸;肉體生命的死亡經常受到阻塞,受到展緩,使我們的精

神苦悶不斷地往後延伸。([德國]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人生是在痛苦和無聊之間像鐘擺一樣的來回擺動著;事實上痛苦和無聊兩者也就是人生的兩種最

後成分。...在人們把一切痛苦和折磨都認為是地獄之後,給天堂留下來的除閑著無聊之外就再也

沒有什麼了。([德國]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0.0.

·我說不出我對什麼感到茫然失措。我就是感到整個是這樣。萬物與我們本身都沉入一種麻木不仁

的境界。([德國]海德格爾《形而上學是什麼》)

·一切偉大之物,總是遠離了市場與榮譽才能發生:新價值之發明者總住在離市場與榮譽很遠的地

方。朋友,逃吧,逃到你的孤獨裏去吧:我看出你全身為毒蠅所傷害。逃到強暴的風吹著的地方去吧!我愛那想創造高出於己的而因此死滅的人。你走在他們的前頭,但你升得愈高,在嫉妒者的眼中便愈發顯得渺小,尤其是在天空飛翔者更為人所深惡痛絕!不過,你所可能遇見的最大敵人仍是你自己———你埋伏在山洞和森林中,隨時準備著 偷襲自己

。([德國]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感到完全的孤獨或導致精神失常,正像身體的飢餓會導致死亡一樣。([德國]弗洛姆《逃避自由

》)

第9篇 《論人的情感》(下)

9.1 論愛與恨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論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親之過小而怨,是不可磯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磯,亦不孝也。(孟軻

《孟子》)

·愛人不獨利也,待譽而後利之;憎人不獨害也,待非而後害之。(韓非《三守》)

0.0.

·浪漫的愛,有一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這愛永遠處於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步,永遠存在於追求的狀態

中,永遠被視為一種極聖潔又高貴極虛無縹緲的東西。一旦接觸實際,真箇的與這樣一個心愛的美

貌的女子自由結合後,幻想立刻破滅。原來的愛變成了恨,原來的自由變成了束縛,於是從頭再開

始追求心目中的「愛,自由與美」。這樣周而復始地兩次三番下去,以至於死。 (梁實秋《談徐

志摩》)

·有人說:愛是投降,愛是征服。這兒只有一個主人,一個奴隸,或者兩個同時都是奴隸。這些違

反天性的人們,只能把兩個意志中間的一個摧殘了,甚至兩個都一齊摧殘了,才能把他們勉強結合

在一起。可憐這兩個犧牲者將永遠被束縛在溫柔的桎梏上,耕耘著沒有收穫的土地。

  憑力量,憑思想,憑美麗的肉體,賃物質的誘惑而戰勝了對方,使對方成為了自己的俘虜,這

不是把整個身心去愛,而只是把自己一部分表面去愛罷了。愛情將在心靈的吝嗇病裏死於窒息,剩

下來的只有卑鄙的自私的佔有的慾望。(黃秋耘《門外愛談》)

0.0.

·人人心裡都有些仇恨。可是聰明的人,最願意消滅仇恨,而不願意培養仇恨。([阿拉伯]伊本.

穆加發《卡里來和笛木乃》)

·愛在靈魂裏,似酒在杯中。看去淡如水,內藏喘息聲。([黎巴嫩]紀伯倫《以上帝發誓,我的心

》)

·愛的欠缺就是某種程度的無情,因為愛是完美的意識。我們沒有愛是因為我們不能包容,或者更

確切地說,因為我們不能包容,所以我們不愛,因為愛是我們周圍一切事物的最終目的。愛不僅是

感情,也是真理,是植根於萬物中的喜,是從梵中放射出來的純潔意識的白光。所以與一切有情合

一的人既存在於外界天空也存在於我們內在的靈魂中,我們必須達到那種意識的頂點,那就是愛。

([印度]泰戈爾《人生的親證》)

·性慾雖不是高尚的東西,可是也不能認為是低劣的東西,是中性,是無差別的東西。我們的戀愛

之說以被看成低劣,是反映著我們低劣的人格,並不是因為性慾本身是低劣的。([日本]二葉亭四

迷《平凡》)

0.0.

·接受別人恩惠是件快事,只要我們相信我們能夠回報之。當遠遠不可能回報時,它得到的就是仇

恨而不是感激。([古羅馬]塔西佗《編年史》)

·博愛不是任何一種愛,而是上帝之愛。因此,沒有任何恨能直接與博愛相對立,在一切罪惡之中

,對上帝的恨是最大的罪。([義大利]阿奎那《神學大全》)

·做好事和做壞事均能招致仇恨。([義大利]馬基雅維利《君主論》)·...一位好父親對孩子的愛卻如此純潔,做父親的絕不希望從中獲取什麼,也不想比已有的佔有

更多的東西,不想藉此與孩子比已有的聯繫得更緊。由於他將孩子視為自己的完全再現,他像為自

己一樣地尋求他們的利益,甚至更熱心,...他通常更傾向於選擇他們的利益,而不是他自己的,

並且,他決不擔心由於搭救他們而消耗了自己。([法國]笛卡爾《靈魂的情感》)

0.0.

·如果有一種不和我們其它激情相攙雜的純粹的愛,那就是這種愛:它蔭藏在心靈的深處,甚至我

們自己也覺察不到它。當我們根據愛的主要效果來判斷愛時,它更像是恨而不是愛。當我們的恨太活躍時,它就把我們降低到我們所恨的人之下。一個正派人可能像一個瘋子那樣去愛,但不會像一個傻瓜那樣去愛。當我們沒有愛時去獲得愛,比當我們有愛是想擺脫愛更為容易。([法國]拉羅斯福科《道德箴言錄

》)

·凡遵循理性的指導而生活的人,將必儘可能努力使他自己勿為恨得情緒所激動,因此,他將必努

力使他人亦勿感受到痛苦。...一個努力用愛去制服恨的人是很愉快的,...他可以毫不費力地反抗

一個人,甚或多數人,絕不須要求任何外力或命運的幫助。

愛不是別的,乃是一個外在的 原因的觀念所伴隨著的快樂。恨不是別的,乃是另外一個外在的原

因的觀念所伴隨著的痛苦。([荷蘭]斯賓諾莎《倫理學》)

0.0.

·愛是感覺,不是意願或意志。我不能愛是因為我不願愛,並非因為我不應當(不必)愛,因此,

沒有愛的義務這類事。([德國]康德《倫理學的形而上學的基本原理》)

·如果我講過一句話曾傷害了某個人,我再對他說多少好話也無濟於事。([英國]鮑斯威爾《約翰

遜傳》)

·懷恨的人,恨必反報於他。([德國]貝多芬《貝多芬語錄》)·所有人從最初就知道,在其動物性行為之外,生活中還有另外一種更美好得行為。它不僅獨立於滿足動物性慾望的行為之外,而且相反,越剋制動物性的樂趣,它的優越性越明顯。這種感情,這種解決了一生的矛盾、給人以最大好處的感情是眾所周知的,它,就是愛情。生活是服從於理性法則的動物性的活動。理性是這樣的法則:為了自身的利益,人的動物性必須遵

循之。愛是唯一有理性的行為。([俄國]列夫.託爾斯泰《論生活》)

0.0.

9.2 論性愛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

絕。(古詩十九首.上邪)

·王渾妻鍾夫人,每嘗卿渾,渾曰:「詎可爾!」妻曰:「憐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

卿。」(劉義慶《世說新語》)

·終日望夫夫不歸,化為孤石苦相思。望來已是幾千載,只似當時望時。(劉禹錫《望夫石》)·相見不得親,不如不相見。相見情已深,未語可知心。 胡為守空閨,孤眠愁錦衾。錦衾與羅幃

,纏綿會有時。 春風正澹蕩,暮雨來何遲。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 光景不待人,須臾發成絲

。當年失行樂,老去徒傷悲。 持此道密意,毋令曠佳期。(李白《相逢行》)

0.0.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王維《相思》)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

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

·我事事村,他般般醜。醜則醜村則村意相投。則為他醜心兒真,博得我村情兒厚。似這般醜眷屬

,村配偶,只除天上有。(張文潛《元代散曲選》)

·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睡不穩紗窗風雨黃昏後,忘不了新愁與舊愁,

咽不下玉粒金蒓噎滿喉,照不見菱花鏡裏形容瘦。展不開的眉頭,挨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

住的青山隱隱,流不斷的綠水悠悠。(曹雪芹《紅樓夢》)

0.0.

·對終身伴侶的要求,正如對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樣不能太苛。事情總有正反兩面:

追得你太迫切了,你覺得負擔重,追得不緊了,又覺得不夠熱烈。溫柔的人有時會顯得懦弱,剛強了又近於專制。幻想多了未免不切實際,能幹的管家太太又覺得俗氣。只有長處而沒有短處的人在哪兒呢?世界上究竟有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撫躬自問,自己又完美到什麼程度呢?這一類的問題想必你考慮過不止一次。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本質的善良,天性的溫厚,開闊的胸襟。有了這三樣,其他都可以逐漸培養,

而且有了這三樣,將來即使遇到大大小小的風波也不致變成悲劇。(傅雷《傅雷家書》)

0.0.

·愛就像健康一樣,親人團聚時,感覺不到什麼愛,親人分離時才覺得它的可貴。([埃及]納吉布

.邁哈福茲《宮間街》)

·一個女人,當她熱戀時,便越發注意自己的容貌,蓄意要把自己打扮得風姿秀逸。這不單是為了

要取悅於她的愛人,主要是要取悅於愛情本身,取悅於她胸中的那個被稱作為愛情的東西。([埃

及]伊.阿.庫杜斯《罪惡的心》)

·那些失去了愛情的人們,卻是愛情的富有者。([埃及]艾尼斯.曼蘇爾《世界二百天》)·愛一個正愛著別人的人是痛苦的事。這也許比愛一個他也愛你但離開了你的人來得更痛苦。女人一找到愛人,世界在她眼裡就會煥然一新。一切倔強的鬥志都會煙消雲散。硬闆闆的臉容也會

改變。她不再用頭腦去思想,而用心靈去感受了。([南非]彼德.亞伯拉罕《礦工》)

0.0.

·愛情當初不過是一點唾涎,繼續發展下去,它會變成汪洋大海呢。

害單思病的人是沒有葯醫治的,當事者跟瘋子是沒有區別的。對一個人來說,他不能因為需要喫喝而終日老坐在廚房門前不動;同樣的,他也不能因為需要解決

性慾而終日陪隨女人。對於飲食,要求足以充饑解渴的分量便可以。([阿拉伯]《一千零一夜》)

·真正的愛情源於精神上的相通,如果這種相互理解不能在片刻間實現,那麼,即使是一年和整整

一代也無濟於事。([黎巴嫩]紀伯倫《折斷的翅膀》)

·情人只擁抱了他們之間的一種東西,而沒有互相擁抱。([黎巴嫩]紀伯倫《沙與沫》)0.0.·你在上天舉起你的燈,它將光明灑在我的臉上,它的陰影卻籠罩了你。我再心裡舉起愛之燈,它的光明落在你的身上,我卻被拋閃在陰影背後。([印度]泰戈爾《採果集

》)

·儘管學問能完全充實一個人的心靈,可是愛神仍能排除一切障礙從心靈中升起。對愛神來說,人

的心靈中不乏棲身之地。

手已經握在一起了,何必再執筆寫詩呢?最好的韻腳是手與手的相握,你的手指對我的手指所說的

話是迄今為止任何一個詩人都無法如此自然表達出來的。

愛情的悲劇之所以發生是由於人們不承認對方是獨立的,因而無法使對方得到滿足。為了把自己的

願望強加在別人頭上而出現壓制時,就會產生想按照自己的意志來塑造別人的念頭。([印度]泰戈

爾《最後的詩篇》)

·如果我佔有了天空和它所有的星星,佔有了地球和它無窮的寶藏,我仍是要求增加的。但是,如

果她成了我的,則我雖僅有這個世界的最小一隅,即已感到很滿足了。([印度]泰戈爾《愛者之貽

》)

0.0.

·戀愛與性慾不是一碼事,兩者的不同在於:性慾不需要尊重對方,不必為對方的命運擔憂;戀愛

則是崇拜對方,為對方的命運著想。戀愛唯有理想的對象方會產生,而性慾的對象也可以是自己所

鄙視的人。([日本]武者小路實篤《人生論》)

·愛是執著專一的思念,性卻是漂流無蹤的。([日本]今道友信《關於愛》)·使人最廣泛而且最實際地體驗到人是存在於神和動物之間的,事實上就是性慾和倫理的內在矛盾。現在以公認的形式滿足性慾的便是合法的結婚。現代的婚姻中,...不能把對異性的精神上的嚮往和肉體的 慾望結合在一起,在輕視女性的同時,把性慾視作是遊離於人格以外的個別生理得慾望而不予重視,這種傾向很強烈。然而,這樣就避開了性在人性中應該佔什麼地位這一人類最大的課題。人在神性和獸性並立的情況下,即人作為矛盾的存在還沒有統一的情況下就結婚,這樣,人永遠不能使自己得到升華。性是探視人身上實際存在的深淵的最好窗口。正如比維爾所說的那樣:「性表現而肉體和精神的溶合,性行為是在他人的實際存在中確認自己存

在性的行為。」([日本]津留宏、泉宇佐《結婚心理學》)

0.0.

·...在戀愛中的女人只要淡淡地化一下妝就行了。我總覺得女人在濃妝艷抹的時候,正是她想把

自己那可恥的的野心隱藏起來的時候。([日本]長尾信子《女性心理學》)

·不管是誰,對給自己的慾望予滿足的,或即將給予滿足的他人都會不無好感的。愛情與性慾的差異就表現在對象選擇的天平上,人品和肉體的砝碼重的不同。也許在性交的短暫時刻裏有過他我雙方的融合一體感,但這至多隻是生物的本能意識,遠遠沒有達到人類思想領域的崇高境界。對某個特定的對象愛得如醉如癡,從文學的角度看也許是很美的,可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卻是病態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自我體現、自我更新,需要更高層次的升華。一般男性,總想採取一切方法讓女性能得到性的快感。如果女性不表現出快感,男人將會失去這種身為男性的自信心。能解除男性的自我孤獨、自我禁錮的女性並非只有一個人。因此,男性就沒有一定要傾心於某一特

定女性的必然性。([日本]國分孝康《婚姻心理分析》)

·性的接觸,是奪走對方奧祕的終點,同時也好像是赤裸裸地暴露一切弱點的起點。([南朝鮮]金

光墉《裸身》)

0.0.·為著品德而去眷戀一個情人,總是一種很美的事。真正的愛情就是要把瘋狂的或是近於淫蕩的東西趕得遠遠的。([古希臘]柏拉圖《文藝對話集》)·和我第一次結為夫婦的人,把我的愛都帶走了;他還佔有著我的愛,保存在墳墓裏。([古羅馬]

唯吉爾《埃涅阿斯紀》)

·一切真正偉大的人物(無論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銘於人類記憶中的),沒有一個是因愛情而發狂的人;因為偉大的事業抑制了這種軟弱的感情。愛情的報酬永遠是這樣,要不是回愛,就是一種內心的隱藏的輕蔑,這條定理是真的。...人性之

中有一種隱祕地愛他人的傾向和趨勢,這種傾向若不消耗在一個人或少數人身上,將很自然地普及

於眾人,使人變為仁慈的。...夫婦之愛,使人類繁衍,朋友之愛使人完美;但是無度的淫愛則使

人敗壞並卑賤。過度的愛情追求,必然會降低人本身的價值。([英國]培根《論人生》)·智慧因思慮而變成軟弱,心靈因戀慕而痛苦異常。([英國]莎士比亞《維洛那二紳士》)·愛情不過是一種瘋狂;我對你說,有了愛情份的人,是應該像對待一個瘋子一樣,把他關在黑屋

子裏用鞭子抽一頓的。那麼為什麼他們不用這種處罰的方法來醫治愛情呢?因為那種瘋病是極其平

常的,就是拿鞭子的人也在戀愛哩。([英國]莎士比亞《皆大歡喜》)

0.0.

·給愛情下定義是困難的,我們只能說:在靈魂中,愛是一種佔支配地位的激情;在精神中,它是

一種相互的理解;在身體方面,它只是對躲在重重神祕之後的我們的所愛一種隱祕的羨慕和優雅的

佔有。

愛情不可能長期地隱藏,也不可能長期地假裝。當人們不再相愛時,幾乎誰都會為他們曾有的那愛感到羞恥。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從未有過私情的女子,卻很難找到只有過一次私情的女子。愛情只有一種,其副本卻成千上萬,千差萬別。愛情和火焰一樣,沒有不斷的運動就不能繼續存在,一旦它停止希望和害怕,它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法國]拉羅斯福科《道德箴言錄》)

0.0.

·在愛情中有兩種堅貞不渝:一種是由於我們不斷地在我們的愛人那裡發現可愛的新特點,另一種

則不過是由於我們想獲得一種堅貞不渝的名聲。

使情人們在一起比此次從不感到厭倦的原因是他們總在談論自己。愛情的最大奇蹟,就是消除了調情。我們為了繼續對我們的愛人保持忠誠而施於自身的強迫,很難說比不忠要好。一個人會長久地留住他的第一個情人,當他還沒有找到第二個的時候。處在愛戀中的女子,比起原諒小的不忠來更容易原諒那些大的冒犯。([法國]拉羅斯福科《道德箴

言錄》)

0.0.

·女人在最初的激情中愛她的戀人,在隨後的激情中則是愛愛情本身。

真正的愛情已夠難得,真正的友誼更屬罕見。無論愛情多麼令人愉快,它還是更多地依靠展示它的方式而非它半身來愉悅人。沒有比相信我們是被人愛著更自然也更自欺的了。當我們厭倦愛時,我們很容易忍受別人對我們的不忠,以便我們解除自己忠誠的義務。在愛情施以很少的愛,是保證被愛的一個可靠手段。([法國]拉羅斯福科《道德箴言錄》)0.0.

·肉體的愛或性慾乃起於愛好身體的外形,一般地講來,凡任何不基於心靈的自由,而承認一個別

的外在原因的愛,都容易轉變成恨。此外還有一種發狂(的愛),但這卻更壞,因為這種的愛只能引

起爭鬥,不能增進協調。([荷蘭]斯賓諾莎《倫理學》附錄)

·一個誠實的人是不會單單愛而不敬的,因為,我們之所以愛一個人,是由於我們認為那個人具有

我們所尊重的品質。([法國]盧梭《愛彌兒》)

·明智的女子在第一次獻身時,不應以約定的方式獻出自己———這應當是一種不可預見的歡樂。

([法國]司湯達《論愛情》)

·一個青年人如果不愛他的父母、同志和朋友,他就永遠不會愛他所選來作妻子的那個女人。他的

非性慾的愛情範圍愈廣,他的性愛也就愈為高尚。([蘇聯]馬卡連柯《論共產主義教育》)

0.0.

9.3 論嫉妒與憐憫

·同道者相愛,同藝者相嫉,同與者相愛,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愛,同壯者相嫉,人情自然也。

(王士元《亢倉子.九葯篇》)

·炎涼之態,富貴更甚於貧窮;妒忌之心,骨肉尤狠於外人。此處若不當以冷腸,御以平氣,鮮不

日坐煩惱障中矣。(洪應明《菜根譚》)

·善莫大於恕,德莫兇於妒。妒者妾婦行,瑣瑣奚比數。已拙忌人能,己塞忌人遇。 已若無事功

,忌人得成務。已若無黨援,忌人得多助,勢位苟相敵,畏逼又相惡。 已無好聞望,忌入文名著

。已無賢子孫,忌人後嗣裕。爭名日夜奔,爭利東西騖。 但期一身榮,不惜他人污。聞災或欣幸

,聞禍或悅豫。問渠何以然,不自知其故。 爾室神來格,高明鬼所顧。天道常好還,嫉人還自誤

。幽明叢詬忌,乖氣相回互。 重者災汝躬,輕亦減汝祚。我今告後生,悚然大覺悟。終身讓人道

,曾不失寸步。 終身祝人善,曾不損尺布。消除嫉妒心,普天零甘露。家家獲吉祥,我亦無恐怖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家書2)

0.0.

·同情和諒解在人與人相互關係間,似乎是無可非難的嘉行。我們對於弱者,受壓迫者,遭災難者

應該同情,對於沒有壞的動機的過錯,也應該加以諒解,人同人在今日雖然被利害分割的太明顯,

絕對的矛盾是不能調和的,但在人情上,卻總不必不論大小事件,都出以紅臉白臉,弄得人情冷到

冰點以下去。

同情和諒解,只能在平等的人們間是存在的。在不平等的人們間,如果強者寄與弱者以同情那同情

是施與,弱者是不應希望強者的給與的。因為這是不可能的妄想,這種希望和行徑素來為人所不齒

,因這種在皮鞭下求同情的行為是自己失了自尊和自重,完全是奴才沒骨頭的獻醜。(柳湜《同情

和諒解》)

·只要不嫉妒別人,就不會過分憂愁。([波斯]昂·瑪阿里《卡布斯教誨錄》)·我能不使任何人痛苦,不能解除妒忌者的痛楚!妒忌的人啊,你只有滅亡,才能擺脫你自尋的悲傷。([波斯]薩迪《薔薇園》)·世間絕無因忌妒而高貴者,亦無因豁達而卑賤者。([印度]瓦魯瓦爾《古拉爾箴言·德行篇》)0.0.

·我們忌妒那些在時間、空間、年齡或聲望接近我們的人,...我們不會和那些生活在一百年以前

的人,那些未出生的人,那些死人,那些住在天涯海角的人,那些在我們或他們看來,遠低於或遠

高於我們的人,相競爭。

不是因為我們想要得到什麼,而是因為他人有了好運,這才產生了忌妒感覺。([古希臘]亞裏士多

德《修辭學》)

·愚蠢使我們習慣於以他人的目的而不是我們自己的目的為生。同時,我們的本性又有那麼多的忌

妒和刻毒,以至於我們從我們自身獲得的快樂總沒有我們因為他人而苦惱來得強烈。([古希臘]普

魯塔克《倫理學·論滿足》)

·人類本性中一種根深蒂固的特性,使得人們對於自己的夥伴新近獲得的升遷抱著妒忌的眼光,並

要求這些不久之前還與自己一樣的人能表現得謙和些。([古羅馬]塔西佗《歷史》)

0.0.

·在人類的各種情慾中,有兩種是特別具有迷人之魔力的,這就是愛情與嫉妒。這兩種感情都能激

發出強烈的慾望,創造出虛幻的意象和觀念,並且足以蠱惑人的心靈———如果真有蠱惑這種事的

話。

德行不好的人必要嫉妒有道德的人。因為人的心靈如若不能從自身的優點中取得養料,就必定要找

別人的缺點來作為養料。而嫉妒者往往是自己既沒有優點,又找不到別人的缺點,因此他只能用敗

壞別人幸福的辦法來安慰自己。當一個人自身缺乏某種美德的時候,他就一定要貶低別人的這種美

德,以求實現兩者的平衡。

嫉妒者必定是好打聽閑事的。他們之所以特別關心別人,並非因為事情與他們的切身利害有關;而

是為了通過發現別人的不愉快,來使自己得到一種賞心悅目的愉快。...古話說:「多管閑事必定

沒安好心。」

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原諒一個身邊人的上升,。所以該隱只是由於嫉妒就殺死

了他的親兄弟亞伯。

嫉妒總是來自以我與別人的比較,如果沒有比較就沒有嫉妒。所以皇帝通常是不被人嫉妒的,除非

在別的皇帝那裡。

有許多明智的大人物,凡有拋頭露面出風頭的事情,都推出別人作為替身去登臺表演。而自己則寧

願躲在幕後。...願意扮演這種替人出風頭角色的傻瓜天生是不會少的。

在人類的一切情慾中,嫉妒之情恐怕要算作最頑強、最持久了。所以古人曾說過:「嫉妒心是不知

道休息的」。同時還有人觀察過,與其他感情相比,只有愛情與嫉妒是最能令人消瘦的。這是因為

沒有什麼能比愛與妒更具有持久的消耗力。([英國]培根《論嫉妒》)

0.0.

·烏鴉也會罵別人太黑。

惡毒的詛咒,好比照在鏡子裏的陽光,好比多裝了火藥的大炮,有一股倒坐的勁頭,會回擊你自己

身上的。

妒婦的長舌比瘋狗的牙齒更毒。([英國]莎士比亞《...》)·嫉妒屬於一種恐懼;它和那種想維護我們對某物的佔有的慾望相一致。嫉妒不是來自喻示著我們

要失去那種善的可能性的理性力量,而是來自我們要維護的自高自大。嫉妒使我們去考察疑惑中最

微不足道的方面,並把它們作為焦慮的最了不得的理由。

那些感到自己非常軟弱,並易受惡運擺弄的人,比他人更傾向有這種情況(憐憫),因為他們認為

他人受到的苦難也有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因此,他們更多地是懷著對自己的憐憫,而不是對他人

的愛憐被推動著去憐憫。([法國]笛卡爾《靈魂的情感》)

0.0.

·憐憫常常是一種對表現在他人損失中的我們自己的損失的情感,是對我們今後可能遭到的不幸的

一種先見,我們給他人以援助是為了保證他們在今後相似的情況下給我們以援助,恰當地說,我們

給予他們的這種服務,是一種提前為我們自己做出的有利安排。

我們讚揚那些剛進入社會的人們,常常是因為我們隱祕地嫉妒那些已經在社會上確立了地位的人們

驕傲激起我們的嫉妒心,也常常幫助我們節制它。嫉妒比仇恨更難和解。嫉妒被真正的友誼驅除,調情被真正的愛情消滅。我們的嫉妒總是比我們所嫉妒的人的幸運持續得更久。([法國]拉羅斯福科《道德箴言錄》)0.0.·一個遵循理性的命令而生活的人,必盡量努力使他自己勿為憐憫之情所動。那個能正確理解事物莫不出於神性之必然,莫不依自然的永恆律令而發生之人,事實上將必不會發

現任何值得恨,笑或輕視的東西,也將必不會憐憫任何人,但只就人的德性之所能達到的力量,努

力去做善事,也可以說,努力去求快樂。我們可以說,一個容易為憐憫的情緒所感動的人,實為別

人的愁苦或眼淚所轉移,常常會做出一些他後來會後悔的事情來,一則因為根據情感,不能作出確

知是善的事情,一則因為容易受假裝的眼淚的欺騙。但此點我特別明白指出,只是對遵循理性的指

導而生活的人而言。因為一個人既不依理性的指導,又 不受憐憫的感動,以幫助他人的人,簡直

可以說是不人道;因為他似乎已不復象一個人了。([荷蘭]斯賓諾莎《倫理學》)

·嫉妒叢生於缺少才能與意志的地方。([法國]伏爾泰《偶感》)

·憐憫是一筆借款,為小心起見,還是不要濫用的好。([法國]羅曼.羅蘭《母與子》)0.0.

·同情是一把兩面有刃的刀,不會使用的人最好別動手。

同情有兩種:一種是心腸軟弱的婦人之仁,看了別人的不幸,心中本能地覺得難受,立刻不顧一切

地想解除這目不忍睹的現象,完全出自感情的衝動,常常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另一種是配合著冷

靜理智的真正的同情,有正確的認識,貫徹的毅力,還有堅強的耐性,只有在不慌不忙不屈不撓的

狀況下,一個人才能真正幫助別人,才能說到捨己為人!

一個人的同情要善加控制,否則比冷淡無情更有害得多。([奧地利]茨威格《同情的罪》)·憐憫是一種墳墓裏的感情,它對死人有用,對活人是侮辱和有害的。人有了憐憫之心,就會覺得自己已經做了一切可以做、而且應該做的事情,是的,憐憫之後便心安

理得了,但是周圍的一切卻依然如故,依舊是老樣子,紋絲不動。([蘇聯]高爾基《馬特維.科熱

米亞金的一生》)

·同情不是痛苦,同情是裝出來的快樂。([德國]雷馬克《流亡曲》)0.0.第10篇《論人的心智》

10.1論感認

·關尹子曰:「目視雕琢者,明愈傷,耳聞交響者,聰愈傷,心思玄妙者,心愈傷。」(關尹《關

尹子·五鑒篇》)

·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

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孟軻《孟子·離婁上》)

·有居山林而喧者,有在人俗而靜者,有喧而正者,有靜而邪者,凡視察其貌,鄙俗而能有賢者,

萬不有一;視察其貌,端雅而實小人者,十而有九。夫不煉其言而知其文,不責其儀而審其度,不

採其譽而知其善,不流其毀而斷其實,可謂有識者也。 (王士元《亢倉子·賢道》)

·話在人說,心思在人想,長得醜,要是以為好看,也會覺得可愛的。不好喫的東西,餓了喫著就

覺香甜!([朝鮮]李箕永《故鄉》)

0.0.

·我們誰都不知道任何事物,甚至於不知道「我們究竟是知道某物還是什麼都不知道。」我們也不

知道是不是有東西存在。一切事物都是個別的人把它想像成那樣的。([古希臘]梅特羅多洛《古希臘羅馬哲學》)·洞察力的最大缺點不是達不到目標,而是越過了它。一般地認識人類要比單獨地認識一個人容易。([法國]拉羅斯福科《道德箴言錄》)·要說出離開感覺之外、未曾經思考的事物的絕對存在,那似乎是絕不可能理解的。它們的存在就

是能被感知。因為它們離開能感知它們的心靈或思想的東西,不會有任何存在。...對象只是我們

借感官所感知的東西,而我們所感知的又只有我們的觀念或感覺;既然如此,那麼你認為這些觀念

之一、或其組合體,會離開感知而存在,那不是矛盾了嗎?([愛爾蘭]貝克萊《人類知識原理》)

·感性的東西是個別的,是變化的;而對於其中的永久性東西,我們必須通過反思才能認識。([

德國]黑格爾《小邏輯》)

0.0.

·意識的本質、活動、生存及目標可總結如下:它是關於無窮的存在的知識,它試圖對無窮的存在

獲得一幅真切的圖像以說明其神奇性。([德國]狄慈根《狄慈根哲學著作選讀》)

·我們必須放棄這種過高估價的想法,即意識是真正瞭解精神事件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無意

識是精神生活的一般性基礎。無意識是較大的圓圈,它包括了「意識」這個小圓圈;每個意識都具

有一個無意識的原是階段;而無意識能夠停留在那個階段上,不過卻具有完全的精神功能。無意識

是真正的「精神實在」;對於它的內在性質,正如對外部世界的現實狀態一樣,我們對其一無所知

,它是由意識的材料傳遞給我們的,就如感官向我們報告的外部世界一樣不完滿。([奧地利]佛洛

依德《夢的解析》)

·我們的心靈出於其本性引導我們去找尋事物的本質或它的「為什麼」。因此,我們現在的目的超

越了我們原定的研究目標;因為經驗很快就告訴我們,我們不能超越事物是「怎樣的」這一點,即

不能超越現象的直接的原因或現象的必要條件。([德國]貝爾納《實驗醫學》)

0.0.

10.2 論理性

·理性即不僅以自我為我,而以自我所屬的全體為我。理性即自我超越,理性即對於全體之愛。人有理性,是自然的。人有欲,是自然的;人有理性亦是自然而然的。理性亦非離欲而存在,理性

在於解決羣己人我慾望之矛盾而達到羣己人我 慾望之和諧。(張岱年《真與善的探索·認識、實

在、理想———理性》)

·全是理智的心,恰如一柄全是鋒刃的刀。([印度]泰戈爾《飛鳥集》)·任何自然賦予的人類的本能,其本身不是罪惡。只有當這個本能超越了某種限度,成為病態時,罪惡便產生了。理性能夠適當地調節人類的本能,既使人健康地生長,又不妨礙他人生活,這也是自然賦予人類的能力。有理性的人是冷靜的,通情達理的。他們較少過失,彬彬有禮,不幹蠢事,不出格。這不是本能的衰弱,而是本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理性並不會無意義地窒息本能,也不會減弱生命的活力,而能最有效地催生這些活力。([日本]武

者小路實篤《人生論》)

0.0.

·並不是豐盛的酒食、男女的淫亂和珍貴的物品能造成優越的生活,只是清醒的理智纔可以做到。

理性研究我們所做和不做的事情之種種原因,並可排除那攪擾我們心靈的成見。([古希臘]伊壁鳩

魯《致美諾益凱的信》)

·智慧是對我們靈魂的有序控制,並且一定程度上指導著靈魂;智慧是可信賴的。([法國]蒙田《

隨筆》)

·人必然地是那麼瘋愚,以至於不瘋愚竟成為另一種形式的瘋愚。([法國]帕斯卡爾《思想錄》)·那偶然發現他有理性的人並不是有理性的,而那認識、辨別、欣賞理性的人才是有理性的。最好這樣運用我們的理智:在不幸降臨時幫助我們承受不幸,在不幸可能降臨時幫助我們預見不幸

理性有時放肆地幫我們做一些蠢事。沒有比那些有點理智的傻瓜更讓人討嫌的了。([法國]拉羅斯福科《道德箴言錄》)0.0.

·由於情感的活動,我們的理性才能趨於完善。我們所以求知,無非是由於希望享受,既沒有慾望

也沒有恐懼的人而肯費力去推理,那是不可思議的。([法國]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每一種享樂,如無節制,都可破壞它本身的目的。...每一種享樂,無論是感性的或是理性的,其追求均有理性為適當的矯正者、指導者。理性,使我們

能夠計算結果。因此,進步的理性,雖不能滅絕感性的快樂,但往往可以預防這快樂的濫用。([

英國]馬爾薩斯《人口論》)

·單個的人很難得瘋狂———但在羣體、社團、民族和對它習以為常的時代裏,瘋狂卻不是稀罕的

事。([德國]尼采《善惡彼岸》)

·聽從理性的人是迷惘的:理性使那些心靈不夠健全、難以駕馭她的人成為她的奴隸。([英國]蕭

伯納《人與超人》)

0.0.

10.3 論智慧和知識

·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智乎,智乎,投之海外無自奪。求之者不及虛之者。夫聖人無求之也,

故能虛。(管仲《管子.心術》)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孔子《論語》)·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老

子《老子》)

·故敗莫大於愚。愚之患,在必自用,自用則戇陋之人從而賀之。(呂不韋《呂氏春秋》)·所稟有巧拙,不可改者性。所賦有厚薄,不可移者命。(白居易《詠拙》)0.0.

·智慧是超過知能的一種明睿作用。......智慧常與道德合一。忘我的道德,即有明睿作用存乎其

間。(熊十力《乾坤衍》)

·道家之反對知識,乃反對智識底知識。道家反對智識底知識而注重純粹地經驗。蓋智識底知識之

功用,在於分別事物。而純粹底經驗之所得,乃無分別之渾然一體也。(馮友蘭《中國哲學中之神

祕主義》)

· 當摒棄了心中的慾望,  而又滿足於自我,  帕爾特喲!這時候,  他才被稱為智慧堅定者。  處憂心不為憂慮所驚,  居安樂不為安樂所動,  拋卻情慾、畏懼和嗔怒,  此人才稱為智慧堅定之聖。  無論逢吉祥還是遇兇險,  既無喜悅也無怨憎,  對於任何事物均無愛意,  此人的智慧方稱為堅定。([印度]《薄伽梵歌》)·已經丟掉的、已經死了的、已經過去的:聰明人不再悲哀;因為一個人是否是聰明人,還是傻子,這就是分別所在。同樣:世界上的東西不值得悲哀,只有傻子才會這樣幹,他從舊的痛苦裡引出了新的痛苦,兩件壞事他都要承擔。([印度]《五卷書.朋友的決裂》)·年輕的時候,可以閱讀各種類型的書,對自己特別喜歡的作品,尤其要多讀。從十七歲道二十三歲之間,多讀一些優秀的書籍,這直接影響到整個人生。在這個至關重要的年齡階段,如果讀一些無聊的書,那太可惜了,應該儘可能地多看一些第一流的作品。這樣,才會懂得:人生的寶藏是多麼豐富,而要發掘這些寶物,得花費多麼艱辛的勞動。於是,就

會專心修業,認識到鍛煉意志的重要,不知不覺便會形成一種不易動搖的信念。才會懂得:什麼是

真正勇敢而純粹的人,值得愛戴和尊敬的人。同這些人在一起,就會交上精神上的朋友,就會認真

地處世,嚴肅地對待自己的工作。([日本]武者小路實篤《人生論》)

0.0.

10.4 論思維和思想

·夫眾人日有所思,夜則成夢,設或不思而夢,亦是舊習氣類相應。(程頤、程顥《二程集.遺書》)·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裏固有的嗎?不是。人的

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人們的

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而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被羣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

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從事各項鬥爭,有了豐富的經驗,有成功的,有失敗的。無

數客觀外界的現象通過人的眼、耳、鼻、身這五個官能反映到自己的頭腦中來,開始是感性認識。

這種感性認識的材料積累多了,就會產生一個飛躍,變成了理性認識,這就是思想。這是一個認識

過程。這是整個認識過程的第一個階段,即由客觀物質到主觀精神的階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階段。

這時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論、政策、計劃、辦法)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外界的規律,還是沒

有證明的還不能確定是否正確,然後又有認識過程的第二個階段,即由精神到物質的階段,又思想

到存在的階段,這就是把第一個階段得到的認識放到社會實踐中去,看這些理論、政策、計劃、辦

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預期的成功。一般的說來,成功了就是正確的,失敗了就是錯誤的,特別是人類

對自然界的鬥爭是如此。在社會鬥爭中,代表先進階級的勢力,有時候有些失敗,並不是因為思想

不正確,而是因為在鬥爭力量的對比上,先進勢力這一方,暫時還不如反動勢力那一方,所以暫時

失敗了,但是以後總有一天會要成功的。人們的認識經過實踐的考驗,又會產生一個飛躍。這次飛

躍,比起前一次飛躍來,意義更加偉大。因為只有這一次飛躍,才能證明認識的第一次飛躍,即從

客觀外界的反映過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論、政策、計劃、辦法等等,究竟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此

外再無別的檢驗真理的辦法。而無產階級認識世界的目的,只是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無別的目的

。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

這樣多次的反覆,纔能夠完成。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毛澤東

《中共中央關於目前農村工作中若個問題的決定草案》)

0.0.

·人類的光榮就是意識的覺醒。([突尼西亞]沙比《被人否認的先知》)

·人的思想經常是圍繞著自己所愛的人和所恨的人轉,就像飛蛾撲火一樣,被一種隱蔽的力量吸引

著。([埃及]納吉布.邁哈福茲《名妓與法老》)

·一個思想閃進我的頭腦如此細弱如此微妙一個思想忽現迅捷地惶恐地飄來旋轉展開一個思想降臨我伸手捕捉它卻輕拂我的手起飛從我的指縫間滑脫 ([塞內加爾]福爾《空洞的頭腦》)0.0.

·改變人生活進程的崇高原則,本來只是一位才華出眾的人心中的一種詩意。

夜闌人靜時湧上心頭的想法,不是把你引向光榮,便是把你引向瘋狂。([黎巴嫩]紀伯倫《折斷的

翅膀》)

·靈感總是歌唱,靈感從不解釋。思想對於詩往往是一塊絆腳石。([黎巴嫩]紀伯倫《沙與沫》)·夢並非像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樣不同於實際。人們的一切行動事先都是夢,而且後來又成了一場夢

。([以色列]阿巴.埃班《猶太史》)

·我的思想之中,那些從未被文字俘獲的,棲息在我的歌與舞上。([印度]泰戈爾《流螢集》)0.0.

·思想?是假的。主義?是假的。理想?是假的。秩序?是假的。誠實?真理?純潔?全都是假的

。聽說中島的紫藤有千年樹齡,其花穗前者最長為九尺,後者五尺餘,我只對那些花穗感到興趣。

([日本]太宰治《斜陽》)

·人應當通過理性,把憤然雜陳的感官的知覺集納於一個統一體,從而認識理念。這就是一種回憶

,回憶到我們的靈魂隨著神靈遊歷時所見到的一切;那時他高瞻遠矚,超出我們誤以為真實的東西

,抬頭望見了那真實的本體。([古希臘]柏拉圖《...》)

·心靈自身是與其對象一樣地可被思想的。事實上,我們已經描繪過,心靈就是那種籍以變成萬物的東西,而另一類存在則是那種籍以造就萬

物的東西;這是一類如光那樣的肯定狀態;因為在某種意義上光把潛在色彩造就成實在色彩。([

古希臘]亞裏士多德《論靈魂》)

·假如他懷疑,表明他是在思維。([古羅馬]奧古斯丁《論三位一體》)0.0.

·記憶向我們展現的不是我們所選擇的,而是探索編好得。實際上,在我們的記憶中烙下最生動的

印象的,不是別的,而是那種忘掉它的願望...

·思想能以迴旋和離心的方式超越這所有的束縛。它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實體,任何東西都無法

俘獲或指揮它。對於一個易變而無形的東西,我們既不能約束它,也無法控制它。([法國]蒙田《

隨筆》)

·人們隱祕的思想是無所不包的,無論神聖的、褻瀆的、聖潔的、淫穢的、莊重的、輕佻的事,莫

不盡有,既沒有羞愧,也沒有譴責。宣之於口時,則不能超出判斷所許可的時間、地點和人物。(

[英國]霍布斯《利維坦》)

·我很能想像一個人沒有手、沒有腳、沒有頭。然而,我不能想像人沒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塊頑石

或者一頭畜牲。

人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

器來才能毀滅他;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依然要比致他

於死命的東西更高貴;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

所知。因而我們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正是由於它而不是由於我們所無法填充的時間和空間,我們才必

須使自己變得崇高。因此,我們要充分地思考:這就是道德的原則。

我佔有多少財物都算不了什麼;由於空間、宇宙便囊括了我併吞沒了我,猶如我是一原子;由於思

想,我卻擁有了世界。([英國]帕斯卡爾《思想錄》)

0.0.

·想像———它是人生中最有欺騙性的那部分,是謬誤與虛妄的主人;而它又並不總是在欺騙人,

這就越發能欺騙人了;因為假如它真是謊言的永遠可靠的尺度的話,那末它也就成為真理的永遠可

靠的尺度。可是,它雖則常常是虛妄的,卻並沒有顯示出它的品質的任何標誌,它對於真和假都賦

予了同樣的特徵。

聰明人由於想像力而自得其樂,遠遠超過深思者僅僅在理智上之能夠自得其樂。...想像力並不能

使蠢人聰明,然而它卻能使他們幸福,這是理智所企羨莫及的,因為理智只能使它自己的朋友不幸

;想像力使人蒙受光榮,而理智則使人蒙受羞恥。([英國]帕斯卡爾《思想錄》)

·一個想像就是一個觀念,這觀念表示人的身體現時的情狀,而不表示外界物體的性質,並且表示

得模糊而不明晰。...想像並不只是由於單純的真理的出現而消散,但是必須因為有了更強有力的

想像,纔可以排除我們現時所想像的對象的存在。([英國]斯賓諾莎《倫理學》)

·平庸的精神常常譴責所有超越它們智力範圍的東西。我們抱怨那些教我們認識自己的人,就像雅典人中的那個瘋子抱怨醫生一樣,雖然正是醫生治癒了

他那自以為是富翁的偏見。([法國]拉羅斯福科《道德箴言錄》)

·能聰明推理的人並不因而就是聰明人,他在推理中的榮耀並不表現在行動中。([英國]蒲柏《道德論.詩簡》)0.0.

·現實世界是有界限的,而想像世界無邊無界;既然我們無法擴展現實世界,就讓我們限制想像世

界吧;因為實際上使我們痛苦的災難產生於現實世界與想像世界之間的距離。([英國]盧梭《愛彌

兒》)

·直觀是夢;思維,這個一切存在和一切實在的根源,這個我所相信愛那個的根源,這個我的存在

、我的力量和我的目的的根源,則是關於這場夢的夢。([德國]費希特《人的使命》)

·當一種偉大的思想作為一種福音降臨這個世界時,它對於受陳規陋習羈絆的大眾會成為一種冒犯

,而在那些讀書不少但學識不深的人看來,卻是一樁蠢事。([德國]歌德《格言與感想集》)

·人們不應該輕視自相矛盾的東西;由於自相矛盾是思想家激情的源泉,不自相矛盾的思想家就好

比一個沒有感情的戀人;一個毫無價值的平庸者。但激情在其至高點時總是情願自身猝然下降;因

此尋求衝突也是理性的至高激情,雖然這種衝突必須以這種或那種方式顯示自身的毀滅。思想的最

高的自相矛盾,是企圖發現思想無法思考到的東西。([丹麥]克爾凱郭爾《哲學零簡》)

·思想之流持續不斷,但它的部分內容都失落在遺忘的無底深淵。([美國]威廉·詹姆士《心理學

原理》)

·我歷來的經驗是———我沒有發現例外的情況———凡夢皆涉及自己。夢是絕對以自我為中心的

。([奧地利]佛洛依德《夢的解析》)

·思想的力量,日子長後,畢竟要比全體人的力量來得大。凡是有思想能力的人和有想像力能依照

人的需要而思想的人,就遲早有可能實現他們的理想,雖然不一定在他們生前能夠實現。([英國]

羅素《社會改造原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