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考研專屬複習、瞎掰乾貨平台教育學原理教育心理學中外教育史研究方法論德育的概念、德育的任務學校德育的基本內容、德育途徑和德育模式第 09 章德育了解德育的概念、德育的任務、德育過程、德育原則和德育方法; 掌握我國學校德育的基本內容、德育途徑和德育模式德育概述德育概念廣義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的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 狹義的德育是指學校德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影響,並通過受 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德育任務逐步提高學生辨別道德行為的能力培養學生形成堅定的政治方向和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我國學校德育的基本內容道德教育指的是關於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社會,個體與自然的行為規 范和準則的教育。它包括家庭倫理道德、社會公德、國民公德、職業道德、個人品行修養等方面的教育,它強調人的良心、良知,強調義務感,強調自覺與自願的統一思想教育指對事物的態度、思想觀念的教育,以個體認知為核心,其最終目標是要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政治教育指對民族、階級、政黨、國家、政權、社會制度和國際關係的情感、 立場、態度的教育,它往往與國家、地區現實的政治及其發展趨勢直接關聯法制教育是指在一個法治的國家裡,對社會個體進行的民主與法制觀念和法紀規範的教育,以使社會個體具有依法行使民主權利、履行義務、依法管理各項工 作的素質我國學校德育的基本內容小學德育的基本內容根據《小學德育綱要》規定,我國小學德育基本內容是:熱愛祖國的教育;熱 愛中國共產黨的教育;熱愛人民的教育;熱愛集體的教育;熱愛勞動、艱苦奮鬥的 教育;努力學習、熱愛科學的教育;文明禮貌、遵守紀律的教育;民主與法制觀念 的啟蒙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初中德育的基本內容根據《中學德育大綱》的規定,我國初中德育的基本內容是:初步的馬克思主 義常識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際主義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勞動教育;社 會主義民主、法制與紀律教育;身心衛生與個性發展教育高中德育的基本內容根據《中學德育大綱》的規定,我國高中德育的基本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常識 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國際主義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勞動教育;民主、法 制與紀律教育;身心衛生與個性發展教育德育過程德育過程的內涵德育過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以培養和形成教育者所希望的思想品德的過程德育過程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德育過程的規律德育過程是教師引導下學生能動的道德活動過程德育過程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德育過程是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過程德育原則德育原則的內涵德育原則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它以個體品德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要求為依據,概括了德育實踐的寶貴經驗,反映了德育過程的規律性德育原則的內容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涵義教師對學生的德育工作,要重視組織培養學生集體,並通過這一集 體來教育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這一原則包含兩層意思:?教師要重視培養教育學生集體要通過集體來教育每一個學生貫徹要求▼要重視培養健全的學生集體,特別是班集體要充分發揮集體的教育功能要把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結合起來,處理好集體和個人的關係知行統一原則涵義在德育工作中既要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道德知識傳授,又要引導他們參加社會實踐,把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與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貫徹要求▼要重視系統的道德理論知識的傳授,為思想品德的形成打下基礎要引導和組織學生參加實際鍛煉。要讓學生在實踐中把所學的理論運用到日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去,作到學用結合,言行一致;還要重視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學生的行為習慣對學生思想品德的要求和評價要堅持知行統一、言行一致的原則教師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正面引導與紀律約束相結合原則涵義教育者對學生要堅持以正面引導,說服教育為主,調動學生接受教 育的自覺性,同時輔之以必要的紀律約束,使二者結合起來貫徹要求▼堅持正面教育,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建立合理的規章制度,把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結合起來要樹立典型,表彰先進,給學生以正面的積極的影響教師要以身作則,增強說服的力量發揮積極因素與克服消極因素相結合原則內涵進行德育要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揚他們自身的積 極因素去克服他們品德上的消極因素,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貫徹要求▼一分為二的看待學生髮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引導學生自覺評價自己,進行自我教育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相結合原則涵義指在德育過程中,教師應當從熱愛、尊重學生出發,嚴格要求學生, 把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和對學生的尊重信任結合起來貫徹要求▼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愛護、尊重、信任每一個學生要對學生提出正確的、合理的、具體的、嚴格的要求要形成尊師愛生的良好師生關係 第四、教師要嚴於律已,以身作則,才能保證執行要求的嚴格性和堅決性照顧年齡特點與照顧個別特點相結合原則涵義指要從學生當前思想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徵及個性差異出發,提出有 針對性的要求,選擇相應的德育內容和方法,有的放矢地進行德育工作貫徹要求▼要深入了解學生,對學生思想狀況進行全面客觀分析,才能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德育的要求,內容方法的選擇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個別差異,應有 層次性,防止「一刀切」要經常了解學生當前的思想實際,加強針對性和側重點,防止德育工作 的「一般化」和「公式化」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和連續性原則內涵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要與學校、家庭、社會各種教育因素統一起來, 前後一致,一貫到底,使學生的思想品德按一定方向有計劃系統地發展貫徹要求▼學校領導、班主任、團隊組織、各科教師及所有人員要形成一股統一的 教育力量,按教育方針去共同要求學生學校和教師要主動與家庭、社會有關方面取得配合,協同一致地教育學生對學生的德育工作要系統,連貫地進行,要注意各個階段、各個環節的聯繫和銜接,使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成為一個前後聯繫的完整過程、按統一目標始 終一貫地進行教育德育方法什麼是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指用來提高學生思想認識,培養學生道德行為習慣、形成完整品德的方法,它是師生共同活動的方法德育方法的內容說服教育內涵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包括講 解、談話、報告、討論、參觀等貫徹要求第一、明確目的性第二、富有知識性、趣味性第三、注意時機情感陶冶內涵是通過創設良好的生活情境,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 格感化、環境陶冶、藝術陶冶等貫徹要求第一、創設良好的情境第二、與啟發引導相結合 第三、引導學生參與情境的創設實踐鍛煉內涵有目的的安排學生生活,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實際活動與交往以培養 他們良好品德的方法,包括練習、委託任務、組織活動等實施要求第一、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第二、適當指導 第三、堅持嚴格要求自我教育內涵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經過自覺學習、自我反思和自我行為調節,使自 身品德不斷完善的方法實施要求第一、培養學生自我修養的興趣和自覺性第二、指導學生掌握自我教育的標準第三、引導學生積极參加社會實踐榜樣示範內涵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範行為、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包 括偉人典範、教育者示範、學生中的好榜樣實施要求第一、選好學習的榜樣第二、激起學生對榜樣的敬慕之情第三、引導學生用榜樣調節自己行為品德評價內涵通過對學生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給與的激勵或抑制,從而控制 其品德發展方向的方法,包括表揚獎勵、批評懲罰、操行評定實施要求第一、公平公正、正確適度、合情合理第二、發揚民主、獲得群眾支持第三、注重宣傳與教育德育途徑直接的道德教學內涵就是通過專門的道德課系統的向學生傳授專門的道德知識和理論德育課程的由來1872 年,日本頒布《學制》,要求小學開設「修身」課,中學開設「修身學」 課,這是近代最早開設德育課的實踐1882 年,法國在西方率先以法令形式規定「道德課」為學校的正式課程 此後,許多國家紛紛效法,在學校設置專門的「道德課」、「公民課」、「公民道德課」、「修身課」、「道德與社會關係課」、「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教育課」、「道德價值 教育課」、「人格教育課」,希望通過專門的道德課,系統地向學生傳授道德知識和理論。杜威把這種德育途徑稱作「直接的道德教學」或稱「關於道德觀念的教學」道德課的優點在學科教學日益智育化、且未找到有效辦法通過學科教學實施德育的情況下,單獨設置道德課,至少可以使學校德育的實施在課程和時間上得到最低程度的保障開設單獨的德育課,有利於系統的、全面的向學生傳授道德知識和道德理論,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如果教學得法,道德課還可以迅速的促使學生道德思維能力和道德敏感性的發展道德課在理論上的難題設置獨立的道德課,本意是為了加強學校德育,但把道德教育和學科教育相提 並論,實際上貶低了學校德育的價值和地位道德領域寬泛而彌散,無明確界限,很難限定在一套固定的課程里進行教學道德課實為關於道德知識的教學,與其說是實施德育,還不如說是實施智育,道德不僅僅是知識,難以像用講授科學知識的方法講授道德,安排一門獨立課程實 施德育,容易導致知與行的分離現代學校學科教學任務繁重,教師和學生的大部分時間必須放在發展智力的材 料上,留給道德教學的時間非常有限,如果僅僅通過道德課進行德育,學校教育的 德育目的就很可能落空間接的道德教學間接的道德教學主要指在學科教學和學校集體活動的各個層面對學生進行道德滲透。通過學科教學和學校活動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對於教師而言,是在有意識的 影響學生的道德發展,但它是一種間接的道德滲透,而不是直接的道德教導德育模式道德認知發展模式代表人物皮亞傑和科爾伯格理論觀點皮亞傑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可以從其對規則的理解劃分為四個階段:前道德階段(0——2 歲)他律階段(2——8 歲)自律道德階段(8——12 歲)公正階段(12 歲以後)皮亞傑認為,促使兒童從前道德階段向他律、自律道德轉變的關鍵是兒童的社 會交往,兒童通過社會交往和社會合作形成真正意義上的道德觀念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理論假設假設一:道德判斷形式反映個體道德判斷水平。所謂道德判斷形式是指判斷的 理由以及說明理由過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假設二:個體道德判斷形式處於不斷發展之中假設三:衝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適合於促進個體道德判斷力的發展德育目的論內涵從認知結構思想出發,提出德育的目的就是通過激發兒童的積極道德思 維,使他們的道德思維達到較高的階段,以提高道德發展水平理論依據個體的道德判斷與邏輯運算之間有較高的相關。柯爾伯格通過實驗 研究證明,其相關係數為 0.60 ~0.70水平——前習俗水平,這一水平的道德觀念是純然外在的,兒童為了免受懲罰 或贏得獎賞而服從權威和權威制定的規則。水平 I——水平包括兩個階段:階段 1:是服從和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處於這一階段的兒童認為,避免懲罰 和無條件地屈服力量本身就是價值。所謂對的就是服從權威和規則,對就能避免懲罰階段 2:樸素的享樂主義或功利主義定向階段,處於這一階段的兒童認為,正確的行為就是那些可以滿足個人的需要、有時也可以滿足他人需要的行為,並認為 對的只是相對而言。兒童知道公平、互換和平等分配等概念,但往往根據市場上等量的公平交換原則來滿足自己和他人水平水平 II——習俗水平,該水平的主要特點是個體著眼於社會及其希望考慮的問 題,認為道德的價值在於為他人和社會盡義務。這一水平包括兩個階段:階段 3:好孩子階段,處於這一階段的兒童,能意識到與周圍人際關係的重要, 認為大多數人的意見或習俗的觀點是正確的,能重視別人的感情,在進行道德評價 時總是考慮到他人和社會對一個「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力爭按此期望和要求展 開思維和行動階段 4:尊重權威和維護社會秩序定向階段,處於這一階段的兒童認為,盡自 己的義務、對權威表示尊敬和維護既定的社會秩序就是正確的,開始強調每個社會 成員都應遵守全體社會共同約定的某些行為準則水平 III——後習俗水平,該水平的主要特點是個體不僅認識到尊重規則的重 要,而且開始認識到法律、規則的人為和相對的性質,會在考慮到諸如全人類的正 義、個人的尊嚴等方面形成超逾法律和規則的普遍原則。這一水平也包括兩個階段:階段 5:社會契約定向階段,該階段個體不再把規則、法律看成是死板的、一 成不變的教條,而是認識到規則是人為的、靈活的,是一種民主的、契約性的東西階段 6:良心或普遍原則定向階段,這一階段的個體已經認識到了社會秩序的 重要性和維護社會秩序可能弊端,個人開始基於良心或人類的普遍價值標準判斷道德行為,形成自己的道德哲學 德育方法論。在前期比較注重培養兒童個體的道德思維,其主張的德育模式主要是「新蘇格 拉底德育模式」,課堂討論法是該模式最基本的德育方法。而後期。比較注重健康公民的培養,其德育實踐模式主要是「新柏拉圖德育模式」,「公正團體法」是該模式具體運用過程中最主要的方法。課堂討論法。柯爾伯格在研究兒童道德發展問題時,獨創了一種「道德兩難故事法」。所謂「道德兩難故事法」也稱「道德兩難論法」,其具體做法是將一些道德 上難以判斷的故事講給處於不同文化和不同年齡的兒童聽,並要求他們回答一些難 以判斷的問題。通過課堂討論與爭辯,在道德的兩難衝突中找出正確的解決方法。 通過兒童對道德兩難問題的不同回答及其推理來確認其道德發展水平的階段公正團體法。之所以稱為「公正團體」,是因為該團體是建立在直接民主的管理 基礎之上的。利用公正團體進行教育,教師的任務不是將較高階段的推理強加給學 生,而是給學生提供他所能理解的最合理推理,同時教師還應不斷地鼓勵學生。操練道德推理,以有利於集體作出決定學界對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批評批評一:一些研究表明,有些文化背景的人根本沒有階段 5 和階段 6 的道德發 展特徵,柯爾伯格對這兩個階段的定義帶有西方文化的偏見批評二:調查顯示,達到階段 5和階段6 的人中,以男性居多,而沒有充分體現女性在階段4 之後的道德發展特徵批評三:該理論認為道德發展具有不可逆性,然而,對美國中學畢業生的調查顯示,他們道德發展水平多數已經達到階段4,但之後的調查發現其中不少人又回 到了階段2,這是對發展不可逆定理的挑戰,而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卻沒 有很好回答這個問題體諒模式代表人物麥克費爾研究假設1964——1971 年,麥克費爾對英國 13 到 18 歲學生進行了 3 次大規模調查,要求他們分別記述一件別人對自己好、對自己不好、對自己既談不上好也談不上不好 的事情。通過分析調查結果,得出了關於學校德育的基本假設假設一:與人友好相處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幫助學生滿足這種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職責假設二: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學生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引導學生學會關心、 學會體諒假設三:鼓勵處於社會試驗期的青少年試驗各種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假設四:教育即學會關心主要觀點道德教育應根據學生的需要來進行道德教育應促進發展成熟的社會判斷和行為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樣的作用反對用高度理性化的方法進行道德教育《生命線》系列教科書體諒道德教育思想體現在麥克費爾等人根據《英國學校道德教育課程方案》編 寫的德育課程《生命線》系列教科書之中。《生命線》是專為中學生開設的,共分三部分,各部分設若干單元第一部分:「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運用取之於青少年中的真實情景材料, 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激發學生關心他人的道德情感第二部分:「驗證規則」,以五個單元探討一個叫保羅的少年在不同社會背景中 的遭遇,藉此向 14-16 歲的少年提出一些他們將要面對的社會問題,給他們提供機 會接觸一些成年人的問題和為尋求解決問題作準備第三部分:「付諸行動」,旨在解決「如果是你會怎樣做」的問題,用六個小冊 子把歷史上震撼人心的事件作為道德思考的出發點,讓學生以當時事件中的人物為 角色進行道德問題上的探索體諒模式在理論上的缺陷麥克費爾對青少年學生的需要和特點的描述帶有鮮明的人本主義色彩,可他關 於道德渲染、道德表率、觀察學習和社會模仿的觀點又帶有鮮明的行為主義色彩, 怎能用如此不同甚至對立的觀點作為同一德育模式的理論基礎麥克費爾關於青少年是人生社會試驗期的說法,暗示生命線叢書只適合於中學 德育,但實踐證明也適合於小學德育,表明其理論的不可靠性麥克費爾關於社會反應的道德分類學試圖解釋社會反應的年齡特徵,但是他的 分類只是建立在對 13-18 歲學生的調查基礎之上,缺乏對 13 歲之前兒童的調查研究價值澄清模式代表人物拉斯、哈明、西蒙和凱欽鮑姆代表作品價值與教學、高級價值觀澄清主要觀點價值觀:價值觀是個人的,也是相對的,在當今社會上,不存在一套公認的道 德原則或價值觀念體系德育的目的 道德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幫助人們獲得價值觀,並使他們將自身與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聯繫起來,該派理論不太關注人們相信什麼,而是關注人們怎樣相信價值澄清中的評價過程 拉斯等人認為價值澄清即是「利用各種問題和活動教授評價過程並幫助人們熟練地應用這一評價過程」,拉斯最初提出了三個過程七個步驟過程Ⅰ選擇,包括三個步驟:自由地選擇;從各種可能的選擇中選擇; 對每一種選擇的結果審慎地思考後進行選擇過程Ⅱ珍視,包括兩個步驟:珍視自己的選擇並為這一選擇感到愉快;非常樂意向別人公開自己的選擇過程Ⅲ行動,包括兩個步驟:根據選擇採取行動;重複這種行動並形成某種生活方式價值澄清方法澄清應答法。主要是通過應答技術激發學生對他自己的價值觀進行思考,基本上是以一對一的師生對話方式來進行的。該法講求學生參與的自願性,對話的隨意性和激勵性價值表填寫法。該法主要是針對一些不適合交談的場景或問題而設計的社會學習模式代表人物班杜拉理論觀點:觀察學習:人類學習必須有個體品德的參與才能完成,而個體品德是通過觀察 學習和模仿而獲得或改變的,模仿是一個過程,該過程可分為四大步驟:注意過程; 記憶過程;復現過程;強化和自我調節過程榜樣:在這裡,榜樣不僅僅指人本身,還包括文字元號、圖像、信息、語言描 述、藝術形象以及校園文化等。作用於學生的各種榜樣主要有:家長、教師、同齡 人、大眾傳媒和學校的風氣、環境等,該派非常重視榜樣的作用,認為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吸引兒童的正常興 趣和注意,可以避免不良興趣以及不良注意的誘惑。榜樣的作用可直接或間接影響 兒童的道德認識和行為習慣強化的作用: 社會學習論者繼承和發展了行為主義關於強化的研究,把強化作為道德行為形成的重要條件。行為結果如成功、失敗、獎勵、懲罰、表揚、批評等對道德行為的 發展有重要作用。教師應靈活地使用這些行為結果來對行為本身進行強化,以使特定的行為隨預期的成功、獎勵、表揚而提高或使特定行為隨預期的失敗、懲罰、批評等而降低集體教育模式代表人物馬卡連柯代表觀點: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集體教育,教育工作的基本對象是集體,教育的任務是 培養集體主義者在集體中,通過集體,為了集體的教育體系;同時,馬卡連柯也注意到集體教 育與發展個性之間的辯證關係,他認為一個健全的集體,由於有正確的組織領導、 成員間的互相影響,因此能促進個性發展平行教育影響原則和遠景教育原則 平行教育影響原則是指教師應以集體為教育對象,通過集體並在集體中教育和影響個人遠景教育原則是指通過經常在集體和集體成員面前呈現?°明天的快樂?±前 景,推動集體不斷地前進,永遠保持生機勃勃的旺盛力量。他主張,要給集體不斷 提出奮鬥目標,並激勵集體成員為實現目標而努力。此外,他又把前景細分為近景、 中景和遠景尊重、信任和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原則—鳥哥有話—

你打算花多少時間閱讀呢這一章鳥哥整理了8小時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