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神龍又來啦~咱們就從毛玠、荀彧、許攸和賈詡四個人一個一個講解吧ヾ(′A`)ノ?

毛玠,字孝先,本來要投靠劉表,但是呢,嫌棄劉表政令不嚴明,轉投曹操了,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軍姿的戰略得到曹操同志的賞識和重用,本來這就挺好的,是吧?皆大歡喜多好呢?可是咱們的孝先兄有兩大特點,一:清正廉潔。二:多管閑事。他和崔琰是好朋友,曹操朝中因為他倆甚至掀起了清正廉潔之風。後來崔琰被人告狀說言論傲世怨謗,被曹老大一怒之下KO了,毛大兄弟因此有點不高興,緊接著他就被人誣告(內容大概是毛兄在大街上看到一個臉上刺字的犯人,看到那人的妻女被籍沒為官家奴婢,就說「這大概是最近沒下雨的原因」),曹老大很生氣,把他關入大牢,後來被幾個朋友營救,曹老大免了他的罪,罷了他的官,最後在家鬱悶死。

好吧以上和我那句「多管閑事」沒一毛錢關係,我說他多管閑事是因為他參與了曹家二代裏那場血淋淋的爭權,並支持曹丕同學。要我說這事兒就躲得遠遠的,好好領你的工資喫你的盒飯不好麼?瞎摻和啥你說你ヾ(′A`)ノ?

荀彧,字文若。瞭解他的可以跳過下一段,不瞭解的可以看一下。

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服毒自盡),年五十。獲謚敬侯,後追贈太尉。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羣、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他爹就挺了不起,是荀子,他爺爺荀淑號稱「神君」,他爹兄弟八個號稱「八龍」,他本人呢,董卓進京前他就在京當官,雖然不是什麼大官,但是離皇帝近呀,董卓進了京他就棄官了,後來輾轉投靠了曹操。

其實我挺理解荀彧的,因為荀彧整個家族都是正兒八經的官宦之後,世受皇恩,他本人早期又是天子近臣(起碼他自己覺得近),真要貪戀權勢董卓進京他就不走了,做為一個書生來講,又想拯救國家,又拎不動刀槍,他就只能投奔一個志向和理想差不多的諸侯,那時候大諸侯裡邊,袁紹雖然四世三公,但是這個人一直野心就很大,劉表的話忒軟弱,幹不成荊州以外的大事,劉備……對不起這個時候劉備不咋出名,帶著幾個小兄弟幾百號打手,你說他能匡扶漢室簡直是瘋了,這又不是歐洲和日本,幾百人就大軍了……馬騰倒是忠心漢室,可是忒遠了啊,就只能是曹操了,而且曹操前期野心也沒這麼大,一心也是想著做濟世之能臣,不做亂世之奸雄,誰知道後來曹操野心越來越大,辛辛苦苦幾十年,滿腦子都是匡扶漢室,結果是自己親手給漢室按下滅亡的倒計時,能不鬱悶死麼……

許攸,字子遠。三國演義裏是被許褚這個二貨給幹掉的,實際上並不是,就是曹操殺的,荀彧對他有四字評價「貪而不智」。

曹操殺許攸,這在《三國志字》中是有明確記載的。《三國志·崔琰傳》說:「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魯國孔融、南陽許攸、婁圭,皆以恃舊不虔見誅。」

裴松之注引《魏略》,對許攸如何「不虔」於曹操有具體記載:許攸自幼與曹操十分要好,官渡之戰中,許攸背叛袁紹投奔曹操後,建議曹操偷襲烏巢,使曹操大獲全勝。後曹操奪取冀州,亦有許攸之功。許攸因此居功自傲,乃至得意忘形,對曹操經常口齣戲言,甚至稱呼曹操小名,在正式場合亦不知收斂。在一次聚會上,許攸對曹操說:「阿瞞,你沒有我,不會得到冀州。」曹操一聽哈哈大笑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嘴上雖這麼說,心裡卻非常不高興,以為許攸無禮太甚。後來,許攸率隨從出鄴城東門,有得意對左右從人說:「他們曹家沒有我,不可能出入此門。」此話傳到曹操耳中,終於忍無可忍,下令殺死了許攸。

所以吧,這個事情也可以在職場上提醒我們,不管你和你領導你老大你boss私下關係有多好,在明面上該給的面子要給,該完成的工作要去完成,不然單憑關係好你就為所欲為的話,被開除是遲早的事情……

賈文和同志是個好同志,賈文和同志頭腦清晰思路明確,賈文和同志政治思想過硬,生活作風優秀??……好吧,人家就是沒啥大理想,就只是想活下去,除了軍事方面其他一概不參與,正兒八經的只進入你的身體,不進入你的生活,也沒有什麼野心。所以活的長久唄……


首先要解釋一下,並不是曹操放過賈詡。而是賈詡非常理解明哲保身之道。可以這麼說三國謀士中賈詡是最理解人心的一位了。這從兩個地方可以看的出來。

第一是幫助李傕、郭汜攻佔洛陽,劫持天子。當時董卓已經死了。作為董卓部將的李傕、郭汜本來的打算遣散部眾孤身回西涼。這時賈詡出場了,他勸說兩人說,如今董卓已死,以諸侯對董卓恨之入骨的態度,兩人如果解散部眾孤身一人,天下將無容身之處。不如起兵攻佔洛陽,挾持天子,諸侯不敢妄動

兩人採納了賈詡的意見,果然輕而易舉的攻佔洛陽,挾持了皇帝。之後賈詡看出兩人必將爭權奪利而反目時,又果斷離開兩人。這是賈詡第一次展示他把握人心的過人本領。

第二次是在張綉賬下的時候。曹操攻打而來,由於後方不穩,曹操不久就倉促退兵。退兵時張綉率兵追趕,賈詡勸他不聽。隨後張綉大敗而歸。剛回營帳,賈詡卻叫他馬上再率兵追趕。結果大勝,回來後張綉向他請教。賈詡解釋說:「將軍雖然善於用兵,但是絕非曹操對手。今曹軍雖然倉促撤退,但是為了防止將軍追擊,曹操定會親自率兵殿後,將軍怎麼會是對手?但是當將軍敗了之後,曹軍一定會全力撤退,這時再去追擊纔可以取勝。」這波解釋讓張綉大為佩服。

賈詡對人心的把握恐怖如斯,在投降曹操之後更是閉門謝客,除了必要的公務交往不交友,不納門客,完美的避免了生性多疑的曹操對他的猜忌,得以安然度日,並得享高壽,不得不讓人佩服。


賈詡來投曹操是張綉敗了建議張綉來這裡的,他沒有參與曹操陣營幾件事,無功也就無過。他建議的幾件事也比較給力,雖然官渡之戰之前的提議曹操未用,但他亮了相,有實力。

他這人是情商高,曹操問他關於立世子之事。他低頭不語,問他想什麼說是想事?又問他想什麼?他說想到袁紹父子與劉景升父子。曹操大笑決定立曹丕。他不直接說,啟發式的,醒悟似的,人易接受而明白。智商極高。不得罪人又不陷己於被動。他能躲過李傕,郭汜之亂,又與張綉聯手,又勸說張綉投曹操。張綉投。說明他這個知人心理。三易其主又保命,又不受人之柄,不落煲貶得說他這個人智慧非常。到哪裡人緣好。前二次易主他躲過災難。曹操這裡也躲過,曹操死於他之前是一方面,關鍵還是他懂人心術,有謀略,人際關係處理得好。交際能力強。


三國志曹操謀士傳最後評語說明問題,賈詡不是一開始跟著曹操乾的,所以投靠曹操後不拉幫結派,不參加同僚的party,為人謹慎,不居功自傲。就算立世子這樣的大事,也不明說立曹丕,說了一句《請參照劉表,袁紹父子先前案例》。另外曹操在一步步逼迫漢室一系列事件,荀彧,荀攸等先後和太祖意見不一致。但是賈詡是明白人啊,所以至始至終都是站在老闆這一邊。縱觀賈文和一生,從前期建議李傕,郭汜二人反攻王司徒從而掌握漢室命運,以及後來效命曹操,看出來他是那種利己主義者。


首先曹操是典型的法家代表,不會去憑個人好惡去殺人,當初賈詡等人就勸說曹操殺劉備,曹操明知道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尚且沒有殺劉備,何況其他人。

其次曹操郭嘉是病死的,毛玠確實被別人檢舉下過牢獄,後來脫罪但被罷黜憂憤而死,荀彧是因為在漢室和王道之間難以抉擇,守節而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