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最爲常見的睡眠問題,根據2018年中國睡眠研究會在6座城市中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內地成年人中存在失眠障礙的比例高達57%,工作人羣中更是有65%的人存在失眠障礙,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的3月21日定爲“世界睡眠日”。由此可見,失眠已經成爲現代人羣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何防治失眠障礙則成爲了全社會長期共同的任務。

失眠的診斷以睡眠紊亂程度決定,這種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個體的主觀感覺,並且該程度是否足以引起臨牀關注因不同年齡而異。目前普遍認爲在兒童和青年成人中,睡眠潛伏期或入睡後覺醒時間大約20分鐘則可被認爲是臨牀上顯著的睡眠紊亂。而在中老年中,該標準則爲大於30分鐘。那麼什麼是失眠障礙呢?失眠障礙是以頻繁而持續的入睡困難或睡眠維持困難並導致睡眠滿意度不足爲特徵的睡眠障礙。失眠障礙分爲短暫性失眠障礙、短期性失眠障礙和慢性失眠障礙。前兩者主要是因爲生活壓力、軀體疾病等原因,只要壓力解除或調解得當,失眠症狀就會消失。而慢性失眠障礙這一最常見的睡眠障礙則較爲複雜,其可僅僅表現爲入睡困難或睡眠維持困難,但更多的是同時合併入睡困難和睡眠維持困難。

失眠障礙的危險因素有哪些呢?研究表明失眠障礙與年齡、性別、既往失眠病史、遺傳、應激及生活事件、個性特徵、合併其他精神或軀體疾病等因素密切相關。

第一,年齡是失眠的顯著危險因素,慢性失眠症狀的現患率隨着年齡的增長逐漸增加,從兒童的4%到青年成人的9.3%,直到老年人38.2%較高比例。研究發現,隨着年齡的增長,機體內部的睡眠穩態下降,以及與年齡相關的軀體疾病和精神障礙,均是失眠隨年齡增長的原因。第二,性別也是失眠障礙的一項顯著危險因素,從現狀來看,失眠障礙具有顯著的女性優勢,女性的患病風險大約是男性的1.41倍,該比率在大於45歲人羣中甚至增加至1.7倍。第三,既往失眠病史人羣的新發病率是其他普通人羣的5.4倍,所以既往的失眠即使完全緩解,仍然是未來失眠的危險因素。第四,失眠具有顯著的家族聚集性,有家族史的普通人羣新發病率是無家族史人羣的三倍。進一步的家系研究和雙生子研究顯示,失眠的遺傳度大約在30%~60%之間,即失眠的發生原因大約有30~60%可歸因於遺傳因素。第五,負性生活事件不僅是新發失眠的危險因素,也是失眠得以慢性化的維持因素。第六,應激事件的數目和持續時間也是失眠新發病率的顯著危險因素,並且兩者之間可產生協同效應。第七,失眠患者一般會表現出某些個性特質,比如神經質、焦慮特性及完美主義。第八,合併其他精神或軀體疾病對失眠障礙的形成起到了複雜的作用。大約有70%~80%的精神障礙患者均報告失眠症狀,大約50%的失眠患者同時患有一種精神障礙。因此早期的觀點認爲失眠是精神障礙的一個主要症狀,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失眠是精神障礙,特別是心境障礙和焦慮障礙的危險因素。綜合分析發現,失眠症狀可導致無抑鬱症狀受試者增加2倍罹患重性抑鬱障礙的風險;慢性內科疾病患者往往報告有失眠症狀,而失眠人羣罹患各類內科疾病的發生率顯著高於非失眠人羣。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失眠可增加多種內科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發病風險。

失眠障礙爲生活帶來諸多困擾,其危害不容忽視,所以如何防治失眠障礙顯得尤爲重要。對於失眠障礙患者,需要積極進行治療。早期進行心理行爲幹預、物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等,對於治療慢性失眠障礙非常重要。心理行爲幹預中常用的認知療法,能夠幫助患者認識到自身對於睡眠的錯誤認知,以及對失眠問題的非理性信念與態度,使患者重新樹立起關於睡眠的積極、合理的觀點,從而達到改善失眠的目的。然而,心理行爲治療雖然容易爲患者接受,但治療過程複雜、週期長,且國內受過正規認知行爲療法培訓的心理醫師較少,真正在臨牀的應用受限。介於以上治療方法的侷限性,物理治療成爲一種補充失眠治療的技術,尤其副作用小的優勢使其在臨牀的運用可接受性強,目前國內已開展的治療失眠的物理治療方法,包括重複經顱磁刺激、生物反饋技術和失眠治療儀電療法等。最後,藥物治療上,用藥應遵循個體化的原則,由於失眠治療的藥物種類較多,且個體敏感性、耐受性不同,建議在精神心理專科醫師的指導下用藥治療,部分患者需要進行睡眠相關的監測。

本文撰稿系蘭州大學第二醫院閻立新

閻立新,主任醫師,院級學術帶頭人 ,蘭州大學第二臨牀醫學院副院長,蘭州大學第二醫院心理衛生二病區主任,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睡眠障礙亞學科主任,國家級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精神科基地主任,主要診治睡眠障礙、抑鬱焦慮等情緒障礙及各種精神心理障礙性疾病。

來源:蘭州大學第二醫院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