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顧問和醫生好像是風馬牛不相及的職業,但把它們細細比較一下,卻可以發現兩個職業有很多雷同的地方。

職業特點:

醫生:傳統職業,屬於專業人士範疇,由於對醫生而言,行醫經驗遠比醫學理論知識更重要,因此醫生是屬於「老來香」的職業。隨著科技的發展,新病種不斷被發現,而疾病的治療方法也不斷更新,所以醫生需要不停補充自己的知識,否則很容易遭到淘汰。

理財顧問:新興職業,屬於專業人士範疇,對理財顧問而言,金融投資和理財的實戰經驗比理論知識更為重要,所以理財顧問也是越老越值錢。理財顧問需要終身學習和不斷接受後續教育。

工作內容:

醫生:診斷個人的身體狀況,醫治個人身體存在的疾病,目標使個人身體健康,遠離疾病;

理財顧問:診斷個人的財務狀況,合理規劃和使用個人的財務資源,平衡開支,目標使個人的財務穩健,最終實現財務自由;

工作流程:

醫生:接觸病人——瞭解病情和病徵——診斷病症——開處方——提供藥物或者手術治療——複診

理財顧問:建立客戶關係——收集客戶信息——診斷客戶的財務狀況——給出解決方案——提供具體的理財產品——定期檢測與反饋

工作地點:

醫生:中國的醫生大部分任職於各大公立醫院,少數「屈就」在社區醫院,也有極少數是獨立行醫或者在私家醫院工作。

理財顧問:中國的理財顧問大部分任職於各大金融機構,少有成為獨立的理財顧問,部分理財顧問也會任職於私人投資諮詢公司。

職業分工:

醫生:分為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公立醫院的醫生大部分是專科醫生,如外科醫生、內科醫生、腦科醫生等等,社區醫院的醫生一般是全科醫生(家庭醫生,即在家庭、診所或醫院裡向個人和家庭提供人性化、初級、連續性醫療服務的醫生,在國外任職全科醫生要求至少碩士以上學歷);私家醫院的醫生來自五湖四海,一般是專攻特殊的疑難雜症,例如乙肝、陽痿、不孕不育…… 理財顧問:各大金融機構的理財顧問一般只對所在金融機構的投資品種有很深入瞭解,如保險理財顧問、黃金投資顧問、股票投資顧問、銀行理財顧問等等;獨立的理財顧問一般是受過系統培訓,對各種金融產品都有一定了解,擅長為客戶做綜合的理財規劃,制訂個人的理財方案;私人投資諮詢公司的理財顧問通常是專幫客戶賺快錢的,如「每天推薦漲停板股票」、「代客投資三七分成」、投資「地下私募基金」等等。

工作收入:

醫生:在國內,現在醫生的診斷費非常低廉,公立醫院醫生的收入通常來自於國家的補貼,而獎金則通過醫院的營運獲得,因此賣葯和醫療設備使用費成為醫生重要的收入來源,醫生的工作也常常會變成如何讓病人喫更多的葯和做更多的檢查。私家醫院的醫生收費高昂,所以客源成為關鍵,反正這些都是疑難雜症,成功醫治病人的醫生就成「名醫」,財源滾滾,醫治不好也不會有太大問題,因為病人患的是疑難雜症。社區的全科醫生由於不被國人接受,因此大部分靠國家補貼慘淡經營,稍有能力的都跳槽至大醫院改為專科醫生。

理財顧問:金融機構理財顧問的收入大部分甚至全部來源於銷售理財產品的提成,因此如何成功的賣更多理財產品成為理財顧問最重要的工作。私人投資諮詢公司主要通過高提成和手續費來獲取收入,只要有客戶,收入同樣不成問題,理財顧問操作成功,就成了「股神」、「投資大師」,財源滾滾,操作失誤也關係不大,虧錢也是客戶虧錢。獨立的理財顧問由於國內老百姓缺乏相關理財觀念,因此鮮有成功經營的例子。

社會地位:

醫生:國外的醫生是高收入、受人尊敬的職業;國內醫生則相反。由於老百姓感覺上醫院通常是花錢治不好病,因此很多老百姓身體患了小毛病一般是自己買葯醫治,所以類似《求醫不如求己》的書非常受歡迎,如果不幸患了大毛病必須去醫院,則通常是病急亂投醫,而且不少人對醫生的耐性有限,如果不能馬上治好身體的疾病就會更換醫生,所以有「行運醫生醫病尾」一說。

理財顧問:國外的理財顧問是高收入,受人尊敬的職業;國內的理財顧問在老百姓眼裡就是推銷金融產品的普通銷售人員,因此理財顧問在老百姓心中的信任度不斷降低。老百姓一般通過價格/收益比較和親朋戚友的推薦選擇理財產品或進行各種投資,由於沒受過專業的訓練,所以投資容易走向兩個極端,非常保守或者非常激進,而且大部分人喜歡賺快錢,往往不理會投資的風險,因此投資失敗的情況居多。

發展趨勢:

醫生:全科醫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老百姓一般患小毛病(包括心理、生理的疾病)只需求助全科醫生,只當患了大病纔去大醫院找專科醫生,西方發達國家全科醫生與專科醫生接近1:1,全科醫生稍多一些。

理財顧問:獨立的第三方理財顧問將成為理財顧問發展的重點方向,大部分人在理財方面的問題都將會首先求助獨立的理財顧問,當理財顧問認為客戶有相關的理財需求時,會協助客戶聯繫相關專業的人士幫忙。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