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雜誌2001年第期

  [編者按]吳言生博士是近年來禪宗領域中最為活躍的青年學者之一,陝西師範大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後,現被聘為河北禪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研究員,《禪》刊增刊《中國禪學》執行編輯。他的《禪學三書》(《禪宗思想淵源》、《禪宗哲學象徵》、《禪宗詩歌境界》)由中華書局2001年6月出版,代表了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吳先生參加柏林寺第九屆夏令營期間,本刊編輯部採訪了作者,以下是談話的部分內容(●表示編輯提問;○表示作者回答):

● 禪宗研究由禪學三書構成,它的學術理路是什麼?

○ 20世紀的禪宗研究,湧現了很多的研究論文和專著,可謂波瀾壯闊,如火如荼。但是,這些研究工作還存在著較少涉及的地帶,比如對大乘佛教經典與禪宗思想關係的研究、對禪宗哲學象徵的研究、對禪宗詩歌的研究,禪學三書就是在這一方面的嘗試。禪宗研究之所以由三書構成,是因為這三個部分缺一不可。禪宗思想淵源於大乘佛教經典,要想對禪宗思想本身,以及表徵它的禪宗詩歌、禪宗哲學有深透的理解,必須對禪宗思想的淵源進行深入研究,這形成了《禪宗思想淵源》;禪宗思想是通過禪悟思維,通過各種詩學象徵來表現的,提示這些象徵的意義就顯得非常重要,這形成了《禪宗哲學象徵》;禪宗詩歌蘊含豐厚而深邃的佛教智慧、哲學意蘊、禪悟內涵、美感質性,具體地探討了五家七宗禪詩所體現的禪悟境界,以及相關的理論問題,這形成了《禪宗詩歌境界》。

● 《禪宗哲學象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 禪宗哲學是詩化哲學,往往藉助詩歌的手法,通過鮮明可感的形象,來表徵「不可說」的本心。要深入透徹地研究禪宗詩歌,勢必要對禪宗哲學象徵進行研究。《禪宗哲學象徵》在這方面作了嘗試,它由兩大部分組成。1、從公案與頌古的角度探討禪宗哲學象徵的內涵。禪宗公案雖看似矛盾與不可說,充斥著詭論,實際上具有表達性、雙關性、邏輯性。緣此,我選擇了公案與頌古的合璧《碧巖錄》進行分類研究,探究公案的意旨,分析頌古的意旨。2、從禪宗語言的詩喻性角度探討禪宗哲學象徵內涵。禪宗哲學和文學密不可分,通過文學而表達佛法的最高境界,是中國禪宗的顯著特色之一。我通過對禪宗哲學詩學意象的考察,分析了禪宗哲學的各種典型象徵,指出禪宗哲學以「本來面目」起點,以明心見性為終點,表達了更高層面上對人類精神純真本源的回歸。

● 《禪宗詩歌境界》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 這本書主要探討了:1、禪宗的終極關懷,即明心見性,重現「本來面目」。作為禪宗核心意象的「本來面目」,是禪宗對澄明、覺悟、圓滿、超越的本心的詩意象徵。2、禪宗感悟的生髮機制,指出青原惟信禪師見山三階段說,從禪宗審美感悟的角度,提示了人們由「原我」的素樸到「自我」的迷執,由「自我」的迷執到「無我」的初悟,由「無我」的初悟到「真我」的徹悟的禪悟生髮機制,高度濃縮著禪的智慧。3、五家七宗禪詩的境界,分析了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楊岐宗、黃龍宗的重要禪詩,探討其不同風貌。4、禪宗詩歌的境界論,分析了禪宗詩歌一切現成的現量境、能所俱泯的直覺境、涵容互攝的圓融境、隨緣任運的日用境。

● 禪學三書的主要特色是什麼?

○ 20世紀的禪宗研究論著,或多或少地存在著研究方法欠缺的遺憾。由於剪貼禪學術語來機械比附禪宗傾向的流行,以及對禪宗文本的解讀缺乏理性省察與悟性透入,形成了禪宗研究方法淺易等不足。因此,我的立場是理性分析與悟性透入並重。採取這種立場來觀照和研究禪宗思想、哲學、詩歌,可以較好地適應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將文學與哲學打通,使詩情與禪韻圓融,將佛典、禪思、詩情融為一爐,力求做到嚴肅與通脫、凝重與飛揚、推理與直覺、解剖與融入、哲思與詩情的完美融合。

● 禪學三書的闡釋體系是什麼?

○ 我根據對禪宗思想、哲學、詩歌的理解,認為禪宗思想體系主要由四個部分構成,它們分別是本心論,揭示本心澄明、覺悟、圓滿、超越的內涵與質性;迷失論,揭示本心擾動、不覺、缺憾執著的狀況及緣由;開悟論,揭示超越分別執著以重現清凈本心的方法與途徑;境界論:揭示明心見性回歸本心時的禪悟體驗與精神境界。其中境界論又有四個主要類型:一切現成的的現量境,能所俱泯的直覺境,涵容互攝的圓融境,隨緣任運的日用境。這是從哲學內蘊的角度對境界論的表述,從詩學象徵角度表述則是:觸目菩提的現量境,水月相忘的直覺境,珠光交映的圓融境,飢餐困眠的日用境。對禪宗思想體系的每一層面,我又分別使用三大組話語材料來加以闡說:大乘佛教經典話語、禪宗哲學象徵話語、禪宗詩歌境界話語。「本心」、「迷失」、「開悟」、「境界」基本上囊括了佛教禪宗的要義。

● 能否談談禪學三書使用的批評術語?

○ 禪學三書論析禪宗詩歌所使用的批評術語,主要有兩大來源。其一,藉助禪宗的規範性表述,這樣在「解析」禪宗詩歌時,可以站在比較「客觀」的立場,避免與描述「對象」的疏遠與隔膜。這些術語如「返本還源」、「歸家穩坐」、「水月相忘」、「珠光交映」、"涵容互攝」、「直覺意象」、「現量呈顯」、「隨緣任運」、「日用是道」、「無位真人」、「無依道人」、「隨波逐浪」、「立處皆真」等等。其二是參考現代批評話語,自鑄新詞。如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以及境界論的四種範型等。同時藉助中西方哲學、美學、科學話語來闡釋禪宗思想、哲學、詩歌。如藉助莊子的「混沌」、現象學的「本源性狀態」作為「本來面目」的參照,藉助現代天體物理學、相對論作為禪宗時空圓融境的參照,藉助審美距離說作為禪宗理量境的參照等。將禪宗研究放在廣袤的世界性文化視域中進行,可以讓它走向世界,融入現代。

● 您對禪學三書是如何評論的?

○ (笑)自己沒有這個權利,這個工作還是交給讀者去做吧。

● 禪學三書體大思精,涵蓋了禪宗思想、哲學、詩歌三個領域,您近期還有什麼計劃嗎?

○ 談不上「體大」,只不過是寫得長一些而已;談不上「思精」,有些地方還是可以更細一些的;也不好說「涵蓋」,僅僅是「涉及」罷了。實際上在這三個領域,還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至於我近期的計劃,一是建設《禪宗典籍全文檢索資料庫》,第一階段錄校禪宗典籍300部約2000萬字,目前已約請中國佛學名家黃心川、杜繼文、方立天、樓宇烈、楊增文、方廣錩等先生擔任學術顧問。資料庫具有多條件檢索、字頻統計、自動生成卡片等多項功能,比如想摘錄出資料庫中任何一條辭語,在幾秒鐘內即可實現;再就是撰寫一本大約100萬字左右的《禪宗著作語辭彙釋》。學術界、宗教界對此非常支持,也有數家出版社表示了出版意向。

● 謝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期待您有更多的成果問世。

○ 謝謝。也祝願貴刊越辦越好。禪宗詩歌是一座「無盡藏」,禪學三書是引玉之磚。我衷心地期待著越來越多的朋友關注這個領域,共同迎接禪宗研究的新紀元。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