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璉先生,跟隨吳圖南先生二十餘年,盡得所學。近年來李璉先生除治病救人之餘,還弘揚吳圖南先生之拳藝,出版「吳圖南先生傳授《楊少侯太極拳用架真詮》、《太極拳練架真詮》」二書,拜讀後,獲益匪淺。太極拳自楊家傳來有練架、用架兩種。所以,也希望各位拳友有時間研讀一下這兩本書!

太極拳自楊家傳來有練架、用架兩種。其中「太極拳練架」是我們通常練習的行功架,而「太極拳用架」因它在用功上要有太極功的基礎,突出抓、拿、節、閉等技擊方法,常出殺傷手,故以用架名之。

六十年代北京市武協在東單體育場活動,有時候師爺會即興打一段「用架」。因為對外用其簡稱「小架」或「快架」,所以到對「太極拳用架」的原名生疏了。師爺早在三十年代就寫過《太極拳用架序稿》一文,並在《太極拳之研究》(1984年版)中的「軼拳新呈」部分也寫得很清楚了。因此我們說太極拳用架,可以簡稱為「小架」,而不是「小架」簡稱為「用架」。

我看過一些有關快架的著作和視頻,那隻不過是練架快打,絕非是我們練習的太極拳用架。

師爺說過當年和少侯先生學過「太極拳用架」的並不只是師爺一人,馬潤芝、東潤芳、田兆麟五個弟子均有所學,僅僅是造詣不同而已,據當年師爺說,五人當中以尤志學練得最好,可惜因年早逝了……。這與書中所說「我們和少侯一塊兒練的同學,也都沒有教他們,像尤志學、馬潤芝、東潤方,都沒教給他們」完全不相符,然而我還是相信師爺親口對我說過的話,並且田兆麟先生在南方也有傳人,據說當年上海有位綽號「辣手小王」的人曾經和田兆麟先生學過少侯先生傳的「太極拳用架」。

  • 第744期 | 《楊家打手要法》述少侯、班侯傳下打手百法,甚為珍貴!學得一招你就是高手(收藏篇)

  • 楊家打手要法分享,少侯、班侯傳下打手百法,甚為珍貴!(建議收藏研讀學習)

  • 楊露禪之子楊少侯、楊班侯談練拳要訣及解秘太極拳老譜

  • 【第653期】楊少侯楊澄甫高足拳架正確鍛煉方法傾囊相授,本人得此法後功夫大進!

  • 好書推薦 | 以技擊為主的《楊班侯大功架太極拳精要》《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註解》!該拳在社會上流傳很少!

  • 長壽泰斗畢生心血之所在 太極宗師鞠躬盡瘁之作《太極拳之研究》 套裝2冊 吳圖南太極功+太極拳概論 | 好書推薦

  • 吳圖南回憶練習太極拳的經歷,練功苦難挨,曾經想自殺!反思一下我們練功投入了多少精力?

  • 吳圖南 | 練習太極拳身體各部之名稱與功用

  • 太極拳用架不僅僅是「招功」,《太極拳法說》中講到過「身形腰頂豈可無,缺一何必費工夫……」師爺常說用架必有相當體質才能練習,這種相當體質,並不是你的肌肉的結實,個子的高大……,主要是你的「精氣內壯」達不達標,「精氣內壯」一語是由《太極拳法說》中「筋氣」內壯轉化而來的。

    何以使人精氣內壯呢,只有通過太極功的訓練才能使然。因此上無論還是少侯先生傳弟子,還是師爺傳入室弟子們都是秉承這一原則。記得當年師爺傳我快架後,依然要我拜馬有清老師為師,方能由師爺教授我太極功,以補用架之遺。由此可見太極拳用架不僅僅是套路,更像一個大口袋,把你練的勁功、松功、氣功全部融入到裡面,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輕靈神速、活潑玲瓏、穩脆鼓盪、恰巧準確、抑揚頓挫、進退抽添、牽動往來、剛柔相濟、開合摺疊、提放並用、離粘凌空、應物自然、變化萬端、起止難測」的標準。

    而且師爺曾經說過:「這個用架的練法可分三個部分。

    一個是高級的部分,叫氣功(撓是太極拳的功夫,並不是一般練的氣功)。就是說「無形無象,全身透空,氣分陰陽,機先動靜」。拿這四句話可以概括下來。

    第二個是中級部分,叫勁功。勁是什麼呢?為什麼不叫力呢?就是別乎能制勝對方。那麼用拳的理論來說就是:「不用顧盼擬合,信手而應。縱橫前後,悉逢肯緊。」

    第三個是初級部分,叫招功。就是「論勢之得失,分一手之勝負。這僅僅是太極拳的初步功夫而已。」

    我們知道太極拳以前各家通以太極拳命名之,為有區別,有時用某家或某某傳太極拳冠之。及至五十年代國家體委普及太極拳時才分式。對此吳圖南師爺依然保留自己的傳統看法(不能按特點分式),我當年不止一次在拳場聽到人在拳場上問他,他總是回答「太極拳就是太極拳,沒有這式那式,你非要再問,我們就算是吳氏吧」。

    師爺晚年在一張月份牌中隨手寫過這樣一段詩「太極正宗,吳楊並稱。鑒泉主柔,少侯凌空。恭蒙教益,融會貫通。十二寒暑,克盡厥成。」這是師爺七十年代在凈土寺農民房裡寫的。其中表明了最初學習太極拳的經過。師爺九歲隨吳鑒泉先生學太極拳練架,八年後又隨少侯先生學太極拳用架及「太極功」四年。這曾經在師爺三十年代的《太極拳用架序稿》也曾經提到過。

    師爺從學吳楊兩位老師是在他和宋書銘對譜以前,他得《宋譜》是在光緒末年,而後因其清代貴胄子弟身份,得知袁世凱幕僚中有宋書銘先生是宋遠橋的後人,故攜譜去訪。不想宋老先生也拿出一本二人一對僅僅幾字之差。二人密約後,師爺從宋書銘先生那裡又學了宋氏所傳的「太極功」在此聲明一點宋氏所傳的太極功,不是「三世七」,「三世七」是太極功以外的太極拳法。師爺回憶當時他也看過宋老先生打過一段太極拳,應該和他所學的差不多。後來在1912年至1916年之間,師爺隨吳楊二位老師到許禹生辦的《北平體育研究社》任助教,偶然和許先生談到《宋譜》,這才抄贈《宋譜》與吳鑒泉、許禹生、紀子修、劉采臣、劉恩綬等五人找宋書銘先生求教的事情,據師爺所說鑒泉先生所得的是《太極功》二十四式。

    記得師爺和我談到《宋譜》的時候,曾經說到「三豐以前太極拳的樣子,已是年代久遠無從考證了」。師爺多年所教的,一直是鑒泉先生所傳的太極拳練架,根本沒教過「宋氏所傳三世七」或「三十七式(三十七式來自顧留馨在《太極拳之研究》)」。

    另外我們還可以從三本書的拳照里一觀端倪。一本是吳公藻寫的《太極拳講義》文字後面所附的鑒泉祖師晚年的拳照,一本是褚銘誼寫的《健康指南》較《太極拳講義》稍早的拳照.

    吳鑒泉先生三十年代初之練架搬攔捶

    另一本就是師爺寫的《科學化的國術太極拳》師爺的拳照

    吳圖南師爺北平體育研究會未成立之前

    少年時所習練架之搬攔捶

    三本書中師爺為鑒泉先生的早年弟子,架子非常開展,中規中矩。褚銘誼書中鑒泉先生的拳架,因其年齡的關係動作略有緊湊,然其氣勢,依舊很大。而講義中的拳架雖步距變小,卻氣勢依然。師爺常說「小時候師父怎麼教,我們就怎麼練。」師爺的拳架是在光緒年間學的,與宋書銘對譜應發生在宣統前後,許吳等人找宋書銘先生應在1912年建立「北平體育研究社」與1916年開辦「北平體育講習所」之間。當時師爺已經「十二寒暑,克盡厥成」,(師爺凌空勁歌寫在辛亥年間即1912年)其中的意思明白的說也就是已經學到了太極拳練架、用架(當然也有楊家傳的太極功)。在我們學習太極拳的時候師爺曾告訴大家:他小的時候學拳,先練定勢,每動停一至六個呼吸;以後練連勢,接連不斷,如流水行雲…..,他教大家亦是如是,又說;當初師父怎麼教我,我現在就怎麼教你們。我侍奉師爺近二十年,每每如斯,卻從未聞鑒泉先生從學「三世七」後改拳之說。因此說來我們所練習的太極拳壓根就是鑒泉先生所傳授的太極拳練架(雖然在全佑先生練架的基礎上有所修訂,卻也不是在從宋書銘之後)。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吳氏太極拳」。

    至於後來有人將太極拳中重複的動作去掉,改為「三十七式」,師爺當時是非常反對的。他曾對我說「前賢編纂套路是有學問的,你要記住第一套路中哪一個式子重複得多,哪一個式子就重要。第二練架靜心慢慢打到後來,才能漸入佳境。」我個人得此言,在後來修鍊中受益匪淺。至於「三十七式」的改革,所知道我們承傳的練架套路有兩次,第一次是在七十年代,有兩位和我同在六十年代末在天文館學拳的先生,一位叫李瀛洲,是小學教員,另一位姓武,在鋼研院工作,因為常叫他老武,竟連名字也記不清了。

    這兩位外家功夫了得,我們之間常常私下換藝,所以我也和他們學了不少東西。七十年代二位到海淀體委教武術,李瀛洲先生曾對我說過他們為了教學方便將我們練太極拳改為「三十七式,他們教學的對象是海淀學區的武術愛好者(從一些拳照上看有些人確實有些老武先生的樣子)。後來在八十年代,楊家倉先生到北大教太極拳時,他以同樣的理由告訴我,也將套路簡化為「三十七式」。因此說師爺所教的沒有三十七式,現有的是由他的學生們為了教學而簡化的。這與「失傳」、「無從考證」的「三十七式」是迥然有別的。在此我告誡大家,如果有人稱吳圖南師爺所承襲的是三世七太極拳,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那不是吳圖南師爺的本意。

    在宋譜之中說過「所傳太極功,拳名三十七」。師爺曾和我以及馬有清老師,沈保和師叔都說過,他和宋書銘學習過的是太極功。而鑒泉先生從學宋書銘的同樣也是太極功,後來在香港吳家有二十四式功法,後來師爺結合楊宋兩家所傳刪同存異,以畢生精力將其系統化,分為招功、松功、勁功、氣功四種功,授徒承道,以令太極拳、太極功在「民間暗暗流傳」。

    「練後天養先天」。師爺告誡我練功的時候,要出參照張三丰、王宗岳的太極拳論述之外,還要仔細讀《太極功》、《太極拳法說》兩部著作從中體悟,再要精讀《道德經》從中體證。《太極功》出自宋氏,《太極拳法說》(另有一本名《楊氏秘譜》,與《法說》內容一樣)《法說》是全佑拜門時班侯在端王府所贈。《太極功》譜與《太極拳法說》兩本書記載著各家的拳理。然而我們結合練功細細讀來,靜心體味,自覺兩部著作雖文字不同,然其理為一。《太極功》宋氏家傳出自許宣平、李道子,集於張三丰。而楊家《太極拳法說.張三丰承留》一文中也有「字著宣平許,延年葯在身…..」的字句,這更表明了所謂的「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兩書相互參悟自可得太極功之奧妙。

    當初吳圖南師爺從學少侯先生,是先練功後練套路的,馬有清老師到師爺家中練習同樣是這樣的。記得馬老師回憶當初他在師爺家(曉安衚衕)給他看功,出的汗水順著腿向下流……,師爺曾對我說他教沈保和先生時,擔心他已年過45歲,有的功法不宜練,就教他兒子,讓沈師叔在一旁看看……。楊家所傳的功法,有的在師爺辛亥年間所寫的《凌空勁歌》也有部分表達:「先將啄勁學到手,再練盪勁不費難,離空諸勁全學會,哼哈二氣已練全…….」其中啄勁、盪勁等等都屬於「太極功中勁功」的較高級部分。

    師爺從學少侯的太極功,與後來宋書銘所教的有異同之處,師爺在保留少侯功法的基礎上,吸收了宋不同的,刪去雷同的,當然也有的功法是宋書銘沒有的。後來結合自身的修鍊體悟將其系統化,分為太極拳的四種功,並攥成文,在武漢召開的「國際太極拳大會」上宣讀深受當時武術研究者的重視。

    這四種功是非常實在的具體功法,而不是所謂的「三世七式」太極拳。「練後天養先天」是這四種功的唯一宗旨。並不分什麼「先天功」「後天功」。

    吳圖南先生的太極造詣極高。他盤拳時,無論行功慢架還是用架(快架),虛實變轉,輕靈敏捷,瀟洒沉著,勁氣流暢,氣勢磅礴,形神皆化。其推手與散手,以脆、快凌厲著稱。尤精於勁、氣之應用。他擅長於粘黏勁、彈抖勁、鼓盪勁、凌空勁等打法,確有深功。

    吳圖南先生給太極拳下定義:太極拳是以意導體、不用拙力;以靜制動、機先動靜;以柔克剛、剛柔相濟;以弱勝強、四兩撥千斤。太極拳練入佳境時,「無一處不輕靈,無一處不堅韌,無一處不沉著,無一處不順遂,通體貫串,絲毫無間。吳公認為如果不符合上述條件,那不是太極拳。

    對於太極拳推手,不是太極拳的惟一打法,是內部訓練法。「推手,由不動步到活步,由四正而至四隅,有平面而進至立體,漸至由應用而散手,使學者於增加健康之外,兼具競技之作用,持之以恆,逐漸可以達到高級之藝術性技擊水平。」

    太極拳的打法應用: 「簡要言之,點擊推按、鉤掛抖彈、分擺踢蹬、踏踩銷勾、啄劈碰挫、吸引拿放、進退擬合(顧盼)、盪氣封喉、掐筋閉穴、截絡拿(切)脈等法皆須練熟。

    十三勢之八法(掤、捋、擠、按、采、挒、肘、靠)五步(進退顧盼定),尤須精湛。」誠如太極拳論所謂「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太極拳著(招)與勁的區別,吳圖南先生說過:著(招)者研究方法者也,勁者研究變化者也。方法有時而穹盡,變化如循環之無端。」吳老又說:離而未發即知其將發,彼何處欲動,即知其將動,敵欲逃而不得脫,斯為上乘;用一個勁變動對方一個勁,叫中乘;用以勢之得失,分一手之勝負,則品斯下矣,乃下乘功夫,至於蠻打蠻拼,都不是太極拳。雖然它也叫太極拳,但實際上不是太極拳,連品斯下矣都不夠。它是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之」。

    吳圖南先生傳授的太極拳,與外界練的太極拳有所不同。先生的拳有定勢及連勢兩種練法。首先練時,應練定勢。定勢是把拳架作為樁功,一個、一個地練,每個動作不但要求姿勢準確,中規中矩,而且動作到位後,姿勢不變,停頓一至六個呼吸,猶如站樁,等整套練完了,練熟了再串起來,作為連勢來練。

    經云:「先求開展,後求緊湊。」吳圖南先生說過:「定勢是吳家練習太極拳基本的功架,其目的在於加強對自身毅力、體質的修鍊,使太極拳內功得到不斷的增長。連勢,連勢者,進退抽添,勢勢相連;開合虛實,變化不斷,拳勢應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韻趣自然,故為連勢。」

    吳老曾說過「要把太極拳練好,除了有真傳外,你必需有萬夫不當的勇氣、不屈不撓的毅力和本性難移的精力,否則將功虧一簣。」又說「而其要,則在乎練,絕無其它捷徑可走,不像登泰山,可以坐纜車登上山頂達到南天門,這得一步一步,寸步難行拾級而上」。所以吳老的拳,一套分兩種練法,這是要花費一定的功夫的,否則,你不下一番功夫是練不好拳的。

    吳老在太極拳訓練中十分強調基本功包括樁功、定式等。樁功有多種,每種都有對應的練習方法和功用。定式練習要結合呼吸,要慢,深入內里。如練習「攬雀尾」,把此式拆開分解成六個動作,每個動作要「定」,自然呼吸六口氣,然後再轉換下一個動作,一個完整的「攬雀尾」做完,要營三十六口氣,用時兩分鐘左右。一整套拳共三十七個式,每式拆開為好幾個動作,每一動作營六口氣,如此,一套拳打完要用多少時間可想而知。吳老曾說:「定」得我精疲力盡,汗流浹背,三九天練完拳鞋像趟水樣,可倒出汗水。但這麼一定,把各種病都定沒了,身體也強壯起來。另外還有抻筋、下腰、踢腿等功夫也要練,這樣才把基礎打好,才能學拳。

    在吳圖南先生所傳太極內功中,松功、著功、勁功、氣功是重要的幾個部分。練松功,要把全身的腳趾、腳腕、膝蓋、腰、兩肩、上臂、小臂、手臂、手指、脖頸全部鬆開,不使有結。練著功。就是把拳架中的一招一式拆開會用,知道在實戰中如何使用。還要研究它的無窮變化,學會活學活用。練勁功,就是體會真正的太極勁,不尚拙力,是一種柔柔韌韌的感覺。練氣功,就是太極內功運氣法。能夠把氣運到周身,想叫它到哪兒就到哪兒。還能使自身的氣跟對方的氣溝通,倆個人變成一個人,由你控制氣的變化,成為氣的主宰,這就是拳論里提到的: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級神明。吳老說:練太極內功,滋味如吃橄欖,初食很澀,越吃越清香可口。

    吳圖南先生很推重太極拳論《授秘歌》,在他的推薦下,《授秘歌》後來得到很多太極拳家的註解、傳授。《授秘歌》里說:「無形無象,全身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磬」。用吳老的話說就是:你本身必須練到「無我」----無形無象,全身透空的地步,然後才可應物自然。自身周流大化合為一體,無一處不輕靈,無一處不敏銳,對外界來的任何危險,事前能感應並有足夠的應對能力,一旦報警,不用想,身體自然應對。如此,練習既久,周身完整一氣,前後能得機得勢。

    吳圖南先生對給太極拳有自己獨特的定義:太極拳是以意導體、不用拙力;以靜制動、機先動靜;以柔克剛、剛柔相濟;以弱勝強、四兩撥千斤。太極拳練入佳境時,「無一處不輕靈,無一處不堅韌,無一處不沉著,無一處不順遂,通體貫串,絲毫無間。吳老認為如果不符合上述條件,那不是太極拳。

    傳統太極拳需要口傳身授,吳圖南先生所傳授的太極內功,很多在以前書上是看不到的,是吳老一生練拳、悟拳的心智結晶。他說:「練太極首先要讓自己松下來,這個松不是不使勁的松,我們常說松骨松肉鬆筋松皮,要像花一樣,有一股從內而外的開的力量。」「太極拳入手規矩先講身法,搭架子,架子搭好後又需要摸索拳意,拳意不上身,只是空架子而已,拳架是形勢,拳意是實質。太極拳究竟是練拳還是練功?架子是空的是個載體,他所承載的那個無形的東西才是真太極。」「吸之於鼻,呼吸往來於口,全體發之於毛,呼吸之法在練拳中尤為重要,這裡的呼吸不僅僅局限於口鼻,而是全身的毛孔無不張開在進行呼吸運動。」

    吳老盤拳時,無論行功慢架還是用架(快架),虛實變轉,輕靈敏捷,瀟洒沉著,勁氣流暢,氣勢磅礴,形神皆化。其推手與散手,以脆、快凌厲著稱。尤精於勁、氣之應用。他擅長於粘黏勁、彈抖勁、鼓盪勁、凌空勁等打法,確有深功。如今李璉積極弘揚吳圖南先生之拳藝,出版吳圖南先生傳授《楊少侯太極拳用架真詮》及《太極拳練架真詮》二書,一版再版如今已經脫銷。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