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政績工程叫「窮折騰」

  投資千萬元的公園為了給五星級酒店項目「讓路」,尚未建好就被毀掉,記者在河南省新野縣採訪「毀公園建酒店」時發現,短短3年多的時間,新野縣因重複建設毀掉的新建項目就多達5個,總造價超億元。當地百姓埋怨,「拆了建、建了拆,浪費了這麼多錢,把老百姓的地折騰沒了,也折騰窮了,這就叫窮折騰。」(據11月12日《京華時報》)  近些年「短命工程」頻發,早已不是什麼新聞。比如,就在去年,香港政府撥款和教育界募捐所得重建的綿陽一所中學,在使用僅2年後因讓位商業開發而被拆除;建設投入約8億元,使用壽命不到10年的亞洲最大室內足球場瀋陽綠島體育中心,因使用率不高被爆破拆除……正如《人民日報》文章批評的那樣,一些地方「一任市長一張藍圖」的怪象,使得「短命工程」愈演愈烈。  有人說,美國換個總統還是美國,而中國的城市,換個領導就換個樣子。話雖誇張,卻不無道理。無節制地追求效率、追求效應的「窮折騰」,與領導幹部的「政績焦慮」有很大關係。  現代社會充滿了浮躁甚至焦躁,人們在競爭性極強的環境中「快節奏生存」。官場上,職位資源的有限性與一些幹部官欲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特別是現在,職務的運轉週期在縮短,「一年幹,兩年看,三年不升就嫌慢」,幹部的上進心十分急迫。不發展,自己上不去,發展慢了也上不去,怎麼辦?一位官員曾坦言,「只有弄出點『動靜』,讓上級注意到,以後有晉陞機會才能輪到自己。」於是乎,沒有浪花也要整出浪花,「政績工程」就這樣出爐。  各地投資那麼亂,瞎折騰那麼多,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某些官員慷國家之慨,用百姓的利益去搏自己的「面子」。現在,一些機關單位辦事大手大腳、不計成本已成通病。「有多少錢辦多少事」的精打細算不受待見,「辦多少事要多少錢」才顯大氣,反正花公家的錢不心痛。這樣不尊重市場規律,不考慮投入產出比,投資損耗大得驚人。有統計顯示,前些年,中國投資決策失誤率不低於30%,數以千億計的資金打了水漂,僅僅是因為某些官員的頭腦發熱。  按理說,給國家、社會和老百姓造成損失的決策行為,不論決策者動機如何,都應為其錯誤決策承擔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指出:「一些幹部慣於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蠻幹,然而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屁股爛賬,最後官照當照升,不負任何責任。這是不行的。」「對這種問題要實行責任制,而且要終身追究。」現實的尷尬是,長期以來,因決策失誤而出現的「敗家子工程」屢見不鮮,卻總是被輕描淡寫地以「好心辦壞事」給搪塞過去,「交學費」成為他們最好的註解。  「治大國若烹小鮮」,過分的折騰只會壞事。強化決策失誤問責勢在必行,再也不能沒有人為「短命工程」埋單了。(文/何解)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