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說的是秦國樗裏疾。

樗裏疾可能很多人沒聽說過,但是說到「智囊「這個詞,便是出自樗裏疾,他的綽號便是「智囊」。

樗裏疾是秦孝公的庶子,秦惠王的弟弟,他名字叫「疾」,因他居住在樗裏(地名),故而後來被稱為樗裏疾,又稱為樗裏子。他是秦國王室宗親中出類拔萃的人物,由於受那個時代辯論潮流的影響,樗裏疾能言善辯,言辭流利,足智多謀,時人稱之為「智囊」。

在秦國歷史上,樗裏疾是最偉大的名將之一,我認為是與白起、王翦並肩的名將。我來略說一下樗裏疾的赫赫戰功:

公元前330年,樗裏疾指揮秦軍進攻魏國,奪取晉之軍事重鎮曲沃城。

公元前317年,秦庶長樗裏疾在修魚之戰中,大敗以韓國兵團為主力的三晉聯軍,斬首八萬二千級,韓國兩名將領被俘虜。這是秦國歷史上最重大的勝利之一。

公元前314年,「智囊」樗裏疾伐韓,在岸門之戰中大敗韓軍,斬首萬級,韓宣惠王被迫求和,以太子入質秦國。不久後,樗裏疾再攻魏國,又一次佔領曲沃城與焦城。

公元前313年,秦庶長、名將樗裏疾指揮大軍攻趙,俘虜趙國大將趙莊,拔取藺城。

公元前312年,在樗裏疾、魏章、甘茂等人指揮,秦軍攻入楚國,在丹陽與屈匄指揮的楚國兵團展開決戰,大敗楚軍,斬首八萬多級,楚軍總司令屈匄、裨將逢侯醜等七十餘名將領成為秦軍的俘虜。

不久後,秦惠王以名將樗裏疾聯合魏國軍隊進攻齊國,在濮水之役中打敗齊軍,俘虜齊國將領聲子。當時齊國吞併燕國,在秦等諸侯的武裝干涉下,不得不把肥肉吐了出來。

樗裏疾被認為是秦國最有智慧的人物,當時秦國有這麼一種說法:「力則任鄙,智則樗裏。」武功任鄙第一,智慧樗裏疾第一。他是秦國的常勝將軍,多次出征,無一失手,真不愧「智囊」的稱號。


最出名的應該就是廉頗了吧,初中課本和高中課本里都有他的身影存在,負荊請罪的故事家喻戶曉;再加上各種影視劇中他都要走一遍過場;還有辛棄疾的「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典故,使他忠君愛國的形象躍然紙上;以及太史公對他的高度評價:廉頗一身用與不用,實為趙國存亡所繫,想不出名也難啊。

與他針鋒相對的應該就是白起了吧,一個主要成就是保衛趙國,一個主要成就是摧毀趙國。戰國末年,秦國已是最強大的國家,這就給了白起一個寬廣的舞臺。他打一次仗就殺掉幾萬人,最出名的是長平之戰,坑殺了趙軍四十萬人,使趙國百姓十分憎恨他。他為秦國統一天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英雄悲劇的結局,令人唏噓不已。再加上王者榮耀這款遊戲的普及,使他開始走入人們的視線。

王翦,同樣是幫助秦國平定天下的有功之臣,只不過不像白起那麼血腥罷了。帶領六十萬秦軍滅掉楚國,破燕、趙,還不被秦王所懷疑,是一個聰明人;他和他兒子平定了天下大部分地區,最後還能夠善終,與同事白起結局形成鮮明的對比,令人折服。

李牧,一個不戰則已,一戰驚人的戰將。在趙國邊地隱忍多年,以退為進,最後一舉打敗匈奴,令匈奴十幾年不敢犯趙;守護趙國邯鄲,在肥之戰中擊敗秦國;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不辱使命。可惜最後王翦使用離間計,被殺害。 這四位戰將出生在同一個時代,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都為自己的國家鞠躬盡瘁,做過的事情也都常人所不能及的,值得人們敬服。可能也是因為稱號的緣故,使人們會把他們聯繫在一起。

嬴疾這個人號稱智囊,算事情也很準,軍事上也是很厲害,可能是才能太多,宣傳力度沒達到吧,如果有人為他編個電視劇啥的話,應該也就出名了吧。


嬴疾就是樗裏疾,誰說少有人提?司馬遷為其列傳《樗裏子甘茂列傳第十一》,樗裏子的時代比那四大名將要早。那四人司馬遷也為其列傳《白起王翦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李牧在這篇列傳裏)。

樗裏疾是以滑稽多智,外交,軍事,骨肉為重著稱,與那四大名將以軍事為主有所區別。

樗裏子,名疾。秦惠王異母弟弟,滑稽多智,秦人號曰「智囊"。秦惠王八年,樗裏子為右更,伐曲沃,取城歸秦;惠王二十五年樗裏子為將伐趙,拔藺;第二年,助魏章攻楚,敗楚將屈丐,取漢中地秦封樗裏子,號為嚴君。

秦惠王卒,秦武王立,以樗裏子、甘茂為左、右丞相。使樗裏子以車百乘入周都城,周赧王派士兵夾道歡迎,對他甚是恭敬,楚懷王生氣遣使責罵周赧王不該敬重秦國這個不速之客。周赧王趕緊對楚懷王說是表面護衛樗裏子,實則是看管他們,以防不測,周王豈有不擔憂周朝的江山社稷的?楚懷王才作罷!

秦武王卒,秦昭王立,樗裏子更加受尊重了!

昭王七年,樗裏子卒,葬於渭南漳臺之東。樗裏子預言,他死後一百年,當有天子之宮夾他的墳墓。到西漢時,所建長樂宮在其墳東邊,未央宮在他墳墓的西邊,武庫正對著他的墳墓,與他預言一致。所以後世堪輿家奉樗裏子為相地術正宗,尊之為神。

秦人諺曰:「力則任鄙,智則樗裏。″

太史公曰:樗裏子以骨肉為重,固其理,而秦人稱其智,故頗採焉。


贏疾又稱「樗裏子」,是秦惠文王的弟弟,貢獻在於內政外交的出謀劃策,人稱「智囊」而不是戰場上的軍功。整個秦惠文王時代秦國主要是在積蓄國力,徵巴蜀獲得穩定的大後方和大糧倉,沒有急於進軍中原兼併列國。秦國徵巴蜀是司馬錯的建議,否定了張儀攻打韓國的建議。同時司馬錯進攻楚國的策略和路線被後來的名將白起效仿了,司馬錯既懂國家戰略又精通戰場指揮,可名頭和軍功比得了白起嗎?正是秦惠文王時代奠定了秦國逐漸一家獨大的雄厚實力 ,秦國既能打贏突擊戰又能熬贏消耗戰。不能光關注看得見的名將燦爛奪目,而忽略了幕後的支持人…


起翦頗牧後世尊為四大名將,比疾牛x的多著呢!如司馬錯,吳起,司馬穰苴,樂毅……所以見人見智了。


贏疾又稱「樗裏子」,是秦惠文王的弟弟,貢獻在於內政外交的出謀劃策,人稱「智囊」而不是戰場上的軍功。整個秦惠文王時代秦國主要是在積蓄國力,徵巴蜀獲得穩定的大後方和大糧倉,沒有急於進軍中原兼併列國。秦國徵巴蜀是司馬錯的建議,否定了張儀攻打韓國的建議。同時司馬錯進攻楚國的策略和路線被後來的名將白起效仿了,司馬錯既懂國家戰略又精通戰場指揮,可名頭和軍功比得了白起嗎?正是秦惠文王時代奠定了秦國逐漸一家獨大的雄厚實力 ,秦國既能打贏突擊戰又能熬贏消耗戰。不能光關注看得見的名將燦爛奪目,而忽略了幕後的支持人物


如果沒有看到這個問題,想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有贏疾這個人,因為我們平時對歷史人物的瞭解大部分通過史籍資料或是電視裏網上的描述,而贏疾這個人很少被提起,所以大部分人不知道也很正常。像前面所說的幾位,哪個不是戰功赫赫的名將!就像現在一樣,不管你是什麼人,想要出名,要不非常出眾,要不學會包裝自己。


贏疾這個人是否真有其人並無定論。史書中的記載為樗裏疾。人稱智囊。預言家的傑出代表人物。曾言天子將夾我墳而出。結果就是漢未央宮正好就在他的墳那裡。其人是否真為武將也不可考。也許他只是一個文官而已。


很簡單,因為戰國四大名將正是前者4人


沒有嬴疾這個人,他不是秦公或秦王,史書上只能叫他公子疾、樗裏疾、嚴君疾、趙疾。嬴不是姓。史書中他雖有傳,但記載看,戰功不多、不大、很簡,說明他的作用、影響有限。別把小說當歷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