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用一句話概括戰國五大名將:

吳起,全能型人才,能文能武,治內政不輸諸葛亮,論改革不輸商鞅,比軍事不輸廉頗,一生通曉兵家、儒家、法家。

李牧,防守型軍事奇才,有李牧守城,敵軍無法破城。

白起,史上最能打的軍事奇才,號稱殺神,有戰必勝。

王翦:將帥之才,智勇雙全。

廉頗:勇猛果敢,大將之才。

五大名將生活的年代,不盡相同,要說誰最歷害,那就得看誰的戰功最多,誰最能打。

五人中,吳起生活的年代最早,吳起生於前440年,死於公元前381年,吳起一生侍奉三國,在魯國時殺妻求將,大敗齊軍。在魏國時,創立魏武卒,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特種部隊+職業軍人了,大敗秦國,奪取秦國的河西地區。在楚國時,吳起實行了變法,讓楚國逐漸強大起來,楚悼王死後,吳起被楚國內部反對變法的人殺害。

吳起是戰國時期少有的全面型人才,上得了朝堂,下得了戰場,既能治內政,又能圖改革,可惜的是吳起沒有遇到明主,不是遭人猜忌,就是讓人陷害,在一個國家又沒有待很長時間,這在客觀限制了吳起的才能。

李牧的活動時間,主要是在前246年到公元前229年,與秦國的王翦是時代的人,李牧是趙國最能防守的大將,也是趙國最後的名將,最早在趙國邊境防守匈奴,從無敗仗,後來李牧被趙王調來和秦軍作戰,大敗秦軍,秦將王翦無法攻克,使用離間計,離間趙王與李牧的關係,導致李牧被殺,趙國自毀長城。

李牧擅長防守,卻沒有死在戰場,而是死在自已人的刀下,實屬可惜,李牧死後,趙國再也沒有能擋住秦軍的將領,趙國隨之滅亡。

白起的活動時間,主要是在前294年到公元前257年,,秦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戰將,也是秦國歷史上功能最大的戰將,一生攻佔敵方城池70多座,一生殲滅敵方軍隊一百多萬,號稱殺神,以殲滅敵方有生力量為戰爭目的的第一人。

白起最有名的一戰是長平之戰,在長平之戰中,白起殲滅趙國軍隊45萬主力,從此以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建立起來的強大軍隊被白起殲滅,趙國從此以後一蹶不振,逐漸衰弱直至滅亡。白起的戰績無人能及,只可惜因違抗王命,而被秦王逼死。

王翦的活動時間,主要是在公元前236年到公元前221年,王翦是秦始皇統一六國戰爭中最有名的將領,離間李牧滅趙,破燕代聯軍滅燕,60萬大軍攻滅楚國,是秦始皇統一六國戰爭中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而且王剪有勇有謀,打不過就使計謀,如滅趙,打的過就直接滅國,如滅燕。王剪功成名就後,選擇退隱。

廉頗活動時間主要在公元前283年到公元前245年,與白起是同時代的人,曾與名將樂毅聯手破齊,在長平之戰中,廉頗成功的擋住了秦軍的攻擊,只可惜趙王臨陣換帥,而秦國又換上殺神白起,才導致趙國大敗。之後廉頗沒有再得到重用,晚年輾轉兩地,先後投奔魏國與楚國,客死他鄉。

五大名將,如果非要排個名次,我覺得是:

白起第一,最歷害。

吳起第二。

王翦第三。

廉頗第四。

李牧第五。


這五位名將在戰場上都善於行軍打仗,究竟誰最厲害,因為不在同一時代,很多沒有相互較量過,沒法比較,只能泛泛而談,究竟誰最厲害,看個人喜好。

吳起

這是一個全才型人物,不過早年經歷卻很慘,據說家裡有極多錢財,但是為了謀求官職,多年結交高官揮霍一空,到頭來沒有結果,於是氣憤之下殺了鄉裏嘲笑他的很多人,然後在魯國做了大將,打敗了當時的強齊。

不久又去了魏國,幫助魏國打敗了秦國。後來又去了楚國,通過變法讓楚國強大起來,進而擊敗了魏國。

這樣的人不但是軍事上極有才能,在內政上更是一把好手。可惜空有才能,暗中和貴族結怨而不自知,最終被處死。

李牧

李牧之所以名氣大,戰績固然是一方面,但是他本身在趙國的地位纔是成名的關鍵。李牧當年在和匈奴人對峙的時候,長期處於防守狀態,這讓趙王很不高興,還罷免過他的官,結果他不在的時候,邊境情況變得極差,於是趙王只好再度把他請出來,後來一戰擊殺十多萬匈奴人。

相比於善守的老將廉頗,他不但能守,還能攻。他一生兩次擊敗秦國,第一次先固守,後伺機出擊擊敗了敵人,第二次聽聞敵軍遠來,趁其疲憊主動帥軍出擊,再度將其擊敗。因為他被處死後,趙國無人能夠領軍,所以他就顯得更加厲害。

白起

其實白起為將的時候,秦國已經從一個關外小國,變成了西邊的強國,他善於用兵不假,不過秦國為其提供了巨大的資本,順風順水,一生打了不少仗。

在長途跋涉圍困趙國的時候,一度對峙超過三年,補給困難的秦國沒有因此被拖垮,反倒是一心想消耗秦國的趙國,被拖垮了,而且「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齊國拒絕支援趙國,於是趙國只能換掉一心防守的廉頗,冒險出擊,結果戰敗滅國。

所以,最讓白起驕傲的這一仗,其實更重要的兩國家底的比拼,很顯然,秦國的底子要數倍於趙國。白起固然得勝,但是和謀略的關係不是很大。

王翦

這個人其實很厲害,他和他的兒子滅掉五國。他在和李牧對峙的時候,李牧一直在防守,一度讓他無法取勝。可是名將可不只是會用兵,更會用腦,王翦派人散佈謠言,說李牧要投敵了,結果趙王居然信了,於是斬殺了李牧。

從這一點來看,他的綜合能力要強於李牧,當然,這和趙王是個蠢貨也有關。

廉頗

畢竟是老將,戰場上能力確實稍差,他佈下了三道防線,結果前面的兩道被秦軍迅速突破,只有最後一道防線擋住了秦軍,對峙了三年。

但是如前所述,三年對峙,拼光了趙國的錢糧,最後的敗亡和他的防守策略是有直接關係的。如果能有一位更加出色的、善於攻擊的將領,趙國的結局未必會這樣。有人說趙國國君昏庸,但是糧草補給對於戰爭有直接作用,此時的趙國已經被打光了老底子,主動出擊實屬無奈。

所以,在筆者看來,吳起最為厲害,只是因為他有殺妻惡名,所以不被人承認,接下來是王翦,因為他打敗過李牧。李牧又比廉頗強,因為廉頗只能守。白起其實應該屬於墊底,現在很多人說起他,其實多數是在說長平之戰坑殺40萬趙軍的兇殘罷了。


歷史上公認的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是白起 。不是你們可以去辯論的 由古至今 在那個時代歷史就定位了 孫子 吳起 是更高層次的兩個人, 孫子第一, 後面的四大名將 就是以白起為首 秦國的強大 第一功是商鞅的變法讓秦軍更加強大,第二就是白起的軍事殲滅戰 的鼻祖,如果沒有白起的殲滅戰 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主演目的,一生現役中殲滅了其他各國的一百多萬人 如果沒有白起的殲滅戰 不可能這麼快統一,王翦也只是 收割 毛主席都是學的他 也最佩服他 所以 至於廉波確實沒有太拿得出手的有名戰役,李牧最出名的是防守匈奴 是唯一能跟白起比較的 但戰績白起更勝一籌 攻防 攻也排在防之前,單單論戰績的含金量 白起也是四大名將第一人。名氣 也是最大的 不管哪個聽見白起都害怕 所以除了孫子 吳起 以外 白起本身就是歷史上的四大名將之首 排第一是毫無疑問的 1白起 2李牧 3王翦 4廉波 這樣才最合適 廉波的戰績跟前三都沒法比 王翦功勞雖大 但以已經是絕對的優勢 含金量還是不如 白起 李牧


就這五位大將裡面,最厲害的首推吳起跟白起,其餘三位明顯要遜色不少。同為戰國之世的兩大名將,吳起與白起誰的軍事天賦更高一籌呢?

一、不敗戰神吳起

戰國吳起,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說到吳起熟悉歷史的人多少也都知道一點,也許有人會說吳起是不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一生無敗績的文武雙全的將軍不太清楚,但是他在戰國時期也建立了功業啊,

在魏國訓練出了戰國最精銳的步軍--魏武卒!打遍戰國無敵手!一舉佔領秦國河西之地,壓制秦國百年之久!後來吳起在楚國主持了「吳起變法」,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變法大臣,和商鞅、申不害等齊名。吳起兵法是孫子兵法的傳承與發張,與孫子兵法合稱為孫吳兵法,是我國歷史上軍事典籍中不可泯滅的重要代表。

吳起出生於魏國,起初學習儒學,後研修兵法,在魯、魏、楚三個國家任過職,均立下大大小小的戰功,最為根本的是他懂得如何治軍。吳起擔任將領時,跟最為下等的兵士喫穿一模一樣,毫無特殊化,睡覺沒有牀鋪,行軍不坐車馬,捆糧一起扛,將士們患難與共。

二、常勝將軍白起

 白起(?—前258),也叫公孫起,羋姓,白氏,名起,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郿縣(今陝西郿縣東北)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統帥。被稱為「人屠」!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從最低級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國聞白起膽寒。

白起一生無一敗績,幾十場大戰,消滅六國百萬軍隊。長平之戰共殺趙國軍隊四十五萬,連同以前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攻楚於鄢決水灌城淹死數十萬,攻魏於華陽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卒二萬,攻韓於陘城斬首五萬,共一百餘萬。

那麼總結一下,小編認為吳起更勝一籌,因為並不是按撿人頭算的,跟當時國力有很大的關係。吳起曾與諸候大戰76場 全勝64場 其餘12場打成平手,全勝率高達84% 而且吳起帶兵打仗經常是以少勝多 以弱勝強。

而白起打勝仗是以強秦為後盾 他殺的人多並不能說明他的軍事才能就超過吳起 如果把長平之戰的指揮官換成吳起 吳起同樣可以消滅趙國 戰績會更加輝煌!吳起指揮的陰晉之戰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五萬魏武卒打敗秦國50萬軍隊 打敗十倍於已的敵人 這在世界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 吳起是經天緯地的軍政全才,論政治理論 他與商鞅齊名 吳起到哪國哪國強盛 到哪國哪國無敵 吳起與兵聖孫武齊名 有兵家亞聖之譽 更有《吳起兵法》流傳於世 軍事理論更是高過白起 此二人一番對比下來你就會發現 吳起的能力大大的超越白起 凌駕於白起之上……

 


只論軍事才能,王翦和廉頗差不多一個級別,同等條件下,誰也贏不了誰。白起戰無不勝,被稱為人屠,除了本身軍事水平高,國力綜合也高,但是同等條件下,也贏不了廉頗,可以說,廉頗是打不過你,但是我可以守住。我不出戰,你攻我防就是了,這樣的戰爭屬消耗戰,輸在國力差的一方。吳起是個軍事奇才,和白起兩人,都是善於進攻,兩個人對陣的話,不知道誰輸了,這兩個人的長處都厲害,對陣的話,誰先暴露出弱點誰輸。

李牧的戰法,和他們都不一樣,因為李牧總結的經驗是在北方和胡人戰,胡人主要靠馬戰,相當於先進的機動步隊,主要講究快速迂迴包抄,這就像我們解放戰爭的戰法,雖然解放軍沒有什麼機動步隊,但是靠兩條腿快跑迂迴包抄敵人。

所以,當時不管吳起,白起,王翦,廉頗,都沒有這一招,他們要麼是正面進攻戰,要麼是引入包圍圈圍攻打殲滅戰。這就是為什麼趙括被圍,秦發全國十五歲上男子上前線圍攻才能勝利,而王翦一定要六十萬傾國之兵才攻楚。

打陣地戰有個說法,殺敵一萬,自損八百,所以白起面對一個沒有作戰經驗的趙括,雖然最終全殲趙軍,自身應該也傷亡過半。要是面對的是廉頗這樣的老將,基本沒有贏的機會。

那麼我們這樣對比起來,就可以知道當時李牧的戰法,已經超越了他們,趙國的國力已經很弱了,而李牧居然能兩次險勝強秦,什麼叫險勝,就是對於幾倍於幾,能力又強的對手,能剛好勝,應該說自己也折損差不多了,僅僅險勝。這樣的打法,再打一兩次,趙國就沒兵了。但就那點兵,王翦還是不敢進攻,這裡說明王翦的水平對李牧沒底氣,也說明瞭王翦的穩,老成持重。寧願花了大把金錢給郭開,讓他除掉了李牧。

以上而論,吳起,白起,和李牧不同一個時代,也沒有對陣過。但是總結起來看,假如到了李牧時代,同等兵力和國力下對陣,應該是李牧這個戰法贏,事實也證明瞭,解放戰爭早期解放軍對國民黨軍隊做戰,基本都是用的這一戰法,不和國民黨打陣地戰。打的多是遊擊戰式快速包圍迂迴圍殲戰。幾十萬的部隊,攻其一點,對那些先伸出頭的,或落尾的,一下子把他圍殲,敵人要進攻我躲,尋找他落單的部隊,一下子出現迅速圍住殲滅,起先是一個團一個團的喫,後來是一個師一個師的喫,到最後可以圍殲一個兵團,最終勝利。

所以,解放軍用的是李牧兩千年前的老兵法。

這樣說來,白起,吳起,李牧,王翦,廉頗五將,我們看見,李牧的功勞最少,打的仗也少,雖然五個人都沒有敗過,都沒有死在戰場上。但是李牧的戰術,是當時最機動,就快速,最厲害的戰術。假使李牧能有君王勝任,能有當年趙刮的兵給他指揮,用這種戰術,那麼滅六國的一定是李牧。


戰國時期是一個名將輩出的時代,而吳起、白起、廉頗、李牧、王翦無疑是其中的翹楚,如果條件允許,真想讓他們相互之間各戰一次,看他們究竟孰強孰弱,以平息那些永無休止的爭論。

然而現實情況是他們之間幾乎沒有交集,至少沒有相關歷史記載。所以今天我們還將「翻舊賬,提舊事」,繼續爭論。但要服人,就要有理有據,我們拿出的「據」仍是他們各自的交戰記錄、豐功偉績等,而「理」則為數學領域內簡單常用的疊加法,總分最高的就是最強的那位。

我們需要把變數X值引進來,它的制約因素主要是客觀因素和攻守之勢。客觀因素主要是國力和軍隊素養及人數,客觀強勢即國力和軍隊本身強大的一方,反之則為客觀弱勢。另外,戰爭中攻要優於守,所以前者得分比後者要高。

主動進攻並取勝,客觀強勢一方X值應該在0.5~0.8浮動,失敗則為-1.0;客觀弱勢一方應該在1.2~1.5浮動。被動防守成功的情況,客觀強勢一方X值應該在0.3~0.7浮動,客觀弱勢一方則在1.0~1.2浮動,以上單純的戰爭的勝負記為基礎X值。使用戰爭藝術的戰役,客觀強勢一方X值額外加0.5~0.8,客觀弱勢一方加0.9~1.1。斬首人數超過10萬、獲得大面積土地或者佔據重要地區的(王翦滅國戰爭除外),客觀強勢一方X值應額外加0.3左右,客觀弱勢一方應加0.6左右,戰爭的效果記為X值附加。其他客觀因素酌情考慮。

本文不考慮拔取幾城的戰役,王翦滅國戰

爭時期,甚至滅國都不考慮,主要考慮比較重要的戰爭,影響比較大的戰役,這樣更能體現實力。

吳起

1、 魏文侯時期,吳起為將,收復河西之地的臨晉、元裏等五座城池,《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於是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河西之戰數年之久,吳起來到西河為將以後,迅速扭轉相斥的局勢,曾用5萬精銳擊潰50萬老弱秦師。從國力上和軍隊素養上講,魏國佔優,從兵力上講,秦國佔優,所以雙方是在比較對等的狀態上戰鬥,但是魏國是主動攻擊並獲勝,所以X值為1.1

吳起在佔有河西的過程中,曾「日中而行百里。」《孟子·議兵》,也就是說採用了突然襲擊的戰術,故X+0.8

河西的佔有功勞主要在吳起,河西屬於戰略要地,且土地不小,所以X+0.5

2、 吳起除了在戰場上的勝利,還建立了一支戰鬥力強大的「魏武卒」,這應該加入實力的考覈中,故X+0.5

3、 在比拼的五位名將中,吳起是唯一一位政治家、改革家。楚悼王時期,吳起的改革已經初見成效,後死於宗室大臣之手,也說明其變法的深度。故X+1.0

吳起總分為1.1+0.8+0.5+0.5+1.0=3.9

白起

1、 秦昭王時期,白起發動對韓、魏的伊闕之戰。《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其明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是役,雖然韓、魏聯合,但是國力上仍是秦國佔優,兵力上秦國未知,秦國被記為客觀強勢一方主動進攻,X值為0.7

白起在伊闕之戰中根據韓、魏的隊形判斷出韓魏都不想作為主力出戰,於是用一部分人牽制住較強的韓軍,集中兵力打潰較弱的魏軍,韓軍側翼暴露,秦軍再夾擊韓軍的戰術,X+0.6

白起斬首二十四萬,拔五城,包括宜陽、伊闕這樣的重鎮,X+0.3

2、 秦楚鄢郢之戰,秦國大勝楚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後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鄧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燒夷陵,遂東至竟陵。」秦國是強國,軍隊素養好,但是兵力只有數萬,勉強記為客觀強勢一方主動出擊,X值為0.8

鄢郢之戰,白起採用直搗黃龍和水淹鄢城的戰術,X+0.6

秦國取得了鄂西南廣大土地,包括鄢郢這樣的城市,淹死軍民數十萬,X+0.3

3、 秦與趙、魏的華陽之戰,秦國又是大勝聯軍。《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而虜三晉將,斬首十三萬。」參戰主要為秦、魏兩國,趙國是救援,所以秦國為客觀強勢一方主動出擊,X值為0.6

華陽之戰,白起採用日行百里的急行軍,對魏國突然襲擊,X+0.5

白起拔華陽,斬首十三萬,X+0.2

4、 秦趙的長平之戰,秦國慘勝,殲敵一千,自損八百。《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軍詐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而秦奇兵兩萬五千人絕趙軍後。」趙軍雖然軍事力量強大,但是國力還是比不上秦國,兩國都幾乎傾巢出動,秦國仍為客觀強勢一方主動出擊,X值為0.6

長平之戰,白起使用誘敵深入、奇兵斷後、分割包圍等策略,演繹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圍殲戰,X+0.8

是役,秦國戰勝趙國,保住了韓國上黨,共殺死趙軍和補給人員40多萬,但是自己也損失慘重,X+0.1

白起總分為0.7+0.6+0.3+0.8+0.6+0.3+0.6+0.5+0.2+0.6+0.8+0.1=6.1

廉頗

1、 長平之戰,趙國首先委任廉頗為主帥,迎戰王紇為帥的秦軍,廉頗表現中規中矩。《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上面已經說過,長平之戰,秦國仍是客觀強勢一方,廉頗數敗以後堅守不出,秦軍也無可奈何。屬於客觀弱勢一方防守成功,X值為1.1

廉頗能夠在不利的情況下,選擇防守,並且建立起切實可行的營壘,成功抵禦了王紇的進攻,也是防守戰術的一種應用。但是考慮戰爭沒有完全結束,廉頗就被換走,所以X+0.6

廉頗總分為1.1+0.6=1.7

李牧

1、 抗擊匈奴之戰,李牧實行殲滅戰,《廉頗藺相如列傳》:「李牧多為奇陣,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其後十餘年,匈奴不敢近趙邊城。」那時候,趙國的實力仍然不弱,匈奴可能還沒有壯大,但是人數應該不在李牧軍隊之下,所以認定雙方屬於相對平等狀態,李牧主動出擊獲勝,X值為1.1

李牧其實採用的是麻痹敵軍,防守反擊,兩翼包抄的戰術,以步兵為主殲滅騎兵,把防守和進攻的藝術展現的淋漓盡致,X+1.0

李牧斬殺十餘萬匈奴騎兵,使之十餘年不敢侵趙邊境,X+0.3

秦趙宜安之戰,李牧大破秦軍,《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乃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齮。」趙國國力明顯不如秦國,但是雙方兵力不確定,X值為1.1

宜安之戰,李牧的戰爭藝術和殲敵人數有待考證,故X+0.2

李牧總分為1.1+1.0+0.3+1.1+0.2=3.7

王翦

秦楚之秦滅楚之戰,王翦斬殺項燕,大勝楚軍,滅亡楚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王翦至,堅壁而守之,不肯戰。荊兵數處挑戰,終不出……(荊)乃引而東。翦因舉並追之,令壯士擊,大破荊軍。至蘄南,殺其將軍項燕,荊兵遂敗走。」秦軍必是客觀強勢一方主動出擊獲勝,X值為0.7

此戰王翦採用以逸待勞,堅守不出,出其不意的防守攻擊戰術,X+0.7

另外,王翦在和李牧對峙時,用反間計殺死李牧,但是說法存在爭議。李牧死後,王翦滅亡趙國。X+0.5

王翦總分為0.7+0.7+0.5=1.9

綜上所述,白起(6.1)>吳起(3.9)>李牧(3.7)>王翦(1.9)>廉頗(1.7),所以五位名將中,白起是獨一檔的存在,是最強的,吳起以微弱優勢戰勝李牧,居第二位,李牧第三位,王翦和廉頗也很接近,王翦第四為,廉頗第五位。

(參考文獻《史記》等,圖片來源於網路)


個人覺得李牧最厲害,從所處的時代看,李牧幾次擊敗秦軍成名的時候趙國國力已經衰落了,所以李牧的處境是最艱難的。其他幾位名將,吳起是著有兵書傳世的,在魏國是軍事家,到了楚國是政治家,綜合實力最強。吳起軍功的巔峯時代正是魏國國力還處在強盛的時期,吳起組建的「魏武卒」聞名天下,吳起之後魏武卒再無輝煌,根本原因是魏國衰落了,沒有充足的財力物力保障魏武卒的供給保障。廉頗白起王翦成名的時候也是各自國家國力強軍力盛的時候,而且有意思的是戰國時期的名將即使是處在同一個時代卻很少有直接交手的機會,名將缺乏擊敗名將的戰績。軍功最為顯赫的白起沒有指揮閼於之戰,趙奢一戰擊敗秦軍震動天下載入史冊,巔峯之戰秦趙長平之戰對手是沒有擔任過軍隊主帥的趙奢的兒子趙括,趙國和趙括本人甚至都不知道秦軍的主帥已經由王齕換成了白起。李牧就不一樣了,是被王翦用反間計給害死的,此時已是戰國末期,秦強趙弱的差距非常明顯了,看來王翦對在戰場上擊敗李牧也缺乏把握信心的,只好用反間計哈


白起第一,長平之戰,秦銳士和趙軍都屬於當時階段戰國軍事最強的兩個國家了,而且雙方軍力相當4.5:4,其他的歷史上誰能夠在雙方兵力相當的情況下合圍,但也別說趙國垃圾,秦也死了一半軍力。論純軍事白起第一,論軍政合一吳起第一。不明白這有什麼好爭的,這段歷史已經是過去時,直接看戰績不就行了嗎?鐵一樣的事實擺在眼前有些人還不相信,你再yy事實也是同時期的所有其他人都要被這兩人追著打。

遊擊戰的精髓在於,迂迴包抄,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擊破。這沒有錯。但是它有前提的。就是人民羣眾的支持。你讓王翦用遊擊戰去攻城,還是白起去攻城?這不是笑話麼。每種戰法都有其獨特的優勢。用大兵團迂迴包抄?光後勤保障都讓你絕了念頭。戰者。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吳起無疑是最佳的表現。不拘形式,又能幹凈利落解決問題。一句話,用什麼方式,方法都不重要。纔是兵者無形的大成者。

我國人的習慣,同情悲情英雄,不考慮參考系。能力只能看體現出的水平,沒體現出來的部分只能忽略,誰叫你命不好呢。李陵、趙括都是一戰而敗,但是李陵以五千步卒對抗八萬多匈奴騎兵主力展現了驚人的才能,而趙括46萬大軍被圍殲卻也讓秦軍付出了傷亡過半的慘痛代價卻被刻意忽略;歷史有時候就是那樣,沒機會展示了。李牧絕對是有能力的,但是多高就不好說了,白起的名聲是在秦齊楚趙四強並立的局面下打出來的,李牧則是救國於危難。

第一白起非寒門,他是崤之戰秦將白乙丙的後人,雖從小卒做起,但提拔的速度也是絕對夠快的。二是白起和李牧一生沒有敗績。三是兵力相當的情況下,廉頗在長平之戰前期指揮中失敗,被秦軍斬殺5萬。秦兵作戰能力比趙強,但廉頗對陣並非白起,名將作用未發揮出來。吳起是全才,軍事上即是戰略家、兵法家,實戰中更是指揮家。吳起鎮守西河,秦軍被完全壓制,創建職業化部隊魏武卒,吳子兵法更是對其軍事才華的升級。所以我認為吳起是兵法家,不和四大名將排名,四大名將排名是白起、李牧、王翦、廉頗。

比什麼?戰術還是政治?論戰術,吳起。白起,王,李,廉。吳起打的仗,變化莫測。白起次之。白起善於攻城。攻堅戰。殲滅戰。吳起用兵神鬼莫測,更接近兵法無形。然,吳起殺妻,做為將領雖與仕伍同甘,其為人總是不那麼令人讚賞。最後也因此被誅殺。而白起,做將方面,部眾信服。加之秦法深嚴。所以,兩個應是伯仲之間。李牧,遊擊戰。老謀深算,不喫虧。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躲。可謂狡兔。王,乒團戰。不不好評價。畢竟秦當年兵強馬壯,後勤保障又國物充足。廉,守城一絕。排兵布陣,攻城略地非其之長。只論戰術。(吳白李王廉)。論政治(王李廉吳白)。論功績。(白王吳李廉)。功績是最不好評的。因為君的支持程度不同,物質和人力資源不同。秦舉國之兵攻趙,可見君對白的支持程度,白起,王翦,之所以功績卓著,有很大關係。而吳起,並沒得到這種程度的支持和人力資源。所以功績自然不會太大。李牧充其量就是邊防司令。也得不到這種支持。廉頗。都不需要說。所以,綜合來說。吳起白起。(伯仲間)。王次於二人。李,廉又次於王。

歷史上公認的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是白起 。不是你們可以去辯論的 ,由古至今 ,在那個時代歷史就定位了 ,孫子 是更高層次的人, 孫子第一, 後面的四大名將就是以白起為首 ,秦國的強大 ,第一功是商鞅的變法讓秦軍更加強大,第二就是白起的軍事殲滅戰 的鼻祖,如果沒有白起的殲滅戰, 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軍事目的,一生現役中殲滅了其他各國的一百多萬人, 如果沒有白起的殲滅戰 ,不可能這麼快統一,王翦也只是 收割 ,所至於廉波確實沒有太拿得出手的有名戰役,李牧最出名的是防守匈奴 是唯一能跟白起比較的, 但戰績白起更勝一籌, 攻防, 攻也排在防之前,單單論戰績的含金量 ,白起也是四大名將第一人。名氣 也是最大的 ,不管哪個聽見白起都害怕 ,所以除了孫子以外 ,白起本身就是歷史上的四大名將之首 排第一是毫無疑問的 。

白起帶兵在百萬層級,李牧帶兵似乎從不曾超過十來萬。李牧善於防守匈奴,一防許多年,大部分時候屬於在一個地方經營,戰術層面很強。白起屬於克敵制勝型,提到的更多是大兵團作戰,很多都是戰略層級。另外,兩個人輝煌期不在一個時候,李牧晚了很多年才成名。趙國廉頗防守應為第一,進攻則廉頗不太銳利。而論長平之戰時,選用趙括都不用李牧,說明那時候李牧還遠夠不著名將級別,根本沒有大規模作戰的經驗。

但也有其他兩種說法:第一種:白起只知殺敵卻不知如何侍君,故白起不如王剪。王剪知殺敵還知侍君,王剪強於白起,王剪攻李牧受阻,他卻知道正兵攻不下就玩陰的,他用反間計讓李牧君臣失和而被殺,證明王剪強於李牧。白起攻廉頗不下,是秦相范雎用黃金珠寶賂賄趙國奸臣使趙君換將為趙括,說明白起與廉頗打平。吳起是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是與孫武齊名的軍事大家,其武將可能比,沒有理論哪有實踐?所以,綜合排名如下:第一、孫武,第二、吳起,第三、王剪、第四白起,第五、廉頗、第六李牧。

第二種:李牧最強。個人覺得李牧厲害,白起的戰功靠的是秦國強大的國力和善戰的士兵,而李牧以趙國的不太強大的兵卻能拒王翦,令其不能前進,且無一敗績,高手啊1:白起是強國之師;李牧是弱國之旅。白起以強欺弱;李牧以弱勝強。2:白起是虎狼;李牧是獵人。白起屠殺的是羊。如公孫喜、暴雨鳶、趙括一類草包將領,能殺光就全殺光。也就是公孫喜、暴鳶、趙括成就了白起人屠稱號,如遇廉頗指揮的邯鄲保衛戰,白起就拒絕赴任。李牧打的是虎狼。招之即來,沉作應戰,殲滅強敵,支撐 危局,抗擊匈奴,護趙衛民。3:白起,王翦都是打不過就用反間計,而李牧則以戰術取勝,消滅強敵。這是歷史定論,白起、王翦能作到嗎?

白起先期神裝欺負新手牛的一比 ,率領幾萬秦軍就敢深入楚境千里殺敵幾十萬打的楚國遷都, 燒了楚國祖墳,讓楚國臣服!十萬人幹掉了韓魏二十四萬聯軍所向無敵!直到遇到同是神裝的趙軍被打的死傷過半還要靠殺降來挽回顏面 ,從此寧死不攻趙明顯有短板遇強則疲! 廉頗大小百餘戰戰無不勝 ,多次退強秦使秦君頗為忌憚! 只是在長平之戰前期在劣勢兵力的情況下有所失利,邯鄲之戰率領趙國十萬老弱病殘抵禦了50多萬秦軍兩三年並使秦軍損兵過半真不愧防禦大師 , 這種臨危受命的魄力就不是一般人能比的!李牧打響了步兵同等兵力整建制消滅騎兵的奇蹟!比長平白起的軍事造詣都有過之而無不及,後期更是三敗秦軍做了趙國的頂樑柱,王翦絕對優勢下還得使反間計替換掉李牧明顯不如李牧,每次對敵神裝加絕對優勢兵力實在不太能體現出多不容易!故而排名為牧、起、翦、頗!

李牧在趙國長平之後,以將亡的趙國滅燕國20萬,還能對強大的秦國反攻,證明其帶領的十萬代地騎兵應該比當時的秦軍更具戰鬥力。四大名將就李牧可攻可守,而不是隻善於防守。說實在的,要是白起碰到的是李牧,鹿死誰手難說,可惜歷史沒有給他們機會PK。看白起的戰績,白起從來都是打運動戰搞突襲的,這樣的人機變能力很強,對地形利用很好,對時機掌控很好,一旦對面的武將跟著他的節奏走,對面就完蛋了。而李牧是個打防守反擊的人,他打仗可不是莽打莽沖,而是伺機不動,一旦看到你的破綻,一口下去喫掉你。他和白起都是統帥界的人才,誰贏誰輸就看誰先沉不住氣,從理論上李牧這種的剋制白起,但是運用到實踐中到底如何誰也說不清楚。就看誰失誤少,誰沉得住。當然,如果倆邊將領都很牛並且對士兵把控力都非常強,戰略都沒有失誤,這時候勝負就看兵員素質了,就像上甘嶺一樣。如果李牧在,秦勝趙只能依託強大的國力壓垮趙,只不過這個過程很久。王翦可以和李牧旗鼓相當。


全能型吳起第一,殲敵白起第一,滅國且善終王翦第一還是唯一善終的,更是離間計幹掉另外戰神李牧,防守第一李牧。 廉頗就算了,夠不上戰神資格。

這些戰神都非常牛比不可一世,他們之間也沒有直接pk過,不要比較。

硬要排的話,我排王翦第一,理由一是善終二是離間幹掉另外戰神李牧。這顯示出他有非常高明的政治頭腦,從軍事上無法比較強弱,因為都沒輸過,但是王的政治智慧絕對超過其他戰神。

第二是吳起,治理國家帶兵打仗全能型,可惜殺妻求將的功利,政治鬥爭的短視不得善終。

第三是白起,第一殺神,殲敵太多了,但是不願做敗軍之將忤逆君王遭殺身之禍。

第四是最悲催的李牧,其牛比的軍事才能差點挽救了要嗝屁的趙國,屢屢戰勝當時無敵的秦軍。可惜趙王實在爛泥扶不上牆成為坑李牧的豬隊友敵方王翦的神助攻,加上他自身特立獨行政治頭腦不足以防範豬隊友的挖坑,被王翦玩死。

以上戰神都是全勝沒有戰爭失敗的記錄。廉頗就差多了,被人打的抬不起頭,而且對手還不是戰神。沒有無敵戰神一出無人能爭鋒的王炸能力。


不好說,不過前三個肯定比後兩個厲害。

白起一生徵戰、毀滅了六國近半青壯,總計超過160萬之多,天文數字。估計把先秦所有名將的殲敵數加起來,也沒有他多。其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簡直就是阿修羅一般的存在。

李牧則是戰國時期以弱勝強的典範,長平之戰後趙國精銳盡喪,國勢日衰,日落西山,可李牧以數萬邊兵大破匈奴,斬首十萬,單於奔走!之後又像個救火隊員一樣南下抵禦強秦,一出手,肥累之戰,十萬秦軍全軍覆沒;二出手,四十萬秦韓魏聯軍全線崩潰;正可謂挽狂瀾於既倒,摧敵鋒於正銳,這纔是真正的國之干城、民族英魂。

吳起則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中唯一的儒家、兵家、法家、史家四項全能大師。在他的手中,弱魯可以勝強齊、魏河西一郡之兵可以壓得大秦十幾年來喘不氣差點亡國,在楚則使楚縱橫於天下、打的強魏落花流水飲馬大梁!——這樣的曠世奇人,曠世絕才,在中國歷史中絕對絕無僅有。

至於後面兩位。廉頗在戰國名將中並不算一流。他是一個出色的指揮官,卻遠不是一個天才軍事指揮家,兵法雲」出奇制勝「,廉頗精於固守,卻不懂出奇,所以長平之戰被換將,邯鄲之戰最後被信陵君搶去風頭。

而王翦也是同樣,此人是個出色的指揮官,尤其擅長大兵團作戰,但當時的秦軍對天下已是壓倒性實力,他的水平也體現不出來。而白起提七萬眾便可破鄢郢之地,若要滅楚估計三十萬足矣;王翦卻要翻倍的六十萬,可知水平不足。並且王翦滅楚,在秦連滅韓趙燕魏、有秋風掃落葉之勢;白起破鄢郢之時,楚人攜懷王之悲,士氣正盛。至少,王翦比白起還是要差一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