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幸能回答這個問題。

「五穀豐登」是一則成語,他的意思可以解釋為:由於一年的風調雨順,糧食獲得大豐收。正所謂民以食為天,這則成語則是「農民」對來年的收成獲得大豐收的一種美好的願望與期盼。

「五穀」主要兩種說法第一說法「五穀」是指:稻、黍、稷、麥、菽(即大豆)而第二種說法是指:麻(指大麻)、黍、稷、麥、菽。但是「五穀」的含義早就超越僅僅這五種糧食。

隨著我國農業生產品種多樣化,「五穀」就象徵著農民的收成利益和對明年越過越好的一種美好期待與祝福。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豬年大吉、連年有餘……


關於五穀,史學家對各種文獻的研究發現,五穀在中國並沒有統一、特定的指稱,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會有所不同。

見諸於文獻較多的是這五種:

稻(俗稱水稻、大米)

黍(shǔ,俗稱黃米)

稷(jì,又稱粟,俗稱小米)

麥(俗稱小麥,製作麵粉用)

菽(俗稱大豆)。

中國地大,有的地方乾旱不利於水稻種植,也有將麻(俗稱麻子)代替稻,作為五穀之一。

具體講,五穀是怎樣的作物?

稻,俗稱水稻、大米,這個現在非常普及,是我國主糧。

麥,就是小麥,麵粉就是其所含澱粉磨製,也是我國主糧。

黍:黍去殼就是黃米,一些地方也稱"糜子",其子實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

稷:又稱粟,現在也叫"穀子",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殼有白、紅、黃、黑、橙、紫等色,也有粘性小米。

麻:俗稱麻子,籽可食丶榨油,是很好的食用油。其莖皮,經漚制可以做繩子(麻繩),麻衣,麻紙等,很耐用。

菽:豆類的總稱,古語云:「菽者稼最強。古謂之尗,漢謂之豆,今字作菽。菽者,眾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荅。」

另外,也有劃分,五穀不是指具體的五種作物,而是一個指稱範圍,分為「天谷」、「地谷」、「懸谷」、「風谷」、「水谷」。

「天谷」含諸如稻、谷、高粱、麥等果實長在頭頂類的作物;

「地谷」含諸如花生、番薯等果實長在地面下的作物;

「懸谷」含諸如豆類、瓜類等果實在枝蔓上的作物;

「水谷」含諸如菱角、藕等水中生長果實的作物;

「風谷」指玉米,它是通過風傳播花粉,將頭頂花粉吹到作物中授粉而結出果實的作物。

不過,此種說法,史料記載少,多見於民間之士。


感謝邀請。對五穀到底指什麼,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是老百姓普遍說的五穀,是人生活所需的五種糧食,是通俗的五穀,主要有稻、黍、稷、麥、豆等五種糧食作物。

二是根據道家的劃分,五穀為火谷、懸谷、金谷、水谷、土谷。火谷包括大豆、小麥、大米、小米、高粱等糧食作物;懸谷包括蘋果、梨、柿子、李子、板栗等長在樹上的水果;金谷包括西瓜、南瓜、豆角、葡萄、獼猴桃等藤條植物上的果實;水谷包括蓮藕、海帶、菱角、海菜等水生植物和水本身;土谷包括白菜、蘿蔔、土豆、紅薯等生長在土裡的的蔬菜。

本人認為,人們口頭語言中的五穀豐登,應該僅指通俗的五穀豐收。而書面語言的五穀豐登意義更為廣泛,涵蓋農林牧付漁各行各業的產品,全面的豐收。


感謝官方邀請。我們每天吃的主食,就是用五穀加工製作而成。

古代五穀指:

黍 稷 麥 稻 菽五種經濟農作物

又有人稱五穀:

黍 稷 麥 菽 麻 五種農作物

前後兩者區別於麻和稻。

古人基本上以五穀為生,用以五穀加工製作各種食品。

而現代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科技的不斷創新,各種瓜果相繼出現在大眾的餐桌上。

同時,又將瓜,果納入五穀之中。現在五穀結合天地五行又被劃分為:

火谷 土谷 水谷 木谷 金谷

火谷:是指果實生長在頭頂部的農作物

如:水稻、小麥、高粱、穀子 等。

土谷:指果實生長在地面下的農作物

如:紅薯、馬鈴薯、蘿蔔、花生等。

水谷:生長在水中的水生植物

如:海帶、蓮藕、昆布、菱角等。

木谷:又稱懸谷,懸谷顧名思議,就是懸掛在樹枝上的果實。

如:蘋果、桃子、李子,柿子等等。

金谷:果實結在枝蔓上的農作物

如:豆角、黃瓜、葡萄、賴瓜、東瓜等。


「五穀」古書上說是「黍、稷、菽、麥、稻」。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糜子,黃米,大豆,稻子,小麥等穀類農作物。這不過是傳統意義上的五穀觀念,從社會發展看,這種意義上的五穀觀念與現代人的飲食觀念相比未免有些太狹隘,太死板,太不合時宜。

有道是「吃五穀,生百病」。生活中的這句俗語已經在內涵和外延上對「五穀」的定義有了很大的豐富。它的意思已經指的不僅僅是我們現在生活中吃的糜子,黃米,大豆,稻子,小麥等穀類食物。它除了傳統的這些穀物外,明顯地還增加了蔬菜,水果,菌類,等食物因素,這些平時也都是我們一日三餐要吃的東西。因此,把「五穀」僅僅局限在這穀物上,認為它是萬病之源,我認為確實有些冤枉五類穀物了。

總觀現在人們不斷豐富的飲食資源,我給大家推薦一種更合乎現代飲食理念的「五穀」觀念。那就是「根,穂,懸,角,蔓」。從這個角度談「五穀」,會涵蓋我們生活中所有的農作物,會更充分地解釋我們現實的生活。

根,就是所有能食用植物的根。如紅薯,土豆,蘿蔔,洋蔥,大蒜……。

穂,就是所有能食用植物的穂,如小麥,大米,小米,水稻,高粱,糜子……。

懸,就是所有能食用植物的果,如蘋果,栗子,梨子,桃子,橘子,橙子……。

角,就是所有能食用植物的莢,如大豆,小豆,豇豆,蠶豆,蛇豆,菱角……。

蔓,就是所有能食用植物的蔓。如,西瓜,甜瓜,黃瓜,葫蘆,絲瓜,薯藤,瓜藤……。

「五穀」的概念這樣定義下來,是不是內容比傳統的「五穀」內容更豐富。是不是用來闡釋「吃五穀,生百病」,「病從口入」俗語更為充分一些呢?因此,我們現在說的「五穀」,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穀類,而是包涵我們生活中所有的農作物。


五穀豐登中的「五穀」泛指五種穀物,歷來所指不一。

據《周禮·天官·疾醫》:「以五味、五穀、五葯養其病。」 鄭玄 註:「五穀,麻、黍、稷、麥、豆也。」

《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 趙歧 註:「五穀謂稻、黍、稷、麥、菽也。」

《楚辭·大招》:「五穀六仞。」 王逸 註:「五穀,稻、稷、麥、豆、麻也。」

《素問·藏氣法時論》:「五穀為養。」 王冰 註:「謂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也。」

《蘇悉地羯啰經》卷中:「五穀謂大麥、小麥、稻穀、大豆、胡麻。」

後以「五穀」為穀物的通稱,不一定限於五種。

歷史上我們是農業大國,過年人們都祝願新年「五穀豐登」。

「悟空問答」也有人出上聯:五穀豐登人人喜,怎麼對下聯?我對:「三春爽快處處新」。

五穀,不如花美,但很實用。下面這首詩,就談到這個道理「百花香色無其味,五穀饑荒補此功」,錄下,供大家分享:

清明後郊外見菜花偶賦(清·王泰偕)

無多芳序老簾櫳,更趁新晴過郭東。

已辦芥菘為老圃,猶隨桃李笑春風。

百花香色無其味,五穀饑荒補此功。

莫道文章官樣好,掀天勛業菜根中。


五穀豐登是一句成語。其意為五穀雜糧豐收的意思。有好幾種說法。有的認為五穀是高粱、水稻、小麥、玉米、蕎麥。還有的認為小米、黃米、小豆、以及乾果之類的東西。這些解釋不夠全面。難道說只有這些東西豐收就可以,其它東西收不收就無所謂了嗎?

小時候聽一個老人講過,所謂五穀是指:天谷、地戶、腰谷、夾谷、瓜果谷。天谷包括了所有的作物在頭上結穗。比如:水稻、小麥、高粱等,因為它門都在最上面結穗,所以稱為天谷。單講這個谷字是成熟飽滿的意思。

地谷是指所有在地下成長的東西。比如:紅薯、土豆花生等。因為它們在土裡長成的,所以稱為地谷。在農村種地的農民都知道,凡是紅薯、土豆收穫季節,把土谷裂紋了,就證明紅薯肯定豐收了。

腰谷是指農作物在秸稈中間結穗的。例如:玉米、芝麻等。因為在中間結穗,所以成為腰谷。

夾谷又叫做角谷。是指所有的結夾作物。如:大豆:小豆等。而夾谷也包括了葉菜類。比如白菜、芹菜等。因為蔬菜類的種子也是結夾的。而現在的科學也證實了,豆類和蔬菜類都是雙子葉植物。雙子葉植物剛出土時,露出兩個子葉。而水稻、玉米等是單子葉植物,單子葉出土時是錐尖樣子。

瓜果谷是指所有的水果、乾果、以及瓜類。比如:蘋果,桃子、梨等。乾果如:核桃、栗子等。瓜類包括了黃瓜、冬瓜、南瓜等。我認為還是這種說法包括種類更全。


中國古代有「五穀豐登」的說法,黍稷在這裡就代表了五穀:粱(高粱)、菽(豆類)、麥(小麥)、黍(黃米)、稷(小米)

《三字經》里有「稻粱菽,麥黍稷」,為什麼有六穀?原來水稻是從南方傳到北方去的,北方最早只有五穀,沒有稻子

《天心365》家庭國學共修是萃辰天心書院每天推出的內容,從中能讓我們學習更多人生智慧,豐富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到喜馬拉雅關注「印竹」老師,收聽音頻。


五穀是中國語言中常用的一個詞,「五穀豐登」、「五穀雜糧」等,但五穀在中國歷史上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五種作物。

「谷」是指有殼的糧食,像稻、稷(即穀子)、黍(亦稱黃米)等外面都一層殼,所以叫作谷。「谷」字的發音,就是從殼的讀音來的。

五穀原是中國古代稱的五種穀物,後泛指糧食類作物。五穀」到底是指哪些糧食呢?

關於五穀的主流說法是稻(俗稱水稻、大)、黍(俗稱黃米)、稷(又稱粟,俗稱小米)、麥(俗稱小麥,製作麵粉用、菽(俗稱大豆)。但是,又有些其他的說法。比如,《黃帝內經》中認為五穀即「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在佛教祭祀時又稱五穀為「大麥、小麥、稻、小豆、胡麻」,再而後便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穀類有三十三種,豆類有十四種,總共四十七種之多。

《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但解釋卻有不同,一說是黍、稷、麥、菽、稻,一說是黍、稷、麥、菽、麻。這兩種說法的主要區別在於稻和麻的有無,之所以出現分歧,是因為當時的作物並不於五種,而各地的作物種類又存在很大差異。

現在通常說的五穀雜糧,是指稻穀、麥子、高粱、大豆、玉米,而習慣將米和麵粉以外的糧食稱作雜糧,所以五穀雜糧也泛指糧食作物。

五穀的概念形成之後相沿了兩千多年,但這幾種糧食作物在全國的糧食供應中所處的地位卻因時而異。人們發現宿麥(冬麥)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長季節進行種植並能起到解決青黃不接的作用,加上這時發明了石圓磨,麥子的食用從粒食發展到麵食,適口性大大提高,使麥子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重視,從而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的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並與粟相提並論。儒家經典《春秋》一書中,聖人在五穀之中最重視麥與禾。

西漢時期的農學家趙過和氾勝之等都曾致力於在關中地區推廣小麥種植。漢代關中人口的增加與麥作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直到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一直都多於南方的人口,這與小麥的推廣耕種有直接的關係。但唐宋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此後至今一直南方人口密度遠大於北方。南方人口的增加是與水稻生產分不開的,水稻很適合於雨量充沛的南地區種植,唐宋以後,水稻在全國糧食供應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據明代宋應星的估計,當時在糧食供應中,水稻十分之七,已經居絕對優勢,大麥、小麥、黍稷等糧食作物,合在一起只佔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大和大麻已退出糧食作物的範疇,只作為蔬菜來利用了。

但是在一些作物退出糧食作物的行列時,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了糧食作物的行列,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馬鈴相繼傳入中國,並成為現代中國主要糧食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五穀的具體所指並不固定,中國人的糧食供應也是與時俱進,五穀雜糧也泛指各種糧食作物。


問「五穀」是什麼,就像問茴香豆的「茴」有幾種寫法一樣。但是這個問題也確實應該了解一下,畢竟「五穀」也是我們現代生活中經常會用到的辭彙。

首先,「五穀」肯定泛指糧食,這點毋庸置疑。不過五穀到底是指哪五種穀物,歷史上的說法還真有很多個版本。

「五穀」的記載在春秋戰國時期便有。比如《論語》中就有提到,子路向路邊的老農問路,老農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說明「五穀」在當時已經很普遍,與人們的生活也很緊密。

我們也要先搞清楚「五穀」這個詞語本身的意思,當然就是五種糧食,但是對這個糧食,它是有限制的。這裡的谷是「榖」的簡體字,意思是有殼的糧食。那古代有哪些糧食屬於這個類別呢?比如有稻;還有黍,黍去掉殼之後叫黃米,有點像小米,煮熟後有粘性,還可以磨成麵粉;另外有稷,也稱為粟,穀類,去了殼就是小米;麥,分大麥、小麥,可以磨成麵粉;菽,這個是指大豆。還有一種叫麻,麻很特殊,不僅可以食用,也能用它的纖維做布。

當然還有很多種這樣的穀物,比如《詩經》中甚至有百穀之說,說明當時穀類糧食有很多。

那「五穀」到底是指哪五種呢?《黃帝內經》「素問」篇里有說「五穀為養」,這裡是指粳米(稻的一種)、小豆、麥、大豆、黃黍(黃米)。但在《孟子》中又有另外的解釋:「樹藝五穀」,注釋為:稻、黍、稷、麥、菽五種,這是比較通行的一種說法。

不過,在漢以後又出現了一種說法。《史記·天官書》記載,五穀就是麻、黍、稷、麥、菽。麻代替了稻。之所以會出現這樣兩種不同的說法,大概是不同的地方的人做的分類,像水稻一定是偏向南方地區的人,而麻則會偏向北方。

相信「五穀」在當時也沒有確切規定,它到底是哪五種,那就得看對於不同地區或不同歷史時期來說,最重要的五種穀物是什麼。

你可以把「五穀」當作是五種糧食,也可以當作是穀物泛指的代名詞。中國人對糧食很是崇拜,也會給糧食封神,比如穀神。穀神與社神(土地神)結合在一起就是古代常說的「江山社稷」中的「社稷」。

了解「五穀」是什麼,這是一種文化常識的拓展,若不知「五穀」是哪些,這也不能稱作「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反倒是你現在去了農田,分不清麥苗與韭菜,這才叫真正的五穀不分。所以,在了解了「五穀」的文化常識後,還是麻煩大家去農田實地考察一下,區分一下麥苗與韭菜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