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熱血沸騰」、「鼻酸」、「熱淚盈眶」…

2019年5月17日凌晨,華為海思總裁何庭波致員工的一封信燃爆了全網,在面臨封堵的情況下,華為的「備胎」計劃浮出水面,對此,無數網友在振奮、歡呼和感動。

「…為了這個以為永遠不會發生的假設,數千海思兒女,走上了科技史上最為悲壯的長徵,為公司的生存打造「備胎」。數千個日夜中,我們星夜兼程,艱苦前行。今天,命運的年輪轉到這個極限而黑暗的時刻,今天,這個至暗的日子,是每一位海思的平凡兒女成為時代英雄的日子!」

確實如此,板凳要坐十年冷,任正非的遠見卓識固然讓人欽佩,而背後默默耕耘的研發人員無疑也值得尊敬,我們不知道這十多年的無數個日日夜夜他們是怎麼過來的,期間有過多少困惑、失敗、迷茫和失望。

畢竟說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將心比心,冷板凳別說坐十年,就是能坐一年冷板凳的人又有多少呢?

但我們的歷史就是由無數坐冷板凳的英雄創造的,他們纔是民族的脊樑。

2004年10月,正是「雲淡風輕的季節」,任正非給了何庭波一個任務,「每年給你4億美元的研發費用,給你2萬人,一定要站立起來,適當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任務異常艱難,但何庭波責無旁貸,一切為了生存!

而5年寒暑過後,2009 年,海思發布了國內第一款智能手機處理器K3;2012 年,海思推出 K3V2,失敗;2013 年,海思推出了麒麟 910;2015年,如今p30系列所用的麒麟980立項,經過36個月的研發,2017年進入SoC工程化驗證,為了在指甲蓋大小的尺寸上塞進69億個晶體管,華為對7nm製程的研發投入超過了3億美元。

除了手機晶元,海思的產品還覆蓋視頻解碼晶元、安防晶元、伺服器晶元(鯤鵬系列)、基站晶元、基帶晶元、AI 晶元等領域,其中海思佔據了90% 的全球安防市場。2013年,海思營收達到了92.74億人民幣,首次實現了盈利。2018年,海思營收達到了503億。2019年第一季度,海思營收達到17.55億美元,同比大漲41%,在全球半導體公司排名第14位。

所以,在海思總裁何庭波發表全員信後,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評論稱,「消費晶元一直就不是備胎,一直在做主胎使用」,他表示,哪怕早期K3V2競爭力嚴重不足,早年華為消費者業務品牌和經營都最困難的時期,我們也始終堅持打造自己晶元的核心能力,堅持使用與培養自己的晶元…

晶元究竟有多重要我們都知道了,但自主晶元對我們每個家庭的重要程度卻未必都瞭解,拿目前的家庭電視來說,幾年前的智能電視有多貴,現在的智能電視有多便宜,其中核心的緣由就是智能電視晶元已經實現國產化了,價格僅為幾十塊。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沒有自己的手機晶元,你買個蘋果手機要多花多少錢?比如小米的雷軍就曾抱怨高通驍龍855晶元要花500多塊,太貴了。

核心技術是用錢買不來的,沒有核心技術就會被人家漫天要價。

雖然是很強大了,但海思仍然有兩大侷限,一個是海思作為晶元設計公司,需要交給生產商臺積電去進行製造,一個是在設計上的底層構架需要採用ARM公版架構,這就像華為手機的操作系統是在谷歌的安卓操作系統上設計的。

目前有能力維持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模式——將晶元設計、晶元製造、晶元封裝和測試等多個產業鏈環節一條龍全包的企業只有英特爾、三星和德州儀器,而ARM、AMD、高通、海思等公司只有設計能力,畢竟建立生產廠房、購置生產設備等投入太大,從經濟上很不划算,何況製造晶元必不可少的高端光刻機全世界也只有荷蘭ASML阿斯麥公司能生產(以前我們拿錢都買不到,但現在我們攻克了部分技術難關後,它就開始賣了,所以,自主永遠是王道)。

不過高通和三星的處理器也是用了ARM公版架構,雖然高通有自研的Kryo架構。任正非就說過,我從來不支持「自主創新」這個詞,我們一定要踏在前人的肩膀上前進,這樣才能縮短我們進入世界領先的進程。什麼都要自己做,除了農民,其他人不應該有這種想法。

產業都是互相依賴的,客觀來說,我們在高科技通信領域的積累仍然很是不足,比如目前華為產品中大約30%到32%的部件來自美國,這也說明華為是大客戶,如果華為不買,它們承受的損失會非常慘重——2018年,華為在設備和產品零部件(內存、感測器、前端模塊等)採購上花費700億美元,其中110億美元是給了高通(2018年大約買了5000萬套晶元)、英特爾和美光科技等公司。

從這點來說,日本和韓國將會由此收益,華為的訂單將會轉移到日韓供應商上面。

2018年,任正非在內部《勵精圖治,十年振興》的講話中表示:

希望你們科學家領導更龐大的後繼隊伍,努力衝鋒,像美國一樣具有那麼多先進要素和先進理論,讓我們的黑土地更肥沃一些,也能做出先進的產品,服務人類社會,自己也能生存下來。

如果美國不給我們科技製造的要素,哪怕從零開始,我們都需要自己去創造要素!不要一聽螻螻蛄叫,就不敢種莊稼了。

而要想「黑土地」肥沃,就必須在基礎研究上有大量的投入,基礎教育和基礎科研纔是產業誕生和振興的根本動力,只有長期重視基礎研究,纔有工業的強大,沒有基礎研究,產業就會被架空。遺憾的是我們目前的基礎科研投入是不足的。

我覺得未來二三十年,人類社會要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至少是生產方式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特別是工業、農業,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工業巨大的進步來源於教育和科技的進步,所以我們認為一個國家,首先要重視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的基礎教育。有一個外國人曾說過: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教室的講臺上完成的,同時講到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國防並不一定武器是最厲害的。我們國家經濟上發展速度過快,有很多泡沫機會,大家都忙著在泡沫裡面多賺點錢,可能在做學問的問題上,就有點惰怠了,有點兒跟不上時代。

2012年的時候,任正非就認為科技行業用物理方法來解決問題已趨近飽和,要重視數學方法的突起。他說,華為公司的優勢在於數理邏輯,不在物理界面。如今華為在全球有超過700名數學家,800多名物理學家,120多名化學家,六七千名基礎研究專家,六萬多名高級工程師、工程師。對於一些傑出的人才沒被華為「搶」到手,任正非還表示過很大的惋惜。

我們也有院士提出,在信息化時代,物理統治科技界基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終於數學統治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校長陳傑說,如果仔細對比中美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投入,就會發現,中國在該領域基礎研究上的投入太欠缺了——美國更關注基礎層的投入,我們卻主要關注應用層。82歲高齡的徐匡迪院士就沉痛地表示,人工智慧的基石在數學,其核心關鍵是演算法——中國最缺的就是演算法。

「可是,我們有多少數學家投身進去了?!我懇請專家們花上三五年的苦功,潛心為我國的人工智慧開發出核心演算法,不要追求發論文——因為研究演算法是發不了論文的!」

對未來的投資不能手軟

在2012年的時候,任正非就強調華為公司實際上是處在一個相對較好的時期,要加大投入,把這些優勢耗散掉,形成新的優勢。

任正非還說過:「我們要堅持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消耗戰略競爭力量。我們這麼大的平臺,去做一個雞頭很容易,雞頭對戰略沒有意義,會削弱進攻主戰場的力量。每條戰線要收縮一些邊緣性投資,同時在關鍵領域加大投資,避免生命線被卡住。」

國際歌早就給我們唱了,從來就沒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一定要靠我們自己。

世界就是這樣,暗透了,更能看得見星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