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好故事該怎麼講?陳可辛:內地導演要放下

「SCREENCRAFT主題對話:好故事該怎麼講」論壇昨日舉行,陳可辛、《銀河護衛隊1和2》導演詹姆斯·古恩、《哥斯拉》和《金剛·骷髏島》等片的編劇麥克斯·鮑恩斯坦等出席。陳可辛笑說以為自己走錯了會場,因為「他們都是拍大片的,而我卻不是拍大場面的。」而對於如何講好故事,陳可辛坦率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對於自己為何能拍好《中國合夥人》、《親愛的》這種內地題材的電影,陳可辛表示,必須融入到當下的環境,瞭解生活,謹慎觀察,不傲慢。

一些內地導演覺得自己是「地頭蛇」

在香港出生,泰國長大,去了美國,回到香港,現在又在內地發展,陳可辛感謝自己的成長背景,讓自己的電影觀很廣義,讓自己可以很快融入到當地文化中:「我沒覺得自己在哪個地方是多數派,哪個地方是少數派。我在哪裡都要適應當地環境。我不是完全合羣,但是我又盡量合羣,這樣的方法幫助了我,特別是我來內地拍片之後。不管我在哪裡,總是能夠找到讓我謙卑的方法,告訴自己我在講故事的時候一定要和我的觀眾共鳴,因為現在我還不知道面對的觀眾是誰,所以我一定要做研究。」

也正是這種研究讓陳可辛在內地發展順利,甚至有的電影比內地導演還「接地氣」。對此陳可辛坦率表示,內地變化迅猛,這種速度甚至連內地導演都跟不上,「但是也許他們更加傲慢,他們覺得是『地頭蛇』,肯定應該懂得更多,但其實他們懂得並不比我多,因為這裡市場時刻在改變。」

所以,陳可辛非常認可詹姆斯·古恩提到的拍電影要真實,「如果你自己都無法被故事打動,你怎麼打動別人,這也就是詹姆斯·古恩為什麼說誠實很重要。你一定要在你的電影裏講真話,你自己相信故事本身。你要愛你電影中的人物,跟他們建立起聯繫和共鳴。」

陳可辛說他最喜歡《甜蜜蜜》,因為裡面的每個角色都在他的生長環境中出現過。至於他一個從香港來的導演,怎麼能拍出《親愛的》?陳可辛認為,想把普通人的故事講好,就要了解當地的文化,瞭解當地的特性和具體的環境:「所以在整個電影當中,你要和人物對話,在對話過程中深入瞭解。就算你是外來的導演,也可以拍好,而就算你是本地的導演,那麼傲慢地不願意去了解,也不會拍好。」

不一定都要拍大片

很多導演喜歡拍大片,不過陳可辛坦承10年前的大片嘗試對自己來說非常艱難,「因為我從來不做事前的規劃,我不做故事版,也不太做視覺特效,而如果你要做特效就必須有事前的計劃,但是我喜歡現場和我的演員們互動,所以我很難拍出大場面的電影。」

陳可辛表示,不是所有的導演都要拍大片,大片也不是世界上唯一能大賣的電影 :「我強調聯繫,如果把內容和觀眾聯繫在一起,作為劇作家和電影人來說,我們要看看市場的需要。我們生產的電影一定要把觀眾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如果沒有觀眾對電影的反映,我們是無法取得成功的。不管是大製作還是小片,觀眾總是能夠看出來你的電影跟他們是不是有聯繫。」

不過陳可辛也坦承,自己現在準備往電視領域發展,因為內地電影發行成本太貴了,而票房又佔據了電影收入的80%。很多院線對劇情片、故事片也不友好,限制也越來越多。電影票房第一週表現不好,整部片子就完了:「以前拍的電影是給80後,他們是我們的關鍵,現在觀眾是90後關鍵,但是過一兩年,就是給00後拍電影,所以必須隨時準備適應觀眾。」

走到今天是因為運氣好

身兼製片人、導演、編劇等多職,陳可辛以「老司機」自稱:「就是年紀大一點,在這個行業裡面呆的時間比較長。」但是陳可辛說身兼多職很辛苦,並不令人愉悅,但是他之所以做這麼多臟活累活,是因為他在意他的電影:「我不想別人在我的帳篷裡面小便。如果一切都是我自己來,誰也不可能把污穢堆到我的頭上。我不是為了奪權利,而是希望對自己的電影有更大說話權,讓電影和真正愛你電影的人真正面對面。」

陳可辛說,在這一行裏講的就是運氣,而他能走到今天最重要的是運氣好,所以他給年輕人的建議就是「沒有建議,我會給年輕人機會,但是你必須從底部一步步爬上來。我自己幸運的是在香港電影業最繁榮的時候起家,來到內地又趕上了好時光,所以我非常幸運。我非常謹慎觀察四周再行動,我自己的工作非常謹慎,試圖不傲慢。」

(責編:湯詩瑤、陳苑)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