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英國首相卡梅倫在唐寧街10號與應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邀請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會談結束後,雙方簽署多項協議,總金額約400億英鎊(1英鎊約合 1.5421美元),包括中國參與興建英國欣克利角核電站項目,核電站投資額達180億英鎊,中方投資佔三分之一。欣克利角核電站將成為30年以來英國首座核電站,也是迄今為止全世界造價最高的核電站。  「黃金關係」、「黃金十年」、「黃金時代」是近來形容中英兩國關係的最常用語。過去幾年,中英經貿關係發展迅猛。目前,中國是英國第四大貿易夥伴,英國是中國在歐盟內第二大貿易夥伴。英國對來自中國的投資也持開放態度,過去5年中,中國對英投資以每年約85%的速度增長,英國現已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第一大目的地。  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此次對英國的國事訪問是一次專訪,以往中國國家主席出訪時通常順訪多國,此次習近平主席專訪英國,這樣的情形較為罕見。在習近平執政以來,只對俄羅斯、韓國和盟國進行過專訪,亦即點穴式外交。那麼,從政治上來說,英國並不是西方國家或者歐盟內與中國最為密切的國家,為何英國能夠成為習近平專訪的國家呢?為何英國能夠成為中國最大投資目的地國呢?  英國靠貿易立國 從貿易中獲益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推行自由貿易政策的國家。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英國的棉紡生產力很快過剩。為了擴大商品市場,英國取消本國的貿易保護。1840年,英國廢除《穀物法》,1854年完全取消《航海條例》,使英國進入全面零關稅時期。英國這種打開大門的自由貿易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1760年英國佔世界製造業的份額只有1.9%,到1860年時則高達 19.9%,其貿易額佔全歐洲的20%,其製造品出口量佔世界製造品貿易的2/3,讓只佔世界人口2.5%的英國成為主宰世界的帝國。  自由貿易是英國經濟政策的基石,也是英國在19世紀稱霸世界的經濟哲學。一戰後英國雖然衰落了,但作為一個貿易立國的國家,英國始終重視貿易對國家發展的作用。早在2010年,英國政府發布《貿易與投資白皮書》,展示其通過貿易和投資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的戰略。按照這份白皮書所展示的戰略,英國將拒絕保護主義,確保在貿易與投資領域採取更開放的政策。  反觀美國,實行的是「對等政策」,即只有當對方向美國開放市場的時候,美國才向該國開放市場。同時,美國還備有一系列限制自由貿易的法律和法規,來單方面地懲罰被美國認為進行不公平貿易的國家。  德國是靠工業立國,德國政府在2013年正式提出「工業4.0」的概念,早於世界其他國家。法國則時刻保護自己的利益,如在歐盟與美國關於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中,為保護法語文化免受好萊塢的影響,堅持將電影和數字媒體領域排除在談判內容之外。2013年在中歐光伏爭端中,法國對華徵收光伏反傾銷稅上最積極。  與此同時,英國在貿易事務方面也要比其他歐盟成員國更加銳意進取,在一些歐洲和其他地區國家想要通過貿易壁壘圍堵中國時,英國則希望拆除這些壁壘。在此之前,歐盟委員會因曾擔心廉價的中國商品湧入歐盟,反對中歐自由貿易協定。但英國表示願意以支持歐美自貿協定一樣的決心支持中歐自貿協定,英國的這一表態甚至惹惱了歐盟。  英國市場自由度高 受投資者青睞  與此同時,英國是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吸引外資歷史最悠久、環境最開放的國家。加之語言及國際金融中心等優勢,英國一直受到國際投資者的青睞。這之於中國未嘗不是考慮的因素之一。  英國政府長期致力於為投資者改善投資環境,比如簡化程序、發展新的基礎設施、保持穩定和明確的監管機制、將企業稅稅率降至20%,使英國成為七國集團乃至二十國集團中稅率最低的國家。英國鼓勵外國向英國投資,並將其視為引進新技術、新產品、新的管理方法和提高就業、增加出口的有效途徑,近年來,英國成為外商在歐洲投資的首選地。  中國地產大亨王健林曾在接受英國BBC採訪時說,「我去過很多國家考察投資環境,但是我最欣賞英國市場。英國是全球最開放的市場之一,在英國投資不需要受到像其它地方那樣的嚴格審核。」  

   習近平與卡梅倫在會談後舉行聯合記者會  反觀中國對美國的投資,除了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CFIUS」)負責審核外國投資外,美國總統和國會都有權力阻止外國投資。如中國的華為、中興被禁止進入美國市場。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認為華為和中興的設備會危及美國「國家安全」,建議CFIUS阻止華為和中興在美國的收購和兼併活動。  再來看中國在歐洲其它國家的投資,德國毫無疑問屬於成熟的工業化國家,投資環境比較完善,但德國基於價值導向的外交策略可能對中國企業投資德國產生不利影響。如默克爾在第一任期內,在總理府接見達賴喇嘛的行徑致使中德關係進入冷凍期,雙邊政治經濟高層接觸全面取消。  在法國,同樣也有對外資併購的安全審查。早在10年前,法國政府就宣佈,生物技術行業、信息系統安全行業、密碼學部門、涉及國防機密的部門以及軍火部門等11個產業為受保護產業;2006年,法國政府又將家樂福等20家大公司列為特別保護企業,反對外國資本對其併購。今年3月,李嘉誠之子李澤楷旗下的電訊盈科因法國政府的介入,未能成功收購法國 Orange公司旗下視頻平臺Dailymotion。法國政府堅持要求Orange公司在選擇一個非歐洲買家之前探索「所有選項」,並著重提及了「歐洲的數字主權是一個重要問題」。  總體來說,英國是市場自由度比較高的國家,對外國投資的態度相對比較開放。英國儘管有外國投資安全審查的相關法律法規,但在實踐操作中十分謹慎,也鮮有外國在英投資因此被否決的案例。  政經難分 政治因素不可小覷  在國家交往中,經濟與政治密不可分,英國能夠成為中國的最大投資目的地國,除了英國本身開放的經濟、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穩定的政局吸引中國投資者外,兩國間的政治關係也不容忽視。政冷經熱也許在一段時間裡會出現,但不可能持續下去。  對中國來說,英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歐盟大國,中英關係已超越雙邊範疇,越來越具有戰略意義和全球影響。中國瞭解英國在西方國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強與英國在重大國際問題上的合作,不僅能夠提升中英間的互信,更能使西方瞭解中國積極承擔國際責任的意圖,進而推動中國與西方國家在應對全球挑戰方面更多務實的合作。  2015年英國加入中國倡議的亞投行所引發的連鎖反應讓中國看到了英國在西方國家中所起到的示範效應,如能與英國搞好關係,以後類似的示範效應還會出現。  英國被認為是美國的特殊盟友,但在不少事件上,中英卻開始走近,兩國在金融、投資等領域合作更走在了中歐前頭,「黃金時代」正在開啟;中英的黃金十年將為北京與西方世界的交往帶來一種「模範效應」,即讓政治的歸政治,經濟的歸經濟。而在對歐洲外交上,讓英法德時刻都有些緊張感和危機感,最符合中國利益。  對英國來說,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和在亞洲之外的影響力的快速增長,是英國接近中國的關鍵要素。  在國際上,英國政治上經常是非常保守的,他們總是站在傳統力量的一邊,譬如對法國的拿破崙,一戰、二戰時對希特勒,從未向新興大國真正妥協過;再譬如二戰後,即刻站在美國一邊,與美國成為特殊關係的國家。同時,英國人政治上又不失靈活性,譬如在二戰後期看到英帝國大勢已去,毫不猶豫地選擇站在美國旁邊,願意成為美國的副手。所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過去幾百年的歷史上,英國人的在國際上的站隊從來沒錯過。  自美國宣佈重返亞太戰略後,英國和美國的步調越來越不一致,距離已逐漸拉開。因為中國作為一個超級經濟體正在崛起,崛起的速度已完全超過了原來西方的預料,並已讓美國難以實際控制。中國超過美國只是時間問題,顯然,作為「老狐狸」的英國不願意跟隨美國來對抗下一個世界的領導者,英國開始向中國靠攏也就不難理解了。  政治上相互倚重,經濟上互補性很強,英國的投資環境好,安全有保障,中國資金雄厚,基礎建設經驗豐富,因此中英能走到一起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