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顧樂明

Leslie E. Robertson(1928~),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16歲時,還在上高中的他加入美國海軍,擔任助理電子工程師。二戰結束後,進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於1952年獲學士學位。在換了幾份工作後,Robertson在1958年進入工程諮詢公司Worthington–Skilling工作,後來一步步成長為公司合夥人,1986年公司更名為LESLIE E. ROBERTSON ASSOCIATES(LERA,中文名「理雅」),在他的帶領下,LERA不斷開拓國內外市場,成為蜚聲世界的結構設計事務所。

Robertson作為結構工程師廣受讚譽。2004年獲IStructE金獎,2004年獲Khan 終身成就獎,2011年獲IABSE國際橋協獎章。

Robertson職業生涯超過60年,不知道現在退休了沒有。其作品非常多,小i選了幾個有代表性的作品介紹。


IBM大樓(現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大樓),匹茲堡/1963

IBM大樓

和Robertson後面的作品比起來,這個項目的名氣並不大,但該項目是其結構設計風格形成的重要作品。

IBM大樓共13層高,由內框筒和外部菱形網格筒體組成。外框和內筒之間形成大面積的無柱空間,業主可自由佈置分隔。

IBM大樓施工中

傳統的設計方法是確定荷載、鋼材的強度等級,再通過計算確定桿件截面。而IBM大樓設計時,先確定荷載和桿件的截面(由功能、建築效果等決定),再通過計算確定需要的鋼材強度等級。大樓採用的鋼材最低屈服強度為250MPa(上圖中黃色桿件),最高屈服強度為690MPa(上圖中紅色桿件)。

菱形網格的拼裝

IBM大樓外框筒採用單元式拼裝方法,數層高的外框菱形網格在工廠預製完成後,運到現場拼接。


世界貿易中心雙子塔(World Trade Center),紐約/1973

雙子塔鋼結構施工完成時的景象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1、2號塔均為110層,北樓高417米,南樓高415米。當時年僅35歲的Robertson主持了世貿中心雙子塔的結構設計。由於篇幅有限,在此僅介紹幾個特點。

1)框筒抗側力體系

世貿中心雙塔採用密柱深梁的鋼框架筒體作為主要抗側力結構體系,在當時是一場高層建築結構設計的革命。這種體系在建築物外圍建立用密柱、深梁的三維牆式結構來抵禦側向荷載,使內部樓蓋範圍內可以取消或減少立柱和支撐,也就可以增加使用面積。

在側向荷載作用下,框架筒體中平行於側向荷載的框架方格板起筒體的「腹板」作用,承受由側向荷載產生的平面內彎曲和伴生的剪切;垂直於側向荷載的框架方格板起筒體的「翼緣」作用,承受由側向荷載引起傾覆力矩所產生的豎向拉力或壓力。

框筒在側向力作用下的內力分佈及剪力滯後效應

密柱與深梁構成的框架筒體,並非完全意義的「筒」。在水平力作用下,「腹板」和「翼緣」中間區域柱子的軸力較小,降低了結構的抗側剛度,即「剪力滯後效應」。該現象歸因於深梁的柔性,若角部柱的內力為C1,則與它相鄰柱的內力C2由於深梁的彎曲變形而小於C1(C2小於C1的程度取決於深梁的剛度)。

內筒主要用於豎向交通,不參與抗側力。

2)整齊的桿件截面尺寸

北塔典型平面

塔樓外框筒平面尺寸為64mx64m,在10~107層之間由236根密柱(每邊59根)構成,柱距1.02m,截面尺寸0.36m見方;底層由於開門的需要,在第九層三根柱子合成一根,柱距為3.06m,柱截面尺寸0.76m;柱間通過1.3m高的鋼樑(實際上是一塊鋼板)相連。

框筒的一個典型拼裝單元

截面尺寸能做得如此統一,是因為對於不同受力需求的桿件,Robertson採取的方式是變換鋼材厚度和強度而不是截面尺寸。柱的板厚由底部的76mm變化到頂部的6mm,鋼材強度等級多達10檔,屈服強度從248MPa變化到690MPa。這樣,鋼結構就可以採用標準化的單元式拼裝,減少現場焊接量,增加施工效率。

3)上世紀70年代的BIM

鋼結構的施工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鋼板在日本生產,由船運輸到西雅圖組裝成三層高三個柱距寬的平板單元(見上圖),在現場拼裝之前統一堆放在新澤西。所有的流程無縫對接,這要歸功於當時結構設計師已經通過IMB計算機輸出打孔紙,對每一塊鋼板的材質、尺寸、焊縫等提供了編號,設計師與將近40家施工單位溝通的基礎是打孔紙,而不是圖紙。(看到這個資料,小i內心是震驚的。)

4)樓面系統的設計

WTC樓面系統

樓面系統連接外框筒和內筒,其主要作用有三個:承受豎向荷載;為外框柱提供側向支撐;作為隔板使外框柱在側向力作用下內力分佈更均勻。

樓面系統採用鋼桁架支承,鋼桁架跨度從18.3m到10.7m不等,間距2m。桁架腹桿伸出上弦桿表面76mm,進入102mm厚的輕質混凝土樓板內,作為抗剪鍵使桁架上弦和混凝土樓板共同作用。

5)振動控制

帝國大廈與世貿中心頂部採集到的風振數據

世貿中心建造之前,以帝國大廈(381m,1931年)為代表的超高層建築,其外牆壁均採用磚或石材,內部隔牆採用磚或砌塊,雖然這些材料均屬於非結構構件,但是通過模型計算髮現,這些非結構構件提供的剛度是鋼結構本身的4倍,同時也為建築提供了阻尼。(見上圖左側)

世貿中心採用了玻璃幕牆,內部採用輕鋼龍骨隔牆。這與之前的超高層有很大不同,沒有了隔牆提供的附加剛度和阻尼,世貿中心的振動就有可能超出人們的接受範圍。(見上圖右側)

為此結構設計師專門做了風洞試驗,雖然通過試驗得到了塔樓會如何振動的數據,但是工程師還不知道人們能接受多大程度的振動。由於之前沒有研究資料,最後,他們自己設計了一個振動裝置進行試驗。

模擬振動裝置

為減小風振,Robertson將粘彈性阻尼器首次引入超高層建築。在樓面桁架的下弦與外框筒之間,安裝了粘彈性阻尼器(由3M公司生產)。他們的研究對後續超高層建築的抗風設計影響深遠。

粘彈性阻尼器的安裝示意圖

香港中銀大廈(Bank of China Tower),香港/1990

香港中銀大廈

香港中銀大廈是Robertson又一里程碑式的作品。大廈地面以上72層,高度315m,天線頂端高369m。塔樓平面從一52mx52m的正方形上升,分別在25層、38層、51層以對角線為界依次收進,將豎筒逐漸轉變為三角形稜柱體,最後保留其中一個到達頂部72層。結構是一個以13層為模數的有交叉支撐的巨型空間桁架結構體系,承受全部側向荷載以及建築物自身的重力荷載。

中銀大廈的構思與平面

中銀大廈非常耐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建築與結構設計均採用模數系統,體現了很強的邏輯性:牆面窗網格以1.3m為模數,樓層高度以3個1.3m為模數,內部立柱間距以6個1.3m為模數,建築寬度以39個1.3m為模數,巨型空間桁架的節間高度以13個樓層為模數。

從「X」形和「鑽石切割」形

最初的方案如左圖所示,所有的巨型桁架均暴露在立面,因此在避難層可以看到明顯的水平桁架。中國銀行業主覺得結構方案很好,但是不能接受大廈的立面呈現象徵著否定和失敗的「X」。最後在與建築師貝律銘的共同努力下,將橫向桁架隱藏,終於說服業主,在立面上呈現「鑽石切割」的形態。

角柱的節點處理

中銀大廈的巨型空間桁架的節點處理很值得稱道。建築師貝律銘很講究建築的邏輯,在他的設計圖中,各個面的斜撐與角柱交於一個點,這意味著不允許設計龐大的節點來實現巨型斜撐間的傳力。因此,Robertson在角部設計了鋼與混凝土組合柱,斜撐僅與自己平面內的柱相連,而不同平面內的柱並未通過節點板直接連接,而是通過混凝土將其捆綁在一起。

這一處理,不僅使建築立面呈現良好的效果,而且使混凝土參與受力,大大增加了立柱的承載力和剛度。

中銀大廈多個風洞模型

香港處於颱風多發地段,其風荷載是紐約的兩倍。因此,結構工程師做了多個風洞模型,從左到右分別為表面測壓試驗(pressure model),天平測力試驗(force balance model),氣彈模型試驗(aeroelastic model)。

建築高度與單位面積用鋼量的圖表(豎軸為高度,橫軸為用鋼量)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中銀大廈的經濟性。由於採用了合理的結構體系和型鋼混凝土組合構件,其用鋼量不到150kg/m2,這在遠東地區是非常經濟的。上圖中紅點是中銀大廈,其單位面積用鋼量比它的鄰居香港滙豐要低得多。


環球金融中心(Shanghai World Financial Center),上海/2008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

介紹項目之前先說一段小小的歷史。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是以日本的森大廈株式會社(MoriBuilding Corporation)為主導投資興建的,1993年開始設計,設計高度為450m, KPF(Kohn Pedersen Fox Associates)為建築設計方,ARUP做的方案結構設計。後因亞洲金融危機工程暫停,1999年LERA接手重啟結構設計時,環球金融中心的高度被業主從450m提高到492m,並要求增加使用面積。但關鍵是1995年樁基就已經施工完畢,要想利用已有的樁基完成設計,留給Robertson唯一的選擇就是更輕更有效率的結構體系。

環球金融中心結構體系(早期方案塔冠開洞是圓形的)

內部混凝土核心筒佔據了很大一部分結構重量,為了減輕結構的重量,需要減小核心筒剪力牆的壁厚,這就必須減少核心筒承擔的側向力。因此,Robertson拋棄了原來的框架核心筒(周邊框架靠抗彎抵抗側向力)的方案,提出了帶伸臂桁架的支撐框架結構體系。不僅減小了核心筒混凝土的用量,也減少了鋼材的用量。

伸臂桁架示意圖

新的結構抗側力體系由三部分組成:1)空間桁架:巨型結構柱、巨型斜撐和環帶桁架;2)內部核心筒的剪力牆(79層以上為帶混凝土端牆的鋼支撐核心筒);3)由於伸臂桁架的存在,巨柱與內部核心筒之間的共同作用。在KPF的努力下,伸臂桁架層被用作觀光層,斜撐被很好地隱藏掉了,最終在沒有改變建築效果的前提下,把新的結構裝入了原有的建築中。

斜撐截面及節點

巨型斜撐內灌混凝土,不僅增加了結構的剛度和阻尼,還能防止斜撐側板屈曲。斜撐和柱的腹板均比翼緣厚,連接節點僅腹板相連,翼緣不連。[由於腹板比翼緣厚,節點處翼緣不連對於截面的損失不大。如果一定要做到節點與桿件等強,將節點板擴大一些就好。對於承受軸力為主的箱形和工字形截面,小i推薦這種連接方式。]

角部巨柱的連接方式

角部巨柱的連接方式與香港中銀大廈類似。


Robertson一直活躍在設計一線。他還有很多著名的作品,由於篇幅限制,無法一一列出。

U.S. Steel Headquarters Tower/Pittsburgh(1970)
Puerta de Europa/Madrid(1996)
Miho Bridge/Kyoto(1997)

1928年出生的Robertson與1929年出生的Khan堪稱同時代的兩位超高層大師。 下面摘錄小i們的一段討論記錄,作為本文的結尾吧。

A:Robertson與Khan出生時間很近,不知道兩個人認不認識?感覺大師真是時代造就的,那個時代是摩天大樓狂奔的時代,後面的工程師如果沒有需求造更高的房子,在超高層這方面可能很難超越了。

B:Robertson與Khan相比,有自己的特點。框筒的紐約世貿、桁架的香港中銀、伸臂的環球中心,單純從建築結構角度看,都比Khan同體系的更好,可能因為時代進步了,建築表現也好。

A: Robertson是漸進式的,Khan是革命式的。

C:從無到有,還是難的。

B: Khan難得的是原創了那麼多,而且都作為第一個落地建成了。

C: 一個開創了筒體,一個完善了筒體,配得上大師的稱號。

謹以此文向Leslie E. Robertson致敬!


延伸閱讀

與Robertson同時代的大師Khan

結構大師系列--Fazlur Khan

世貿中心雙子塔的倒塌分析

結構倒塌案例系列—意外之殤


參考資料:

1. A life in Structure Engineering. Lesile E.Robertson 《Seven StructuralEngineers: The Felix Candela Lectures》

2. lera.com/

3. pcf-p.com/

4. en.wikipedia.org/

5. Shanghai World Financial Center:Without Compromise… Paul Katz, Leslie E. Robertson. CTBUH Research Paper

6. 建築結構概念設計及案例 羅午福等

7.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結構設計 汪大綏等

8.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或網站

轉載本文請註明出處 iStructure微信公眾號


交流合作

我們很高興與結構同行探討,也很願意為建築師提供結構方案、諮詢建議、找形分析等。如有需求,請聯繫小i 微信號,或者在公眾號首頁留言。歡迎交流討論!歡迎投稿!

iStructure的初衷是分享建築結構領域的見聞、優秀的設計和自己一些的思考,向更多人呈現結構設計有趣的一面。

本文首發於iStructure公眾號,此為小i運營的知乎賬號,希望能讓更多人瞭解不一樣的結構設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