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4 若婉婉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且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歷史學術研究,僅供參考。


有道是「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是春季的開始,也意味著新的一年四季輪迴已經開啟。東風把冰凍化開,蟄居的蟲子已經蘇醒,冰下的魚兒也躍躍欲上[1],人們開始又一年的耕作。而更為難得的是「歲朝春」[2],「朝」即開始,也就是大年初一。古人認為「歲朝春」是吉祥的徵兆,象徵這一年風調雨順。2019年的立春和除夕在同一天,我們有幸遇上也是不易啊!

明 周之冕《杏花燕子圖》

除夕,歲除之夜,也叫大年夜。除即去除,指辭舊迎新、除陳布新。早在先秦時已有「大儺」(儺舞,一種原始祭祀舞蹈)、祭天祭祖的習俗,人們戴上凶神惡煞的面具,敲鑼擊鼓,意在驅趕年獸、消災納福[3]。兩晉時期有「守歲」的習俗[4]。到了南北朝,過年打爆竹、貼桃符、吃年夜飯已成節例[5]。唐朝的春節熱鬧而張揚,它一方面承襲了上述的傳統習俗,一方面增加了更多的娛樂節目,用三個字概括:城會玩。

在除夕之夜,百姓們從各家各戶選出合適的男孩子,戴上猙獰的面具表演儺戲。家家戶戶競相圍觀。宮廷的儺戲更是隆重非凡,人數多達五百人[6]。先秦的「大儺」我們已經無法想像,但五百個人跳祭祀舞蹈的壯觀場面足以讓我們瞠目結舌了吧。

儺戲面具

有一句俗話叫「請神容易送神難」,唐人在除夕時也得「送神」,像我們臘八供灶王爺似的,在灶上點燈(也叫照虛耗,傳說能鎮住鬼神)、貼灶馬,不過他們可不給灶王爺「吃糖」,而是「喝酒」(也叫醉司命)。更有甚者,還要請得道高僧作法,祈福消災。

民國年畫 灶神

除夕除了要守歲、吃年夜飯以外,唐人還要吃春盤[7]。這種由蔥、蒜、韭菜、芸苔(油菜)、胡芫(香菜)組成的蔬菜拼盤據說吃完可以發散人五臟中的陳腐之氣。後吃春餅之風日盛,做法更為講究[8]。這個活動也被稱為「咬春」,和我們現在過年吃春卷是一樣的。

現代春盤

如果說唐代的春節是城會玩的話,宋朝的春節則堪比巴西狂歡節了。

正月汴京城大街上有叫「關撲」的投擲遊戲[9],小販把食品或玩具、首飾等物作為獎品,於瓦罐內投中銅錢,根據銅錢的正反判定輸贏來贏得獎品。這有點類似於現代的投壺、扎氣球,但是在宋代是一種賭博遊戲哦。

宋代春節的「獅子舞」盛行非常,相比於唐代凶神惡煞的儺戲面具,「獅子舞」更加可愛、靈活,注重武打表演,有時還會表演「獅子」口吐煙火。同時看花燈也是宋代春節人們趨之若鶩的一項活動。

南宋 蘇漢臣《百子嬉春圖》

除了熱鬧的娛樂表演,購物也是宋朝新年的重頭戲。「八荒爭湊,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孟元老在他的《東京夢華錄》[10]中這樣說道。繁榮的貿易帶動了春節的氣氛,也展現了一個朝代欣欣向榮的景象。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從古至今,我國過年(特別是北方)都一直有吃餃子的習俗。不過宋代還有一種說法叫「冬餛鈍,年餺飥(一種面片湯)」,因此北宋戲稱「肥冬瘦年」。


參考文獻

[1]《呂氏春秋·春紀·孟春》: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2]《偈頌六十七首·其一》:百年難遇歲朝春,奼女梳妝越樣新。[3]《呂氏春秋·冬紀·季冬》:命有司大儺,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

[4]晉 周處《風土記》: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饋問,謂之饋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5]南朝梁 宗懍《荊楚歲時記》: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帖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歲暮,家傢具餚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6]唐 李淖《秦中歲時記》:歲除日進儺,皆作鬼神狀。內二老兒儺公儺母。[7]晉 周處《風土記》:元日造五辛盤。五辛所以發五臟氣,即蔥、蒜、韭菜、芸苔、胡芫是也。[8]杜甫《立春》: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縴手送青絲。[9]南宋 吳自牧《夢粱錄·正月》:街坊以食物、動使、冠梳、領抹、緞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門歌叫關撲。[10]南宋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八荒爭湊,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花光滿路,何限春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