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體里的每一個原子都來自

一顆爆炸了的恆星,

形成你左手的原子可能與

右手的來自不同的恆星,

這可能是物理學中最富詩意的東西

你的一切都是星辰!」

——勞倫斯·M·克勞斯

噩耗!2018年3月14日,史蒂芬·霍金去世了。

收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正在吃午飯,一口米飯就這麼掛在喉嚨里,咽不下去,吐不出來。

我向四周看了看,人群依然嘈雜,一切都是那麼地不真實。

這個偉大的科學家,竟然選擇在今天,和人類告別。

3月14日,是愛因斯坦的誕辰。

我驚異於歷史的巧合,但我更相信歷史的靈性。這樣的巧合,是偉人想要傳達給我們的重要信息。

01

一顆星星逝去

意味著另一顆星星的升起

不必因為一顆星星的隕落而沉溺於悲傷。

1883年3月14日偉大的無產階級領袖、全世界無產階級勞民人民的導師,卡爾·馬克思去世了,舉世震驚。

1932年3月14日柯達相機發明者伊斯曼自殺身亡。

1993年3月14日參與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最後一位老人喻育之逝世,享年104歲。

1996年3月14日中國著名音樂家,被成為西部歌王的王洛賓,逝世。

而今天,3月14日這個日子又多了一個意義,這是宇宙之王霍金離開人類,飛入宇宙的日子。

作為人類,我們悲痛於一位又一位偉人的離去,可我們也看到,

1804年3月14日奧地利誕生了一位著名的作曲家——約翰·施特勞斯,他給世界帶來了美妙動聽的圓舞曲。

1879年3月14日世界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愛因斯坦出生了,從此,人類現代科學技術開創了新的紀元。

1897年3月14日國畫大師潘天壽出生,世界上又多了一個用畫筆記錄美的人。

1928年3月14日和1934年的3月14日美國宇航員弗蘭克·博爾曼和尤金·塞爾南相繼誕生,人類探索宇宙的進程因為他們又前進了一大步。

1965年3月14日印度著名演員阿米爾·汗出生,在人類平權運動上,又多了一位先行者……

每一個日子都是千千萬萬個日子中的一天,但每一天都不是平凡普通的日子。

很多人的出生和死亡給3月14日這個日子賦予了特殊的意義,但對於我們來說,過好每一天,對未來懷抱著希望,是對每一位偉人的到來或離去的最大撫慰。

因為他們正時刻不停地給我們傳達著同一個信息——不要驚慌,偉人會離去,偉人也會降臨。

02

所有的存在都是

懸浮在陽光下的微塵

隨著人類對宇宙奧秘探索的深入,我們越來越感覺到宇宙之浩瀚,人類之渺小。望著星空,人們常常陷入恐懼——如果沒有了偉大的事物賦予我們生存的意義,人類究竟算什麼?

▲飛行器「旅行者1號」拍攝的地球「自拍照」。照片偏上方有一道左上-右下方向的黃色光線,在這黃色光線的中間有一個隱約可見的淡藍色小點就是地球。

知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針對這張照片說了一段話,這段話足以列入人類文明史,其中一段是這樣的:

「我們成功地(從外太空)拍到這張照片,細心再看,你會看見一個小點。就是這裡,就是我們的家,就是我們。

在這個小點上,每個你愛的人、每個你認識的人、每個你曾經聽過的人,以及每個曾經存在的人,都在那裡過完一生。

這裡集合了一切的歡喜與苦難,數千個自信的宗教、意識形態以及經濟學說,每個獵人和搜尋者、每個英雄和懦夫、每個文明的創造者與毀滅者、每個國王與農夫、每對相戀中的年輕愛侶、每個充滿希望的孩子、每對父母、發明家和探險家,每個教授道德的老師、每個超級巨星、每個人類歷史上的聖人與罪人,都住在這裡——一粒懸浮在陽光下的微塵。」

是啊,我們都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我們恐懼偉大的離去。

▲Orion Dreamy Stars圖源:NASA

03

我們都是

時間的旅行者

沒錯,時光太長,宇宙太大,而我們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所以我們迷失於自我的浮生一夢中,看不到時間給我們的啟示。

還好,我們足夠幸運。

地球已經存在了45億年,

我們和霍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

▲圖源:National Geographic

偉大如他,早已穿透了時空的限制,孤身一人,跳脫出肉體的束縛,起舞於茫茫無邊的宇宙間。

他帶領我們穿透宇宙的黑暗,看到人類光明的未來。

其實,人類一直都是幸運的。每當人類陷於迷途的時候,總會有偉大的人跳出來,告訴我們生之意義。他們揮舞著智慧的寶劍,帶領眾人披荊斬棘,跨越上帝留給我們的一道又一道坎。

就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

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告訴我們每個物體都會互相吸引;

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

還推動了量子力學的發展;

特斯拉帶來了無線傳輸電能技術,

讓我們即使在黑夜裡也能看到光明;

諾貝爾不僅把畢生精力貢獻給了科學事業,

還給後人鋪平了科學探索之路;

達爾文寫出了《物種起源》,

回答了人類從何而來的天問…

而現在,霍金也完成了他的使命,

該把接力棒傳給了下一個人。

▲哈勃極端深場(XDF)——迄今最深遠的宇宙圖像,也是史蒂芬·霍金首頁背景圖

Credit: NASA; ESA; G. Illingworth, D. Magee, and P. Oesch,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R. Bouwens, Leiden University; and the HUDF09 Team.

也許我們應該說,那些偉人們都只是換了個地方,

更加自由地探索宇宙去了。

大半輩子不能說話、不能動的霍金,

這次終於掙脫了肉體的束縛,在宇宙里自由地遨遊。

去吧,偉大的人,

以後我們再見於宇宙與星空之間。

圖片:網路

版式設計:Ivan

今日主編:閃亮亮的艾口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