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郭帆曾於影片上映前在知乎上表述,他認為點映場次中來自業內小夥伴、科幻迷和深度影迷三個羣體給予《流浪地球》的高度肯定有很多包容與鼓勵的成份。所以,只有來自更廣大普通觀眾層級的評價纔是最真實的評價。毫無疑問,郭帆自己是清醒的。我和很多身邊的朋友一樣,願意大力推薦這部影片,這是我們值得驕傲的起步,但我在豆瓣上並沒有給《流浪地球》打上五星,我只給了四顆星。即便是四顆星,也依然寄託了我的寬容與期許。若這是一部好萊塢出品的電影,裡面沒有中國演員,也沒有其他中國元素,我覺得我應該只能給出三星半的評分。

影片在科幻設定、人物塑造、劇情吸引力、思想深度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不僅不難發現,而且還不少,已有很多網友指出,不用贅述。但對具體做影視的從業者來說,對於任何一部在口碑和市場兩方面都有不錯表現的作品,如果只是盯著人家的缺陷,並不會最大化地幫助我們自身進步。認真地想一想,人家做對了什麼,纔是更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嘗試著把自己對「《流浪地球》做了什麼」的理解梳理了一下。

成功經驗一:在視覺上,提供了史詩級的腦洞(給地球裝上發動機,帶著地球流浪)和品質上處於好萊塢中上水準且有本土化場景的視覺效果。尤其是視效這一點,是影片得以整體立住的最核心因素。巨大的木星高掛空中、地球大氣層被木星吸走、從超高空俯瞰萬臺發動機推動地球,這些震撼的畫面給人的衝擊力是極強的。而北京上海這樣的中國大城市處在冰封世界的末日景象,毫無疑問也極度吸引著本土觀眾。

很多業內人士早就預測過,如果有包含了類似如下本土化視效奇觀的影片(不管它是中國的還是好萊塢的)可以上映,那一定一定會爆:比如一隻巨大的饕餮怪獸從頤和園昆明湖底蘇醒過來,並爬上了北京第一高樓國貿中國尊108層的屋頂,發出類似金剛爬上帝國大廈時的那種怒吼。又比如,外星文明入侵上海,殲20和東風26等一眾中國新式武器齊齊開火,但仍不敵外星人高出人類好幾個等級的星際戰船,陸家嘴那三座高樓和黃浦江上的盧浦南浦等多座大橋頃刻間樓倒橋塌。《流浪地球》第一次實證瞭如下觀點:早已被好萊塢視效滋養起來的中國觀眾更希望看到這些貌似會發生在他們身邊的奇觀景象。

成功經驗二:在情緒上,提供了「我們中國人也可以拯救地球」的民族自豪感。其情感刺激原理類同《戰狼2》,此不贅述。影片裏出現了俄羅斯人、英國人、日本人、韓國人、義大利人、印度尼西亞人,唯獨沒有美國人。這一明顯的有意為之,無疑在官方和民間兩個層面,都是受歡迎的。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如果視效站不住,這裡的民族自豪感也無從寄託。所以,前兩個成功原因是有主次順序的。如果做不出好萊塢級別的視效,即便你用臺詞或常規物理特效講述了一個中國人拯救世界的故事,觀眾還是會因為影像的缺失或影像質量等級的低劣而倍感受挫,民族自豪感也就因此會大打折扣。

成功經驗三:在(作品)創作與(產品)運作上,有效地取得了各類評價者的主觀同情,大範圍地降低了觀眾評價標準。具體來說,《流浪地球》為實現這一效果大致採用的是如下方式:

第一、主動選擇能夠接軌世界級水準的Hard模式。太空旅行和末日災難是國產電影此前較少涉及的題材,視效是這類題材最主要的呈現亮點和被評價標準。這種影片,雖然難度很大,但一旦做成了,就不僅能成為細分領域裡的國產扛鼎之作,還可將中國作品的品質拉昇至世界級水準。對於這樣的作品,中國觀眾往往願意給與更多的包容。換言之,中國觀眾願意看到你奔著「填補中國空白去」,奔著「媲美世界頂級水平」去。如果觀眾認為你真的是在用心這麼做,只要水準過了及格線,就算是差一點,也沒關係。這一點,已經被很多用心去創作的作品不斷驗證過了。我們就不要去提十幾年前那部明顯模仿蓋裏奇但又單槍匹馬地將中國黑色幽默電影提升至世界級水準的《瘋狂的石頭》了,這裡我們只說近幾年的例子。2015年的《大聖歸來》、2016年的《尋龍訣》和2018年的《我不是葯神》,哪一個不是在各自的細分領域裡填補了中國空白,並將中國水準拉到了與國外頂級作品大差不離的程度呢!《大聖歸來》對應的是美式超級英雄、《尋龍訣》展示的是冒險動作題材裏的華麗視效、《我不是葯神》滿足了中國影迷對韓式社會題材影片的本土化渴望。放在全世界的維度,包括《流浪地球》在內的上述這些影片可能並不是最優秀的,但中國觀眾顯然給予了這些本土裡程碑式的作品更大的寬容和更高的票房與評價。

第二、在營銷環節釋放了大量「創作者們滿腔熱情搞創作」的營銷素材,從四年磨一劍的長時間準備,到導演編劇自掏腰包做劇本的破釜沉舟;從資方為了保證質量不斷追加投資的不將就,到吳京不僅追加6000萬投資還零片酬出演的大氣與睿智,整個片方和劇組都在觀眾們心中樹立了好的形象,一邊是逐興趣而為、知難而上、反覆打磨劇本的戲癡導演,另一邊是為填補我國類型片空白而甘冒商業風險的有情懷的投資商。在這幾年,觀眾們見多了不顧品質、忽略觀眾感受的掙快錢式片方和主創。於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整個《流浪地球》團隊的認真就顯得彌足珍貴,也更為觀眾們所認可。所以,很自然地是,很多觀眾們也無意識地進入了「你知道他有多努力」的粉絲式評價腦迴路了。

以上三點就是我認為的《流浪地球》得以成功的核心因素,且三者重要性權重按降序形式逐次展開了分析。以下再就觀影中的幾點發散性思考做關聯性探討

第一、抨擊《流浪地球》不是科幻片而是災難片的觀點,意義不大。科幻片與災難片的本身就存在著很強的交叉

我們這裡暫且把幻想成分較高、科學依據相對較少的軟科幻去掉,只談有相對較多科學原理支撐的硬科幻。在硬科幻的幾類常見題材類型中,除了有外星文明、時空旅行(亦可稱平行宇宙)、科學倫理(通常由AI智能或基因技術等引發)和反烏託邦社會等之外,還有一種即是由天體災害、環境惡化或物種突變等引發的末日災難。而災難片中的災難來源除了前面科幻片中的幾種之外,還包括天氣(如《龍捲風》、《完美風暴》、《泰坦尼克》)、地質(如《洛杉磯大地震》)、人禍(如《太平輪》、《庫爾斯克號》)、大型動物(如《狂蟒之災》、《巨齒鯊》)等等。可以看出,科幻片和災難片是有很多交叉的。

《流浪地球》中災難的根源在於,太陽作為進入到恆星生命週期的晚期之後,會出現超新星爆炸,從而毀滅地球。這是片中災難的總根源。而木星對地球巨大的吸引力是片中具體呈現出來的人類要客服的一個潛在災難。這些災難難道不是典型的科學幻想麼!

如果從商業性的科幻片和災難片都很注重視覺奇觀效果這一點來看,我甚至認為說災難片就是科幻片的一個亞類型也並無不妥。我很不理解,為什麼有很多人要擺出一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姿態自認為犀利地指出,《流浪地球》不是科幻片,而是災難片。真是擡槓上癮啊。

第二、為什麼5000萬美金的投入可以達到好萊塢中上水準的效果?為什麼你能清晰感受到《流浪地球》的視效與好萊塢頂級水準的差距但你又覺得它的視效其實還不錯呢

這是我看完電影后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為了想明白這個問題,我這幾天又快速地掃了一遍我眼中好萊塢同類型的頂級作品《2012》。我初步的看法是,影片是有針對性地做特效,即做多做遠景場面或宏觀場面,而且這類場面靜態相對偏多。對於中近景乃至微觀細節的展現,《流浪地球》是有意識地在規避。可能人家已經意識到,就5000萬美金的投入,又無法跟工業光魔這樣的好萊塢頂級公司合作,只能依靠國內和韓國團隊,那就要把錢砸在刀刃上,不可能全方位去跟好萊塢比拼。所以,視覺奇觀就基本呈現在了特效渲染相對容易的宏觀背景和遠景鏡頭上,而且客觀來說,我確實覺得《流浪地球》的特效在它們自己選定的方向上做到了極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