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史那道真,唐朝突厥族將領。阿史那氏。阿史那社爾之子。歷任左屯衛大將軍。咸亨元年(670)四月,拜邏娑道行軍副大總管,以薛仁貴率軍5萬討吐蕃,以援吐谷渾還故地。八月,破吐蕃於河口,後為吐蕃將領論欽陵敗於大非川,全軍覆沒,與恭仁貴等僅以身免,因罪,被械送京師,貶為民。

大非川之戰發生在唐總章三年(咸亨元年,670年)四月至八月,在這一場戰爭中唐朝和吐蕃兩方為爭奪龜茲四鎮在大非川一帶展開的爭奪戰。以大非川之戰為起點唐朝和吐蕃雙方在西北地區進行了近兩個世紀之久的對峙和徵戰。為什麼一開始親密的唐吐關係會變得劍拔弩張?在此戰中唐朝的主帥薛仁貴與吐蕃之間都採用了什麼樣的戰略戰術打擊對方?唐軍為何先勝後敗,本文將一一解析。

淺談唐朝在大非川之戰中的戰略戰術

眾所周知唐朝曾將文成公主嫁於吐蕃贊普松贊乾布與吐蕃達成了十幾年的和平,但是吐蕃在松贊乾布的統治下蒸蒸日上的時候,這位英明的君主卻拋下他傾盡一生心血的王朝,溘然長逝。他的幼子繼承大保,於是便由吐蕃著名的祿東贊輔政,一起都起源於此。

失敗原因的探討

導致大非川之戰爆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現在讓我們來探討一下

首先, 吐蕃王朝國勢方盛, 奴隸主貴族懷有不可遏制的對外擴張慾望; 通過戰爭掠奪領土和財富, 擴大奴隸來源, 這是由奴隸制國家的本質所決定的。從唐朝的角度看, 為了本國在周圍地區的利益, 尤其從自身安全考慮, 不能坐視吐蕃在自己的周圍地區窮兵默武, 甚至把戰火燒到自己的國門口。特別是松贊乾布死後由於在吐蕃王廷專國的噶爾家族積

極推行北方領土擴張政策, 佔領吐谷渾地區並向西域逐步滲透, 嚴重威脅到唐朝在西北地區的利益,雙方關係急劇惡化。

戰前準備和雙方動向

在祿東贊的帶領下吐蕃開始吞併吐谷渾,翻閱《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從659 到666 年之間,專吐蕃國大權的大論東贊一直「在吐谷渾境」。很明顯,這是吐蕃大相傾舉國之兵

欲滅吐谷渾的重要動向。吐蕃之所以也遣使向唐朝「求援」,其用意無非是祿東贊對消滅吐谷渾的重大舉動還感到不踏實,故爾遣使者試探唐朝對吐蕃攻滅吐谷渾的態度。假若唐朝做出支持吐谷渾的反應,則吐蕃或許還得思慮再三。可是唐高宗做出了「皆不許」的錯誤決定。於是祿東贊便放寬心率大軍進攻吐谷渾。恰逢吐谷渾之臣素和貴逃奔吐蕃具言吐谷渾虛實,吐蕃更是如虎添翼,不久便攻破吐谷渾。諾曷缽與弘化公主只率數千帳棄國逃奔到涼

淺談唐朝在大非川之戰中的戰略戰術

州,請徙居內地。自此,存在了三百五十年的吐谷渾滅亡。這樣一來吐谷渾這個戰略要地便被吐蕃佔領對於唐朝統治者來說這是很難接受的。

吐蕃於670年迅速攻佔吐谷渾,隔斷安西四鎮。唐也迅速做出反應,派出的是當時在高句麗、契丹兩方面均取得重大戰果,也可說當時名將之首的薛仁貴(「咸亨元年,入殘羈縻十八州,率於闐取龜茲撥換城,於是安西四鎮並廢。詔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自副,出討吐蕃,並護吐谷渾還國。」——《新唐書 吐蕃傳》)

淺談唐朝在大非川之戰中的戰略戰術

唐朝方面可謂躊躇滿志,「以邏娑為出事之名,或許有勝利後直搗黃龍之意」,薛仁貴等率大軍從鄯州向西南,深入到青海南邊的大非川,然後準備進攻烏海。考慮到「烏海險遠,行軍甚難,輜重自隨,難以趨利」,決定兵分兩路:一路輜重部隊由郭待封率領,在大非嶺上設柵固守;一路主力部隊由薛仁貴率領,倍道疾進,到達河口時擊破吐蕃的一路部隊,然後進屯青海。而郭待封因為恥居於薛仁貴之下,所以沒有聽從薛仁貴的意見在大非嶺上建立陣地,而是帶著輜重繼續前進,剛到烏海地區就被突然出現的吐蕃軍隊擊潰,輜重軍糧全部損失。薛仁貴只好退屯到大非川(大壩河草原),在大非川遭到吐蕃軍隊毀滅性打擊。只因薛仁貴與論欽陵約和,一些將士才得以生還。

戰鬥過程及失敗原因

過程

據《舊唐書 薛仁貴傳》記載「咸亨元年,吐蕃入寇,又以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率將軍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等以擊之。待封嘗為鄯城鎮守,恥在仁貴之下,多違節度。軍至大非川,將發赴烏海,仁貴謂待封曰:「烏海險遠,車行艱澀,若引輜重,將失事機,破賊即回,又煩轉運。彼多瘴氣,無宜久留。大非嶺上足堪置柵,可留二萬人作兩柵,輜重等並留柵內,吾等輕銳倍道,掩其未整,即撲滅之矣。」仁貴遂率先行,至河口遇賊,擊破之,斬獲略盡,收其牛羊萬餘頭,回至烏海城,以待後援。待封遂不從仁貴之命,領輜重繼進。比至烏海,吐蕃二十餘萬悉眾來救,邀擊,待封敗走趨山,軍糧及輜重並為賊所掠。仁貴遂退軍屯於大非川。吐蕃又益眾四十餘萬來拒戰,官軍大敗,仁貴遂與吐蕃大將論欽陵約和

淺談唐朝在大非川之戰中的戰略戰術

失敗原因

對於此次戰敗《新唐書》記錄了薛仁貴在戰敗後仰天長嘆:「今歲在庚午,星在降婁(不應有事西方,鄧艾所以死於蜀,吾固知必敗。」

事實上薛仁貴擅長以精銳部隊為尖刀,迅速擊潰敵方部隊,完成戰略目的。這種做法在他之前對陣高句麗、契丹九姓的時候屢試不爽,大非川之戰的唐軍行軍也是按照他的戰略思路,一以貫之。但這次卻失靈了。其次軍事力量的懸殊也是這場戰爭慘敗的原因唐軍此次出戰共派兵丁10 萬,又分兵而統之,而吐蕃方面襲擊郭待封軍糧輜重時用兵20 萬, 在大非川與薛仁貴決戰時,兵力達40 萬之眾,皆以最大兵力求勝。其次,吐蕃作戰的主要兵種是騎兵,而且裝備精良加上吐蕃運用了正確的戰略戰術,誘敵深入,各個擊破。

淺談唐朝在大非川之戰中的戰略戰術

唐朝士兵無法適應高原反應、將帥不和都是此次失利的原因,大非川之戰,唐軍慘敗,助吐谷渾復國希望破滅。讓高宗既震驚又憤怒,三人還未到京,他便派大司憲樂彥瑋赴軍中,將薛仁貴、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三人「械送京師」。其實,大非川之敗實在於郭待封的違命,薛仁貴與阿史那道真充其量只有次要責任,但盛怒的高宗將三人全部「免死除名」。

咸亨三年(672 年),吐谷渾王室被迫離開青海,徙居靈州。唐高宗「以其部落置安樂州,以可汗諾曷缽為刺史」。此後,「吐谷渾故地皆入於吐蕃」。吐蕃既得吐谷渾故地, 其經濟和軍事實力大增。吐谷渾成為了吐蕃一個強大的軍事給養基地連續不斷地向吐蕃提供軍事所需的人力和物力。吐蕃以吐谷渾故地為依託,就近供應,不斷攻掠河西隴右,爭取安西四鎮,從此,成了唐帝國西北邊境上的大敵。吐谷渾的亡國,使唐帝國失去了與吐蕃之間的緩衝地帶。

後續影響

由此可見大非川是唐王朝擴張形勢最鼎盛時期的一次慘敗,使得「薛仁貴、郭待封覆我師徒,軍人喪氣,至今不振。」(《冊府元龜 卷九百九十一》),同時也讓安西四鎮轉手吐蕃達9年之久,拉開了唐與吐蕃就安西四鎮拉鋸對峙局面的序幕。吐蕃第一名將論欽陵則迅速幫助葛爾家族穩定了權力更迭的震蕩,並對後三十年的唐朝張開了尖利的爪牙。


根據當時的狀況肯定是站隊或者中立兩種選擇。

1中立情況下:想到於政治宣傳工作者,調和郭薛矛盾,做一個老好人。軍隊中不樹立力量,利用自己朝廷要員關係周旋。

2站隊情況:郭薛都是領軍人物,在軍事行動中肯定有分歧,這時無法中和分歧時,一定是選擇保守方式站隊,不戰肯定是他最好的選擇,保持不進不退就可以保命。如果冒進戰勝有功,戰敗就死。所以他應是主守的一派。

3軍事主張:在軍隊中其並沒有郭薛力量強大,所以軍事主張並不存在。

綜上所述,其未有戰績,只是個協調員。


有三個可能,1.跟著薛仁貴出擊。2.跟著郭待封去支持3.留守大本營,本人認為阿史那是留守大本營。詳細請看本人寫的《細數唐朝大敗仗系列之大非川之戰》


非常感謝您的邀請,只是小逸知識淺薄,對於唐初吐蕃和大唐的這次戰役有些不瞭解,不能給您確切的答案,還請見諒!


阿史那道真,有一個女兒叫「阿史那燕」,後來嫁給李世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