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識仁波切——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朵什寺第六世寺主活佛,西北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雪域當代深孚眾望的學者、藏漢翻譯家和教育工作者,以現代語言為您詮釋博大精深的藏傳佛教文化!

一切存在都是暫時的,沒有永恆的存在。有生命的人身也是一樣,只是一種暫時的存在,也難以超脫有生必有死的變易無常規律。

人生最大的不幸和缺憾是迫使放棄一切的死亡無常,抱負、事業、恩愛、財富等,當死亡來臨時什麼都要放棄,一切都由不得自己。清醒地認識到人總是會死,無有例外;而且死亡無常,有的生下來不久就死了,有的十幾歲就死了,有的中年便死了,能壽終正寢的都很少;死因有種種,會想不到地降臨。如此常思死無常,不迴避自然規律,就能激發人的緊迫感,消除消極懶惰思想,從而對人生產生積極的作用。

樹立無常觀的意義:

1、俗話說:「縱有金山銀山,臨終也帶不走一文。」想到人終究要死,死後身外之物一切皆失,可以淡化對今世眼前利益的貪心。

2、過去有老修行說:「今晚臨睡脫了鞋,不知明早能否穿。」或說「這口氣咽下去,也不知能否再有下口氣吐出」,生命就是如此危脆,死亡會隨時來臨,種種天災人禍,水火盜賊、王難戰亂、車禍病魔等等,一口氣不來就完了。意識到死無常,就不會今天推明天,明天又推後天,或指望退休後再修。有沒有明天、有沒有退休還很難說呢。怎麼面對死亡?身後又怎麼辦?這就要趕緊計劃,做好安排。

3、覺悟到從誕生之日起就開始走向死亡,每過一日壽命就減少一日、死亡就向自己逼近一日,就會提醒自己放棄對虛幻事物的迷戀,將寶貴光陰用來求取人生真價值。

缺乏無常觀的過患:

1、不會珍惜隨時可能失去的生命和時光。

2、不會意識到生命的短暫而做常住久留的打算,在無意義的事務中消耗時光。有詩云:「人無百年壽,常作千年計。」這確實是非常愚蠢、非常可憐的。因為貪心不足,還會做出許多不道德的壞事。

3、對死亡平時無思想準備,死亡突然來臨時就會承受極大的痛苦而不知所措。

總之,後世至永世的幸福靠的是今生今世的善德善行因緣,今生今世能不能積極有效地發揮利己利眾的有益作用,靠的是對自身生命無常規律的認識和自覺。因此佛教把認識萬物無常、人生無常看做是向積極的方面發展的精神動力。

生死是生命續流中的變易過程,死亡不是生命的永遠消失,而是生命再生的過程。(猶如「離離原上草」,人的一生如同「一歲一枯榮」,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也如莊稼成熟了、枯萎了,然後種子掉進地里,遇緣又會再次萌芽生長出新的生命。只有認識到必死、將死,才會對死後的轉世再生作好思想準備和超前打算。認識無常乃入道之門,對無常若沒有認識的話,就不可能從心底產生真正的皈依三寶之心。

人生無常之理,《菩提道次第》中將之概括為「三理」、「九因」、「三決定」。

「三理」是:

(1)生必然死亡理。

(2)死無定時理。

(3)死時唯有佛法堪用之理。

「九因」為:

(1)人的死亡無法改變。

(2)人的壽命處於日減月損,無法增補。

(3)人的一生短暫而能為長遠利益學修佛法的機會甚少。

(4)人類壽命長短沒有絕對的期限。

(5)人的生因少而死因多。

(6)人的生命脆弱,經不起風險。

(7)物質財富對人的死亡無能為力。

(8)親朋好友挽救不了生命。

(9)平時有用的身體,面對死亡卻無能為力,最終會變成一具殭屍。

「三決定」:

(1)決定學修佛法。

(2)決定立即學修佛法。

(3)決定全力以赴地學習佛法。

只有如此,才能在面臨死亡和死亡過程中有恃無恐,安然面對。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