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教預者

◎來源 | 英倫投資客(buylondon) 已獲授權

經常有家長和朋友向我諮詢:現在國際教育大勢所趨,那麼到底是把孩子送出國讀,還是留在中國讀國際學校?

 

誠然,這個問題牽涉比較大,需要考慮到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包括孩子的成熟水平、陪讀父母的機會成本等。


但如果僅從教學質量的角度看,我個人認爲:既然決定要離開國內體制,有條件的話最好還是直接出國讀。

 

爲什麼?下面我以英國國際學校爲例,簡單從三個方面講一講。

 

第一、假公學氾濫,中國的國際學校值不值得讀?


第二、爲什麼要儘早去讀真公學?


第三、早出國,孩子適應的了嗎?


1中國的國際學校值不值得讀?


最近幾年,英國私校瘋狂湧入中國,總體呈井噴狀態。


▲在華英國私校清單


這麼多國際學校,到底該怎麼鑑別?


總體上看,開在中國的國際學校主要分以下幾種,一種是招收純外籍學生的學校或國際部,還有一種就是傳統的雙語學校,但教學風格與優秀公立差別不大,入學難度也較高。

 

然而,近五年,迅速出現了一批新興國際學校,它們集合了以下特徵:不限國籍甚至不限戶籍,外教面孔衆多,結合時下火熱的國際課程體系,打着中外辦學的旗號,或自稱是某某公學的中國分校等等,不一而足。


對於這些學校,家長們經常會拿着一些學校的名稱過來,問我某某學校在英國怎麼樣,正宗不正宗。“公學”到底是什麼性質,是不是帶這兩個字都是好學校?

 

爲了避免喫官司,我不會在文章裏就某個學校做評論,但會根據我的經驗進行總結。

 

總體而言,中國的國際學校正處於完完全全的幼年期,野蠻生長的同時帶來了不少問題,比如教學質量不達預期、比如有些中外辦學難以落到實處。


最近5年,中國新開設國際學校或課程有228個,增幅達到26%;與此同時,入讀國際學校的中國學生人數在五年間卻增長了63.6%,達到了37.2萬人。

 

本來原汁原味的個性小班教育,正向着規模化邁進。

 

此外,五年前中國的629所國際學校中,絕大部分僅招收外籍學生。而現在的國際學校學生總數之中,中國國籍已經達到了66%。

 

毫無疑問,新興國際學校的飛速增長迎合了越來越多中國家長們追求國際教育的現狀。

 

然而,在學校數量急劇增長的背後,教學質量卻不容樂觀。

 

我從英國回到上海後,出於親朋好友的委託,會對他們在國際學校上學的子女提供課程輔導和諮詢規劃。隨着學生越來越多,我索性在上海開辦了自己的國際教育私塾,除了課程輔助,還補充教授國際課程所需的通識教育和基本文化素養。

 

這期間,讓我深感痛心的不僅是許多家長白白支付了高昂的學費,更是衆多孩子浪費了大好青春,在學習的迷途中手足無措。

 

在中國國際學校井噴的這5年裏,我真的沒少聽到學生和家長吐槽的各種神奇現象:


比如……


  • 英語課放了一個學期的美劇;

  • 前半個學期還上着課的外教,突然跑路,科目乾脆取消;

  • 數學課找不到人,體育老師來教;

  • 說好的多元化選課,卻因爲小班開課不划算,強制選修數理化生;

  • 家長會變成了中介培訓機構的宣講會。

 

正處於幼年期的中國的國際教育市場其實還在洗牌階段,遠未真正成熟。



這樣的市場,對於瘋狂尋找出路的資本來說自然是好消息,但對於正爲孩子的未來而積極謀劃的家長來說,恐怕就是另一回事了。

 

教育是一個需要深耕的行業,但對於大部分中國資本來說,恐怕沒辦法等待細水長流。

 

於是,“中外辦學”就成了更快積累口碑的方法,即尋找國際名校品牌進行合作,把口碑直接“買”過來。

 

然而,掛牌僅是掛牌。在中國,所有招收國內生就讀的學校只對中資開放,外方學校品牌只能以服務協議的形式籤個合同。

 

也就是說,外校只是賣了個品牌,但對學校的實際控制管理到底能有多少影響,可就不好講了。

 

國際教育,尋找外方合作本身無可厚非。但有的學校,明明只找了個普通二三流學校當合作方,卻硬要掛上個“公學”的名字,這就有點過分了。

 

英國的“公學”,如哈羅、伊頓等,皆是HMC(The Headmasters’ and Headmistresses’ Conference,直譯爲“校長會議”)成員學校,並非任何學校都可以冠以“公學”之稱。

 

更何況,有的在國內被宣傳爲“公學”的學校,其在英國不過是普通私校、考試輔導中心、甚至職業學院。

 

萬一有家長上當,不僅沒給孩子帶來正宗國際教育,還不小心上了個“假公學”,豈不是荒唐?

 

2與其在國內讀假公學,不如早出國


在我開設的私塾中,除了國際學校的學生,還有許多家庭在我們的評估和建議之下,決定早做打算,提前出國,比如去英國或瑞士讀中學。

 

在這之中,我接觸的不少學生讓我深有感觸,好的環境不僅塑造人,更重要的是它能釋放人的潛能。

 

就我自己看到的一部分個例而言,一些在我看來各方面天資優異的孩子,在國內的學校中卻並不出彩,師生的評價都較爲一般。但在出國讀書後,立即展現了才華、如魚得水,各方面也都獲得了實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整個人煥發了全新的精神面貌。

 

爲什麼本土國際學校拿到了場地、設施,引進了同樣的教學體系和課程,可謂軟硬都有,但在教育質量上,仍然落後這麼大?

 

關鍵還是師資。

 

中國的國際學校有兩難:


1. 如果用中國老師,即便教學質量非常優秀,也難以吸引家長買單。


2. 如果用外教,則成本極高,且教育質量非常難以把控。

 

FT中文網曾有題爲《外教,中國國際學校的痛點》的文章,講得十分到位,把外教流失率高、不穩定性、資質難辨以及成本極高等因素分析得很透徹了。

 


其實用理智簡單思考一下也能知道,優秀師資供給是系統培訓之下的產物,而且這套培訓體系往往需要在公共資源的支持之下才能成立,因爲教育的邏輯和商業完全不同。

 

從外教引進的角度來看,優秀師資的尋找、招募和循環很大程度是非體系化的,學校和師資供應商仍然只能像“撿寶”一樣地去碰運氣。

 

更何況,在外教師資市場中,即使高成本也未必留得住人——許多外教來中國只是爲了體驗一下生活,過幾年便要去下一個目的地了。這樣情況下,連一張穩定外國臉都難保證,哪裏還做保證得了外教的資質、專業性乃至職業道德呢?

 

隨着國際學校持續飛速擴張,優秀師資的缺口只可能越來越大。

 

相反情況是,從反饋來看,英國當地私立中學的師資要比我想象得好的多,第一次聽到學生去了以後跟我講他們的老師是牛津劍橋博士畢業時,我還有點詫異。可等到去了不同學校的學生都跟我反映類似情況時,我就習以爲常了。

 

許多英國土生土長的老師,自身就畢業於優秀私校,或成長於貴族階層,對土地和自然有所向往,那麼在城市之外的優秀公學任教,不失爲一個十分體面的選擇。

 

在這種貴族精英教育文化的洗禮中,他們更加重視孩子的個性化提升。絕少出現爲了節省成本,取消冷門課程的事情。

 

譬如,一個學生回來跟我講,他一個同學未來的A-Level(英國高考)選課是希臘語、拉丁語、世界歷史和管風琴,清一水的冷門課程。

 

這些冷門課程基本只有2到3個同學上,管風琴課則只有他一人。真正實現了“多對一”的貴族式教育。

 

這種體驗,在中國的國際學校,起碼十年內都是想也不敢想的。而在擁有幾百年歷史傳承的真正的育人學府,這一切都來得理所當然。

 

另外從費用來看,目前中國國際學校的學費基本20萬一年起步,出於教學質量的擔憂,家長還要額外花費每年10萬到20萬的輔導費用,加起來至少近40萬/年。不但花費高,還不省心。

 

英國的寄宿制學校,寄宿+學費普遍在30萬至40萬人民幣之間。而高性價比的學校,這個費用可能還不到30萬。


比如下圖的國際學校,該校的班化規模極小,一些A-level課程甚至是一對一教學。2018年的A*-A比率高達42%。

 

更重要的是,該校2萬6英鎊的年費,如果英鎊以8.9的匯率來計算,甚至連25萬人民幣都不到。



3那麼早出國,小孩能適應嗎?


最後再談談家長們最普遍的擔心:那麼早出國能不能適應?會不會忘記中國文化?

 

先說適應問題,孩子那麼小就離開自己出國,沒有家長在身邊,會不會想家?萬一遇到什麼事情沒法立即溝通,會不會誤入歧途?

 

對於這些問題,有兩條建議:一、做好充分準備。二、有條件的話可以適當陪讀。

 

第一點的準備而言,一個是要確定孩子已經具備基本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願,在基本確定好孩子的出國意願後,才應該送出國。早至9或11歲,晚至13或16歲,這幾個年齡段都是有正式入學路徑的,不同的選擇與孩子自己的意願與心智成熟有關。

 

總體來說,對於大部分孩子而言,個人認爲還是小學之後,也就是初中階段去比較好,過早的話可能會存在長大後中文不流利的情況。


根據個人經驗,13歲去是適應比較好的黃金時期,中文既保持流利,英語也已經習得了正宗的口音。

 

除了孩子的自我意識,行前也要對目的地和學校有充分的瞭解,比如資料的搜尋,還有尤其重要的訪校等等,以及對英國文化的熟悉和學習,比如通過旅行或者夏令營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準備方法。

 

對於第二條建議,有條件的家庭可以選擇頭半年去陪讀。我認識的朋友中,有的家庭會選擇在學生讀書地附近購置房產,去住上一陣,然後在離開後出租。

 

如果家長不願意在國外常住,可以等大概半年後,孩子平穩度過適應期,基本就可以放心放手了。

 

從我見過的例子來看,大部分學生出了國還算能夠融入,頗有如魚得水的感覺。處於一個陌生的環境,讓學生變得更加自主和自律,養成了自己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這裏有兩個原因,其一,英國的寄宿制度傳承百年,管理十分嚴格,條例紀律成熟,安全問題是有保障的,這也與國內仍停留在軍訓化管理的宿舍制不可同日而語。

 

其二,對於青春期的孩子,適當地讓孩子遠離家長是益處多過好處的(當然這也不絕對,還要考慮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

 

大部分情況下,青春期的孩子已經形成獨立意識,與家長之間或多或少會形成此消彼長的角力。但如果能夠讓孩子獨立探索與生活,會更快地讓她成熟、懂事。

 

未成年階段出國,也會更受法律和社會的保護。相反,如果孩子一直是涉世未深的懵懂狀態,那麼即便是在大學階段直接出國,同樣有一定危險係數。

 

最後,對於中國文化的問題,我認爲如果是中學階段出國,而非小學或更早的話,其實不太需要擔心。

 

一方面,從我身邊中學就去國外讀書的朋友們情況來看,他們絲毫不存在文化隔離的情況,反而在長大回國後,更珍惜與家人在國內相聚的機會。


另一方面,寄宿制學校的假期往往比較長,每年回國的時間也足夠多,適應國內的機會也有大把。


微信公衆號ID:BuyLondon


長按關注英倫投資客公衆號

☞感謝關注海外掘金(微信ID:gold1849)若想閱讀更多好文章,歡迎在公衆號對話框回覆“搜索”!淘金不易,看完記得點個“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