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樣自學國畫的人,起初就網上搜一些簡單的畫來臨摹,其中就有八大山人,我喜歡他簡潔、稚拙、大智若愚的畫風,對於他的書法起初並不懂得欣賞,他的書法結構不如歐陽詢穩定正經,也不像書聖王羲之那種奇正交錯流暢、飄逸……

後來知道他原名叫朱耷,是明代皇家世孫,明代結束之後,看破紅塵做了和尚。原來是一個享受過榮華富貴的人不再追求富麗、華貴的字體,只求乾淨、利落、遒勁……

再看他的書法用筆特點,簡且圓;他的用墨偏枯成澀,波瀾起伏;他的字體結構大小錯落,誇張變形、隨心所欲……他的書法獨樹一幟。

我們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榮華消退後的痛苦、爭扎、以書畫排解內心的孤獨,以及塵埃落定後的淡定、自如……用他自己的話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


八大山人書法取法魏晉,格調高古,"八大體"以晚年,即生命中的最後十年(七十歲至八十歲)最具有代表性,兼俱拙重與靈動,有禿筆效果,即近似今天的硬筆。但以本人拙見,八大仍講究筆鋒和頓挫的,只不過是不再注重這些,而將其融入整體風格之中。八大六十以前,鮮有獨立書法作品,但其書法脈絡十分清晰,從歐陽洵到黃庭堅,從王寵到董其昌等等,可以說,八大山人於書法上下過苦功夫,終成卓越的「八大體",黃賓虹先生評價八大書法第一,當不是妄語。


八大山人(約1626年一1705年) 名朱耷,明末清初畫家、書法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他的書法很獨特,個性很強烈。

主要體現在用筆上。一簡練:他簡化了用筆動作(提按轉折等),筆畫含蓄、沉實,從作品中可以看到這是以徹底的中鋒所鑄造出的堅實基礎,圓渾、均勻而富有韌性的線條給人印象深刻。二圓勁:線條下筆處自然而不「切」 ,筆畫的外形邊緣多圓少方,這或許與八大山人在六十五歲以後曾臨寫過大量的石鼓文有關,點畫趨於圓勁,篆書應該起到了很大的影響作用。


八大山人喜用淡墨,除個別聯句和行書篇章有濃墨之外,大多用的是淡墨,除了小楷,常用禿毫,即或行草和草書亦用柔筆,力避方折,字與字之間少帶牽絲,幾乎每篇都清雅、淡然、高古、秀逸,不見燥熱,更無煙火。這一點,作為受過大難之人,是難能可貴的。這也許與他長期淡薄的禪林生涯有著直接的關係。

書法,寫的是人生,是情趣,是心境。八大書法所展示的是從藝的軌跡,更是人生的寫照、生命的歸宿、性靈的激越。

八大山人一生坎坷,曾一度精神失常,痛定思痛後,他選擇背過身去,與世隔絕,在創作中安放自己孤獨的靈魂。用他自己的話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

他的書法簡樸淡雅,超凡脫俗,已經達到了寂靜空靈的境界。


感謝官方邀請!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畫家和書法家。名為朱耷,出生於宗室家庭,受到父輩的藝術熏陶,兒時便能懸腕書寫米家小楷。

說他的書法線條像是硬筆寫出來的,或許是因為八大山人的書法作品中筆畫線條粗細比較均勻,力避方折,行草書之中少帶牽絲,在沒多看兩眼的情況下產生的錯覺吧!

八大山人的書法藝術成就是非常高的,越看越讓人心生喜歡。他的書法作品之中,筆畫寓方於圓,力斂於內,省筆、借筆、挪讓信毛為之,枯筆、濕筆並行,自由多變,但毫無誇張造作之意。他喜用淡墨,給人清雅淡然,高古淳厚,靜謐含蓄之感,字裡行間充滿禪意。特別是他的行草書將篆書的筆法融入其中,字裡行間少帶牽絲,力避方折,形成非常獨特的書體,趣味橫生,在書壇獨樹一幟!

以上觀點為個人拙見,不足之處請斧正!


在人類製造毛筆以前,世界範圍內使用的都是硬筆。從古埃及壁畫的線刻,到夏商時代的甲骨文都是用硬筆(亦或者是以刀代筆)書寫,繪畫的。

老子說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句話用在八大山人的書法和繪畫上都是恰當的。鉛華盡棄,復歸於天真平淡,憑虛御空,化氣力與無相無形。

他的書法傾向於收束筆墨,減損筆畫,筆畫起收轉折務求簡練,化金剛杵為繞指柔。

八大山人的書法是孤傲藝術主張的跡化,是心畫。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研究的。

八大山人書作一幅


字如其人,人如其字。八大山人名朱耷,其「字」頗多,曾有「個山驢」之稱。這個「驢」包含了反抗精神;這個「驢」說明耿直的脾氣;這個「驢」蘊藏著他不同於普通人的特性。

朱弦寸斷鳥無歌,紙上青魚白眼多。

兩眼人間笑與哭,只將淚點潤山河。

八大山人因為是封建帝王后裔,沒落貴族子孫。其基因.家勢.環境給了他豐厚的文化底蘊,造就了他不同於普通人的思想個性。朱耷繼承了帝王家族必須勤奮讀書的傳教,自是好學成才,但卻沒有走出喪權辱國的陰影。我們看看後唐李煜的表現。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

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相較於李煜這樣失國當事者,而僅僅只是一個王爺的八代遠孫,不知進退,個性導致人生失敗。「八大」二字,狂傲心態昭然若揭。「八大山人

」四字並非似同「哭笑」二字,其雲牽強。「八大山人」這個號一定隱藏著一個秘密。研究歷史有條件者查查其家譜,就可能知道了。

論才華,朱耷是成功者。詩書畫皆得後人讚美,畫是第一位的,書是第二的,詩是第三位的。朱耷又曾經給自己起了一個「字」號,叫「驢屋」。其實他敗落到什麼程度可想而知。他很窮,非常困苦,衣食有憂,所以他惜墨如金。他的畫簡潔疏曠,他的書筆墨凝鍊。環境的缺點造就了他優點。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也!

筆墨無多淚點多,……

……留得文林細揣摹。

朱耷的詩書多用於配畫,疏曠的畫長用中鋒點綴。他隨手用畫筆題詩寫字,惜墨如金,似驢耿直的朱耷養成了中鋒書寫,直如硬漢,凝鍊有加的書法特色。

說過八大山人字的特點,讓我聯想起華國鋒主席退休後晚年練得一手好字。他那標準的顏體,也表明了他老人家忠厚誠實的性格。字如其人,人如其字。華主席的字增添了多少人對他的崇敬和肯定。他與朱耷思想是兩個世界,他倆書法特點殊路不歸也就不足為奇了。

莫惜香花碾作塵,還有香如故。


古人寫字,並沒有「像硬筆」這類說法,字的體型跟個人性情有關,所謂「字如其人」。現在有些人總喜歡詬病他人的書法線條過細,像硬筆書法,這種思維方式不值得提倡。

如今書法界的很多審美規矩,大多都是人為杜撰出來,強加於大眾的。八大山人的書法雖然跟歷朝代表書家難以比擬,可也算是自成一家,對後世的影響也不小。

他的書法用筆,突出「簡」和「圓」兩個特點,信手而為,圓澀沉實簡練,婉約多姿,自然而不刻意,有晉人風度。他的構字結體誇張變形而不怪誕,如斗折蛇行,錯落有致,有韻律美感。


談到八大山人的書法,自然是特指形成獨特面目後的「八大體」。他的書法以獨特而強烈的個性特徵屹立在書法歷史上,以至於獨特到令人驚訝的程度。

研究他的作品是很難尋找到他書法的來路的,其結構的奇崛,是受到了何種經典的啟發而形成的?也很難尋到些微的來歷。八大書法用筆,有兩個極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簡」,一個是「圓」。

他簡化了用筆的動作,任由筆豪做平面的運動,提按微弱到了極其隱含的地步。這的確讓人很吃驚,因為人們追求的那些複雜而且高檔次的用筆技術,八大棄之不用!這樣的追求確是需要些魄力的,因為要冒著「單調」的風險。石濤和尚有兩句詩稱讚八大山人 「書法畫法前人前」、「眼高百代古無比」,就用筆追求上說,八大應該當之無愧的,是去掉鉛華返本真。

在追求提按動作的簡練上,前人也是有的。比如唐代的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用筆也是很簡練,也很含蓄,但仍可以感受到明顯的提按動作,也沒有像八大這樣「簡」。唐代懷素和尚的《自敘帖》,也這麼操作,但不同的字還是有輕重對比的。八大有時通篇都是在一種輕重程度上行進,很多草書作品,幾乎都是粗細變化很小的線。是否虞世南和懷素影響了八大,我們不得而知。「樸拙圓滿,渾若天成」的弘一法師,也是用筆「簡」到了極致,不知是否受了八大的影響。

八大山人用筆雖簡練,但卻是沉實的。我們看他的字,明顯能夠感受到筆與紙之間強勁的摩擦力,古人叫做「澀」,能否澀得住,很關鍵,這是形成沉實的主要緣由。有人說八大是用禿筆寫字,恐是主觀臆測,未必合理。轉折處,多做轉,有時向右上很誇張地做圓轉動作,這樣,筆畫的外形邊緣多圓少方,形成了「圓」的效果。即使是方折,由於不著力,「方」的感覺得到弱化。

更能展示八大魄力的,是結構的處理,可用「奇崛」二字註解。他常常把上下兩部分做誇張的錯落處理,以至於有些怪。比如七十歲書寫的《行書禹王碑文卷》,「益」下面的「皿」向右錯動很多,還沒有發現有人如此大膽地處理,其他作品中類似的做法用的很多。

空間上,常做大面積的空白處理,《行書禹王碑文卷》中的「卿」左上密集,右下空曠。當然還有故意的倚側處理等,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讓人「步步驚心」。當然,八大山人的書法,要說的還很多,個性如此之強,以上的總結,只是八大所獨有的。我們彷彿看到那個瘦瘦的老人孤傲地走在屬於他自己的路上……


八大山人是書畫大家。畫好書也好。其書法獨樹一幟,線條特色鮮明,用筆簡潔剛勁,富有韌性。表面是象硬筆所寫,但寫法卻是八大書風,正如其人。超凡脫俗,孤雁出群,一般人難以啟及。

書畫這東西,特別是書法,好壞沒有明確標準,所以丑書大行其道!書法能成家能成大家,因素是很複雜的,除了公認的幾個大家,大多是功夫在詩外,說不清道不明!八大是皇裔,遺老遺少,性格骨梗,有文學修養,書畫都有幾筆,具備成為大家一切因素,想不是大家也不行!至於真是水平,誰見過練八大書法成名成家的

八大的書法個性突出,風格獨特,在中國書法史上絕對是個中翹楚,只是其書名長期為畫名所掩而已。個人非常推崇八大的書畫,但學起來比較困難,因為他的書畫與主流書畫筆墨有非常多的不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