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俗名朱耷,明宗室後裔。因明亡被迫流亡,一會兒為僧,一會兒又棄佛從道,在清政府的白色恐怖中,八大山人常常感受到壓迫與恐懼。而其畫作中的動物常常「白眼向人」大概原因有以下幾條。

1、不合時俗,又不得不面對應付時俗,所以以白眼相向,寓己意於藝術形象,表達憤世嫉俗之情。

2、內心真我的外在反映,白眼翻人是作者自我刻畫,有時候白眼也可能是呆、愚鈍、孤寂、驚懼之意。如其畫作《水面起風魚不知》、《鹿》、《孔雀》等。

3、竹林七賢之阮籍喜作「青白眼」,趣味相投的朋友來了家裡拜訪,以青眼相待,如果趣味不相投則以白眼對待。八大山人對此典故自然是熟知的,也有可能從中獲得了創作的靈感。

4、白眼已成八大山人作畫的經典定勢,,而眼睛卻是神明所在,正如顧凱之所言,傳神寫照,正在阿睹之中。通過刻畫眼睛能很好捕捉到人和動物的神態。


「這人是不是不會畫畫呀?」

「這人怎麼隨便畫了個白眼鳥就拍了幾千萬?買的人瘋了吧?」

……

我曾無數次聽到這樣的人這樣的說法。的確,對於廣大觀眾來說,一個人的歷史背景其實是沒有太多必要去了解的,更多的人關注的是畫本身好不好看。這也很無奈,每一次給別人解讀這些東西,別人不一定接受。但一幅作品的確透漏出一個畫家的修養、身世……等等,當你了解畫史之後,你會很佩服這個畫家。

八大山人,是一個人,不是八個人。原名朱耷,朱元璋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明皇室後裔。其實很多人不知道,同為清初四畫僧的石濤也姓朱,也是明皇室後裔,也就是說,他倆是同一家人。

話說回來,為何八大山人畫中的動物都以白眼示人?其實也能理解,朱耷十九歲的時候大明就滅亡了,他貴族生涯也走到了底。而且作為一個有骨氣的貴族、文人,肯定要發泄胸中怒火。這個白眼,就表明了他的立場。(咱們就不必解釋白眼的意思了,嘿嘿。)


朱耷,本名朱統託,明朝皇室後裔,中國畫一代宗師。八大山人是他的號,並不是說有八個人。明朝未滅亡之前,他的生活還是無憂無慮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畫家和詩人,小有名氣,可以說是正統書香門第了。而他從小受到父輩的藝術陶冶,加上聰明好學,八歲時便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山綠水,還能懸腕寫米家小楷,不出意外也是前途無量。

但是,崇禎十七年,明朝不幸滅亡。朱耷時年十九,不久父親去世,他突然要面對家破人亡的雙重打擊,內心極度憂鬱、悲憤。而且,當時的清政府在到處搜捕明朝的皇室後裔,君不見一個紅花會就搞得清朝惶惶不安了幾十年呀,可見當時朱耷所要面對的壓力,自此,他便假裝聾啞,隱姓埋名遁跡空門,潛居山野,以保存自己。

不管是作為一個有骨氣的文人,還是明朝皇室後裔,在性命安全之下,心中的悲憤和仇恨還是要發泄一下。通過什麼途徑呢,正面硬剛是打不過了,只能是自己擅長書畫,從此,他的畫風突變,畫里的飛禽走獸皆是白眼看人的姿態,形象誇張奇特,筆墨凝鍊沉毅,透著一種冷漠和孤傲的情緒。他把自己也沉浸在繪畫創作的世界,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靈魂得到安慰,藉以寄託懷念故國的深情。晚年的朱耷開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題詩作畫,他在署款時,常把「八大山人」四字連綴起來,彷彿象「哭之」、「笑之」字樣,表達了他內心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

後來,朱耷常住在南昌城內北竺寺、普賢寺等地,為清初畫壇「四僧」之一。


八大山人曾為人上人,受盡尊崇,又嘗盡世態炎涼,他最懂人心險惡,也最瞧不起人的趨炎附勢,阿諛奉承,最可憐可悲可嘆的是人,尤其是看上去人五人六的人,他不起!魚也好,鳥也罷,不過是八大的內心及現實處境的真實寫照,那不是畫,那是孤傲,那是自尊,那更是還人間一個白眼!


朱耷是大明朝滴系子孫,看不上滿清,


從貴族到草民,地位落差後,心理極不平衡,在畫面中的體現。


他是王子,自家的山河被人家搶佔了。自己只能惶惶如喪家之犬,東躲西藏。後來日子好過一點兒了,但是他成了一個平民。他沒別的本事,只會寫字畫畫。他是個藝術天才。一肚子苦水,一肚子才華,只能傾注在紙上。無奈之下,那些雞啊魚啊都翻了白眼???


個人認為,他的畫,與他參禪和身上所帶的傳統知識分子的氣質有關。參禪的人知道世上除了自己再無他人,所謂「一切唯心造」,所以畫畫,就是要自己開心的,不需要討好任何人,所以他的畫都是黑白的,不入俗套。古代知識分子再講骨氣,再加上他的特殊身份,已無法步入仕途,坦然面對,對世界自然是一副不屑的表情。


青眼人少白眼多

寥寥數筆意全播

從來世景攜身過

權且拿來換粥喝


朱耷為明室後裔,明亡之後,畫家避世隱居,以作品發泄心中的抑鬱,所以在出世與入世之間諸多矛盾,故此高冷、孤寂為其作品中之主旋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