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這場裁員潮,早就應該來了

所有創業者們,都曾經有過這樣的幻想

因為個人興趣愛好,找到一個小眾市場,垂直,精準,又無競爭者,然後快速喫下這個藍海市場。成為一家雖然不是大富貴,但也能過的不錯的公司。

去年倒閉的A站是這個幻想的最典型案例,在所有人都沒有關注到的時候,便早早喫下了受眾廣泛的ACG人羣。等別人都關注到二次元時,它已經做大了。

但A站的結局,也告訴了所有人,不論哪個時代,創意都只是商業中的第一步。

個人站長,創業者,極客,你或許能夠靠著個人興趣和早期的先發優勢做起初期產品,但隨後漫長的創業馬拉松,考驗的,依然是深厚的內功。

公司註冊,組織規劃,員工招聘,盈利模式架構 — — 這一切看起來無趣枯燥到爆炸的活,纔是擺在創業者面前的最大考驗。

因為創業者們都覺得,對啊,我們創業是要改變世界的

這種又枯燥又不酷看起來和改變世界無關的事情,誰要幹呀

在電影裏,扎克伯格靠著喝酒編程比賽這樣有趣的事情,就找到了Facebook初期的員工。

可真實故事中,往往是上百份簡歷的枯燥搜索,一場又一場的面試和對話。看,一點也不酷吧。

屠龍不難,多刺激啊,很多人熱血上湧全力以赴,憋著氣提起劍,運氣好沒準還真能成了。

但巨龍巢穴前那條望不到盡頭,漫長枯燥又不時有埋伏的石子路,纔是讓無數冒險者望而生畏的最大挑戰。

而那些成功故事中,往往不會告訴你這一點

比如這波大潮中掉隊的人人車和ofo,我們不只要留意到其高昂的競爭成本,還應該去關注其管理內功的問題。

在早期小規模運行時,他們都取得過盈利,說明他們的商業模式確實是成立的。

二手車交易和共享單車,也確實是大眾都認可接受的廣泛需求

但在快速擴張向全國的過程中,他們卻無法控制好地方站的成本,直接導致地方站點成本居高不下,新招募的地方團隊也沒有創始團隊的熱情和積極性,喫不下市場,於是又促使總部增強廣告投放。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初期可以不顧章法的矇眼狂奔,但接下來漫長的成長期,你還是避免不了要拼內力拚管理

所以,你看見小米放棄了引以為傲的三層扁平化管理,老老實實用起了從專員到經理-再到總監總裁的10個層級結構,這個結構,也是華為等企業一直在用的

京東大強子曾經說過絕不會裁員裁兄弟,但昨天也老老實實的宣佈裁員10%高管

— — 「我們終將成為自己所討厭的人」

有句挺政治不正確的話,我不太喜歡現在許多公司太過寬鬆的環境和工作氛圍

完全為了趕互聯網時髦而產生的低效率文化,最典型的猶如在公司放個乒乓桌,放個足球桌

還有許多創業公司提倡寬鬆工作制,無KPI考覈,以及大量學習傳說中谷歌微軟的辦公制度

他們往往會嘲笑那些打雞血洗腦,提倡狼性,嚴格打卡上下班的公司,覺得low爆了,一點也不酷

但實際上,往往這些lowlow的公司,可能還活的不錯,裡面的員工,也往往能有一份穩定的收入

酷酷的公司,可能一兩年就開不下去了。

因為說到底,企業制度這個東西,沒有LOW不LOW,只有是否適合

比如基層理髮店,保險信用卡等地推行業,房產銷售健身銷售等銷售行業

要的本就是無以倫比的執行力,典型的就是地推,國內外經驗都是一致的,只要你拜訪量上去,碾壓一切戰略戰術創意

讓員工跳廣場舞,傳銷式洗腦,這些行為看起來傻,他其實篩選出的是穩定聽話的員工,這些纔是符合他們需要的員工,有創意有想法的人,本來就不適合幹他們的活。

有很多事務性行業需要的,是把事情做正確的人,而不是會做正確事情的人

而很多酷酷的公司呢?制度非常寬鬆,管理也不規範,畢業生進去,很好很酷很隨意

但你忘記了命運給你的賜予,早已經標下了價格

一旦你在這樣的環境中養成了習慣,或者懶散慣了

終有一天你會發現拖延症,散漫症開始伴隨著你

有一天命運的挑戰來到你的面前,你本可以提著你的劍決一死戰的

但此時你會發現長期的散漫已經腐蝕了你的勇氣,耗盡了你的力量

實際上規範合理的工作強度和挑戰性的任務往往不會遏制創新,反而能誘發新的靈感,(當然僅限非機械式的腦力勞動)。

懶懶散散沒有目標,才往往會讓大腦陷入無意識困境,什麼都想不出來

創造,創意,靈感,本就屬於無數個夜晚苦思冥想的額外獎勵

很多企業光有盈利模式就強行擴張,可管理規範和組織能力都沒有跟上,只能放羊式管理,美其名曰「互聯網公司就是這麼酷的」

所謂「沒有國企的命,卻得了國企的病」

你不倒閉誰倒閉呢?

這便是創業3.0時代

不但要確立好的商業模式,還要控制燒錢的火候,溫度,

既要根據盈利來調整燒錢速度,還要保證自己燒的比別人快比別人好

當時代的急轉彎來臨,很多人驚訝的發現,

過去那些隨便玩玩就能賺錢的現象,只是市場萌芽期的時代紅利

這個世界,依然是屬於認真投入的人的

那些打著有零食,萌妹子多來招人的公司,真的已經不再適合新的時代了

生活也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


來了,但也只是大浪淘沙

就像08年的危機一樣,十年一輪,寒冬確實來了。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662933134306181383/

這是我最近整理的裁員情況,而且肯定不止,比如你說的科大訊飛,我就沒有看到。

1、寒冬只是針對尾部,之前互聯網是紅利期,隨便個公司,有個流量就能變現,就能盈利,是一個大規模紅利的時期,現在只是從暴發戶的形態變回正常的商人形態,那麼自然而然就做出符合市場經理的舉措,28原則是最符合市場經濟的, 之前剛好站在風口的公司,就得把錢吐出來;

2、哪怕寒冬來臨,對於有核心業務的公司來說,核心業務的觸動並不大,觸動大的是新業務,孵化的業務以及詩和遠方的業務;

3、互聯網寒冬也有被波及的成分在,因為相對於實業,互聯網的投融資來的更快,這次主要是金融的寒冬,資本開始冬眠,拿不到錢的互聯網CEO們只能開始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了。

4、這是個週期性的事情,就以為著企業也是大浪淘沙,活下來的就是勝利者,趁機壯大的就是未來的贏家,所以冬眠不可恥,打腫臉充胖子纔可恥;

5、對於人才來說,也是赤裸裸的28法則,金字塔塔尖的人才,看著下面的人被裁員,找工作,腦子裡想的是中午去哪家餐廳喫點什麼。

6、這一次也是檢驗長尾理論的最好時機,看看是否如大家所說,細分就是機會,長尾勝過28原則。


2017年初開始,金融互聯網行業就有了一波小規模的裁員,但當時互聯網行業風頭正盛,幾乎鮮有負面新聞,所以大家都沒有太過在意。可對那些剛剛走出大學校園的畢業生們來說,找工作明顯更激烈了。

從去年年末開始,去哪兒網、滴滴、知乎、科大訊飛等數十家知名互聯網企業開始傳出裁員的消息,一直安枕無憂的人才真正的感覺到了威脅。

根據智聯招聘平臺大數據統計:2018年第四季度互聯網電子商務行業招聘需求同比下降23%。2018年第三季度招聘需求人數出現了近8年來首次同比和環比均下降的情況。

這也向大家證明瞭互聯網行業蓬勃發展已經十幾年了,也是時候該重新洗牌了。俗話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互聯網這片林子越來越大,也有不少渾水摸魚之輩開始在這裡鑽空子,比如最近不斷爆出的押金退還問題,互聯網安全問題等等,對此,國家也有責任規範一下互聯網行業了。

裁員不一定就代表寒冬來臨,比起寒冬,現在的裁員更像是一場實現成本和收入的有機平衡的退潮。像前不久阿里巴巴CEO張勇說的一樣,為了公司發展,還是會加大對人才的培養計劃。

其實,何止是互聯網企業,對與除國企外的其他公司而言,有時為了整頓規劃,有時為了集中人財,幾乎都會有裁員的情況。就像在2014年,誰也沒能想到手機領域巨頭的諾基亞會倒閉,那些百裏挑一的工作人員們也紛紛舉起來抗議牌走向街頭。商業發展就是這樣,物競天擇,誰也不能確保一定會高枕無憂走到最後,面對裁員,讓自己保持長久的競爭力纔是最重要的。

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鎂客網~~

最近互聯網的裁員潮席捲多個行業,搞到每個人都人心惶惶,那你知不知道哪些人最容易淪為被裁的對象呢?你自己又是否能從中倖免呢?這篇文章或許給你答案。

最近看新聞,出現最多的就是類似滴滴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公司,幾乎都在頻繁的裁員。

去年年底,以京東、美團、鎚子為首等互聯網公司裁員風波還沒停歇,今年一開年,又有幾家公司加入了裁員大潮中。

其中以滴滴、知乎、科大訊飛、人人車等知名公司為最,直接被媒體推到風口浪尖,裁員裁到都能上負面熱搜,他們公司的公關部估計也快要涼涼了。

資本寒冬、互聯網泡沫、平臺危機等這樣的論調充斥著整個網路,但面對這些裁員消息,不同的人卻有著不同的態度。

有些人驚恐焦慮,覺得完了,全完了,世界要末日了,下半輩子得怎麼過啊?

有的人坦然面對,甚至要求公司可以裁掉自己,從而換取高額的賠償。

還有的人覺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管他的,反正裁不到我頭上,我們公司又不是什麼大公司,我們公司又不是做互聯網行業,我們公司不會那麼沒有人情味的,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小張和小梁任職於某互聯網公司的推广部門,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他們的公司都在持續裁員。

小張拿著去年團建的照片跟小梁說,「老徐已經不在,青青也走了,這照片上的人就剩下你、我、大東三人了」。

話還沒說完,就見到大東拿著一些私人物品從他們身邊飄過,陰沉沉的說,「小張小梁我先走一步了,你們好好保重,我在下面等你們」。

小張被嚇出一身冷汗,跳起來說,「你特麼說什麼先走一步啊?還在下面等我們?你不就是下去行政部辦理交接手續嘛,至於說得那麼瘮人嗎」?

裁員潮有時候並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甚至不以你老闆的意志為轉移,你被裁掉還算是小事,關鍵你們公司都被裁掉,甚至你所在的整個行業被裁掉也是時有發生的事情。

那面對裁員潮我們難道一點辦法都沒有嗎?

有,但這並不是我想告訴你的事情,你在百度或知乎查找「如何才能避免被裁員」?相信有無數的「專家」會告訴你答案。

例如先要提升自己的能力,要做到不可被取代。這種答案正確嗎?太特麼正確了,但卻只是正確的廢話,我特麼不知道只要做到不可被替代就不會被替代啊?這跟說你母親大人其實是一個女人有啥區別?

愛迪生曾經說過:失敗帶給我的經驗與收穫,在於我已經知道這樣做不會成功的證明,下一次我就可以避免同樣的錯誤。

所以町叔只想告訴你,什麼樣的人比較容易被裁,以此為反證,你就可以大概率的推斷出脫離危險的方法,但這前提是在你們公司還健在情況下。

你也可以對照一下你或你身邊的人,屬不屬於下面這幾種人,歡迎對號入座。

1、 工資越低的人越容易被裁

你可能會很詫異,為什麼工資低的人反而容易被裁?不應該工資越高越容易被裁嗎?工資高就等於人力成本高,企業想節省成本,不是應該裁掉那些工資高的員工嗎?

表面上看來也許是這樣,但你細心想想為什麼有的人會有工資高低之分?

是不是從側面可以說明,有些人對企業來說就是重要一些,所以他能拿高工資,而有些人沒那麼重要,所以工資就低?

這裡所說的「重要」可以是指技能的稀缺性、可以是職位的特殊性、還可以是指這崗位的可替代性。

一個月薪3000普通文員和一個月薪30000的高管,應該裁誰?裁掉前者,他的工作還可以由其它人來做,但裁掉後者,可替代的人就不多了。

所以如果你的技能又不突出,職位又不高,崗位又是可有可無的話,那你就得小心了。

2、 存在感越低的人越容易被裁

假如你只會默默做事,公司重大場合沒你份,優秀員工領獎沒你份、海外培訓名額沒你份,那就代表你的存在感很低,已經響起了危險信號。

如果再加上平常開會老闆連你的名字都叫不出來的話,你幾乎就可以先考慮找好下一份工作了。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把稱,公司也是一樣,雖然沒有明文規定要把員工分為三六九等,但在每個老闆或上司的心裡,總會把公司或部門的員工,綜合評估成一個排行榜。

每年度的升職加薪,基本就是一次從上往下的論功行賞大會。而排在最末位的,就是存在感最低的員工。

職場某程度來說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叢林世界,末位淘汰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不想做第一的員工未必不是一個好員工,但甘心做墊底的員工,一定不是一個及格員工。

3、 不值得被投資的人容易被裁

什麼樣的人值得被投資?答案是潛力值高的員工,那潛力值又是個什麼鬼呢?

雖然我不會算命,看不到你的未來會怎樣,但擁有一個特點的人,一般潛力值都不會太低,那就是學習能力。

你到公司多久你能上手?有沒有時常改進自身的技能?有沒有跟進行業的發展趨勢?

這些都是體現一個員工學習能力的重要因素。

一個擁有較強學習能力的人,即使目前不能為公司帶來多大的利益,公司也願意花時間去培養。

並且一個學習能力強的人,一旦適應了整個節奏,上升的潛能是恐怖的,就如格力董事長董明珠,就是一個活生生由基層做起來的範例。

真正懂投資的人都知道,投資要看長線不能看短線,對待員工的投資亦如此。只要你值得公司投資,那又怎麼可能把你隨意的拋棄。

4、 站錯隊的人容易被裁

忠誠度也是企業考慮這個人能不能留的重要因素,那忠誠度誰來評定?還不是你的直屬上司。

這裡不討論那種出賣公司機密、背叛公司的員工,因為討論也沒有意義,能做出那種事的人,本身就沒打算在你公司長幹下去。

辦公室是一個複雜的人際關係網路,其中的愛恨情仇並不是一眼就能看穿的,所以就算你忠誠於你上司,但你上司得罪了他的上司,那你也很有可能被「誅九族」所連累。

你要知道話語權在誰手上,遊戲規則由誰來定,這樣纔不至於被動出局。

但按我來說,不站隊就不會怕站錯隊,與其整天謀劃著結黨營私,那還不如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做一個無論走到哪,都不怕生存不了的人。

最後,有一句最近盛行於網路的段子,「2019年可能會是過去十年裏最差的一年,但卻是未來十年裏最好的一年」。這種論調無疑是很悲觀的,但我並不這麼認為。很多人都在說「寒冬」來了,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也許無力改變潮水的方向,但我希望,當時代大潮洶湧而來,我們都尚有能力拚命奔跑,而不是成為被沖刷的那一個。

最後送你一句話:「凡是那些打不倒你的,最終都會讓你更加的強大」。


寒冬是不存在的,只不過的人員優化,提升企業利潤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