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来源于清朝的这句话误导了近代以来的中国人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其实是清朝时期的文人读史书的一句感叹。但是其真实性究竟如何呢?其实真不是那么回事。

被捕之后诈死,千里走单骑回归蜀汉

真实的廖化可不像《三国演义》里那样,廖化先是进入黄巾军,然后又落草为寇,又因为抢了刘备两位夫人发生矛盾而与同伴争执,最后杀死同伙,投降关羽大将军。

真实的廖化第一次出场已经是关羽的主簿了。他本身就是荆襄人氏,肯定是刘备关羽在荆州期间就投奔了刘备了的,但是最后被留下来跟著关羽镇守荆州。

关羽发动北伐,结果被东吴从后面偷袭。关羽派廖化带人去找刘封求援。结果刘封不出兵,于是廖化转身带著自己的人马去救援关羽,结果兵败被俘。

后来廖化诈死,然后趁夜带著老娘向西逃跑了。这一跑刚好在路上遇到了来讨伐东吴的刘备,刘备见到他也是大喜,立刻就给了个太守当,可见对廖化及其器重。

带兵出击,打败魏国两路太守人马

廖化曾经奉命带兵攻打魏国,当时魏国镇守西北的还是郭淮,郭淮于是派遣广魏、南安两郡太守带兵出击。结果廖化在分析敌兵分散的特点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两路魏军太守一逃一死。

廖化更是曾经配合姜维迎接投降的羌族人马。他自己带兵在路上修筑土城一座,然后负责阻拦魏军,成功配合姜维将投靠的羌族迎接回来。

看人看事分析准确

姜维的才能与魏国、晋国时期的邓艾、钟会最多相当。但是当时的姜维率领蜀国兵马对抗的是这两位优秀晋国统帅时便已经抵挡不住了。不过姜维显然想要继承诸葛亮北伐的遗志,继续北伐。于是廖化做出这样的评判:智谋没超过敌人,力量比敌人弱,但是用兵却不知道满足,这样的话怎么能坚持生存下去呢?

这其实不只是对于姜维统军北伐的判断,更像是对于蜀国命运的判断。一切都如廖化的判断一般,姜维北伐被邓艾轻易击败,蜀国最后也灭亡了。廖化则病死在被押送往晋国的路上,时年已经有八十岁了。

为什么会有蜀国无大将的话流传下来

三国时期刚刚开始的时候,不论是蜀国,还是魏国,还是稍显瘦弱的吴国,都可谓名将云集。蜀国有五虎上将,魏国有五子良将,吴国也不甘落后,一个接著一个的名将闪耀历史天空。

但是随著形式的发展,老一辈武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三方曾经出现过一个阶段性和平时期。有的在搞改朝换代,有的在休养生息,有的在内部争斗。于是没有战争,便显现不出武将们的能力了。廖化,作为关羽曾经的跟班,肯定是难以望关羽的项背了。在后三国时期,却已经是担杠蜀国攻伐防守大任的主将了。这不就显得蜀国无将么?

所以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句话可不是白说的。比如老是给关张等当副将的王平,最后不也是后三国的一员名将么?然而王平与廖化的能力也就是伯仲间了,他们的级别也都一样,可见一斑。


这问题问的非常好,我的回答是:不是。

那么廖化的实力行不行呢?当然是行啦,你想啊,刘备去世,诸葛亮掌兵,廖化做的先锋;姜维北伐,廖化还是做先锋。如果一个人能力不行能次次做先锋吗?

当然,这里又说道,什么是先锋?先锋就是遇山开山,遇水架桥,攻击时第一个冲上去,后撤时又是最后一个撤退的,我们都知道现代战争中有一类人叫做尖刀排,在尖刀排最突出的人视为尖兵,那么先锋就是这类尖兵,它往往需要的是能力最突出,判断力最精准,武力最强,临变反应最快的人担任尖兵,所以如果廖化实力真的不行怎么会这么长的时间里一直担任先锋呢~对吧~更何况担任这么多次先锋尽然没死,也是无敌于人世间了~哈哈哈


这句话原意并不是说廖化没有实力,能力不行。只是在后世的流传中加入了引申含义。在蜀国后期,五虎上将相继去世,廖化成为了蜀国军中的领军人物,是姜维的左膀右臂。他的军事能力和政治眼光都很出色。

首先,他的军事能力虽然没有关羽张飞那样耀眼,但也不是弱者。公元238年,蜀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刘备和诸葛亮都已经死了,但是蜀国远征魏国,并没有就此停下。廖化在这一时间,是蜀国主要的将军,他亲自率领军队向北讨伐魏国。守城的将军知道蜀国的军队,来攻打城池。就派遣人,就向魏国请求支援,但是廖化把他们一个一个都击败了,曹军大败。可见廖化的军事能力是出众的。

其次,廖化还是一个政治眼光出色的人,关羽被杀后,廖化被任命为宜都郡的太守,宜都郡在他的治理下井井有条。他还谏言诸葛亮的继任者姜维,要节制民力,减轻百姓负担,不然会出现乱局。但是姜维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而是更大规模的征发兵力作战,最后姜维死于兵变。

可见廖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实力并不弱,只是名气上没有五虎上将那么响亮。


先看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三回:「时蜀汉景耀元年冬,大将军姜维以廖化、张翼为先锋,王含、蒋斌为左军,蒋舒、傅佥为右军,胡济为合后,维与夏侯霸总中军,共起蜀兵二十万,拜辞后主,径到汉中。」

后世文人以此段落,演化出"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一句俗语,并在坊间形成流传。

人们之所以认同这一俗语,主要原因还是在罗贯中身上。罗贯中写三国尊刘抑曹,笔墨挥处,把刘备创业到称王,追随他身边的一线人物,个个写的活灵活现。廖化做为二线不大到,三线还排头的一员,还轮不到罗贯中彩笔粉饰,著墨不是很多。乃到蜀汉后期,才声名彰显,一度担当伐魏先锋。

于是人们心中形成了一个反差。蜀末,一个曾经效命关羽的跟班,都能在后期担当大任,冲锋一线。真是人才凋零,后备不力哦。

再看陈寿的三国志蜀书记载: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于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先主薨,为丞相参军,后为督广武。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以果烈称。官位与张翼齐,而在宗预之右。咸熙元年春,化、预俱内徙洛阳,道病卒。

携老母归旧主,刘备大悦。说明廖化,忠义之士。

官职从宜都太守升任至并州刺史,说明廖化有实干可用之处。

陈寿评他以果烈称,更是说明廖化是个人物,对蜀汉刘禅时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贡献即凡不突出,也是实干级别的。

结论:"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句俗语的民间形成,无疑是罗贯中手中毛笔甩出的散墨,因为他的小说影响力,太深入后世民间,直至今朝。

实力,廖化肯定有,但通常人们喜欢看《三国演义》这种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不大愿看《三国志》这种略显枯燥的人物简介式记录。所以,在对廖化的认知感上,倾向了俗语所说的那样。这就象流行歌曲与美声唱法,受众面,后者永远无法超过前者。

廖化,因为罗贯中历史小说,而为后人熟知

。同时又是因为罗氏之演义,把原本蜀汉一健臣的他,在小说中,被编排成为了三流武将。


即便是没有读过三国这段历史的人,对于廖化这个名字应该都不陌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


这句话确实带有贬义,意为蜀汉人才凋零,连廖化这样的人都能做先锋,这句话并非出自正史而是出自清末小说《扫迷帚》,原文翻译过来是一个老汉看到一个年轻书生在编写县志,故而嘲笑他「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你这少年公然充起著述名家来,怪极,怪极!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廖化曾为关羽的主簿,这个职位是各级主官的属下,三国时期很多名人都曾担任过主簿,比如吕布曾为丁原主簿,司马懿也曾担任过曹操主簿。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败走麦城兵败遇害,廖化投降东吴,历史记载归吴后,廖化思念刘备乃诈死,骗过众人,带著老母亲逃回蜀汉。

廖化归蜀后并没有被怀疑,依旧在军中随同刘备作战,从这点可以看出蜀汉上下对廖化还是比较信任的。

刘禅继位后廖化官升丞相参军,差不多相当于军队中参谋的意思,被诸葛亮器重的马谡也是丞相参军。

在史书中也记载有一些廖化领军作战的记录,蜀汉北伐之时曾夺取曹魏的阴平郡,当时廖化就被任命为阴平郡郡守,大概位置就在今天甘肃文县西北。

在三国后期,蜀汉确实人才凋零,诸葛亮死后廖化凭借在蜀汉多年忠心耿耿的履历,一步步成长为蜀汉高级将领,公元259年廖化升任右车骑将军,兼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这时的廖化已经年逾古稀。

虽然廖化在名将辈出的三国时期并不出彩,但是在蜀汉还是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后诸葛亮时代,姜维不断出兵北伐耗费国力就让廖化非常忧虑,他曾说过:"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从这点可以看出廖化还是有一定的战略眼光。

蜀汉灭亡时,廖化已年近八旬,仍然率军奋力抵抗,直至接到刘禅的敕令才向钟会投降,不久后在迁往洛阳的途中廖化病逝。

从廖化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廖化没有耀眼的战绩和履历,但是在蜀汉政权中廖化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资历积累逐渐成为了蜀汉后期的重臣,不过廖化垂垂老矣依然在战场拼杀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蜀汉人才凋零。


想当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过江东的时候,廖化还是关羽的牵马官。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达82斤左右,换过很多侍从,唯独廖化拿的稳,拿的久。廖化跟随关羽南征北战,耳濡目染学到了一些带兵打仗的本领。

刘备五虎上将除赵云外,其它四位先后去世,蜀中除魏延,马岱外,再也没有之前那几位威震天下的五虎上将。廖化自然而然就当上了先锋,碰上张郃,郭淮,虽不能立斩敌人于马下,但还是能挥出几招,打上几个来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了颜良,文丑,吕布,张辽,关羽,张飞,甘宁,凌统等世之名将,剩下的后三国,在廖化,姜维,司马昭,邓艾等演义下重新拉开序幕。

牵著赤兔马的廖化,前半生跟著关羽东征西战,后半生做为蜀国先锋跟随诸葛亮,姜维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在历史上留下大将名迹!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重点说的是「无大将」一事,正好拿廖化来举例了,这倒不是真说他不行,当然廖化的水平前期属于中等,后期经验丰富,接近上流。其实无论是演义还是正史,廖化是从关羽北伐参与到姜维北伐,直到蜀汉灭亡期间,廖化还在领兵,如此一员老将还在作为国中大将,充分说明了蜀汉后期人才凋零的凄凉。想想蜀汉鼎峰时失去了那些将领,关羽,张飞,关平,刘封,冯习,张南,赵累,向宠等,投降的黄权,孟达等,以及病故的霍峻,黄忠,赵云和《后出师表》提到的阳群诸人等。那么有朋友会说,魏吴两国也一样有名将病死呀?

没错,但是对廖化来说不一样。因为,廖化属于蜀汉的荆州集团,蜀汉经过荆州之失,夷陵之战后,这个集团已经损失惨重了,这就是为什么刘备临死前,让东州集团的李严副诸葛亮的顾命大臣的原因。诸葛亮北伐时期,荆州集团的军事将领人物,只有老赵云,魏延,廖化等寥寥数人,这也是诸葛亮为何要著急培养马谡的原因。所以,赵云,魏延之后,荆州集团第一代将领。更是剩下孤零零的廖化,这就是为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总透著一股特别酸楚的味道。

当然,廖化肯定是有实力和能力的,但不能和关张马黄赵相比,因为廖化早期不是以将才闻名的。廖化当过关羽的主簿,荆州丢失,被迫归入东吴,然后假死得脱回蜀,还安然带走了老母。后廖化被刘备任命为宜都太守,并参与了夷陵之战,又随败军退回了蜀中。所以,荆州,夷陵之战,廖化表现平平,但是也让人看到果断和机警的一面。果然,廖化经过诸葛亮北伐时期的历练,到了姜维时代,就成了蜀中「前有王,句,后有张,廖」,独当一面的大将。这一切的前提条件,就是廖化寿命长,,多少将领在失荆州,夷陵大战中牺牲,只有廖化没事,还越活越长,可能都比司马懿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三国演义》里的廖化,就是个「福将」,比如第一百十三回,廖化要不是被大树挡住了,就差点一刀把司马懿给砍了,最后司马懿利用头盔声,东击西而逃脱。并且小说中,廖化是蜀汉头号先锋,《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关羽北伐,就是以廖化为先锋。《三国演义第一百回》诸葛亮北伐,以关兴,廖化为先锋。《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九回》和《第一百一十三回》,姜维两次北伐,廖化搭配张翼,还是左右先锋。所以说,廖化是福将,荆州,夷陵局势险恶,又多次担任先锋,廖化都活下来了。只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廖化这种福气,反而衬托出蜀汉后期人才少得可怜,却让人多了叹息。


这句话并不是故意描黑廖化的,在三国时期,英雄辈出的时代,廖化虽及不上关张赵等,曾被刘备授为宜都太守,刘备去世后,转拜丞相参军,后为广武都督,迁阴平太守,多次参与蜀汉的北伐,官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从他的经历来说也不是泛泛之辈。这句话其实指的蜀国后期的军事储备能力堪忧,没有太多能用的优秀军事人才,不得已让年事已高的廖化参与军事行动,不看成果来说,蜀国已在强弩之末。廖化这个锅是蜀国本身锅的,而也不是他一个人的锅。


「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这句话,不过是继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写下「廖化充先锋」之后,而演变出来的一句民间俗语。

不过,千万别小看廖化在三国时期是一个无足轻重小人物,但他却是蜀汉后期的一名重要的将领,蜀汉灭亡的轨迹在他身上几乎都可以寻得到。后人在成都武侯祠的文臣武将廊中,将廖化排在黄忠后面,位居第八位。罗贯中在《演义》里把廖化胡乱侃了一通,但真实的历史上,廖化没有随诸葛亮北伐过,所谓的「廖化充先锋」这句话,不过是罗贯中自己搞出来的一个梦想。建兴元年,廖化为丞相参军,不领兵。所以在诸葛亮《废李平表》所列北伐营中将帅,没有他的名字。廖化晚年的时候,大多数时间都是留在成都参与政事。蜀汉灭亡后,廖化等亡国大臣随刘禅一同被押解到洛阳,途中,廖化病死,年近75岁。


廖化是蜀国开国将领之一,官职为右车骑将军,早期随同关羽一起扼守战略要地荆州,是军中主力先锋将领做战果断勇猛顽强,能在关羽手下为将可见非同小可,由于关羽大意自傲荆州失守兵败廖化且归吴国廖化思蜀为国,借故又回到蜀国,刘备大为欣喜任命廖化为宜都郡太守廖化在北伐吋立功战绩,公元238年廖化亲率兵马攻打魏国守善羌候岩覃驻军守地利用魏兵暴露弱点抓住机会全力出击大获全胜击败南安郡太守游奕箭毙魏郡太守王赟,足见廖化也是有勇有谋之将才在公元262年姜维在此举兵北代曹魏,面对无休止的北伐廖化建议姜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如果用兵不收敏频繁无度必损点折将自食败果,于已不利何以生存,姜维自信:满满仍一意孤行虽全力奋战仍以失败告终,也让蜀国走到了尽头,但老将廖化在年越花甲之年仍老骥扶枥同军北伐,北伐虽未成但将心可表蜀国将士为国英勇征战的精神是壮烈而伟大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